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明原因猝死是30多年来暴发流行于云南部分贫困山区和半山区,以青壮年农民为主要发病人群的一种原因未明的新的地方性心脏疾病。该病发病迅猛,病情变化快,死亡突然,病程短,病死率高,且同发病例少。主要临床表现为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和急性心力衰竭。到目前为止,除云南省有本病报道外,国内外未见有类似疾病报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南涧县“云南不明原因猝死”与其他地区的区别,为制定切实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2年和2004年发生在南涧县3起不明原因猝死疫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病历、实验室检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起不明原因猝死疫情累计死亡6人,均为家庭聚集性病例;对163例高危人群进行临床检诊和心电图检查,46%的人有头昏、恶心、乏力、心悸等症状,25%的人显示心电图异常,x线摄片心脏影不大;随机对27例作了血清CBV—IgM检测,阳性率为52%;采集主要粮食18份进行了硒含量测定,8份〈0.01mg/kg,4份在0.011—0.02mg/kg,3份在0.021—0.03mg/kg,2份在0.031—0.04mg/kg,1份〉0.04mg/kg。结论南涧县为“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病疫点;病区高危人群临床检诊、心电图检查结果与文献报道的其他地区研究结果相符,患者的心电图异常率稍偏高,南涧县病区在流行期人群柯萨奇B组病毒的感染水平普遍偏高,补硒可作为预防“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病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云南不明原因猝死重点病区人群的健康状况,探索其与云南不明原因猝死发病之间的关系,为病因学研究、制定有效的干预和临床救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两个反复发病村、一个新发聚集性病例村和一个对照村作为调查点,连续观察测量研究对象的心电图、血液生化、血压、心率、呼吸频率、体温、身高和体重等健康指标,对比分析各类人群各项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重点病区人群心电图以“U波异常、T波异常、传导阻滞、ST-T改变、Q-T间期延长”等心肌损伤型表现为主,其中“U波异常”检出率高达50.9%,明显区别于对照人群“窦性心律不齐、电轴左偏、低电压”等归属为“正常”的心电图改变类型;大部分相同类型的心电图检出率重点病区人群明显高于对照人群,重点病区人群的BMI超重和消度检出率低于对照人群。结论重点病区人群的心电图改变较为复杂和严重,存在较高的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潜在风险,且反复发病村人群较新发聚集性病例村人群存在的心脏健康风险更高;“Q-T间期延长”可作为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预警指标,心电图和心肌酶可联合作为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病区人群的特异性临床检查、检测指标,是制定病例定义和临床救治措施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查找2012年四川省攀枝花市不明原因猝死病例的发病原因。方法采取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获取死者生前的各种暴露因素,实验室检测排除已知的可能病因。结果此起疫情在72小时内导致5例不明原因猝死,1例同发病例,均为彝族,流行病学线索追踪调查5例死者、1例同发病例,均有"小白菌"食用史,未食用者未发病,食用的10人中有6人发病;实验室检测排除鼠疫及肉毒毒素、常见化学毒物、常见农药中毒;病理切片提示3例死者为心源性猝死,第五例死者系窒息死亡。结论第五例死者经病理切片排除了不明原因猝死;从食用"小白菌"至发病的潜伏期、发病者共同的食用史、家族食用习惯,推测"小白菌"是发生此起不明原因猝死的高危因子。 相似文献
6.
刘华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0,(5):370-371
目的 为进一步多方探索和研究不明原因猝死的病因,制定有效防控和治疗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环境流行病学进行实地调查与研究。结果经改造环境,疫村整体搬迁,科学有效的改水,改善环境卫生与饮水卫生,改变不良生活卫生习惯等,疫区村民发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认为云南不明原因猝死是由于环境和饮水污染导致微生物感染,引起以心肌组织损害为主,脑、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同时受累的急性炎性病变综合征,建议病因研究重点应考虑微生物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7.
目的普及云南不明原因猝死防治的相关知识,提高病区人群防治知识知晓率,增强病区居民的防病意识,达到有效预防控制云南不明原因猝死之目的。方法将云南不明原因猝死可能病因及危险因素制作成宣传资料,在全省所有病区县、乡、村开展全民健康教育活动,并采取项目村每村随机抽取10人的抽样方式,进行健康教育项目实施前、后的知晓率调查。结果在云南不明原因猝死所有病区村实施了健康教育干预工作,下发了猝死的相关宣传材料;基线调查843人,平均知晓率为60.55%;效果评价全省共调查842人,平均知晓率87.67%;以县为单位各地知晓率均达到了项目要求,以病区村为单位禄丰县高峰乡中二村、农治村,碧城镇炼甸村、右位村,和平乡的小厂村等5个村的效果评价知晓率未达到项目要求(低于80.00%)。结论在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病因尚不清楚的情况下,健康教育在综合防治措施和重点工作中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进一步探明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病因提供有价值的线索,进而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下载、安装Google Earth(谷歌地球),在Google Earth上准确找到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疫点村的位置,观察疫点村周围的地形(山形)特点,用图片及文字相结合的形式描述疫点村周围的地形(山形)特点。结果通过Google Earth观察发现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疫点村庄周围地形有共同特点,即猝死疫点村庄处在周围圆形或弧形山岭或山谷的范围之内;疫点村庄周围地形呈圆形或弧形的地形,可能是小天体撞击地球的位置,提示这种特殊的地形可能存在一种特殊的地质,产生特殊的气候、特殊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包括特殊的植被)等因素,这种特殊的地质表现,可能与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的发病有关。结论用Google Earth观察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疫点村庄周围地形,不仅能从不同高度俯视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疫点村庄周围地形,具有方便、经济的优点,易发现不同视野范围的地形特征,这一发现或许可为进一步探明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病因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正确评价29例尸检病例在云南不明原因猝死本质认识和病因研究中的病理学意义,为今后选择猝死病例尸检提供临床流行病学指标。方法采用流行病学回顾调查方法对29例尸检病例进行了个案调查。结果用发病时间、发病年龄、流行强度、从发病到猝死的时间、与首发病例相距的死亡时间等指标,可以把云南不明原因猝死与其他原因引起的猝死区别开来。结论具有“发病时间和发病人群高度集中”以及“突然发病、突然死亡”等发病特点的云南不明原因猝死,其疾病本质是急性心肌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云南不明原因心源性猝死的分布特点,探索危险因素,为制定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云南不明原因心源性猝死回顾性调查方案>,采用统一的调查表,收集病例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从1975年以后几乎每年都有病例,且每3~4年出现一个发病高峰, 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7,8月份;2.病区主要分布在经济、卫生状况较差的山区、半山区;3.发病具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聚集性;4.各个年龄段均有发病,但以青壮年人群为主;5. 在研究对象中,既往服硒的病例所占的比例较少(2.5%).结论 云南不明原因心源性猝死发病具有明显的聚集性(家庭、村庄和时间聚集性),该病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2005年7月15~18日在禄丰县碧城镇和仁兴镇发生的8例不明原因猝死病例进行分析,总结云南不明原因心源性猝死的临床特点和流行病学规律,探讨其预防和救治方案.方法 查看猝死病例的病历,以及对猝死病例进行回顾调查,选择1∶5的猝死病例与健康对照进行调查和研究,同时采集相关标本进行检测;对各项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其中1例死亡病人经过多次反复晕厥,在镇卫生院救治后转至昆明市某儿童医院治疗无效死亡,其母在昆明市某儿童医院看护病儿时突然发生晕厥,立即转院到昆明市另一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其他6例死亡病人均在短时间内突然晕倒而死亡,无抢救余地.结论 经过对8例死亡病人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等综合分析,本次疫情符合"云南不明原因心源性猝死"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掌握病区人群在本病流行期前和流行期间心电图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反复发病区大姚县石羊镇叭腊么村委会阿基苴自然村和腾冲县界头乡东华村作为监测点,于2005~2006年流行期前和流行期同分别对监测人群进行心电图检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 监测点人群异常心电图主要表现为:ST-T改变、Q-T间期延长、房室传导阻滞、早搏、窦性心动过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左前分支传导阻滞等心肌损害表现;2006年监测点流行期前心电图异常率较2005年同期水平明显增高,亦高于流行期间,各点单独分析也提示2006年流行期前异常率明显高于2005年同期水平,亦高于流行期间.结论 病区人群心电图异常率在流行期前和流行期间均较高.致病因子持续作用于广大病区人群,以攻击心脏造成心肌损伤为突出表现;发病年致病因子的活跃程度较常年强烈,致病作用加强;在云南不明原因心源性猝死广大病区开展如心电图检查这样的常规监测,能起到及早发现病例、降低发病、减少损失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云南不明原因心源性猝死致病危险因素回顾性调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可能引起云南不明原因心源性猝死的致病危险因素,为进一步开展病因研究提供线索,为制定确实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全省22个疫区县(市、区)和10个对照县(市)开展1978~2004年的不明原因猝死病例和同发病例的回顾性调查,疑似猝死病例的搜索调查,将调查资料核实整理后进行致病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共调查云南230例不明原因心源性猝死病例,13例同发病例,68例非云南不明原因心源性猝死病例.34个可疑因素中筛选出人均年收入为保护性因素(OR0.432, 95%CI为0.299, 0.817).性别(OR5.018,95%CI为1.327, 18.353)、居住地海拔(OR1.002, 95%CI为1.000, 1.004)、血清CVB-IgM(OR3.290, 95%CI为1.990,7.653)、哭丧(OR4.380, 95%CI为1.177, 8.815)和上山采野生菌(OR3.375, 95%CI为1.160, 6.880)为致病危险因素.结论 云南不明原因心源性猝死的发生可能与性别、病区群众生活水平的高低、特定海拔范围内的地质、气候条件、肠道病毒感染、发病前有无受到强烈精神刺激、上山采野生菌是否接触过高致病性危险因素等有关.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616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死亡报告的临床表现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通过分析云南省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死亡报告的临床表现和死因,为HIV感染者的关怀提供参考。方法 用EPI软件进行资料的输入和数据处理。结果 ①报告死亡数呈逐年上升趋势。②在616例HIV感染死亡者中.354例具有死亡报告中所列的主要症状,进行性体重下降占95.2%(337/354),持续发热占72.3%(256/354),持续腹泻占51.1%(181/354)。③在290例具有次要临床表现的HIV感染死亡者中,持续性咳嗽占79.3%(230/290),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占25.2%(73/290),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占19.3%(56/290),全身多形性皮疹占12.1%(35/290)。④在106例具有特殊临床表现的HIV感染死亡者中,结核病占54.7%(58/106),神经系统病变占44.3%(47/106)。此外,报告的HIV感染死亡者,一般情况较差.具有乏力、纳差、极度消瘦乃至恶病质,占死亡者报告的占87.4%(188/215)。⑤艾滋病(AIDS)和疑似AIDS是HIV感染者的主要死因,占57.8%(356/616);吸毒过量占20.6%(127/616),艾滋病相关综合征(ARC)和非疾病因素(自杀、意外伤害和打架)分别占了6.0%(37/616)和6.3%(39/616)%;1.5%(9/616)死于疟疾、注射假毒品和引产。有63.3%(390/616)的HIV感染者在诊断为HIV感染或AIDS时已经死亡。81.1%(353/435)的HIV感染者死于家中,4.6%(20/435)死于 相似文献
15.
Sergio Cuomo Maria C. Mayer Carmela Comoletti Antonio D'Onofrio Salvatore Buffardi Vittorio Russo 《Annals of noninvasive electrocardiology》1999,4(3):295-300
Background: QT interval dispersion has been proposed as a simple noninvasive predictor of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and sudden death. Patients with thalassemia major are at increased risk for sudden death. However, the independent effect of increased QT dispersion on the risk of sudden death in thalassemia major is not known. This study sought to test the hypothesis that an abnormal QT dispersion predicts sudden death in patients with thalassemia major. Methods: QT dispersion was measured in 13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thalassemia major who had sudden death at a mean age of 16.1 ± 2.8 years, and in 13 survivors matched for age, gender, examination year, and transfusion therapy. Results: Patients who died suddenly had significantly greater QT dispersion (59 ± 29 ms) than patients who survived (29 ± 13 ms; P = 0.002). A cut-off value of 50 ms for QT dispersion had a sensitivity of 54%, a specificity of 92%, a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of 87%, a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of 67% and a predictive accuracy of 73% in identifying patients at risk of sudden death. With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QT dispersion was the only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sudden death. Conclusions: QT dispersion is a useful marker of risk of sudden death in patients with thalassemia major. A.N.E. 1999;4(3):295–300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发病村村民与周围自然村村民的心肌酶在本病流行期和非流行期是否存在差异,为深入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病因研究提供线索.方法 选取发病村村民24人和3个对照村每村30人作为研究对象,在流行期和非流行期分别采集研究人群的血清作心肌酶、肝、肾功等检测. 结果 发病村和对照村人群的4个心肌酶指标在各次检测中异常率均较高,依次是CK-MB、CK、HBDH 、LDH.发病村异常率高于对照村;CK-MB/CK均大于5%;CK-MB最高值为上限值5倍,CK为4倍,HBDH为2.36倍,LDH为1.5倍;发病村人群非流行期LDH,HBDH较流行期明显下降. 结论 发病村村民和同在一山系的对照村村民的4种心肌酶指标异常率在流行期和非流行期均较高,提示该地区(山系)自然环境中可能存在某些致心肌酶增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腾冲县2005~2010年的疟疾发病情况。方法对各种疟疾资料进行整理,研究疟疾疫情和防控措施。结果腾冲县2005~2010年共报告疟疾病例7 601例,年均发病率为20.03/万,疟疾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间日疟5 267例,恶性疟1 583例,混合感染82例,三日疟1例,未分型668例;死亡5例。发病以外源性为主,占总发病数的98.24%。结论腾冲县疟疾疫情严重,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是控制疟疾疫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