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利用螺旋CT脊柱三维重建软件重建棘突顶线,并与手法医师触诊结果进行对照。方法:于2005—02/11选取空军总医院接受CT检查者54例,其中因腰部疼痛接受检查29例,因体检或接受腹部CT检查25例。①手法触诊受检者L,。棘突,记录顶线长度并于皮肤表面标记棘突顶线走行与双侧髂嵴最高点连线的垂直线的关系(顺时针、逆时针或重合)。②采用三维重建软件进行1.5mm重建,1.3mm重叠,观察矢状位、轴位、重建后后前位棘突顶端形态,利用三维重建软件在每个棘突最顶端(矢状位、轴位均最接近体表)1点及其上、下(在手法治疗医师所记录的顶线长度内)各任取1点,并观察3点在三维重建后棘突顶端的位置关系。结果:①手法医师触诊感觉棘突顶线是每个棘突上下角之间骨性标志,呈一条直线。并可描述顶线与双侧髂嵴连线的垂直线重合或顺、逆时针旋转,有无肿胀钝厚感等。②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在每个棘突最顶端(矢状位、轴位均最接近体表)1点及其上、下(在手法治疗医师所记录的顶线长度内)各任取l点,可以将棘突顶线标记在重建后的棘突顶端。③三维重建顶线与2名临床医师所记录棘突顶线走行吻合率分别为99.2%,98.5%,客观地反映了手法医师所触诊的棘突顶线。结论:①螺旋CT三维重建软件将棘突顶线标记在三维重建椎体棘突上,成功的显示了手法医师所触及的棘突顶线走向,棘突顶线是手法医师所能触及到的棘突顶端最接近背部皮肤的骨性结构,是客观存在并能为影像学所显示记录。②三维重建棘突顶线为脊柱手法诊断、治疗、机制探讨、学术交流及方法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更为客观及标准化的平台。 相似文献
2.
3.
依据螺旋CT三维重建定量测量指导颧骨复合体骨折的修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螺旋CT三维重建及立体定量测量对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患者的相关指导作用。
方法:选择2001/2005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治疗的76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伤后至CT检查的时间为24h-2周。所有患者做两次螺旋CT扫描、进行三维重建和立体定量测量:①术前:确定健侧的颧突的前后径(Dmp)及颧骨下缘的前后径(Dzm)后,在患侧确定与健侧对称之颧突前后径后点(bmp)及颧骨下缘的前后径后点(bzm),连接患侧的颧突点(mp)与颧突前后径后点(bmp),颧颌点(zm)与颧骨下缘的前后径后点(bzm)。计算健患侧颧突的前后径及颧骨下缘的前后径的差值。代表颧突点及颧突下缘后缩或前突的程度,以明确骨折移位的程度,指导术中定量移动颧骨。②术后:术后一两周以相同的方法计算健患侧颧突的前后径及颧骨下缘的前后径的差值,代表患侧颧突点及颧突下缘术后恢复程度,以评价手术复位效果(两差值小于2mm为复位达到三维完全对称;颧突的前后径差值小于2mm而颧骨下缘的前后径差值大于2mm为三维基本对称;两差值均大于2mm则为三维不对称)。术后4-6个月。用三维定位面弓对面部软组织外形进行测量,观察患者面形是否对称。
结果:76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74例颧骨复位固定后均达到三维完全对称,2例达到三维基本对称。②术后4-6个月检查76例面形恢复均对称。
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量测量能明确骨折移位的程度,指导颧骨复合体手术复位,并能准确评价手术复位效果。 相似文献
4.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评估颌面部骨折细微立体结构及其功能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骨折细微立体结构及其功能变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于2004-01/2005-12选择辽宁省人民医院口腔中心收治的颌面部创伤骨折患者24例为研究对象,术前进行16层螺旋CT扫描和图像后处理三维重建,显示骨折病变情况,制定手术方案,在全麻下行颌骨骨折切开复位坚固内固定术,术后复查骨折复位固定效果及功能变化。结果 24例骨折患者经16层螺旋CT扫描三维影像重建后,均建立高清晰度、逼真的颌面部三维影像,重建后处理技术综合运用显示颌面部骨折的细微立体结构、骨折线走行方向、骨折断端形态、塌陷移位程度,尤其对颌面多发移位骨折可立体直观显示全部骨折线。19例术后行CT扫描三维重建复查,显示骨折断端复位良好,钛板固定确切。所有病例术后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能准确、清晰显示颌面部骨折细微立体结构,有助于临床手术方案设计及术后效果评价。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和三维重建技术在克罗恩病(CD)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经内镜或病理证实的CD患者的多层螺旋CT和三维重建征象,评价多层螺旋CT和三维重建技术在CD患者临床诊治中的价值。结果 46例CD患者中活动期42例,缓解期4例。在42例活动期患者中结肠型6例,回结肠型18例,小肠型18例。所有活动性患者中多层螺旋CT和三维重建显示均有肠壁增厚、增强后明显强化,强化方式主要为环形分层强化,病变呈节段性33例,肠系膜脂肪间隙密度增高、模糊32例,肠系膜血管增粗、增多、扭曲28例,肠系膜周围淋巴结肿大30例,腹腔脓肿2例,腰大肌脓肿1例,不全性肠梗阻6例,未发现肠瘘。4例临床缓解期患者的中仅1例发现有不全性肠梗阻,4例患者均无其他异常。结论多层螺旋CT和三维重建技术在CD的定位、分型、分期、并发症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骨折细微立体结构及其功能变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于2004-01/2005-12选择辽宁省人民医院口腔中心收治的颌面部创伤骨折患者24例为研究对象,术前进行16层螺旋CT扫描和图像后处理三维重建,显示骨折病变情况,制定手术方案,在全麻下行颌骨骨折切开复位坚固内固定术,术后复查骨折复位固定效果及功能变化。结果24例骨折患者经16层螺旋CT扫描三维影像重建后,均建立高清晰度、逼真的颌面部三维影像,重建后处理技术综合运用显示颌面部骨折的细微立体结构、骨折线走行方向、骨折断端形态、塌陷移位程度,尤其对颌面多发移位骨折可立体直观显示全部骨折线。19例术后行CT扫描三维重建复查,显示骨折断端复位良好,钛板固定确切。所有病例术后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能准确、清晰显示颌面部骨折细微立体结构,有助于临床手术方案设计及术后效果评价。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容积漫游技术(VRT)三维重建成像方法,评价其在脊柱损伤诊断的价值。方法:对65例脊柱损伤患者进行CT容积扫描,将原始图像进行低对比及高对比薄层重建,然后将重建图像导入CT 3D工作站,选择合适CT值范围、不透明度、明亮度对脊柱损伤及术后病例脊柱进行VRT成像。并由2位CT诊断医生共同对相应图像进行观察分析。结果:VRT图像可清楚显示脊柱骨折移位、骨折线走向及脊柱损伤的三维空间关系;对内固定术后脊柱,VRT图像能清楚显示固定物与周围结构立体关系,基本无金属伪影。结论:多层螺旋CT-VRT后处理成像能清楚、立体、直观、多方位地显示脊柱损伤及术后改变,可为临床医生治疗及随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依据螺旋CT三维重建定量测量指导颧骨复合体骨折的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螺旋CT三维重建及立体定量测量对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患者的相关指导作用。方法:选择2001/2005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治疗的76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伤后至CT检查的时间为24h~2周。所有患者做两次螺旋CT扫描、进行三维重建和立体定量测量:①术前:确定健侧的颧突的前后径(Dmp)及颧骨下缘的前后径(Dzm)后,在患侧确定与健侧对称之颧突前后径后点(bmp)及颧骨下缘的前后径后点(bzm),连接患侧的颧突点(mp)与颧突前后径后点(bmp),颧颌点(zm)与颧骨下缘的前后径后点(bzm)。计算健患侧颧突的前后径及颧骨下缘的前后径的差值。代表颧突点及颧突下缘后缩或前突的程度,以明确骨折移位的程度,指导术中定量移动颧骨。②术后:术后一两周以相同的方法计算健患侧颧突的前后径及颧骨下缘的前后径的差值,代表患侧颧突点及颧突下缘术后恢复程度,以评价手术复位效果(两差值小于2mm为复位达到三维完全对称;颧突的前后径差值小于2mm而颧骨下缘的前后径差值大于2mm为三维基本对称;两差值均大于2mm则为三维不对称)。术后4~6个月,用三维定位面弓对面部软组织外形进行测量,观察患者面形是否对称。结果:76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74例颧骨复位固定后均达到三维完全对称,2例达到三维基本对称。②术后4~6个月检查76例面形恢复均对称。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量测量能明确骨折移位的程度,指导颧骨复合体手术复位,并能准确评价手术复位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多层螺旋CT对胰腺癌患者进行三维血管重建,了解肿瘤对胰腺周围血管的侵犯情况,对肿瘤的可切除性进行前瞻性评估,评价多排螺旋CT血管重建技术在胰腺癌可切除性术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对胰腺癌患者进行术前CT检查和三维血管重建,将图像进行容积重建(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处理,显示胰腺癌对周围血管的侵犯情况,通过手术结果进行分析对照。结果 接受手术治疗患者78例。术前综合评估不能切除的40例中,36例手术无法切除,准确度为90%。术前综合评估能切除的38例中,实际切除29例,准确度为76%。结论 术前用多层螺旋CT对胰腺癌患者进行三维血管重建,可提供可靠的肿瘤和周围血管侵犯情况的影像学资料,对胰腺癌术前可切除性评估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5,29(1)
目的 比较256排螺旋CT低剂量迭代算法与滤波反投影算法(filtered back projection,FBP)图像差异,找出迭代算法诊断肺结节的最优水平.方法 75例肺结节患者分别行FBP和低剂量迭代算法扫描与薄层重建,比较FBP与低剂量迭代算法薄层重建图像的肺组织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及小结构可见性、诊断确信程度、空间分辨率、密度分辨率评分.结果 FBP重建图像肺结节信噪比、肺组织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分别为1.13±1.02、10.59±3.28、11.25±7.40,小结构可见性、诊断确信程度、空间分辨率、密度分辨率评分分别为3.46±0.50、3.48±0.68、3.88±0.33、3.60±0.49;迭代算法重建图像iDose4~7肺结节信噪比、肺组织信噪比、对比噪声比,iDose1~4小结构可见性,iDose1~7诊断确信程度、空间分辨率及密度分辨率评分与FBP重建图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56排CT螺旋低剂量迭代算法重建中iDose 4在肺结节筛查中为最优水平,图像质量最接近FBP图像,且辐射剂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2.
背景:跟骨为不规则骨,具有复杂的三维立体结构,过往多基于X射线平片进行测量研究,利用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进行跟骨相关解剖测量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与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目前报道较少。目的:利用螺旋CT三维重建测量国人跟骨的解剖数据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00例成人正常跟骨CT扫描数据,男50例,女50例,将其重建后进一步测量跟骨长、宽、高及Bohler’s角及Gissane’s角,将测量数据与西方人数据进行对比。结果与结论:中国男性组跟骨长、宽及高分别为(74.60±5.06),(29.71±2.93),(45.23±4.46) mm;女性组为(71.48±5.36),(26.65±3.01),(42.23±4.49) mm,男性组显著大于女性组(P0.05)。男性组Bohler’s角为(35.98±4.34)°,女性组为(38.31±4.43)°,男性组显著小于女性组(P0.05)。提示中国女性成人跟骨长、宽、高较男性小,跟骨Bohler’s角明显大于男性,不同性别间Gissane’s角无明显差异。与西方人相关数据比较,中国成人的跟骨长、宽、高明显偏小,跟骨Bohler’s角及Gissane’s角则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背景:在不同的外力作用下,踝关节骨折块的数目、移位、关节面的受累情况,关节间隙内骨折碎片的位置情况十分复杂,仅凭X射线平片难以良好显示,轴位二维CT虽然分辨率高、影像无重叠,但缺乏立体感,难以准确、全面评价骨碎片的整体情况.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在踝关节骨折的分型和修复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6例踝关节骨折患者进行螺旋CT三维重建,明确踝关节骨折的Danis-Weber分型,并制定内固定方案,选择最佳的手术路径.按Barid-Jackson评定标准评定疗效.结果与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结果显示,36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中B型患者22例(61%),C型患者14例(39%).治疗效果显示,36例患者中优19例(53%),良13例(36%),可4例(11%),优良率为89%.提示螺旋CT三维重建能够真实反映踝关节骨折的病变情况,对踝关节骨折的分型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背景:螺旋CT扫描与多模式三维重建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中有术前定位、术中指导手术和术后复查等作用。目的:评价螺旋CT扫描与多模式三维重建在腰椎间盘突出中的应用,寻找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以"腰椎间盘突出症,螺旋CT,三维重建"为中文关键词,"Lumbar disc herniation,Spiral,Three 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为英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与万方数据库1998-01/2010-12相关文章。纳入与有螺旋CT扫描技术及其后处理的各种数据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进行诊断和治疗相关的文章;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以36篇文献为主重点进行讨论。结果与结论:目前国内外学者多应用螺旋CT扫描技术及其后处理的多模式三维重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现已有部分学者把螺旋CT扫描技术及其后处理的各种数据应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上,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利用多层螺旋CT配合多层面重组技术能更加准确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的直接征象与间接征象,提高椎间盘突出诊断率,并能与其他引起腰腿痛的疾病相鉴别;引入手术时还有定位、引导和复查等作用。提示科学合理的综合运用螺旋CT扫描技术及其后处理的各种三维重建数据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诊断和治疗是末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5.
背景:螺旋CT扫描与多模式三维重建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中有术前定位、术中指导手术和术后复查等作用.目的:评价螺旋CT扫描与多模式三维重建在腰椎间盘突出中的应用,寻找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以“腰椎间盘突出症,螺旋CT,三维重建"为中文关键词,“Lumbar disc herniation,Spiral,Three 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为英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与万方数据库1998-01/2010-12相关文章.纳入与有螺旋CT扫描技术及其后处理的各种数据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进行诊断和治疗相关的文章;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以36篇文献为主重点进行讨论.结果与结论:目前国内外学者多应用螺旋CT扫描技术及其后处理的多模式三维重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现已有部分学者把螺旋CT扫描技术及其后处理的各种数据应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上,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利用多层螺旋CT配合多层面重组技术能更加准确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的直接征象与间接征象,提高椎间盘突出诊断率,并能与其他引起腰腿痛的疾病相鉴别;引入手术时还有定位、引导和复查等作用.提示科学合理的综合运用螺旋CT扫描技术及其后处理的各种三维重建数据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诊断和治疗是末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6.
CT三维重建在肘关节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肘关节骨折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价值,并对不同重组方法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13例肘关节损伤患者全部行薄层螺旋CT横断面扫描,扫描完成后行三维重建。分析比较几种重建图像对肘关节骨折及脱位的显示效果。结果13例(17处)肘关节创伤包括肱骨内、外髁、髁间骨折、鹰嘴、桡骨小头部位的骨折。其中3处X线平片阴性。2例X线片仅可疑骨折,2例仅显示单处骨折,MPR重建影像不仅明确骨折诊断,而且进一步多角度地显示骨折线的走行及关节面受累程度。曲面重组技术则排除了肘被动屈曲的影响,更直观显示肘关节的损伤情况。结论多层螺旋CT对肘关节骨折、脱位显示清楚。特别是对复杂骨折的显示,具有X线平片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为临床明确诊断、确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而直观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18.
背景:距骨作为踝关节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形态直接影响着踝关节的稳定性和发病率。目的:建立距骨数字化计算机三维模型,测量相关解剖数据,为踝部的手术设计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正常成人志愿者60例,男30例,女30例,进行CT扫描,扫描层厚1.25mm,扫描间距1.25mm,重建层厚0.625mm,重建间距0.625mm,Fov30×30mm,矩阵512×512dpi,球管电压150kV,电流260mA,将扫描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PC计算机,利用三维重建软件(比利时产MaterrialiseMimics13.01测试版)行后处理并测量。并按性别分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重建的距骨数字化虚拟可视模型能够从多平面进行观察及测量,距骨长、距骨宽、距骨高,滑车前宽、滑车后宽、滑车高、滑车长,内踝面长,外踝面长的测量值男性大于女性。测量获取的距骨解剖学数据对距骨疾患、手术器械的设计、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等均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背景:距骨作为踝关节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形态直接影响着踝关节的稳定性和发病率。目的:建立距骨数字化计算机三维模型,测量相关解剖数据,为踝部的手术设计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正常成人志愿者60例,男30例,女30例,进行CT扫描,扫描层厚1.25mm,扫描间距1.25mm,重建层厚0.625mm,重建间距0.625mm,Fov30×30mm,矩阵512×512dpi,球管电压150kV,电流260mA,将扫描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PC计算机,利用三维重建软件(比利时产MaterrialiseMimics13.01测试版)行后处理并测量。并按性别分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重建的距骨数字化虚拟可视模型能够从多平面进行观察及测量,距骨长、距骨宽、距骨高,滑车前宽、滑车后宽、滑车高、滑车长,内踝面长,外踝面长的测量值男性大于女性。测量获取的距骨解剖学数据对距骨疾患、手术器械的设计、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等均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