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分析1991-2005年福州市区女性乳腺癌发病趋势,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福建省肿瘤防治办公室获取女性乳腺癌的病例资料,根据人口普查资料中性别、年龄构成推算各年份分性别、年龄组人口数,计算粗发病率、世界人口标化发病率和各年龄组发病率,采用对数线性回归法计算发病率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并用病例数进行加权计算。结果 1991-2005年福州市区共有2 812例女性乳腺癌新发病例。发病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标化发病率从1991-1992年的18.44/10万上升至2003-2005年的32.64/10万,上升了77.01%,年变化百分率为5.369%(P=0.001)。45~54岁、55~64岁和65~74岁3个年龄段的发病率增长趋势显著,APC分别为4.873%、6.423%和9.512%(P〈0.05)。结论福州市区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应加强乳腺癌防治,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合理饮食结构。  相似文献   

2.
背景喉癌对人群健康的危害已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但目前仍缺乏针对我国居民2005—2016年喉癌发病及死亡趋势分析的研究。目的通过收集《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中2005—2016年喉癌发病与死亡数据,描述和分析该时期我国居民喉癌发病与死亡变化趋势,为我国喉癌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Excel整理2005—2016年喉癌发病与死亡数据,计算每年的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年龄别发病率和年龄别死亡率。标化率的计算根据2000年全国普查标准人口年龄构成计算。运用Joinpoint软件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析我国喉癌发病与死亡随时间(年度)的变化趋势。结果2005—2016年我国居民喉癌标化发病率整体呈下降趋势(AAPC=-2.25%,P<0.05);城市的喉癌标化发病率整体高于农村,男性的标化发病率高于女性;40~岁年龄组以后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历年发病高峰集中出现在70~岁年龄组和75~岁年龄组。2005—2014年我国居民喉癌标化死亡率整体呈下降趋势(APC=-1.67%,P<0.05),2014—2016年死亡率虽略微上升,但变化不明显(P>0.05),城市标化死亡率整体高于农村,男性标化死亡率高于女性,40~岁年龄组以后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呈逐渐上升趋势。结论2005—2016年我国喉癌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在性别、年龄和城乡之间表现出一定差异,因此应采取针对性措施,积极制订喉癌防治策略,降低喉癌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2011-2016年重庆市万州区女性居民乳腺癌发病及死亡情况,为乳腺癌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乳腺癌发病和死亡资料来源于万州区疾控中心,人口资料来源于区计划生育办公室,结合2010年全国普查标准人口构成数据导入DeathReg2005,计算乳腺癌历年粗发病率和死亡率、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应用EXCEL2007绘制女性乳腺癌各年龄组发病率和死亡率线图,利用SPSS19.0对历年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进行趋势χ2检验。结果 2011-2016年万州区女性居民乳腺癌共发病1 140例,年均粗发病率24.06/10万,年均标化发病率21.97/10万,共死亡359例,年均粗死亡率7.58/10万,年均标化死亡率6.78/10万。万州区女性居民20岁后开始有乳腺癌发病,随后逐渐升高,在35~59岁组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死亡率从20岁开始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年龄越大死亡率越高。对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否有上升趋势作χ2检验,P值均小于0.01,检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万州区女性居民乳腺癌发病和死亡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应重视女性乳腺癌的防控工作,将35~59岁的中年女性作为干预重点,减少乳腺癌对女性居民的健康危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富锦市1995年~2009年STD流行趋势和流行特征.方法 对富锦市区1995年~2009年性传播疾病(STD)疫情年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富锦市在1995年~2008年期间,共报告STD4748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66.08/10万,年平均增长率14.7%,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②2003和2004年出现发病高峰,年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39.64/10万和158.12/10万;③发病病种以淋病最多,尖锐湿疣次之,第3位为非淋菌性尿道炎(NGU).④女性STD发病率高于男性;⑤20~29岁,30~39岁年龄组发病高于其它年龄组,占79.15%;⑥传染来源以非婚性接触最为多见,占77.34%,文化程度构成中学文化占87.34%,报告病例本市4610例.占97.09%.结论 富锦市STD发病呈增长趋势.加强STD防治知识的普及,在所有娱乐场所实施100%安全套使用项目,是控制STD蔓延的有效措施.也是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昆山市近几年肺结核的流行特征,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有效的肺结核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中获取2004-2015年昆山市肺结核疫情资料,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季节指数法等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4-2015年昆山市累计报告肺结核8 032例,年均发病率为40.30/10万,发病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5月和9月是发病高峰;城区平均年发病率为57.85/10万,高于郊区37.29/10万(P<0.001);男女性别比为2.41∶1;7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为145.78/10万,20岁~年龄组发病数最多,为3 240例,占总数的40.34%;2008年以来户籍人口的总体发病率高于流动人口(P<0.001),但户籍人口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而流动人口发病率在逐年上升,且近两年的发病率超过户籍人口.结论 应加强肺结核的筛查、病例管理与监测工作,同时加大对城区流动人口的健康宣教,减少肺结核的发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海南省2015—2021年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的流行病学特征,预测不同人群乙肝发病趋势,基于流行特征及预测结果为乙肝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海南省乙肝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基于灰色预测模型及多项式模型研究海南不同人群乙肝报告发病率规律,采用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最小原则选择最佳模型,并预测未来发病率。结果 海南省2015—2019年乙肝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20年起出现了下降趋势,2017—2021年报告发病率在0~<15岁和15~<30岁年龄组均呈现下降趋势,60~<75岁和≥75岁年龄组发病率基本趋于平稳。30~<45岁和45~<60岁人群年均发病数、每年发病率均较高。乙肝年均报告发病率男女性别比约为2∶1。各职业中乙肝发病数以农民为主且年均占比为43.06%。乙肝报告年发病数存在地区差异性分布,其中5个市县逐年下降、1个市县先上升后下降,2个市县保持稳定,其他市县存在逐年上升的趋势。2022—2024年的发病率预测值分别为127.43/10万、116.05/10万和102.09/10万。结论 近年来,海南省30岁...  相似文献   

7.
戴孟阳  孙岩 《基层医学论坛》2016,(36):5176-5178
目的 掌握猩红热发病流行特征.方法 采样描述流行病学方法 对沈阳市疾病监测信息管理报告系统的2004年—2015年猩红热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沈阳市2004年—2015年猩红热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2.15/10万;男性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6.43/10万,女性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7.77/10万;3岁~9岁年龄组猩红热报告发病数占83.22%;学生、幼托儿童、散居儿童报告猩红热发病数分别占猩红热报告发病总数的40.06%,37.06%,20.23%;5月~6月报告发病数占全年报告发病数的25.80%,11月~12月报告发病数占全年报告发病数的25.77%.结论 学生和学龄前儿童是猩红热高发人群.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聊城市2004-2011年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下一步乙肝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汇总分析聊城市2004—2011年乙肝发病资料,用动态数列分析其发病强度的变化趋势及变化速度,并描述乙肝的流行特征.结果2004-2011年聊城市共报告乙肝发病19189例,年均发病率42.06/10万,男性发病率(51.15/10万)高于女性(31.81/10万);总体发病呈波动上升趋势,高峰聚集在20~24岁年龄段,但10~25岁年龄组呈显著下降趋势,40-65岁年龄组发病则逐年上升;农民、学生、工人占总发病人数的83.8%,家政、家务及待业人群发病构成顺位上升明显.结论男性青壮年、农民、学生、工人、家政、家务及待业人群为乙肝发病重点人群,应在提高对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的基础上,加强对其他高危人群的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9.
背景卵巢癌对女性健康的危害已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但目前缺乏针对我国卵巢癌发病及死亡趋势分析的研究。目的通过收集《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中2005—2016年卵巢癌发病与死亡数据,描述和分析该时期我国女性卵巢癌发病与死亡变化趋势,为我国卵巢癌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整理2005—2016年卵巢癌发病与死亡数据,计算每年的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年龄别发病率和年龄别死亡率。运用Joinpoint软件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析我国卵巢癌发病与死亡随时间(年度)的变化趋势。结果2005—2016年我国卵巢癌发病率整体呈快速上升趋势(AAPC=7.25%,P<0.05),历年城市的卵巢癌标化发病率均高于农村,35~岁年龄组以后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出现在55~岁年龄组。2005—2016年我国卵巢癌死亡率整体呈快速上升趋势(AAPC=6.06%,P<0.05),历年城市卵巢癌标化死亡率均高于农村,35~岁年龄组以后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快速上升,75~岁年龄组以后死亡率逐渐下降。结论2005—2016年我国卵巢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快速上升趋势,但在年龄和城乡之间表现出一定差异,应采取针对性措施,积极制订卵巢癌防治策略,降低卵巢癌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深圳市2005-2014年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及规律,为出血热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深圳市2005-2014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资料,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深圳市2005-2014年累计报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364例,其中死亡6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0.316/10万,历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14年发病率达0.558/10万.10年来全市10个区中共有9个区有病例报告,南山区年均发病率最高,达0.545/10万;发病主要集中在1-6月份,占63.5%;病例主要集中在20~40岁年龄组,占发病总数的81.3%;职业分布以家务、待业和工人为主,占全部病例的49.2%.结论 深圳市存在流行性出血热流行,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应加强对出血热的监测和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1.
Liao ML  Chen ZW  Zheng Y  Wu CX  Lu S  Yu YF  Jian H  Cheng BJ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7):1876-1880
目的了解上海肺癌发病的时间趋势及影响生存的预后因素。方法由上海全死因登记报告系统所获得的2002至2004年恶性肿瘤患者死亡个案资料,按国际癌症登记协会(IACR)的肿瘤登记计算指南进行计算。分别按粗率和标率计算1972年至2004年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对上海市发病时间趋势进行估计。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影响生存的多因素进行分析,参数包括性别、年龄、居住区域、病理类型、临床分期、首诊医院级别。结果自1972年以来的32年,上海市中心区男性肺癌发病粗率APC增加1.723%,而女性增加2.036%,均呈逐渐增高趋势(P均〈0.01);但男性肺癌的标化发病率APC为-0.605%,呈下降趋势(P〈0.01),而女性为-0.136%,呈平稳趋势(P〉0.05)。上海市肺癌发病患者中Ⅲ、Ⅳ期占大多数,分别占35.6%和42.2%。上海市女性肺癌的3年生存率为17.05%,中位生存期(MST)为0.83年,均高于男性的14.01%和0.77年(P均〈0.01),对各期肺癌的不同性别亚组的生存期分析显示女性生存期均较男性为高(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性别、年龄、居住区域、病理类型、期别、首诊医院级别对肺癌生存有影响(P均〈0.01);其中女性、年轻、居住市中心区、鳞癌、早期、高级别医院可能对生存有益,而男性、老年、居住郊区、小细胞癌、晚期、低级别医院这些因素可能对肺癌患者不利。结论上海市肺癌的发病水平逐渐接近欧美国家。女性、年轻、市中心区居住、鳞癌、早期、高级别医院治疗对肺癌的生存有益。各期别女性肺癌的预后均优于男性,但原因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天津市蓟县2005-2010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天津市蓟县2005-2010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0年共报告麻疹729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4.80/10万,呈下降趋势。发病例数最多的是渔阳镇,占28.12%;3~5月份为麻疹高发季节,占76.95%;发病以散居儿童、农民和学生为主;男女性别比例为1.28∶1;发病年龄呈现典型的小年龄组模式和趋向大年龄组模式,≤1岁儿童麻疹病例构成增加,占33.06%,≧20岁成人发病也占较大比例,占35.94%。结论应进一步加强麻疹疫苗常规免疫,适时在重点地区和人群中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加强对麻疹病例的监测工作,做好麻疹散发和暴发疫情的防控工作,降低麻疹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启东市1972~2000年食管癌发病趋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启东市食管癌发病流行规律 ,为食管癌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启东市 1972~ 2 0 0 0年食管癌发病数据库及历年人口资料 ,计算粗发病率、标化发病率、截缩发病率并分析性别及年龄分布 ,应用 χ2 、分 3时段作时间趋势分析。结果 :2 9年间 ,食管癌粗发病率男性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女性有上升趋势 (P <0 .0 1) ;男∶女为 2 .16∶1;标化发病率男高于女 ,但均呈现下降趋势 (P <0 .0 1) ,以男性下降速度为快。食管癌发病年龄主要集中于中老年人 ,中位发病年龄男性较女性提早 3年。三个时期相比较 ,1991~ 2 0 0 0年标化发病率及截缩发病率下降速度均快于 1981~ 1990年与 1972~ 1980年。结论 :食管癌总体水平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4.
Liu H  Xun P  Chen KX  Li HX  Hao XS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4):2405-2407
目的 比较1981-2000年近20年间不同时期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情况,了解其发病和预后变化趋势。方法 从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81-2000年20年间收治的11400例乳腺癌病例中随机抽取1678例,对其临床病理及预后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比较。结果 1991-2000年(1990年代)和1981-1990年(80年代)相比,收治的乳腺癌病例数增加237%,平均每年上升11.8%;患者发病年龄未见明显变化,中位年龄为46~47岁;早期乳腺癌(0-I期)的检出率提高,由1981-1985年的12%上升到1996-2000年的15.5%,而Ⅲ期乳腺癌的比例明显降低,由24.9%降至16.5%,原位癌比例由3.7%上升到4.4%;同时腋淋巴结转移率和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几率降低,分别由51.8%和27.8%下降到46.3%和13.5%;生存分析显示,患者术后5年及10生存率分别从1980年代的76%、63%提高到1990年代的86%和74%。结论 近20年来乳腺癌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早期乳腺癌检出比例增加,腋淋巴结转移率和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几率降低,患者预后得到改善,5年、10生存率均有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吉林市2004~2013年间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流行情况,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对2004~201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管理传染病报告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的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3年吉林市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6 268例,年均发病率为14.02/10万,发病率呈波浪型上升趋势。全年均有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年龄分布以5~19岁年龄组(5 037例,占80.36%)居多。男性发病数多于女性(男性3 955例,女性2 313例)。职业多为学生(4 491例数,占71.65%),其次为托幼儿童(718例,占11.46%)。2004~2013年间吉林市共发生流行性腮腺炎引起的暴发疫情6起。结论流行性腮腺炎在吉林地区发病率有持续增高的趋势,应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地区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接种,以降低流腮的发病率,控制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上海市长宁区1973—2013年前列腺癌发病率与死亡率的趋势,评估年龄、诊断时期、出生队列对其发病和死亡的影响。方法 利用上海市肿瘤登记处与长宁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前列腺癌发病和死亡资料以及长宁区公安局提供的本区相应人口资料,计算1973—2013年前列腺癌发病和死亡的粗率、年龄标化率和累积率。利用Joinpoint软件分析发病率与死亡率的时间趋势变化,计算其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 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APC)。采用年龄-时期-队列(age-period-cohort)模型分析和评价年龄、诊断时期和出生队列对其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影响。结果 1973—2013年长宁区前列腺癌新发病例数从6例升至740例,世标发病率从0.85/10万升至19.00/10万;死亡例数从4例升至300例,世标死亡率从0.78/10万升至6.82/10万。发病率与死亡率的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率的APC为8.78%(P<0.05);死亡率的APC在1973—1997年为1.23%,在1998—2013年为7.11%,后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时期的发病危险比从1.1升至5.9(P<0.01),死亡危险比从1.2升至1.7(P=0.016),均有统计学意义。从最早的出生队列(1893—1897年)起,发病危险比从0.1持续上升,至1941—1945年的出生队列达到峰值2.3,之后至1961—1965年的出生队列,危险比保持在2.1~2.3。出生队列的发病危险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危险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上海市长宁区前列腺癌在1973—2013年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显著上升,发病率上升幅度大于死亡率。年龄、诊断时期和出生队列对发病率趋势均有显著影响,而对死亡率趋势仅诊断时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泉州市2005~2011年梅毒流行特点和发病趋势.方法 使用Excel软件建立泉州市2005~2011年梅毒疫数据库,通过Epi Info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泉州市2005~2011年共报告梅毒16 594例,年平均发病率为30.18/10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报告发病率从2005年的17.85/10万上升至2010年的40.94/10万;近年来隐性梅毒和胎传梅毒增幅较大;男性患者略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11∶1;高发年龄组为20~39岁的性活跃期青壮年;重点人群是农民、工人和无(待)业者.结论 泉州市梅毒疫情呈现上升趋势,应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控制梅毒流行.  相似文献   

18.
2004-2009年广西全州县病毒性肝炎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西全州县2004-2009年法定传染病各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情况,分析其流行特征和规律,为制订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该县2004-2009年的法定传染病各型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县2004-2009年报告各型病毒性肝炎病例共3 140例,人群发病率为6.75/万,男性高于女性为2.7∶1。各型肝炎人群发病率分别为甲肝1.12/万、乙肝4.53/万、丙肝0.78/万、戊肝0.04/万、未分型肝炎0.27/万;肝炎高发病例年龄在15~54岁,农民、公职人员和学生发病人数分别占67.36%、7.55%和6.71%,肝炎病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以乙型肝炎为主。结论全州县病毒性肝炎发病率高,病毒性肝炎防治任务仍然严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