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维生素D是人体必需的一种激素类物质,以其活性形式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与其受体(vitamin D receptors,VDRs)结合发挥作用。血中1,25-(OH)2D3虽为活性形式,其半衰期仅4h,血中浓度不稳定,而25(OH)D在血中的半衰期为15d,是国际上常用的反映机体维生素D营养状态的稳定指标[1]。根据血清25(OH)D水平判定维生素D营养状态国际认  相似文献   

2.
儿童呼吸道感染与肺炎衣原体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肺炎衣原体(Cpn)与儿童呼吸道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用直接免疫荧光(DIF)法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的Cpn特异性抗原,问接微量免疫荧光(MIF)法检测血浆中Cpn抗体。结果:在4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PBMC中Cpn特异性抗原阳性率57.5%(23/40),正常儿童28人PBMC中Cpn特异性抗原阳性率32.1%(9/28);P=0.039。血浆中CpnIgG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7.5%(27/40)和42.9%(12/28),P=0.043;CpnIgM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2.5oA(25/40)和35.7%(10/28),P=0.030。结论:儿童呼吸道感染与肺炎衣原体有较密切关系。肺炎衣原体的检测可为儿童呼吸道感染诊治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呼吸系统疾病居儿科疾病首位,其中以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和肺炎最多见。这与儿童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有关。小儿呼吸道短而狭窄,粘膜柔嫩、血管丰富,感染后粘膜充血肿胀,可致呼吸道闭塞,加之纤毛运动差,粘液腺分泌不足致呼吸道干燥,容易发生呼吸困难。此外,小儿免疫系统不成熟,免疫功能低下,也是易患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儿童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本市肺炎支原体(MP)感染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为预防和诊治MP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对2000~2005年我院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检测,并对703例阳性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MP感染患儿占呼吸道感染的22.06%,近年来呈增长趋势,发病年龄逐年提前,冬春季节儿童呼吸道支原体感染多发,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最为常见,常可累及心、肝、肾、胃肠道等肺外器官,红霉素 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愈率为100%。结论MP是儿童时期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之一,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为高危人群,MP-IgM检测结合临床可确诊,红霉素 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下呼吸道感染在婴幼儿患者中占较大的比例,由于婴儿呼吸系统发育不成熟,免疫功能、免疫防御系统不完善,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严重者可引起各种并发症甚至导致婴幼儿的死亡。因此,对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致病菌及其耐药性进行调查分析,让临床医生有更全面的了解意义重大。我们统计  相似文献   

6.
哮喘是一种以喘息为主要症状并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慢性气道性炎症。呼吸道病毒感染能对哮喘发病的多个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婴儿阶段,喘息性疾病通常起源于呼吸道感染病毒,如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人鼻病毒(HRV)、变性肺病毒、冠状病毒、流感及副流感病毒等。有严重喘息发作的婴幼儿以后更有可能形成哮喘,因此呼吸道病毒感染与哮喘的起始密切相关。在学龄儿童或成人,呼吸道病毒感染相对温和,但近80%的哮喘急性发作与气道病毒感染相关,呼吸道病毒感染是导致哮喘患者因急性发作住院治疗的主要病因之一[1-2]。因此加强理解呼吸道病毒感染与哮喘的起始与急性发作之间的关系及其相关机制异常重要,本文现就这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细菌溶解产物对于支气管哮喘儿童并发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120例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儿,采用随机方法将患儿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儿仅采用常规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治疗组患儿在常规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细菌溶解产物治疗(3.5 mg/d,每月10 d,连续3个月),连续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儿治疗9个月、12个月时急性呼吸道感染发生次数、哮喘累计发作次数、喘息累计发作天数及鼻塞发作次数,记录两组患儿血液淋巴细胞亚群及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儿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发生次数(2.89±1.07、4.30±1.06)低于对照组(3.50±1.282、5.00±1.2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儿哮喘发作次数(0.36±0.65、0.44±0.71)低于对照组(0.68±1.12、1.00±1.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鼻塞发作次数(0.36±0.65、0.45±0.78)低于对照组(0.36±0.65、0.76±0.9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儿3个月随访患儿血清CD3^+%、CD4^+%、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CD3^+%、CD4^+%、CD4^+/CD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患儿的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溶解产物治疗期间共报道5例不良事件,均轻微短暂,未导致受试药品停用。结论应用细菌溶解产物可以预防支气管哮喘儿童并发呼吸道感染,可显著减少患儿呼吸道感染发生次数、喘息发作次数、鼻塞发作次数和喘息累计发作天数,增强细胞免疫机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呼吸道感染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呼吸道感染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状况及流行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资料。方法采用被动凝集法对呼吸道感染儿童的血清标本进行特异性Mp-IgM抗体测定。结果 25 765例患儿中共检出Mp-IgM抗体阳性8 664例,阳性率33.63%。各年龄段儿童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性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年度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年度秋季阳性率与同年度其他季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南宁地区呼吸道感染儿童Mp感染率较高,且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应加强Mp感染的监测,掌握其流行病学特点,对Mp感染的早期诊断和防止爆发流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是儿科临床常见病,主要包括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和反复下呼吸道感染,严重影响着患儿的身体健康。近年来儿童RRTI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导致RRTI的因素很多,主要与维生素的缺乏、微量元素的缺乏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等有关。本文总结了临床上RRTI的影响因素,为RRTI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s)的相关影响因素,为儿童RRTIs的有效防治提供依据和策略.方法 选择183例RRTIs患儿纳入病例组,85例同期门诊体检健康儿童纳入对照组,对以上所有儿童可能导致RRTIs的相关因素进行临床资料调查,并对血清微量元素铁、锌、钙、铜,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  相似文献   

11.
急性呼吸道感染是儿科患病率最高的一类疾病,是威胁儿童健康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儿童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1].多数急性呼吸道感染由病毒引起,儿童病毒感染率为46.6%~66.9%[2-5],其中下呼吸道感染病毒感染率为32.3%~52.3%[3,6],而肺炎则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首位原因[7],随着抗生素的应用和生活水平提高,病毒感染率呈逐年相对上升趋势.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常见病毒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IDV)、流感病毒A、B型(IVA、B)、3型副流感病毒(PIV-1、2、3)和肠道病毒等[3].随着病毒的演变生物医学学科的发展,病毒检测方法也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近10年来分子生物技术的应用,不断在呼吸道感染标本中发现新的病原性病毒,如人偏肺病毒(hMPV)[8]、SARS冠状病毒[9]、冠状病毒NL63(HCoV-NL63)[10]、冠状病毒HKU1(HCoV- HKU1)[11]、人博卡病毒(HBoV)[12]、C组鼻病毒(RHV-C)[13]、KI多瘤病毒(KIPyV)[14]、WU多瘤病毒(WUPyV)[15]等.同时发展了多种简便实用的非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被广泛应用到临床,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现将呼吸道病毒检测方法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ARI)病原体特异性Ig M抗体检出情况,为该地区儿童ARI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选择的1928例ARI行呼吸道病原体特异性Ig M抗体检测,包括嗜肺军团菌(LPN)、肺炎支原体(MP)、Q热立克次体(COX)、肺炎衣原体(CPN)、腺病毒(AD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甲型流感病毒(IVA)、乙型流感病毒(IVB)及副流感病毒(PIV),比较不同年龄段及季节的病原体感染情况。结论本组MP特异性Ig M抗体阳性检出率最高,其次为IVB和PIV。与3~≤6岁组比较,≤3岁组MP阳性率、≤3岁组和6~≤16岁组IVB和PIV阳性率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特异性Ig M抗体阳性率以冬季最高,且MP阳性率冬季明显高于春季和夏季(P0.05),IVB阳性率冬季明显高于夏季和秋季(P0.01),PIV阳性率秋季明显高于春季和冬季,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地区患儿ARI以MP、IVB、PIV感染为主,且不同年龄和季节病原体感染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Hi)是引起儿童严重细菌性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尤其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病原菌,还可引起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症等侵袭性感染。它的耐药性已引起广泛重视,从70年代中后期,Hi对氨苄西林的耐药性逐渐上升,但不同地区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4.
呼吸道感染儿童流感嗜血杆菌耐药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动态了解2000-2002年从呼吸道感染患儿鼻咽部分离出的流感嗜血杆菌(Hi)对8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产酶率以及b型Hi(Hib)感染的情况,以有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预防。方法连续3年对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鼻咽分泌物进行Hi分离培养,用KirbryBauer(KB)法和Etest法每年测定100株Hi对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以Nitrocefin纸片法测定β内酰胺酶的产生率;以玻片凝集法分离出b型株。结果Hi总分离率27.5%,Hib占21%;β内酰胺酶总产生率11.3%,其中Hib产酶率41.3%,明显高于非Hib产酶率3.0%(P<0.01)。Hi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曲松、头孢克洛和头孢呋辛均敏感,对氨苄西林、氯霉素耐药率处较低的水平,分别为9%~15%和6%~11%;对四环素、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分别为28%~66%和38%~68%。结论Hi对氨苄西林、氯霉素耐药率在增加,复方磺胺甲噁唑已不宜用于Hi引起的感染;Hib是儿童呼吸道感染重要血清型,产β内酰胺酶是Hi对氨苄西林耐药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5.
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是儿童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发病率高达20%,以2~6岁多见。RRTI不仅影口向患儿的身心健康,也使家长承受巨大的精神与经济负担,因此,治疗患儿的RRTI成为临床工作中所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RRTI发病机制复杂,病因较多,因此针对儿童RRTI的治疗方法较多。  相似文献   

16.
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检测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的规律。方法:回顾分析325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检测结果。结果:呼吸道合胞病毒-IgM感染97例(29.8%),腺病毒-IgM感染30例(9.3%),副流感病毒-IgM感染27例(8.5%)。呼吸道合胞病毒和副流感混合感染3.2%。结论: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婴幼儿期最常见的呼吸道病毒,是引起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毛细支气管肺炎、支气管肺炎、肺炎)的主要病原体。  相似文献   

17.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支气管哮喘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MP特异性抗体,对80例支气管哮喘发作期患儿(观察组)及80例正常对照病例(对照组)进行MP-Ab检测。结果:观察组中15例(18.75%)血清学检测符合急性感染诊断标准,而对照组中阳性仅为1例,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儿童MP感染与支气管哮喘有关,MP感染可能为支气管哮喘的发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分析成都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特异性IgM抗体的检出情况,以利于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收集3 623例患呼吸道感染患儿的血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嗜肺军团菌血清1型(LP1)、肺炎支原体(MP)、Q热立克次体(COX)、肺炎衣原体(CP)、腺病毒(AD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甲型流感病毒(IVA)、乙型流感病毒(IVB)、副流感病毒的特异性IgM。结果 9种呼吸道病原体只检出7种。3 623例患儿检出阳性标本805例(占22.22%),其中以IVB的阳性检出率最高,MP次之,阳性率分别是10.18%和9.41%。发病高峰期为1-2月和9-12月。不同年龄组检出率不同,婴儿组小于或等于1岁为5.57%,检出率最低,幼儿组检出率最高(38.31%)。结论成都地区9种呼吸道病原体检出阳性率达22.22%,以IVB的阳性检出率最高,MP次之;呼吸道病原体感染存在季节流行,在春秋冬检出率较高;不同年龄组的患儿检出率不同,婴儿组最低,幼儿组最高。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