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道黏膜损伤是人工气道内吸痰常见并发症之一。笔者经过查阅大量文献结合临床实际总结出,吸痰过频、吸引负压调节不当、吸痰管选择不当、吸痰方法不正确、吸痰时间过长、气道湿化不足等为吸痰导致气道黏膜损伤的常见原因。提出护士应加强吸痰前肺部物理治疗及评估,掌握吸痰时机和顺序,选择适宜的吸引负压及吸痰管,充分气道湿化,掌握正确的吸痰方法和技巧,保护好气道黏膜,降低黏膜损伤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将纤维支气管镜(FB)吸痰方式结合浅部吸痰方式进行气道管理与传统吸痰管理方式进行对比,旨在探讨对ICU人工气道患者采取不同吸痰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2017年4月至2018年12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入住ICU并建立人工气道行机械通气辅助治疗患者86例进行研究,按照吸痰护理方案不同分为2组,行FB吸痰与浅部吸痰相结合的吸痰护理管理患者为研究组,行常规吸痰护理管理患者为对照组,对建立人工气道患者第1 d、7 d动脉血气指标及呼吸力学指标进行分析,统计患者气道粘膜损伤、肺部感染情况的发生率。结果 建立人工气道第1 d两组患者P动脉血气指标及呼吸力学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建立人工气道第7 d研究组患者PaO2与SaO2以及PIP显著升高,PaCO2与Pplat、mPaw 、Raw显著降低,且变化范围均远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发生气道黏膜损伤与肺部感染发生率(16.27%、18.6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67.44%、46.51%)(均P<0.05)。结论 采用FB吸痰结合浅部吸痰护理方案对ICU人工气道患者进行干预可提升呼吸道管理质量,有效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减少气道黏膜损伤与肺部感染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吸痰方法在建立人工气道病人吸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60例带有人工气道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良吸痰方法,比较两组吸痰前后指脉血氧饱和度下降幅度、气道峰压下降幅度、痰鸣音改善情况及吸痰后指脉氧饱和度恢复到基线水平所需时间,并观察两组刺激性呛咳、呼吸窘迫、心率增快、气道黏膜损伤出血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吸痰后的指脉血氧饱和度下降幅度、气道峰压下降幅度、痰鸣音改善评分、恢复到吸痰前指脉氧饱和度基线水平所需时间及刺激性呛咳、呼吸窘迫、心率增快、气道黏膜损伤、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改良吸痰方法在建立人工气道病人吸痰中的应用效果优于常规吸痰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降低人工气道患者因吸痰带来的呼吸道黏膜损伤的方法。方法将入住SICU的人工气道患者,在吸痰手法上进行改进,在吸痰过程中,即带部分负压插入吸痰管、且以不到达气管隆突为宜的吸痰方法。结果通过纤维支气管镜下观察发现改进后吸痰手法使气道黏膜损伤程度减轻,气道出血发生率从6.34%降低1.85%。结论改进后的吸痰方法是有效、安全的,且降低了因吸痰造成的气管隆突的损伤。  相似文献   

5.
人工气道按需湿化及吸痰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按需湿化及吸痰对防止气道堵塞的效果。方法:随机将156例人工气道接呼吸机辅助呼吸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74例使用传统的定时定量湿化、定时吸痰法,实验组82例采用按需湿化随时吸痰法,观察两组患者因堵管而进行纤支镜灌洗和更换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套管(简称换管)的次数变化。结果:试验组堵管率为8.54%,对照组为26.7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按需湿化及吸痰可降低堵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恒速小量持续气道湿化及密闭式吸痰方法预防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痰痂形成的作用.方法 选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11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55例,观察组给予密闭式吸痰方法联合恒速小量持续气道湿化;对照组给予开放式吸痰及间断气道湿化.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 插管后24h2组患者痰液黏稠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插管后72,120 h,对照组痰液黏稠度明显高于观察组;痰痂形成方面,插管后24,72 h以及120h,对照组痰痂形成率均明显高于观察组;吸痰结束时以及结束后1,3,5 min观察组血氧饱和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无论是湿化过程还是吸痰过程,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使用恒速小量持续气道湿化联合密闭式吸痰,可以有效降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痰痂的形成,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微量泵持续湿化在人工气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40例人工气道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各20人.干预组采用微量泵持续输注湿化液湿化气道,常规组应用注射器间断滴药湿化气道,对2组患者的痰液黏稠度、吸痰所用负压、血氧饱和度、吸痰管牵拉及黏膜损伤出血、气管内导管消毒效果、吸痰后感染等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干预组患者各指标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接近生理湿化,能安全有效地提高人工气道患者气道湿化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旋转吸痰管360°吸痰方法在ICU人工气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符合吸痰指征的ICU人工气道患者3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80例。研究组采用旋转吸痰管360°吸痰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方法。观察两组患者吸痰前后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循环、呼吸参数的变化,以及吸痰间隔时间、吸痰次数、吸痰后痰鸣音的改善情况,同时对两组气道黏膜损伤出血等不良事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吸痰前1 min、吸痰后5 min的HR、SBP、RR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SpO_2升高值、VT升高值、Peak下降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吸痰间隔时间长于对照组,每日吸痰次数低于对照组,痰鸣音评分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ICU人工气道患者应用旋转吸痰管360°吸痰方法,有利于彻底清理呼吸道内分泌物,降低气道阻力,改善机体缺氧,同时降低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
ICU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内两种吸痰深度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ICU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内吸痰时的有效深度。方法将在ICU行有创机械通气的34例患者随机分为浅吸痰组(吸痰管超过气管套管头端2cm)和深吸痰组(吸痰管深入至遇阻力后上提2cm,吸引前测量好所需深度),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吸痰前后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循环、呼吸参数的变化,以及吸痰后痰鸣音的改善情况,同时对两组气道损伤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吸痰后5min与吸痰前1min相比,患者心率、血压、呼吸频次的变化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吸痰后5min患者指脉血氧饱和度上升值、气道压力下降值及潮气量增加值深吸组高于浅吸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浅吸组相比,深吸组的吸痰间隔时间较长,日吸痰次数较少,两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气道黏膜损伤出血、肺部感染以及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两组问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人工气道内吸痰时,计算好深度后行深部吸引,有利于彻底清理呼吸道内分泌物,延长吸痰间隔时间,降低气道阻力,改善机体缺氧,并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两种吸痰方法对危重症人工气道患者的影响,筛选出更适合临床应用的吸痰方式。方法 2015年6~12月选择危重症人工气道患者120例,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由外向内吸痰法,对照组采用由内向外吸痰法。观察两组患者吸痰前、吸痰后3 min的生命体征、人工气道建立当天与第3天气管黏膜损伤情况以及24 h吸痰次数及间隔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吸痰前生命体征、人工气道建立当日气管黏膜损伤和24 h吸痰次数及间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吸痰后3 min生命体征、建立人工气道第3天气管黏膜损伤情况以及24 h吸痰次数及间隔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外向内吸痰法对患者生命体征、气管黏膜、吸痰频次及间隔时间的影响较由内向外吸痰小,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湿化膨肺吸痰法对减少辅助通气时间的作用.方法 选择辅助通气时间>72 h,年龄在3~68岁,复杂心脏术后68例病人分为湿化膨肺组和常规吸痰组,常规吸痰组采用直接旋转提拉吸痰法;湿化膨肺吸痰组采用吸痰-湿化-膨肺-吸痰法(扼要补充叙述两种吸痰的方法)湿观察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参数变化,评价呼吸机相关肺部并发症发病率和辅助通气时间.结果 湿化膨肺组在吸痰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呼吸参数改善较好,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常规吸痰组吸痰前后CVP、BP、气道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O2和PCO2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对比呼吸音改善和肺部并发症发生率,辅助通气时间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两种不同吸痰程序的效果.方法 将40例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n=20)和对照组(n=20),实验组患者吸痰方法为先湿化气道再经气管插管吸痰,对照组20例则先经气管插管吸痰再湿化气道.结果 实验组肺部感染发生时间较对照组晚,感染率、黏膜损伤发生率、吸痰次数及吸痰后30 min氧饱和度均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先湿化气道再吸痰效果优与先吸痰再湿化气道.  相似文献   

13.
徐伟芳 《护理与康复》2006,5(4):245-245
在临床工作中,为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留取痰培养标本,通常用普通可调吸痰管接电动吸引器,按无菌操作吸痰后剪下留有痰液的吸痰管放入无菌培养皿中送检,此方法因吸痰时负压大,痰液在管内停留时间短,难以留取足够的痰量做培养,而且容易造成标本的污染.为了避免以上缺点,本院从2002年开始采用一次性婴儿吸痰器接电动吸引器吸痰,可准确、简便地留取痰标本,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人工气道吸痰导管插入深度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峰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3):209-209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患者吸痰时吸痰管插入的有效深度。方法:将90例人工气道患者随机分成A组(浅吸痰)30例,B组(深吸痰)30例,C组(吸引管插入的深度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导管的长度再延长1 cm)30例,观察3种方法吸痰的效果。结果:A、B两组患者痰痂堵塞、黏膜损伤出血、肺部感染、刺激性咳嗽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C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人工气道患者吸痰,吸痰导管插入深度按厘米加刻度标记,以气管插管或切开导管长度再延长1 cm为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气道湿化后不同痰液黏稠度下吸痰对患者循环呼吸的影响,为达到最佳人工气道湿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患者60例,根据呼吸机加温湿化后患者痰液黏稠度不同分为Ⅰ度、Ⅱ度、Ⅲ度3组,每组20例,比较每组患者吸痰前后不同时间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PO_2)、气道峰压(Ppeak)、肺动态顺应性(Cd)的变化。结果三组患者SPO_2吸痰后与吸痰前(基线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度组和Ⅲ度组在吸痰后5min HR、MAP、RR、Ppeak、Cd与基线水平及同时段Ⅱ度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度组Ppeak、Cd在吸痰后10min较基线水平与同时段Ⅱ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d在吸痰后15min与同时段Ⅱ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度组在吸痰后10、15min Ppeak、Cd较基线水平及同时段Ⅱ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度组仅在吸痰后5 min Ppeak较基线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行人工气道湿化后,当患者痰液黏稠度为Ⅱ度水平时,吸痰对患者循环及呼吸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密闭浅层呼吸机膨肺吸痰对心脏术后病人的吸痰效果及其对呼吸循环状态及气道损伤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20年7月—2022年8月心脏术后病人11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给予传统膨肺吸痰,观察组给予密闭浅层呼吸机膨肺吸痰,比较两组病人吸痰效果、呼吸循环状态和气道损伤风险。结果:两组病人24 h内吸痰次数、痰鸣音改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痰后观察组病人心率(HR)、呼吸频率(R)、潮气量(VT)、平均气道压(Pmean)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SpO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气道黏膜损伤出血、刺激性咳嗽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密闭浅层呼吸机膨肺吸痰对心脏术后病人效果确切,能够维持呼吸循环状态稳定,降低气道损伤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改良深部吸痰法在重型颅脑损伤后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3年6-10月解放军第309医院神经外科ICU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后气管切开早期非机械通气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研究组采取改良深部吸痰法,即在吸痰管尖端超过套管末端0.5cm时减慢插入速度,直至患者出现呛咳反射或感觉到气管隆凸阻力时吸痰。观察两组患者气道黏膜损伤情况、吸痰时患者屏气时间、人工气道通畅程度及临床肺部感染积分(clinical pulmonary infection score,CPIS)。结果两组患者气管切开后3、7d时的CPIS均高于气管切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个时间点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吸痰时患者屏气时间短于对照组,气道黏膜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人工气道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深部吸痰法可以降低传统气管切开吸痰造成气管黏膜损伤的发生率,缩短吸痰时屏气时间,能够达到预防和减少肺内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对人工气道实行2种气道滴药湿化法后吸痰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对人工气道实行2种气道滴药湿化法后吸痰的效果.方法 将52例建立人工气道的成人患者采用微量注射泵对其人工气道进行持续湿化的基础上随机分成2组.A组常规将湿化液随患者吸气时沿管壁四周匀速注入,B组将湿化液经吸痰管滴注.结果 2组气道湿化后吸痰效果良好率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湿化液经吸痰管内滴注后进行人工气道吸痰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两种吸痰方法在人工气道吸痰中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莺杨晶  霍春萍 《现代护理》2007,13(29):2757-2758
目的 观察两种吸痰方法在人工气道吸痰中的效果.方法 将47例建立人工气道的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5例),分别采用试验吸痰法和常规吸痰法吸痰,对两种方法的吸痰效果、24h吸痰次数、吸痰总量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观察组吸痰效果、24h吸痰次数、吸痰总量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对建立人工气道的呼吸衰竭患者采用试验法吸痰可以减少日吸痰次数及痰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人工气道护理质量,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两种吸痰方法在人工气道吸痰中的效果.方法 将47例建立人工气道的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5例),分别采用试验吸痰法和常规吸痰法吸痰,对两种方法的吸痰效果、24h吸痰次数、吸痰总量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观察组吸痰效果、24h吸痰次数、吸痰总量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对建立人工气道的呼吸衰竭患者采用试验法吸痰可以减少日吸痰次数及痰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人工气道护理质量,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