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潜伏期硬膜外分娩镇痛与活跃期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安徽省妇幼保健院产科200例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单胎、足月、头位的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娩镇痛开始的时间分为潜伏组和活跃组,各100例;另选取100例不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单胎、足月、头位的初产妇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自然分娩,潜伏组于宫口扩张0.5~3.0cm的时候进行分娩镇痛,活跃组于宫口扩张超过3.0cm的时候进行分娩镇痛。比较潜伏组、活跃组与对照组产妇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血浆皮质醇浓度、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的长度以及剖宫产率;比较各组新生儿的脐带血浆皮质醇浓度、脐带血浆罗哌卡因浓度和出生后的ApgaR评分。结果①分娩开始后,对照组产妇VAS评分明显超过潜伏组和活跃组(均P<0.05)。②胎儿娩出时,潜伏组和活跃组的血浆皮质醇浓度低于对照组(均P<0.05)。③潜伏组和活跃组新生儿脐带血浆中游离的罗哌卡因浓度均低于其神经系统毒性反应的游离阈值。④潜伏组与活跃组产妇的第二产程均未较对照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潜伏组与活跃组产妇的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⑤3组婴儿出生后5min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潜伏期与活跃期分娩镇痛均未延长产程,均降低了剖宫产率,同时也并未使新生儿遭受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低浓度布比卡因和小剂量芬太尼用于潜伏期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产程、母婴的影响。方法采用硬膜外腔(EA)给药方法,为60例观察组孕产妇进行分娩镇痛。结果两组产后2 h出血量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胎儿窘迫发生率、剖宫产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EA给药分娩镇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临床分析分娩镇痛应用硬膜外阻滞麻醉对自然分娩产程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自然分娩的400例初产妇、经产妇(距离上次分娩时间超过8年),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200例。研究组给予硬膜外阻滞麻醉,对照组不进行干预,对比两组的镇痛效果、产程干涉率、产程进展、Apgar评分、产后出血量。结果经过麻醉后,研究组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产程干涉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Apgar评分、产程干涉率、产后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分娩产妇,实施硬膜外阻滞麻醉,可有效改善分娩镇痛效果,缩短产程,产程干涉率下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硬膜分娩镇痛对分娩的影响。方法:选取50例施行分娩镇痛的产妇作为镇痛组,随机抽取同期、条件相似的未实施分娩镇痛者50例为对照组,观察镇痛效果、产程、产后出血量、分娩方式及新生儿情况。结果:(1)两组孕妇疼痛感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产程、产后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镇痛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组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阴道助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分娩镇痛不延长产程、不增加产后出血量、不影响新生儿评分,是安全有效的。同时硬膜外分娩镇痛对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起到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分娩潜伏期应用罗哌卡因进行硬膜外镇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低浓度罗哌卡因用于潜伏期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产程、母婴的影响。方法:选择400例ASAⅠ~Ⅱ级的足月初产妇,其中要求施行分娩镇痛的200例为观察组,另20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在进入产程潜伏期后进行硬膜外穿刺,给予配制好的药液(0.125%罗哌卡因+2μg/m l芬太尼)8~10 m l作为负荷剂量,30 m in后连接PCA泵,胎儿娩出后停止硬膜外腔给药;对照组按产科常规处理。观察、监测并记录镇痛效果(VAS)、神经阻滞评分(MBS)、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催产素的使用情况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镇痛效果良好,下肢运动神经阻滞轻微,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及新生儿Apgar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观察组静滴催产素加强宫缩较对照组多,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分娩潜伏期应用低浓度罗哌卡因进行硬膜外镇痛效果确切,不影响产程及新生儿,不增加难产的比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潜伏期行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对产妇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就诊的初产单胎头位且无产科并发症的产妇120例,并分为潜伏期(宫口〈3 cm)行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组(Q组)40例、活跃期(宫口〉3 cm)行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组(H组)40例及非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组(C组)40例。分别观察其对产妇(血流动力学、产程、出血量、疼痛效果等)及新生儿结局(Apgar评分)的影响。结果:三组产妇的血流动力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H组的第二产程时间均多于C组(P〈0.05),其余产程时间及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Q、H组各时间点的镇痛效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Q、H组新生儿出生1、5 min Apgar评分与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潜伏期实施硬膜外分娩镇痛,可使产妇能够尽早获得满意的镇痛效果,同时又不会对新生儿带来负面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第一产程不同时段施行硬膜外阻滞镇痛对产程及母婴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153例无妊娠合并症、骨盆内测量无异常、要求行分娩镇痛的足月初产妇,分成观察组3组:A组,临产后宫口开大〈1cm;B组,宫口≥1cm且≤2cm者;C组,宫口〉2cm且〈4cm。D组(对照组),同期分娩,条件与观察组相当,未行分娩镇痛者100例。分别记录产程时限,自然分娩率,缩宫素使用率,阴道助产及剖宫产率,监测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B组、C组剖官产率均低于对照组,其缩宫素使用率,阴道助产率,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总产程短于其它3组;A组总产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分娩率低于对照组,其缩宫素使用率,阴道助产率,产后出血量均高于对照组,新生儿Apgar评分低于对照组。结论临产后,宫口开大≥1cm进行分娩镇痛,对分娩过程及分娩结局均无不良影响,既能有效地缩短产程,又能有效地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在硬膜外全程分娩镇痛时不同镇痛背景剂量对镇痛效果、产程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在中山市博爱医院自然分娩的初产妇240例,将要求分娩镇痛的产妇随机分为3组,不行分娩镇痛的为对照组,每组60例。A组在产妇宫口开1~3 cm、3~8 cm和宫口开全至胎盘娩出时设定硬膜外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PCEA),背景剂量分别为0.1%罗哌卡因与0.5μg/m L舒芬太尼混合液5 m L/h、8~10 m L/h和5 m L/h,追加剂量为5 m L,锁定时间为30 min;B组在分娩全过程背景剂量为6 m L/h;C组在分娩全过程背景剂量为8 m L/h,其他同A组;D组分娩时不接受任何镇痛药物。记录第一产程潜伏期(T1)、活跃期(T2)、第二产程(T3)、第三产程(T4)的平均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4组新生儿Apgar评分,4组的用药总量;记录第一产程潜伏期(Ta)、活跃期(Tb)、第二产程(Tc)、第三产程(Td)的时间;记录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结果与D组比较,A、B、C组T1~T4平均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与B组比较,A、C组T2、T3平均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C组比较,A、B组T1、T4平均VAS评分明显升高(P0.05),A、B组罗哌卡因和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与D组比较,A、B组Ta、Tb时间明显缩短,C组Tb、Tc时间明显延长(P0.05);4组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明显差异;与C组比较,A、B、D组新生儿脐动脉血PCO2明显降低(P0.05);与D组比较,A、B、C组PO2明显升高(P0.05)。结论在不同产程调整硬膜外腔镇痛药背景剂量,可提供满意的镇痛效果,不但能缩短产程,还能提高新生儿PO2和降低PCO2,对新生儿有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潜伏期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分娩镇痛的可行性。方法:选择初产妇90例,A组(潜伏期宫口开张0.5 cm组)30例、B组(潜伏期宫口开张1.0~2.0 cm组)30例、C组(对照组,未采用分娩镇痛)30例。A组、B组均采用蛛网膜下腔给药后硬膜外腔留管产妇自控镇痛(CSE+PCA),两组的蛛网膜下腔给药和硬膜外腔维持用药相同。观察记录镇痛时间、镇痛起效时间、不同时间的VAS评分、运动阻滞、各组产程、出血量、新生Apgar评分、镇痛满意度、分娩方式、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A组潜伏期时间比B组、C组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潜伏期时间比A组、C组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剖宫产率和缩宫素使用率比B组、C组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宫口开张1.0~2.0 cm的产程潜伏期施行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镇痛效果满意,不良反应少,能缩短产程,对产妇和新生儿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分娩痛是产妇痛苦的一关 ,是临床医师所关注的问题 ,连续硬膜外阻滞下的分娩镇痛方法采用低浓度的布比卡因芬太尼合剂镇痛效果好 ,不受时间限制 ,不影响宫缩和产力 ,对产妇胎儿无副作用。在目前是一种比较安全和首选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硬膜外麻醉与蛛网膜下腔联合硬膜外麻醉(简称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取240例要求无痛分娩的产妇,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120例和腰硬联合麻醉组120例;观察两组的镇痛效果、麻醉起效时间、分娩方式、催产素使用率、新生儿Apgar评分及产后尿潴留发生情况.结果 两种麻醉方法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均很好,腰硬联合麻醉组麻醉起效时间较硬膜外麻醉组短,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90.55,P<0.01);分娩方式(χ2=0.48)、催产素使用率(χ2=0.10)、新生儿Apgar评分(χ2=0.52)及产后尿潴留发生情况(χ2=2.11)两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腰硬联合麻醉较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起效时间短,其镇痛效果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硬膜外联合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应用于分娩镇痛对产程、分娩方式、母婴合并症的影响。方法选择采川蛛网膜下腔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CSEA)的甲胎、初产、足月、无其他合并症的产妇213例作为试验组,随机选择同期条件相似,未进行任何镇痛处理的产妇213例作为对照组。分别记录两组的产程时间、新生儿体重、剖宫产和阴道助产指征、胎儿冉内窘迫、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胎膜残留、尿潴留情况。结果镇痛后A组的第一产程活跃期和第二产程均缩短(P〈0.05),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第一产程潜伏期、第三产程和总产程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分娩镇痛与非镇痛比较可使第一产程活跃期和第二产程缩短,不影响总产程,不增加剖宫产和阴道助产儿率,对母婴均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椎管内麻醉镇痛分娩的优缺点及副作用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安安琪儿妇产医院行镇痛分娩396例临床病例,比较腰硬联合麻醉(联合组)和硬膜外麻醉(硬外组)麻醉后在镇痛效果、产程进展、产后出血量、新生儿评分方面的情况;并分析麻醉后在催产素使用、发热、产后尿潴留率等副作用及中转剖宫产的发生率.结果 联合组镇痛起效时间明显短于硬外组(t=27.00,P<0.05),两组麻醉用于分娩镇痛效果均良好,VAS评分各时间点(5min、10min、30min、60min、90min)均无显著性差异(t值分别为1.41、0.71、1.46、1.54、1.75,均P>0.05).两组三产程进展、产后出血量、新生儿评分(t值分别是1.02、0.44、1.05、1.46、1.85、1.56,均P>0.05)均无影响.两组麻醉后催产素使用、产时发热、产后尿潴留等副作用和中转剖宫产的几率无显著性差异(x2值分别是0.00、0.10、0.08、0.05,均P>0.05).结论 腰硬联合麻醉的镇痛起效更快,麻醉后不增加催产素使用、产时发热、产后尿潴留率等副作用的发生几率.因此腰硬联合麻醉可广泛应用于分娩镇痛. 相似文献
14.
不同产程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必要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活跃期、第二产程疼痛感受的观察 ,从生理分娩的角度 ,研究不同产程镇痛的必要性。方法 选择有阴道分娩指征单胎足月初产妇 12 0例 ,自愿接受无痛分娩的产妇作为试验组 (n =6 0 )进行硬膜外镇痛 ,不愿接受无痛分娩的产妇作为对照组 (n =6 0 )。试验组硬膜外注射罗呱卡因 +芬太尼 ,然后连接产妇自控硬膜外镇痛泵输注。进入第二产程前半小时 (宫口开至 8cm)关闭镇痛泵 ,第二产程处于无镇痛状态。结果 活跃期 ,试验组、对照组视觉模拟评分法分别是 (0 .5 8± 0 .70 )cm、(6 .77± 1.89)cm ,与对照组比较 ,显著减低 (P <0 .0 1) ;第二产程 ,试验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 (0 .90± 1.0 4 )cm与对照组 (1.2 2± 1.94 )cm相比 ,无显著性差异 (P =0 .12 ) ;第二产程试验组与对照组产妇满意度无显著性差异 (P =0 .2 7) ;试验组活跃期 (2 .80± 0 .75 )h、第二产程 (43.72± 2 5 .86 )min较对照组活跃期 (3.77± 0 .95 )h、第二产程 (6 4 .0 7± 2 2 .37)min都有显著缩短 (P <0 .0 1) ;新生儿各时点Apgar评分 ,试验组与对照组无差异 (P >0 .0 5 ) ;与对照组比较 ,试验组的产钳分娩率升高而剖宫产率降低 (P<0 .0 5 )。结论 第一产程活跃期镇痛能有效解除分娩疼痛 ,促进产程的进展 ,降低剖宫产率 ;进入 相似文献
15.
硬膜外阻滞作分娩镇痛对分娩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剂量芬太尼伍用布比卡因硬膜外麻醉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芬太尼/布比卡因混合液对182例产妇实施硬膜外麻醉作分娩镇痛,与条件相当的196例未接受麻醉剂的产妇对照,比较两组产妇产痛程度、产程、分娩方式、胎儿及新生儿情况。结果两组的产程、剖宫产率、器械助产率、胎儿及新生儿情况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芬太尼伍用布比卡因硬外麻醉作分娩镇痛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社区医学杂志》2016,(9)
目的探讨全程陪伴模式联合分娩镇痛在自然分娩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5月收治的初产妇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所有产妇均足月生产,无阴道分娩禁忌症。对照组采用常规分娩方法,观察组采用全程陪伴模式联合分娩镇痛。比较两组产妇分娩过程中情绪的变化、心理状态、疼痛程度、产妇的顺产情况、新生儿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娩后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分别为(30.12±4.86)、(30.06±5.03)、(34.42±6.52)、(35.87±7.05)分,均低于分娩前的(38.23±6.82)、(39.32±6.24)、(37.72±6.56)、(38.63±5.8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娩后两组SDS与S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产妇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总产程分别为(426.23±112.46)、(37.82±22.45)、(528.16±216.23)min,均少于对照组的(549.74±116.53)、(88.42±36.48)、(733.28±325.47)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疼痛程度得分分别为(1.24±0.58)、(3.22±1.32)、(2.35±0.86)分,均轻于对照组的(3.58±1.24)、(7.98±2.08)、(4.82±1.6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产妇顺产率、新生儿窘迫率、新生儿窒息率分别为93.3%、3.3%、1.7%,均优于对照组的78.3%、20.0%、1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全程陪伴模式联合分娩镇痛在针对初产妇自然生产时有利于安慰产妇的情绪,改善其待产心态,减轻产妇分娩痛苦,提高顺产率,降低新生儿分娩危险情况的发生率,是一种有效的分娩模式,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Spinocath导管鞘内连续给药和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初产妇165例,随机分A组25例,B、C组各70例。A组和B组蛛网膜下腔分别注射8μg及6μg舒芬太尼,待产妇VAS≥3分时启用自控PCA泵维持镇痛;A组鞘内用药为0.4μg/ml的舒芬太尼,B组硬膜外腔用药为0.143%甲磺酸罗哌卡因+0.3μg/ml的舒芬太尼,C组按产科常规处理不给任何镇痛药物。观察A、B组的镇痛起效时间、鞘内首次给药镇痛持续时间、运动阻滞、镇痛满意度等,观察3组的各时间点VAS评分、产程时间、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分娩方式、不良反应等。结果:A组鞘内首次给药镇痛持续时间长于B组(P<0.05),A组的产后头痛发生率高达60%。结论:微量舒芬太尼Spinocath导管鞘内连续给药和以舒芬太尼为主要药物的腰硬联合阻滞这两种分娩镇痛方法具有起效快、镇痛效果良好、能缩短产程、运动神经无阻滞、降低剖宫产率、对新生儿无不良影响,Spinocath导管鞘内连续给药分娩镇痛产后头痛发生率高且费用略显昂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硬膜外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新疆石河子市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单胎头位足月孕妇,分为两组:采用分娩镇痛者345例作为观察组,无分娩镇痛者776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①观察组产妇镇痛后各时间点疼痛数字评分(NRS)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255、-6.135、-5.219、-7.139、-7.107,均P<0.05);②两组活跃期及二产程时间、新生儿阿氏评分、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298、-0.375、0.189、0.693,均P>0.05);观察组缩宫素使用率高于对照组(χ2=37.921,P<0.05),观察组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χ2=37.921,P<0.05).结论 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硬膜外阻滞用于分娩镇痛可明显降低产妇疼痛,不延长产程,可降低剖宫产率,对母婴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硬膜外分娩镇痛转行硬膜外剖宫产麻醉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实施硬膜外分娩镇痛中途转行剖宫产的产妇186例。硬膜外分娩镇痛采用背景输注加病人自控镇痛,镇痛效果不满意的产妇可求助麻醉医师补救镇痛。转行剖宫产时,直接经硬膜外镇痛导管行硬膜外麻醉,若麻醉效果不能完成剖宫产手术,需辅助局麻或全麻则定义为硬膜外麻醉失败。将产妇分为硬膜外麻醉成功组和失败组。结果:硬膜外麻醉失败率为15.6%。两组镇痛前及镇痛30 min后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成功组比较,失败组要求补救镇痛的次数增加、分娩镇痛持续时间延长(P<0.05)。结论:硬膜外分娩镇痛期间产妇要求补救镇痛的次数增加以及分娩镇痛持续时间延长是转行硬膜外剖宫产麻醉失败的危险因素,识别危险因素以便采取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对于减少母婴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硬脊膜阻滞镇痛分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硬脊膜外阻滞无痛分娩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无痛分娩方法之一 ,被公认为代表了今后无痛分娩的发展方向。但对于它是否会对分娩带来负面影响这一问题上 ,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不同看法。该文对国外近年来在该领域的进展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