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贾峥 《现代护理》2006,12(28):2691-2692
随着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栓塞术的不断完善与改进,其安全、微创、有效的特点已经成为颅内动脉瘤的一种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是宽颈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仍是难题之一,单纯微弹簧圈治疗会出现栓塞率低、复发率高,还有导致载瘤动脉闭塞的风险,部分患者甚至无法实施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2.
贾峥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6,12(28):2691-2692
随着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栓塞术的不断完善与改进,其安全、微创、有效的特点已经成为颅内动脉瘤的一种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是宽颈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仍是难题之一,单纯微弹簧圈治疗会出现栓塞率低、复发率高,还有导致载瘤动脉闭塞的风险,部分患者甚至无法实施介入治疗[1].相继出现的Remodeling技术和三维弹簧圈篮筐编制技术使得部分宽颈动脉瘤得以栓塞,但仍不能完全解决这一难题.而今,自Higashida等[2]1997年率先报道了采用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1例颅内椎动脉梭形动脉瘤以来,支架技术在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已逐渐开展起来,并成为梭形、宽颈动脉瘤的重要治疗手段.此后,采用血管内支架置入结合后续的弹簧圈栓塞治疗,使这类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成为可能[3].我科采用的新型Neuroform Ⅱ型专用颅内支架结合生物活性Matrix弹簧圈治疗宽颈动脉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其的相关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颅内宽颈动脉瘤无论血管内介入治疗还是手术夹闭,都是神经外科非常棘手的难题。随着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的推广应用,血管内栓塞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手段。但据报道,85%的窄颈动脉瘤可通过血管内介入治疗获得完全闭塞,而宽颈动脉瘤中只有15%可获得完全闭塞。鉴于单纯弹簧圈栓塞时弹簧圈易于突入载瘤动脉,无法致密填塞,  相似文献   

4.
赵林  李林芳  张楠  刘增品  王铁刚  周存河 《临床荟萃》2011,26(21):1898-1899
对于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治疗,瘤颈重塑技术十分重要,常采用颅内自膨胀支架结合水解、电解弹簧圈栓塞,或采用球囊辅助结合水解、电解弹簧圈栓塞[1]。球囊半覆盖瘤颈辅助栓塞技术,国内未见报道,我们采用球囊半覆盖技术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5例,现将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7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医学影像科采用球囊半覆盖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5例,  相似文献   

5.
颅内宽颈动脉瘤无论血管内介入治疗还是手术夹闭,都是神经外科非常棘手的难题.随着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的推广应用,血管内栓塞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前,采用电解可脱式弹簧圈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已成为动脉瘤治疗的首选方法之一 [1].但对于椎基底系统动脉瘤,特别是宽颈动脉瘤或宽颈破裂型动脉瘤,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困难,是神经外科和介入放射科面临的棘手难题之一.作者于 2002年 12月对 1例基底动脉巨大颈部破裂型动脉实施血管内支架结合 GDC栓塞术治疗获得成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18例基底动脉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疗效。方法:对18例基底动脉瘤患者采用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栓塞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均一次栓塞成功,并保持载瘤动脉通畅,12例动脉瘤完全消失,另5例栓塞90%以上,随访3月~2年未见动脉瘤复发。1例半年后行DSA复查见动脉瘤颈扩大,行二次栓塞。结论: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基底动脉动脉瘤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颅内宽颈动脉瘤无论血管内介入治疗还是手术夹闭,都是神经外科非常棘手的难题。随着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的推广应用,血管内栓塞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手段。但据报道,85%的窄颈动脉瘤可通过血管内介入治疗获得完全闭塞,而宽颈动脉瘤中只有15%可获得完全闭塞[1]。鉴于单纯弹簧圈栓塞时弹簧圈易于突入载瘤动脉,无法致密填塞,目前临床已先后应用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形技术和颅内专用自膨支架来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近年来作者应用血管内自膨式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和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形技术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动脉瘤13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3例患者均为本院2005年2月~2007年12月确诊为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男8例,女5例;年龄32~68岁,平均44岁。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11例(按Hunt-Hess分级:Ⅰ级3例,Ⅱ级6例,Ⅲ级2例;合并颅内血肿2例);动眼神经麻痹2例。1.2影像学检查本组病例均行CTA及DSA检查,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1例,后交通动脉5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2例,眼动脉3例,椎动脉1例,基底动脉顶端1例。动脉瘤直径3~15 mm,瘤颈宽度2~7 mm,7...  相似文献   

9.
高小平  余翔  张抗南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12):2209-2212
【目的】4g讨LEO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并发症防治,评估该技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16例颅内宽颈动脉瘤采用LEO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术后3、6及12个月随访临床症状,6~12个月造影随访。【结果】13例宽颈动脉瘤致密填塞,3例不全填塞,所有患者载瘤动脉通畅,支架均到位;15例临床症状随访,均无再出血及血栓形成;14例造影随访,13例动脉瘤不显影,1例有轻度血管狭窄。【结论】LEO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但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机械可脱性微弹簧圈(MDS)和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价值及其缺陷,并探讨不同大小动脉瘤的栓塞技巧,方法 20例患者的21个动脉瘤中,7个动脉瘤采用MDS栓塞治疗,1采用GDC栓塞治疗。结果 20例患者除1例患者栓塞后因动脉瘤破裂出血死亡外,其余19例患者的20个动脉瘤微弹簧圈栓塞后3个月DSA随访,13个动脉瘤完全闭塞,7个动脉瘤部分闭塞。结论 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技术可靠,危险性小,是目前介入治疗动脉瘤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和总结应用Neuroform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技术与初步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颅内宽颈动脉瘤,瘤颈/瘤体为1/2~1/1,均采用Neuroform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治疗。结果24例完全栓塞,8例大部分(〉95%)栓塞。2例术后出现一过性脑缺血的表现。14例随访0.5~1年,有2例出现动脉瘤复发。结论在栓塞宽颈颅内动脉瘤时应用Neuroform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使弹簧圈无法突入载瘤动脉,提高了宽颈颅内动脉瘤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球囊辅助技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介入栓塞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球囊辅助技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治疗的应用体会。方法采用球囊辅助瘤颈成形术对34例患者36个颅内宽颈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29例患者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19个动脉瘤发生在颈内动脉,10个动脉瘤发生在椎基底动脉,7个动脉瘤发生在其他小动脉。球囊辅助技术采用双导管,微导管送入动脉瘤内后,不可脱球囊置于瘤颈,充盈以覆盖瘤颈,再行GDC填塞动脉瘤。结果球囊辅助栓塞完全35个,次全填塞1个,无死亡,轻度神经功能障碍1例。平均随访(5.3±1.2)个月,球囊辅助栓塞再通率12.5%(1/8)。结论球囊辅助技术是处理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采用球囊保护技术栓塞动脉瘤的效果优于单纯采用弹簧圈栓塞的效果,并且球囊保护技术复杂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3.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动脉血管的异常改变而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一旦破裂其致残或致死率极高.颅内动脉瘤破裂多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痛,严重者出现意识丧失和神经功能障碍.目前,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手段,主要有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及血管内治疗[1].血管内栓塞治疗具有微创,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特点,正日益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2].我院2008年2月~2011年10月,对21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进行了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护理要点、并发症的防治及疗效。方法对10例宽颈动脉瘤病人围术期做好心理护理,术后加强病情观察,精心护理,预防并发症发生。结果10例病人全部治愈出院。9例致密栓塞,1例大部填塞。血管造影检查,动脉瘤不显影,载瘤动脉及邻近主要血管分支通畅,均无再出血或血栓栓塞等相关并发症。结论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短期治疗效果肯定,正确的护理,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The stent-assisted coil embolization technique has been increasingly used in the clinic, but its efficacy and safety have yet to be assessed. This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stent-assisted coiling in the treatment of micro-intracranial wide-necked aneurysms.Between May 2007 and November 2011, a total of 35 micro-intracranial wide-necked ruptured aneurysms were occluded with Enterprise stent-assisted coils.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two years.Stent-assisted coiling was performed successfully in all cases, and stent placement was satisfactory without any complications. Of 35 aneurysms, 13 (37.1%) were completely occluded, ten (28.5%) had residual necks, and 12 (34.2%) had residual aneurysms. In the two-year follow-up, no aneurysm rupture occurred and no patients had nerve dysfunction. All patients were reviewed by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or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ne patient had a residual neck (2.8%), and no patients experienced stent restenosis or thromboembolic events.In general, stent-assisted coiling is effective and safe for the treatment of micro-intracranial wide-necked aneurysms.  相似文献   

16.
螺旋CT血管造影对脑动脉瘤栓塞治疗的指导价值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对脑动脉瘤电解可脱弹簧图(GDC)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脑动脉瘤患者30例,行SCTA后一周内行DSA及GDC栓塞治疗。结果:①SCTA检出了DSA发现的35个脑动脉瘤中的34个(97.1%),32个动脉瘤诊断正确(91.4%)。②32个选择GDC栓塞治疗的脑动脉瘤中,SCTA测量的最佳投照角度与DSA相同30个(93.8%)。③MIP对动脉瘤体及瘤颈测量值准确可靠,与DSA无显著差异(P>0.05);SSD法立体感优于MIP及DSA,对瘤体测量值与DSA无显著差异(P>0.05),但对瘤颈测量值与DSA有显著差异(P<0.01),SSD常夸大瘤颈宽度。结论:SCTA不仅能较准确诊断脑动脉瘤,而且可以为动脉瘤的GDC栓塞治疗提供最佳投照角度及精确测量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新的血管内治疗技术,初步评价该技术和新栓塞材料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我们治疗中心近9个月内收治的11例宽颈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对颅内Neuroform 支架辅助生物活性Matrix弹簧圈栓塞宽颈动脉瘤技术特点进行探讨,并通过对部分获得血管造影随访病人的疗效观察,评价该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联合颅内Neuroform支架和生物活性Matrix弹簧圈血管内治疗的11例宽颈动脉瘤病人中,除1例死于并发症外,其余病人均得到满意疗效,其中6例病人术后半年行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随访,未见动脉瘤复发,但仍需长期观察.结论 联合颅内支架和生物活性弹簧圈是一有效的血管内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技术,颅内支架理想的大小选择和恰当的植入位置是成功治疗的重要一环,生物活性Matrix弹簧圈栓入瘤腔后可有效促进血栓和结体组织形成.  相似文献   

18.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wide-necked bifurcation aneurysms may be challenging. The waffle-cone technique can be used in these aneurysms in case of acute angulation between parent artery and distal artery of the aneurysm. Solitaire® stent (Ev3, Irvine, CA, USA) has the significant advantage of mitigating the potential complication risks. This study reports the second case in the literature in which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a wide-necked bifurcation aneurysm with the double waffle-cone technique by using twin Solitaire® stents proved to be successful.  相似文献   

19.
血管内支架技术治疗颅内椎动脉动脉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技术在颅内椎动脉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采用支架治疗的颅内椎动脉动脉瘤,其中椎动脉梭形动脉瘤10例,全部一期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8例,单纯支架技术4例,支架技术二期联合弹簧圈技术治疗4例.结果 16例造影随访3~24个月全部治愈,无复发及狭窄.2例术后出现一过性脑缺血的表现.结论在治疗椎动脉梭形及夹层动脉瘤时应区别对待,血管内支架辅助GDC技术可保持载瘤动脉通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我院实施单支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4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设为对照组,同期实施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4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24 h的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5 d、10 d的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5、10 d,两组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BI指数显著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组的预后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的WHOQOL-BREF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近期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神经功能损伤,促进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改善患者的预后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