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失眠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失眠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 方法 入选老年患者259例,分为健康对照组74例、单纯高血压组71例、高血压并存失眠组114例,其中高血压并存失眠组按失眠病程分为<5年、5~9年和≥10年.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收集其HRV时域指标(SDNN、SDANN和ASDNN)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单纯高血压组和高血压并存失眠组HRV各时域指标降低(F=12.02,10.54和4.27,P<0.01);与单纯高血压组相比,高血压并存失眠组HRV各时域指标降低(P<0.01).高血压并存失眠组中失眠5~9年和≥10年组的SDNN和SDANN均较失眠<5年降低(F=8.63和4.54,P<0.01);失眠≥10年的SDNN较5~9年进一步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失眠可加重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失眠年限延长,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2.
代谢综合征与心率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代谢综合征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HRV),探讨代谢综合征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108例住院患者,分为对照组(60例)和代谢综合征组(48例).并对代谢综合征组按体重指数(BMI)分为三个亚组:体重正常(BMI<23 kg/2)、超重(BMI 23~24.9 kg/m2)、肥胖(BMI≥25 kg/m2).所有患者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采集HRV时域指标和频域指标.同时测定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C)、总胆固醇(TC)、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胰岛素(FINS)、C反应蛋白(CRP),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代谢综合征组时域指标下降(P<0.05),频域指标亦下降(P<0.05);各亚组比较,随BMI升高,各时域指标、频域指标均下降(P<0.05);HOMA-IR、HbA1c、TC、TG、CRP均上升(P<0.05).结论 代谢综合征患者心率变异性下降,与肥胖、胰岛素抵抗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脂异常及降脂治疗对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 选择成人血脂升高的80例患者分为辛伐他汀治疗组(A组)和高脂对照组(B组)各40例,以及血脂正常者(C组)60例,治疗前后行24 h动态心电图(DCG)检查测定其HRV时域指标.结果 ①与C组比较,B组HRV时域指标SDNN、SDANN、Rmssd及PNN50均显著降低(P<0.01~0.05);②治疗前后HRV时域指标SDNN、SDANN、Rmssd及PNN50均明显改善(P<0.01~0.05).结论 高脂血症者HRV各时域指标降低,同时降脂治疗能明显改善各项HRV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国成年人体重指数(BMI)与不同亚型高血压患病率的关系.方法2000-2001年,对年龄35~74岁的中国成年人群中的代表性抽样样本进行横断面调查,分析了资料完整并且未服用降压药的14 124名研究对象的数据.比较男性和女性不同BMI分组的各亚型高血压患病率、比数比(OR值)和归因危险.结果随着BMI水平的增加,男性和女性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逐渐增高.男、女性在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的各亚型高血压患病率和OR值基本上也呈升高趋势.男性超重和肥胖(BMI≥24kg/m2)时患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ISH)、单纯性舒张期高血压(IDH)、收缩期和舒张期联合性高血压(SDH)的OR值分别为1.3、2.9和2.4,女性则各为1.6、2.4和2.3(P<0.05).与非超重者相比,超重和肥胖男性中20%的ISH、65.4%的IDH和57.5%的SDH应归因于BMI≥24 kg/m2,而女性相应有37.9%的ISH、59.0%的IDH和55.8%的SDH由超重和肥胖引起.结论体重指数与各亚型高血压的患病危险有显著正相关.减重和控制肥胖对于预防IDH和SDH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刘杰  李爱玲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0):2337-2338
目的 调查泸州市60岁以上老年人的营养状况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 在泸州市随机抽取两个社区内的682名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身高体重等指标的测量,并计算体重指数(BMI)指数评价其营养状况.结果 调查对象BMI均值为24.36,其中男性为24.23,女性为24.48,男女之间无差异;根据BMI指数评价的营养状况显示: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是36.8%和13.6%,其中男性分别是37.9%和14.4%,女性分别是36.1%和13.1%.结论 该地区居民超重和肥胖检出率较高,应加强该社区老年人群的健康教育和有针对性干预,以减少肥胖和相关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PP)与心率减速力(DC)和心率变异性(HRV)的相关关系。方法就诊我科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80例均给予动态血压检查,根据动态血压检测结果,按照动态PP水平分为三组:将24h平均PP40mmHg的患者作为PP1组(n=60)、将24h平均PP在40~60mmHg之间的患者作为PP2组(n=60)、将24h平均PP60mmHg的患者作为PP3组(n=60)。同时选取60例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分析计算所有研究对象DC值和HRV时域指标总体标准差(SDNN)、差值均方根(rMSSD)和大于50ms百分比(pNN50),比较各组患者DC和HRV时域指标并进行各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DC值和HRV时域指标SDNN、rMSSD、pNN50数值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降低(P0.01),且随着PP增高而出现降低趋势(P0.05); DC和HRV时域指标SDNN、rMSSD、pNN50呈正相关(r=0.25~0.48,P0.05);动态PP与DC和HRV时域指标SDNN、rMSSD、pNN50均呈负相关(r=-0.15~-0.68,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PP与DC和HRV时域指标呈负相关,DC和HRV时域指标呈正相关;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受损程度与动态PP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三峡农村地区超重肥胖的流行现状和影响因素。方法:于2007年在宜昌市夷陵区的农村人群进行现况调查,采用标准化的问卷收集居民一般人口学情况、社会经济状况和生活方式与行为,并进行身高、体重和腰围测量。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分别定义为体重指数(BMI):24.0~27.9 kg/m2、≥28 kg/m2和腰围≥85 cm(男性)、≥80 cm(女性)。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影响超重肥胖的相关因素。结果:共调查35岁及以上者9568人(应答率为80.8%),其中19.7%为三峡大坝建设后靠移民。年龄标化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患病率在男性分别为22.2%、5.5%和18.8%,女性分别为26.7%、6.9%和25.4%,男性各指标明显低于女性(P值均<0.01)。在男性中35~54岁年龄段超重肥胖患病率最高,而女性患病率最高的年龄段为45~64岁。三峡移民超重肥胖患病率指标显著高于非移民(P值<0.01或<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受教育水平较高、经常食用高脂食物、缺乏体力活动和从事非农业生产者罹患超重/肥胖(BMI≥24)的风险明显增加(P值均<0.05),而移民与否不是超重肥胖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三峡夷陵农村地区超重肥胖患病率较高,需大力加强肥胖的防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研究老年男性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雄激素水平与心功能及心率变异性(HRV)的相关性。方法纳入老年男性100例,年龄60~96〔平均(79.16±6.98)〕岁,包括81例CHF患者(其中心功能Ⅰ级组19例,心功能Ⅱ级组23例、心功能Ⅲ级组20例、心功能Ⅳ级组19例)及19例对照者,以上各组均进行睾酮(T)水平测定,同时行心脏超声及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HRV时域指标,观察各组T水平及HRV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各CHF组T水平均下降(P0.05);随着心功能恶化,血清T水平依次降低,各组差异显著(P0.05),且各CHF组血清T水平与LVEF显著正相关(r=0.833,P=0.000)。与对照组对比,各CHF组HRV各时域指标水平均下降(P0.05);随着心功能恶化,HRV时域指标越降低(P0.05),且CHF组HRV各时域指标均与其LVEF呈正相关。CHF组T与HRV各时域指标呈正相关(P0.05)。结论随着CHF的加重,T水平、HRV各时域指标均降低,且CHF患者T水平与HRV各时域指标呈正相关,T有可能通过影响HRV从而参与CHF进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炎症因子Fractalkine(FKN)水平在T2DM患者不同BMI组中的变化及与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纳入T2DM患者139例,根据BMI分为体重正常组(50例)、超重组(44例)及肥胖组(45例),对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收集研究对象一般临床资料,测定相关生化指标水平。ELISA检测血清FKN水平。结果 (1)3组间FPG、HbA1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体重组比较,超重组及肥胖组FKN水平升高,而HDL-C水平降低(P均0.05)。肥胖组BP高于正常体重组,肥胖组血清FKN、ALT、TG水平高于超重组(P均0.01)。(2)血清FKN水平与BMI(r=0.57,P0.01)、WC(r=0.40,P0.01)、TG(r=0.21,P0.05)呈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FKN与BMI独立相关(β=0.32,P0.01,R2=0.40)。结论超重和肥胖是T2DM患者FKN水平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体重指数、腰围与血糖、血压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体重指数、腰围与血糖、血压的关系.方法 2000年对克拉玛依市12个单位取样调查4830人测身高,体重,腰围(WC),测血糖,血压,计算体重指数(BMI).BMI、 WC按中国肥胖标准分组,男女按BMI各分为三组:(1)正常组BMI<24 kg/m^2,(2)超重组BMI≥24~<28 kg/m^2,(3)肥胖组BMI≥28 kg/m^2;男女按WC各分两组:男性正常组WC≤85 cm,腹型肥胖组WC>85 cm;女性正常组WC≤80 cm,腹型肥胖组WC>80 cm.男女各组间血糖,收缩压,舒张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男女各组间血糖、收缩压、舒张压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2)多元回归分析示男女血糖、收缩压、男性舒张压与BMI、 WC正相关(P<0.01),女性舒张压与BMI、WC无相关性(P>0.05).结论 为了防治糖尿病及高血压病,控制肥胖及腹型肥胖甚为重要,控制体重指数,腰围为基本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70岁健康老年人和冠心病老年人心率和心率变异性(HRV)特征。方法2007年1月至12月于我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者和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共298例,根据年龄分四组:正常中年组(<60岁),低龄老年组(60~70岁),高龄老年组(>70岁)和高龄冠心病组(>70岁),采用24h动态心电图纪录各组研究对象心率和HRV资料,分析和比较各组间心率和HRV时域、频域10项指标参数的差异。结果70岁以上高龄老年组最快心率较正常中年组和低龄老年组显著减慢;HRV频域指标TP、VLF、LF、HF和LF/HF比值和时域指标SDNN,SDANN和ASDNN较另2组明显下降,rMSSN和PNN50显著高于低龄老年组,但与正常中年组相当(P>0.05);与高龄老年组比较,高龄冠心病组患者最慢心率显著升高,所有HRV指标均显著降低。结论70岁以上健康老人自主神经功能明显减退,以交感神经功能减退为主,合并冠心病者其自主神经功能进一步减退,迷走神经减退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2.
体重指数(BMI)列线图目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重和肥胖是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许多研究证实体重指数(BMI)与冠心病、脑卒中的发病危险明显相关.控制体重是预防冠心病和脑卒中的重要措施[1].根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对中国成年人BMI分类标准[2],BMI<18.5为低体重组,BMI 18.5~23.9为正常体重组,BMI 24.0~27.9为超重组,BMI≥28为肥胖组.临床诊疗中常通过公式BMI=体重(kg)/身高(m)2计算得出BMI,显然费时费力.  相似文献   

13.
超重和肥胖与动脉僵硬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超重和肥胖与动脉僵硬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7至2009年江苏省社区自然人群4585名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以体质指数(BMI)评价超重和肥胖,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评价动脉僵硬度.将BMI分别作为连续变量(以l kg/m2递增)和等级变量(体重正常、体重过轻、超重和肥胖)进行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评价高动脉僵硬度风险和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并通过受试者工作(ROC)曲线分析BMI对高动脉僵硬度的预测价值.结果 (1)控制年龄后,男性和女性的BMI与baPWV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13和0.186,P均<0.01).超重、肥胖人群baPWV和高动脉僵硬度发生率均高于正常组(P均<0.01).(2)logistic回归模型校正年龄、性别、高血压因素后,连续变量BMI致高动脉僵硬度的OR值为1.146(95%CI:1.117~1.175,P<0.01);当BMI为等级变量时,体重过轻OR值为0.369(95% CI:0.141~0.962,P<0.05),超重和肥胖OR值分别为1.576(95%CI:1.333~1.863,P<0.01)和2.087(95%CI:1.615 ~2.698,P<0.01).超重和肥胖者高动脉僵硬度的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分别为19.1%和11.6%.(3) BMI评估高动脉僵硬度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61(95% CI:0.645 ~0.678,P<0.01),BMI预测高动脉僵硬度的最佳分割值为24.25 kg/m2.结论 超重和肥胖人群的动脉僵硬度高于体重正常人群.超重和肥胖是独立于年龄、性别、高血压之外的高动脉僵硬度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来我院体检的5604例健康体检对象的数据进行分析,了解此类人群肥胖、超重现患率及其与血糖的关系。方法:5604例健康体检对象清晨空腹采静脉血检测血糖,同时测量体检对象体重和身高,计算人体质量指数(BMI)并进行分析。结果:5604例调查对象中超重、肥胖现患率分别为42.1%和13.3%,男性50%、16.4%,女性为25.4%、6.8%。在各个年龄组中(除71岁以上组外),男性超重现患率均显著高于女性超重现患率(P均0.01);肥胖(除60岁以上组外):各年龄组男性肥胖现患率明显高于女性(P均0.01)。超重组空腹血糖受损和糖尿病相对体重正常人相对危险度(RR)是2.32(95%CI 1.91~2.82)和2.92(95%CI 2.31~3.70);肥胖组空腹血糖受损和糖尿病相对体重正常人RR是3.2(95%CI 2.57~3.99)和5.17(95%CI 4.53~5.90)P均=0.001。结论:超重和肥胖已经成为来我院体检的客户群体的普遍存在的问题,与体重正常人相比超重和肥胖大大增加了血糖水平升高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体质指数(BMI)对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老年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OSAHS老年患者160例,根据BMI分为正常体重组33例(24.0 kg/m~2BMI18.5 kg/m~2),超重组87例(28.0 kg/m~2BMI≥24.0 kg/m~2),肥胖组40例(BMI≥28.0 kg/m~2)。采用简易智力状况检查法(MMSE)进行认知评分,采用中文版健康调查简表(SF-36)对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肥胖组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明显低于正常体重组与超重组(t=3.984,4.142,P0.05),正常体重组与超重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注意力及计算力与延迟记忆得分及MMSE总分均低于正常体重组与超重组(t=4.343,4.123,P0.05),正常体重组与超重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患者BMI值的增加,注意力及计算力与延迟记忆得分及MMSE总分明显降低,呈负相关关系(r=-0.543,-0.463,P0.05)。结论随着患者BMI值的增加,OSAHS老年患者认知功能下降,在日常生活中不仅需要对OSAHS疾病本身引起重视,对该类患者的体重亦需要进行必要控制,以降低其认知功能下降程度。  相似文献   

16.
肥胖者胰岛素抵抗与总体脂、局部体脂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9,自引:4,他引:49  
目的应用扩展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研究正常糖耐量中国人中正常体重者及超重/肥胖者胰岛素敏感性的异同,以及体脂含量及分布与胰岛素敏感性的关系.方法对22例居住上海地区中国人,其中正常体重组(BMI<25kg/m2)9例,超重/肥胖组(BMI≥25kg/m2)13例,进行扩展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并应用核磁共振技术(MRI)测定局部体脂.结果(1)超重/肥胖组较之正常体重组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利用率降低[(3.37±0.15)mg*kg-1*min-1比(5.86±0.65)mg*kg-1*min-1,P<0.01],以糖原合成障碍为主[(1.51±0.15)mg*kg-1*min-1比(3.17±0.62)mg*kg-1*min-1,P<0.01].(2)超重/肥胖组胰岛素抑制脂氧化及血游离脂肪酸水平的作用减弱.(3)局部体脂中以腹内脂肪增加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最显著(r=-0.80,P<0.01).结论中国人正常糖耐量、超重/肥胖个体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腹内脂肪增加是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北京大兴农村地区老年超重和肥胖与血压、血糖、血脂等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长子营地区3036名60岁以上老年人(包括超重1328人、肥胖747人、正常体重961人)通过问卷调查获得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等情况,通过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获得体重指数、血压、血糖、血脂、血尿酸等数据.结果 60岁以上老年女性超重和肥胖者明显多于男性.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血压、空腹血糖、TG、LDL-C、尿酸水平依次升高,而HDL-C水平逐渐降低,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重和肥胖组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高尿酸血症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组.结论 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高尿酸血症密切相关,可能是导致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共同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体重指数与不同亚型高血压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中国成年人体重指数(BMI)与不同亚型高血压患病率的关系。方法2000-2001年,对年龄35~74岁的中国成年人群中的代表性抽样样本进行横断面调查,分析了资料完整并且未服用降压药的14124名研究对象的数据。比较男性和女性不同BMI分组的各亚型高血压患病率、比数比(OR值)和归因危险。结果随着BMI水平的增加,男性和女性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逐渐增高。男、女性在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的各亚型高血压患病率和OR值基本上也呈升高趋势。男性超重和肥胖(BMI≥24kg/m2)时患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ISH)、单纯性舒张期高血压(IDH)、收缩期和舒张期联合性高血压(SDH)的OR值分别为1.3、2.9和2.4,女性则各为1.6、2.4和2.3(P<0.05)。与非超重者相比,超重和肥胖男性中20%的ISH、65.4%的IDH和57.5%的SDH应归因于BMI≥24kg/m2,而女性相应有37.9%的ISH、59.0%的IDH和55.8%的SDH由超重和肥胖引起。结论体重指数与各亚型高血压的患病危险有显著正相关。减重和控制肥胖对于预防IDH和SDH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MI)对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全因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入选2009年7月至2011年9月接受择期PCI的患者2964例,将患者分为体重正常组(BMI24.0 kg/m~2,810例)、超重组(24.0≤BMI28.0 kg/m~2,1454例)、肥胖组(BMI≥28 kg/m~2,700例)。比较各组患者临床特点及术后全因死亡率的差异。结果体重正常组患者年龄大于超重组[(60.1±10.2)岁比(59.2±10.3)岁]和肥胖组[(60.1±10.2)岁比(57.2±11.4)岁],超重组患者年龄大于肥胖组[(59.2±10.3)岁比(57.2±11.4)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7);体重正常组患者女性比例高于超重组(30.1%比21.9%),而肥胖组患者女性比例高于超重组(27.9%比2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7)。体重正常组患者高血压病、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三酰甘油、空腹血糖、前降支近端病变比例等小于超重组和肥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7);肥胖组患者高血压病比例、收缩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均高于超重组患者,而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水平、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比例均低于超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7)。平均随访时间为(571.5±130.8)d,失访237例(8.0%),完成随访2727例(92.0%)。体重正常组患者死亡23例(2.8%),超重组死亡23例(1.6%),肥胖组死亡8例(1.1%),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BMI、糖尿病、左心室射血分数、血红蛋白、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空腹血糖、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PCI处理血管支数、完全血管血运重建是死亡的危险因素(均P0.05)。将单因素分析P0.2的变量纳入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与肥胖组患者比较,体重正常组患者术后死亡风险增高(HR 2.241,95%CI 1.154~4.350,P=0.017),超重组患者术后死亡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 1.908,95%CI 0.689~5.291,P=0.213)。结论在接受择期PCI的患者中,超重和肥胖患者预后好于体重正常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在合并2型糖尿病的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中体质指数(BMI)对预后的影响及肥胖矛盾的存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5年我院收治的226例合并2型糖尿病的心衰住院患者,根据BMI分为3组:体重正常组(18.5kg/m~2≤BMI24kg/m~2)、超重组(24kg/m~2≤BMI28kg/m~2)、肥胖组(BMI≥28kg/m~2),于2016-06-07对患者进行随访。比较各组临床指标、全因死亡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及心衰再住院)情况。结果:226例患者均完成随访,体重正常组92例,超重组93例,肥胖组41例。发生全因死亡28例(12.4%),发生MACE 101例(44.7%)。其中,体重正常组和肥胖组全因死亡率分别为14.1%(13/92)和12.2%(5/41),均高于超重组的10.8%(10/93)。体重正常组和肥胖组MACE发生率分别为50%(46/92)和58.5%(24/41),均高于超重组的33.3%(3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KaplanMeier曲线,超重组MACE均低于其他2组(P0.01),但全因死亡率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中,与肥胖组患者相比,在调整了其他因素后,体重正常组的MACE[风险比(RR)=0.605,95%可信区间(CI):0.363~1.008,P=0.054]风险降低,超重组MACE(RR=0.430,95%CI:0.251~0.738,P0.01)风险降低更为明显。结论:肥胖矛盾可能不存在于合并2型糖尿病的心衰人群中,将BMI控制在28kg/m~2以下可能有益于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