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目的  了解土家族聚居区土家族和汉族儿童青少年视力不良状况,为少数民族地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提供参考。  方法  对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2所小学的土家族和汉族共3 437名7~12岁小学生进行整群抽样,检测视力状况,并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土家族与汉族学生视力不良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  土家族聚居区儿童青少年总体视力不良检出率为44.9%,个体的左右眼视力不良程度存在差异,且不同民族、性别、年级和体质量指数(BMI)的学生筛查性视力不良检出率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左眼:χ2值分别为22.10,18.43,19.06,17.97,右眼:χ2值分别为17.52,20.44,21.49,18.61,P值均<0.05)。民族、性别、年级和BMI是影响土家族聚居区儿童青少年视力不良的因素,其中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与视力不良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81,1.70,95%CI分别为1.76~1.92,1.66~1.82,P值均 < 0.01)。  结论  土家族聚居区土家族儿童青少年视力不良问题严峻,应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预防儿童青少年的近视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深圳市宝安区儿童青少年户外活动和视屏时间与20 m往返跑成绩的关联,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与促进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19年4—5月在深圳市宝安区6个街道选取14所学校的在校学生,使用自编问卷调查中小学生人口统计学特征、户外活动和视屏时间等信息;从每个学校每个年级抽取1个班级,共对3 192名一至十二年级中小学生进行体质测试,包括身高、体重测量及20 m往返跑成绩等体能指标。  结果  3 192名中小学生20 m往返跑成绩为优良的985人(30.9%),男生优良率(34.7%)高于女生(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43,P < 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户外活动时间 < 2 h/d组相比,户外活动时间≥2 h/d组中小学生20 m往返跑成绩优良率更高(OR=1.38,95%CI=1.12~1.70);与视屏时间≥2 h/d组相比,视屏时间 < 2 h/d组中小学生20 m往返跑成绩优良率更高(OR=1.42,95%CI=1.17~1.71);与户外活动时间 < 2 h/d且视屏时间≥2 h/d的中小学生相比,户外活动时间≥2 h/d且视屏时间 < 2 h/d中小学生20 m往返跑成绩优良率更高(OR=1.97,95%CI=1.46~2.67)。  结论  增加户外活动、减少视屏时间有助于儿童青少年心肺适能的提升。促进体质健康应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2 h户外活动时间,严格控制视屏类电子产品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河南省四至六年级小学生视力不良、配镜和屈光检查情况,为对学生视力采取精准干预措施和准确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河南省17个省辖市29 187名四至六年级学生进行远视力检查和问卷调查。  结果  四至六年级学生总视力不良检出率为63.6%,女生(69.0%)高于男生(59.0%),城区学生(65.3%)高于郊县学生(62.5%)(χ2值分别为312.6,23.6,P值均 < 0.01);重度视力不良检出率为28.5%;随着年级的升高,视力不良和重度视力不良检出率呈上升趋势(χ趋势2值分别为278.7,775.4,P值均 < 0.01)。13.2%的学生过去1年内没有做过视力检查;视力不良学生戴镜率为27.0%,单眼视力不良学生戴镜率为3.2%;46.8%的戴镜学生配镜前接受了散瞳验光。  结论  河南省四到六年级学生视力不良问题突出,需要加强视力监测和眼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居家隔离及线上学习后,武汉市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情况,为中小学生视力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0年6月19日至7月6日,利用武汉市青少年视力低下防制(预防控制)中心设计的在线视力筛查工具对156 783名中小学生进行视力筛查,同时调查前1周学生室内外活动及视屏时间。学生相应的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的裸眼视力从学校视力监测记录中获取。  结果  2020年视力不良检出率(51.04%)高于2019年(43.04%)(χ2=68 944.95,P < 0.01)。经协变量调整后,相对于低分位数的网课时间、视屏娱乐时间、室内活动时间、室外活动时间,高分位数的各类活动时间对于视力不良OR值(OR值95%CI)分别为1.17(1.  13~1  .20)、1.07(1.04~1.10)、0.67(0.65~0.69)、0.62(0.60~0.64)。结论武汉市中小学生2020年视力不良检出率较2019年显著增高,应加强中小学生视力保护的广泛干预,优先考虑改善体育活动机会和减少多种屏幕行为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小学生视屏时间与自我伤害行为的关联,为制定小学生自我伤害行为预防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7年6—11月选取浙江、广东、江西、四川、贵州5省1 090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视屏时间和自我伤害行为的关联。  结果  5.6%的小学生每天视屏时间>2 h,男生、农村学生、健康素养较低的学生、饮酒的学生每天视屏时间过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35,6.94,6.86,16.86,P值均<0.05),每周零花钱不同的学生视屏时间分布不同(P<0.01)。11.3%的小学生有过自我伤害行为,西部地区、男生、三年级、农村、监护人为其他成年亲属、健康素养较低、吸烟、饮酒、每天视屏时间>2 h的学生自我伤害行为发生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7.31,11.49,23.91,22.12,15.11,55.16,19.03,25.16,19.35,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视屏时间≤2 h的学生相比,视屏时间>2 h的学生自我伤害行为较高(OR=2.62,95%CI=1.31~5.23)。  结论  小学生自我伤害行为与视屏时间有关,应在小学生中开展减少视屏时间的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江西省农村地区初中生健康素养状况与不良饮食行为的关联,为探索改善学生不良饮食行为的矫正策略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对江西省农村地区50所中学4 311名七至八年级学生的健康素养及不良饮食行为进行问卷调查,运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初中生健康素养与不良饮食行为之间的关联。  结果  农村地区初中生健康素养水平具备率(≥58分)为18.21%。不良饮食行为发生率相对较高,其中三餐时间不固定的报告率最高,为62.33%,其次为经常喝含糖饮料(54.60%)、不经常喝奶制品(50.38%)、不每天吃早餐(36.23%)、不经常食用蔬果(19.53%)。低水平健康素养者三餐时间不固定(OR=1.35,95%CI=1.11~1.65)、不每天吃早餐(OR=1.23,95%CI=1.01~1.49)、不经常喝奶制品(OR=1.29,95%CI=1.07~1.55)、不经常食用蔬果(OR=1.45,95%CI=1.10~1.92)和经常喝含糖饮料(OR=1.39,95%CI=1.15~1.68)的风险均高于高水平健康素养者(P值均<0.05)。  结论  江西省农村地区初中生健康素养与不良饮食行为之间存在关联,学校、家庭、政府及有关部门可以通过提升初中生健康素养水平来矫正其不良饮食行为,以改善初中生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郑州市小学生视力不良状况及视力相关健康行为的情况。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郑州市4~6年级小学生进行视力检查及视力相关健康行为情况调查,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小学生的视力状况以及视力相关健康行为情况。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方法对学龄期儿童视力不良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对2 415名郑州市4~6年级小学生进行视力检查及问卷调查,男童1 221人,女童1 194人,年龄10~13岁。视力不良检出共1 815例,占75.16%。轻度视力不良比例最高,共1 156例,占47.87%;其次是中度视力不良,488例,占20.21%;重度视力不良171例,占7.0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0.517)、居住在城市(OR=5.888)、住校(OR=2.210)、读写姿势(OR=2.632,4.699)、参加课外辅导班(OR=5.501)、每日看电视时间(OR=1.440,1.881,2.389)、每日看手机或电脑时间(OR=2.307,2.704,3.747)、每日做作业时间(OR=1.736,1.887,2.234)、每日户外锻炼时间(OR=0.770,0.422,0.394)、家长不限制观看电子视频时间(OR=2.019)均为4~6年级小学生视力不良的影响因素。结论 郑州市4~6年级小学生视力不良状况较为严重,准确地识别视力不良的各类危险行为,给予个体针对性的矫正,才能达成防控学龄期儿童视力不良风险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手机成瘾状况及与日常生活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关联,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参考。  方法  于2020年2月24日—3月4日,对广东省和山西省2所省属医药类院校10 357名在读大学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问卷包含人口学特征、手机成瘾、生活作息、身体活动、体重变化、焦虑状态等,基于倾向性评分逆概率加权法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手机成瘾与行为及心理健康关联。  结果  大学生手机成瘾率为59.42%。研究生、本科生高年级(三至五年级)、非医护类专业、居住在广东、寒假前无规律运动习惯等的大学生手机成瘾率较高(χ2值分别为47.91,17.78,42.75,138.58,P值均 < 0.05)。逆概率加权后,手机成瘾大学生更倾向于晚睡(OR=1.82, 95%CI=1.66~1.98)、晚起床(OR=1.55, 95%CI=1.44~1.68)、久坐时间较长(OR=1.21, 95%CI=1.12~1.31)、焦虑(OR=2.98, 95%CI=2.52~3.40)、中等剧烈强度身体活动时间较少(OR=1.33, 95%CI=1.22~1.44)、体重增加(OR=1.27,95%CI=1.17~1.37)和其他不良生活行为感受(P值均 < 0.05)。  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手机成瘾情况较严重,伴随不良生活行为和情绪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出生体重及分娩方式对小学生超重肥胖和腹型肥胖的影响,为预防儿童肥胖提供依据。  方法  依托广州市中小学生常规体检,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3所小学3 361名学生,对学生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分娩方式、出生体重与学生超重肥胖和腹型肥胖的关系。应用相乘交互项和Delta法探讨交互作用。  结果  广州市小学生的超重肥胖率为21.33%,腹型肥胖率为12.08%。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表明,与顺产的学生相比,经剖宫产者的超重肥胖风险增加了44%(OR=1.44,95%CI=1.16~1.80);高出生体重的学生超重肥胖风险较正常体重者增加62%(OR=1.62,95%CI=1.09~2.42)。调整多因素后,未观察到出生体重和出生方式与学生腹型肥胖之间的关联性(P值均>0.05)。经剖宫产出生与父母肥胖对学生的超重肥胖(RERI=0.33,95%CI=0.02~0.65)和腹型肥胖(RERI=0.39,95%CI=0.12~0.65)存在相加交互作用。  结论  剖宫产及高出生体重与小学生超重肥胖风险增高有关联。剖宫产出生方式与父母肥胖可能协同促进儿童肥胖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广州市中学生脊柱侧弯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脊柱侧弯行为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广州市城郊共8所中学2 121名中学生开展脊柱侧弯筛查和问卷调查。  结果  广州市中学生脊柱侧弯检出率为8.20%,女生(9.50%)高于男生(7.00%),城区(10.45%)高于郊区(4.77%),高中生(10.08%)高于初中生(6.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40,21.76,9.54,P值均<0.05)。检出阳性的174名中学生中,胸段侧弯最多(65例),右凸略多于左凸,中度侧弯女生明显多于男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城区(OR=2.56,95%CI=1.71~3.82)、每天使用移动电子设备时间≥3 h(OR=1.59,95%CI=1.12~2.27)、近距离用眼≥1 h休息一次(OR=1.40,95%CI=1.00~1.95)、每天户外活动时间<2 h(OR=1.82,95%CI=1.24~2.67)的中学生脊柱侧弯检出率较高(P值均 < 0.05)。  结论  广州市中学生脊柱侧弯检出率较高,与地区、每天使用移动电子设备时间、近距离持续用眼时间、每天户外活动时间有关,应加强脊柱健康知识宣教。  相似文献   

11.
采用决策树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了解宁夏中小学生视力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订视力不良防控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宁夏银川和吴忠分层整群随机抽取7~18岁儿童3 257名作为研究对象,对学生进行视力检查和问卷调查.应用Clementine 12.0中的C 5.0算法和Logistic回归分析视力影响因素,利用灵敏度、特异度及正确分类百分比评价2个模型的效果.结果 宁夏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总体检出率为62.6%,男生、女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56.8%,6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学段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高中生检出率最高,达82.2%;决策树C 5.0算法分析结果显示,学段分组、性别、每日做作业的时间及每周进行中等强度锻炼的频率是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性别女(OR=1.65,95%CI=1.40~1.96)、眼睛距计算机显示屏距离<66 cm(OR=1.24,95%CI=1.00~1.52)、读书时眼睛距离课本不足1尺(OR=2.05,95%CI=1.23~3.40)与视力不良呈正相关;低学段组和放学后做作业时间<2 h/d(OR=0.76,95%CI=0.62~0.92)与视力不良呈负相关.结论 学段、性别和放学后作业时间是影响宁夏中小学生视力状况的主要因素.建议近视预防从低学段组入手,尽可能减少中小学生视近和课后作业时间,适量增加尤其是女生的户外活动时间,从而预防近视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广州市儿童课外静态生活方式情况,探究课外静态生活方式与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的关系。  方法  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7年抽取广州市7~12岁儿童4 294名,采用体格检查、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儿童课外静态生活方式及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状况,分析比较不同课外静态生活时间对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的影响。  结果  被调查儿童每天课外静态生活时间平均为194.3 min(男生200.3 min,女生187.3 min),四分位数分组分别为≤ 130.0、131.0~、181.0~、≥ 241.0 min。在控制混杂因素后,与每天课外静态生活时间最低组相比,每天课外静态生活时间最高组发生中央型肥胖、超重肥胖、总胆固醇异常、甘油三酯异常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异常的OR值及其95% CI分别为1.39(1.08~1.80),1.44(1.16~1.80),1.26(1.05~1.51),1.63(1.34~1.98)和1.28(1.06~1.55)。  结论  过长的课外静态生活时间会增加儿童中央型肥胖、超重肥胖的风险,并且与儿童的血脂紊乱有关,应加强对我国儿童青少年生活方式的干预,减少儿童青少年静态生活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儿童饮食运动行为干预对其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并探究家庭支持的中介作用, 以期为有效的儿童肥胖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2018—2019年在北京、长治、乌鲁木齐24所小学共1 392名四年级学生及其家长中开展的儿童饮食运动行为干预项目, 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家长的支持情况以及儿童的认知和行为。在学校—家庭—个人3个层面上对干预组儿童开展饮食运动行为干预, 对儿童的饮食运动知识、饮食习惯、运动行为、静坐视屏行为进行评估, 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先分析干预对儿童认知和行为评分的作用, 再探讨家庭支持的中介作用。  结果  干预1年后, 相比对照组, 干预组饮食运动知识评分高(OR=2.34, 95%CI=1.71~3.21)、饮食习惯评分高(OR=2.58, 95%CI=1.75~3.82)和静坐视屏评分高(OR=1.91, 95%CI=1.35~2.68)的儿童比例明显升高(P值均 < 0.01), 干预组儿童存在家庭支持的比例提高(OR=3.45, 95%CI=2.19~5.45), 其中父亲(OR=2.70, 95%CI=1.68~4.35)、母亲(OR=3.71, 95%CI=2.28~6.04)、祖母(OR=1.65, 95%CI=1.00~2.70)和外祖母(OR=2.14, 95%CI=2.12~2.16)支持儿童控制体重的比例提高(P值均 < 0.05)。中介作用分析显示, 家庭支持在综合干预与儿童饮食习惯和静坐视屏评分的关联中存在中介作用。  结论  儿童饮食运动行为干预可促进其认知和行为, 家庭支持是重要的中介因素。将家庭干预纳入儿童肥胖综合防控策略可提高儿童饮食运动行为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女童月经初潮与筛查性近视的关联,为制定儿童青少年近视预防与控制策略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标准,在安徽省分别选取宿州、合肥和池州市3个地区,将1725名9~13岁女童纳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研究对象基本信息及是否出现月经初潮,采用裸眼远视力检查结合串镜检查确定筛查性近视,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天津市中小学校教室采光照明和学生视力不良的关系,为有针对性地制定中小学生视力保护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20年9—10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天津市89所中小学共623间教室、24 713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照度计监测教室采光照明环境,标准对数视力灯箱检测学生裸眼视力。采用SPSS 24.0进行χ2检验、方差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天津市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67.86%,黑板反射比、黑板面平均照度、黑板面照度均匀度、课桌面平均照度、课桌面照度均匀度合格率分别为58.11%,53.13%,73.19%,66.61%,75.12%。单因素分析显示,黑板反射比、黑板面平均照度、课桌面平均照度、课桌面照度均匀度是否合格对中小学生视力不良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11.29,62.54,61.71,6.59,P值均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黑板反射比、黑板面平均照度、课桌面平均照度不合格与中小学生视力不良均呈正相关[OR值(OR值95%CI)分别为1.19(1.11~1.27),1.27(1.17~ 1.37),1.11(1.02 ~1.20),P值均 < 0.05]。  结论  天津市中小学生视力不良问题较严重,黑板反射比、黑板面平均照度、课桌面平均照度是中小学生发生视力不良的重要影响因素,应营造良好的教室采光照明环境。  相似文献   

16.
汪君民  龚腾云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11):1683-1687
  目的  探讨中度到大强度体力活动(moderate to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MVPA)和久坐行为与小学生超重/肥胖风险之间的关联, 为改善小学生不良生活方式提供参考。  方法  2018年11—12月对广东省某市949名9~12岁小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将小学生划分为正常和超重/肥胖两组。实验对象24 h戴腕表式Gene active加速度计, 对MVPA和久坐时间进行区分和记录。由父母记录并提供小学生的屏幕时间。采用Possion回归分析MVPA、久坐时间、屏幕时间与超重/肥胖风险之间独立关联。  结果  20.8%(197名)的小学生超重/肥胖。小学生符合MVPA推荐值比例为22.1%(210名), 上学日久坐时间(不包括睡眠时间)为60.8%(577名), 高达8.5 h/d。仅有12.3%(117名)的小学生屏幕时间≤2 h/d。与Q4相比, MVPA为Q1的小学生与正常组小学生相比, 其超重/肥胖的风险比体质量正常的小学生高出4.38倍(P < 0.01), 且与久坐时间无关。与符合MVPA推荐值的小学生相比, 未达到MVPA推荐值的小学生的超重/肥胖风险增加了2.54倍(95%CI=1.59~3.77)。每天>2 h的小学生超重/肥胖的风险比每天≤2 h的小学生增加了1.87倍(95%CI=1.21~3.02)。  结论  MVPA时间越长, 超重/肥胖的风险越低。能达到MVPA时间要求的小学生比例偏低, 小学生的屏幕时间大多超出推荐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中小学生校园欺凌他人行为的流行特点,探讨心理问题与欺凌他人行为的关系,为干预校园欺凌者的欺凌他人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河南省安阳市、南阳市和新乡市的10581名中小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自制的青少年欺凌他人行为问卷,分析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与校园欺凌他人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