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索不同胃肠营养方式下吞咽康复训练改善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接受经皮穿刺内镜下胃造瘘术(PEG)者设为PEG训练组,入组l例PEG训练组后,同时随机配对入选1例接受鼻饲胃管者,设为鼻饲胃管(NGT)训练组.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吞咽康复训练,分别于入选时,训练后2周、4周、8周和12周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标准进行评测,同时记录两组患者身高、体重、血红蛋白、白蛋白、吸入性肺炎和鼻饲胃管更换次数等相关指标.结果:20例患者入选,每组各10例,无失访病例.入选时,2周、4周、8周和12周时PEG训练组患者的洼田评分均分分别是:5.0分、4.7分、3.9分、3.1分和2.4分,2周后、4周后、8周后和12周后PEG训练组洼田评分的改善值均分分别是:0.3分、1.1分、1.9分和2.6分;而NGT训练组评分均分分别为:4.9分、4.9分、4.2分、4.0分和3.3分,改善值均分分别是:0分、0.7分、0.9分和1.6分.入选时,2周、4周、8周和12周时PEG训练组患者的体重指数别是:20.32、20.29、20.45、20.74和21.04,而NGT训练组分别为:19.73、19.70、19.80、19.94和19.85.入选后12周PEG训练组体重和体重指数分别改善2.1kg和0.72,NGT训练组分别改善0.4kg和0.12.血红蛋白和白蛋白随访期间两组间变化无显著性意义.PEG训练组发生5人次吸入性肺部感染,NGT训练组有12人次吸入性肺部感染,最少更换3次胃管,最多更换8次胃管,平均更换(4.9±1.7)次胃管.结论:经皮穿刺内镜下胃造瘘术联合吞咽康复训练可以明显改善社区中脑损伤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电刺激及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肝豆状核变性伴咽期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肝豆状核变性合并咽期吞咽困难患者分为针刺组、电刺激组及综合治疗组,针刺组患者给予吞咽功能训练及针刺治疗;电刺激组患者给予吞咽功能训练及吞咽神经肌肉电刺激;综合治疗组患者则给予吞咽功能训练、针刺及吞咽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及标准化床边吞咽功能检查表(SSA)对各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及SSA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分别经4周治疗后,发现3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及SS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综合治疗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1.9±0.6)分]及SSA评分[(25.9±2.2)分]均显著优于针刺组及电刺激组(P<0.05),针刺组与电刺激组上述指标评分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联合采用吞咽功能训练、针刺及电刺激治疗肝豆状核变性伴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具有协同疗效,能进一步改善患者咽期吞咽功能,减少误吸及感染发生,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对最小意识状态(MCS)及持续植物状态(PVS)患者的影响。 方法选取MCS患者16例(MCS组)及PVS患者15例(PVS组),给予2组患者综合康复治疗(包括针灸、中药、常规治疗、康复训练及高压氧治疗)。治疗前、治疗4周、12周及24周后,采用昏迷恢复量表(CRS-R)及PVS评分量表对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过程中,PVS组有1例患者因再次突发脑出血死亡,予以剔除。2组患者治疗前CRS-R、PV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4周后CRS-R、PVS评分虽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12周及24周时,2组患者CRS-R、PVS评分均较治疗前、治疗4周后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12周时比较,MCS组治疗24周后的CRS-R[(15.94±2.74)分]、PVS评分[(13.85±2.38)分]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S组治疗24周后的CRS-R[(5.08±1.47)分]、PVS评分[(4.88±1.50)分]虽有所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PVS组治疗4周、12周及24周时的CRS-R、PVS评分显著低于MC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可显著改善MCS及PVS患者的意识状态,且MCS患者治疗后的意识状态优于PVS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基于躯体传感网的居家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39例符合纳入条件且完成统计分析的脑卒中偏瘫出院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用药及康复锻炼指导,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居家康复训练,每次10~20min,每周6次,共12周,治疗前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评分(FMA)、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上肢FMA评分、MAS评分及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12周后干预组患者FMA评分[(25.7±3.5)分]及MBI评分[(82.1±16.9)分],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FMA评分[(22.5±4.1)分]及MBI评分[(73.6±14.5)分]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患者MAS评分(肱二头肌,2.56±0.53;腕屈肌,2.43±0.41)的改善与治疗前(肱二头肌,3.09±0.72;腕屈肌群,2.83±0.54)及对照组治疗后(肱二头肌,2.71±0.47;腕屈肌群,2.55±0.4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基于躯体传感网的居家康复训练可以更为明显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太极拳运动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4例稳定期COPD患者分为太极拳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太极拳组在此基础上辅以24式杨式太极拳训练,对照组仍按照往常习惯生活,未给予特殊训练干预。于入选时、干预6周及干预12周后分别抽取各组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5ml,对其血清中IL-6、IL-8及TNF-α浓度进行测定。 结果对照组患者经干预6周及12周后,其血清中IL-6、IL-8及TNF-α浓度均较入选时无显著变化(P&rt;0.05);太极拳组患者经干预6周后,其血清中IL-6浓度[(248.86±64.18)pg/ml]较入选时无明显变化(P&rt;0.05),而IL-8浓度[(146.25±17.60)pg/ml]及TNF-α浓度[(57.03±12.19)pg/ml]均较入选时明显降低(P<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2组患者上述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太极拳组患者经干预12周后,其血清中IL-6浓度[(220.89±62.25)pg/ml]、IL-8浓度[(138.28±24.86)pg/ml]及TNF-α浓度[(51.44±11.88)pg/ml]均较入选时进一步降低(P<0.05),并且上述指标亦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太极拳锻炼能显著降低稳定期COPD患者血清中IL-6、IL-8及TNF-α浓度,推测太极拳锻炼改善COPD患者病情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血清中IL-6、IL-8及TNF-α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的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 方法将30例咽期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MES组和强化NMES组,每组1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NMES组和强化NMES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神经肌肉低频电刺激,NMES组每日1次,强化NMES组每日2次。治疗前、治疗2周及4周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和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对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2周后,强化NMES组治疗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各组患者VFSS评分均较治疗前增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2周后比较,NMES组[(8.100±1.287)分]和强化NMES组[(9.000±0.943)分]VF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7.200±1.814)分](P<0.05),且强化NMES组VFSS评分高于NMES组(P<0.05)。 结论NMES可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反射水平及咽部肌肉的收缩功能,增强吞咽再学习的训练疗效,在吞咽功能训练基础上,强化NMES的疗效优于NMES。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不同部位电刺激对患者舌骨喉复合体动度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治疗A组、治疗B组及对照组。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训练、药物治疗及一般康复治疗,治疗A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舌骨上、下区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B组则辅以单纯舌骨上区神经肌肉电刺激。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对各组患者进行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并测量吞咽半流质食物时其舌骨及甲状软骨向上、向前移动距离;同时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才藤分级、吞咽障碍结局与严重度量表(DOSS)对各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其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才藤分级、DOSS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A组及治疗B组洼田分级[分别为(2.40±1.26)级和(2.10±0.99)级]、才藤分级[分别为(5.30±1.89)级和(5.20±1.69)级]、DOSS量表评分[分别为(5.20±1.40)分和(5.10±1.45)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电刺激组患者治疗后上述疗效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B组患者治疗后在吞咽半流质食物时其舌骨前移距离[(12.15±7.59)mm]较治疗前及治疗A组、对照组均明显增大(P<0.05)。 结论在常规吞咽训练基础上辅以神经肌肉电刺激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将电极片放置在舌骨上区或舌骨上、下区刺激时其疗效间无显著差异,但单纯舌骨上区电刺激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时舌骨前移距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训练方法对环咽肌失弛缓患者吞咽前食管上段括约肌(UES)压力及吞咽功能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57例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训练组、球囊扩张组、综合训练组,每组19例。3组患者均给予吞咽电刺激治疗和吞咽功能训练,常规训练组和球囊扩张组在此基础上分别增加喉上提训练和球囊扩张术治疗,综合训练组在电刺激和吞咽功能训练基础上增加喉上提训练及球囊扩张术治疗。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治疗后),利用高分辨多通道胃肠功能检测仪对患者吞咽前UES压力进行测定,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和藤岛一郎吞咽障碍分级评定患者的吞咽功能。 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吞咽前UES压力、吞咽障碍评级、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及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球囊扩张组治疗后吞咽前UES压力[(266.4±82.7)mmHg]和综合训练组治疗后吞咽前UES压力[(269.5±83.2)mmHg]均显著提高(P<0.05),且综合训练组治疗后吞咽前UES压力高于球囊扩张组(P<0.05)。治疗后,球囊扩张组和综合训练组患者吞咽障碍分级、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及VFSS结果均较治疗前有所好转(P<0.05),且综合训练组患者上述指标较球囊扩张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 结论在吞咽电刺激和功能训练基础上增加球囊扩张术和喉上提训练,可有效提高环咽肌失弛缓患者吞咽前的UES压力,降低UES张力,对其康复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认知训练对脑卒中后合并认知和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合并吞咽障碍及认知障碍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患者20例。治疗组给予吞咽训练(包括摄食训练和电刺激疗法)和认知训练,对照组仅给予吞咽训练。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治疗后)进行认知功能(MMSE量表)和吞咽功能(洼田饮水试验分级)评定。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MMSE和洼田饮水试验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患者MMSE评分和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分别为(21.95±2.42)分和(1.95±0.88)分,与对照组治疗后的(17.45±2.46)分和(2.60±0.88)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认知训练可促进脑卒中后合并吞咽和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联合强筋合剂对有机磷中毒迟发性神经损害(DPAOPI)患者肌力及生活能力的影响。 方法选取有机磷中毒并发迟发性神经损害患者27例,按照随机数字将其分为治疗组(13例)和对照组(14例),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强筋合剂口服。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采用徒手肌力评定(MMT)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的肌力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并对患者的感觉功能障碍(麻木)情况进行记录分析。 结果2组患者治疗12周后的上下肢肌力改善情况优于组内治疗前,麻木情况较组内治疗前显著减少,且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前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12周后,2组患者MBI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增高(P<0.05),且治疗组MBI评分[(68.41±9.3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46.47±7.03)分](P<0.05)。 结论康复训练联合强筋合剂可有效改善DAPOPI患者的肌力,缓解麻木症状,提高其ADL能力,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肺康复训练联合吸入舒利迭与噻托溴铵对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例中重度COPD患者分为康复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吸入8周舒利迭与噻托溴铵,康复组同时辅以肺康复训练(包括呼吸操锻炼及上、下肢肌力训练)。分别于入组时、治疗首日、治疗2周、治疗4周及治疗8周时对2组患者进行肺功能测试,同时采用COPD评估测试问卷(CAT)对2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定。 结果对照组在治疗后不同时间点,其CAT评分均无显著变化(P&rt;0.05);康复组在治疗2周、4周、8周时其CAT评分分别为(25.44±4.23)分、(24.31±3.45)分和(22.83±5.06)分,均明显低于入组时水平(P<0.05);对照组在治疗4周时其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71.00±10.22)%]较入组时明显升高(P<0.05),但治疗8周时FEV1%Pre较治疗4周时有减弱趋势(P&rt;0.05)。康复组治疗2周时其FEV1%FVC[(63.9±10.20)%]、最大自主通气量(MVV)[(64.62±10.26)L/min]均较入组时显著提高(P<0.05);治疗4周、8周时康复组患者各项肺功能指标均持续改善。进一步比较发现,治疗8周时康复组各项肺功能指标均较同期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其治疗2周、4周及8周时的CAT评分亦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肺康复训练联合吸入舒利迭与噻托溴铵对中重度COPD患者具有协同治疗作用,能进一步减轻患者气道阻塞及临床症状、改善肺功能、增强运动耐力,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康复训练对早期股骨头坏死(ONFH)患者髋关节功能及其生活质量(QOL)的影响。 方法将4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ONFH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电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仅采用电针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采用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定量表(SF-36)评估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及其生活质量情况。 结果治疗前,治疗组患者的Harris评分和SF-36评分分别为(77.15±12.21)分和(445.83±43.02)分,对照组分别为(75.90±10.73)分和(452.22±43.67)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治疗组患者Harris评分增加至(89.40±9.35)分,对照组增加至(89.65±6.92)分,2组患者Harri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疼痛、功能、关节活动度三项指标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仅疼痛和功能两项指标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Harris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SF-36评分增加至(584.26±36.98)分,对照组增加至(557.12±40.02)分,2组患者SF-36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治疗组SF-36的8个维度中除精神健康维度外,其余7个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SF-36中除精神健康和社会功能维度外,其余6个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治疗前后SF-36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单纯电针治疗比较,电针结合康复训练能更好地改善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测头针配合康复训练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沙鼠模型神经可塑性相关蛋白MAP-2调节作用。 方法使用SPSS 19.0版统计软件生成的随机数字表将36只成功造模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雄性沙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康复训练组和头针配合康复训练组,每组12只。模型组不作任何干预措施,康复训练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头针配合康复训练组给予头部穴位电针刺激配合康复训练治疗;1日1次,共治疗14d。分别于术后24h、第7天和第14天,对各组沙鼠采用Bederson评分评定其神经功能,14d后行缺血灶MAP-2表达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术后第7天,头针配合康复训练组的Bederson评分为(1.81±0.52)分,与模型组[(2.13±0.49)分]和康复训练组[(2.00±0.31)分]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但第14天头针配合康复训练组的Bederson评分为(0.47±0.31)分,与模型组[(1.46±0.72)分]和康复训练组[(1.04±0.63)分]比较,头针配合康复训练组明显优于其余两组(P<0.05),且康复训练组亦优于模型组(P<0.05)。MAP-2蛋白表达水平定量分析,头针配合康复训练组为(0.91±0.18),与模型组的(0.43±0.21)及康复训练组的(0.67±0.24)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组较模型组也有一定优势(P<0.05)。 结论头针配合康复训练能更好地促进神经运动功能的恢复,并增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沙鼠缺血灶神经可塑性相关蛋白MAP-2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康复训练对运动员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ACL重建术后的运动员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神经肌肉训练(NT)组和力量训练(ST)组,每组10例。NT组采用神经肌肉康复训练,ST组采用力量康复训练。术前、术后6个月及12个月,采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量表(IKDC)评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对运动员的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定,对运动员膝关节伸肌群和屈肌群进行等速肌力测试,采用Daniel单腿水平跳跃试验、同步收缩测试、折返跑测试、卡里奥卡测试测定运动员的运动机能。 结果2组运动员训练前IKDC评分、Lysholm评分、等速肌力测试及运动机能测试指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术后6个月及12个月,2组运动员IKDC评分、Lysholm评分、等速肌力测试及运动机能测试成绩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NT组运动员IKDC评分、Lysholm评分[(96.4±2.68)分、(96.8±2.68)分]高于ST组[(93.2±2.59)分、(92.8±4.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T组运动员术后6个月、12个月屈肌R值、患侧F/E值高于S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T组运动员Daniel单腿水平跳跃试验成绩优于S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2组运动员的同步收缩测试、折返跑测试、卡里奥卡测试结果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NT组运动员同步收缩测试、折返跑测试、卡里奥卡测试成绩[(15.97±3.11)s、(10.78±0.41)s、(12.92±0.75)s]优于ST组[(16.28±2.02)s、(11.53±0.36)s、(13.45±1.08)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NT组运动员运动机能测试指标的改善程度较ST组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NT及ST均能有效促进ACL重建术后运动员的运动功能恢复,且NT更为优异,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比较和分析烧伤患者常规治疗和早期康复治疗的疗效及其治疗费用的成本-效果比,探讨烧伤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优势。 方法选取164例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患者临床接受治疗的情况分为治疗组(84例)和对照组(80例),治疗组患者接受常规烧伤治疗和早期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常规烧伤治疗。搜集入院时(治疗前)一般病情资料及住院2个月末时(治疗后)的疗效和所产生的直接医疗费用,疗效指标为温哥华瘢痕评定量表(VS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Barthel指数(BI)评分,并进行成本-效果分析。 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的一般临床资料和烧伤情况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2组烧伤患者由于入院时只有创口,瘢痕尚未长出,所以没有检测VSS评分(无数据);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VSS评分分别为(3.87±1.68)分和(7.42±2.61)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治疗组患者的SAS和BI评分分别为(69.71±18.68)分和(40.87±18.87)分,对照组的分别为(65.42±16.61)分和(43.42±16.61)分,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治疗组的SAS和BI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且BI评分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AS评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组VSS和SAS评分总有效率分别为96.43%和98.81%,高于对照组的83.75%和81.25%(P<0.01);但治疗组BI评分总有效率为98.81%,对照组为91.2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治疗组平均每例直接医疗总成本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材料成本和手术成本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但康复总费用和换药费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VSS、SAS和BI评分的C/E值分别为633.56、618.11和618.11,低于对照组[(740.76、820.53和730.61)]。 结论烧伤患者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明显提高疗效,降低伤残程度,减少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鼻腔和经口腔进行球囊扩张术在治疗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的应用比较。 方法将60例脑卒中及脑外伤环咽肌失迟缓所致吞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经口腔行球囊扩张术,对照组给予经鼻腔行球囊扩张术。2组患者在行扩张治疗时监测患者血氧饱和度、心率变化情况,每次治疗结束后观察患者鼻黏膜出血、水肿、疼痛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2周后统计患者对该治疗方法接受率,治疗前、治疗2周后患者的焦虑状态进行评估,并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球囊扩张术插管前,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分别为(95.78±2.96)%和(95.24±2.73)%,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插管时和拔管时对照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分别为(90.35±2.87)%和(91.74±2.93)%,与治疗组(95.56±3.15)%和(96.34±3.01)%相比,明显低于治疗组;与组内患者插管前相比,明显低于插管前(P<0.05);拔管后即刻,2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均高于扩张术插管前,治疗组为(99.78±2.56)%,对照组为(98.38±3.0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焦虑状态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2周后(治疗后),2组患者的HAMA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HAMA评分明显低于与治疗后对照组(P<0.01)。插管时,治疗组患者心率的增加次数(11.31±2.21)次,明显低于对照组(25.47±2.34)次,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患者对该治疗方法的接受率为98.2%,对照组患者为80.3%,治疗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球囊扩张术后,治疗组患者发生鼻黏膜出血、水肿、疼痛评分为0例、1例、(0.9±0.8)分;对照组则分别为3例、20例、(3.7±0.5)分,可见,治疗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 结论与经鼻腔行球囊扩张术相比,经口腔行球囊扩张术可降低鼻黏膜水肿、喉头水肿、疼痛等并发症,改善患者焦虑情绪,减轻患者痛苦,患者接受率高,操作简便易行,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表面肌电生物反馈(sEMG-BFB)联合吞咽训练对脑梗死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康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梗死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5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训练组(26例)和生物反馈组(25例)。常规训练组给予口颜面功能训练、导管球囊扩张术、电刺激及吞咽功能训练等常规康复治疗,生物反馈组在此基础上,将吞咽功能训练改为在sEMG-BFB下进行。训练前、后,采用吞咽造影观察患者食管上段括约肌(UES)的开放情况,并行功能性经口摄食评估(FOIS)。 结果训练前,2组患者FOIS评分、UES开放程度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训练后,2组FOIS评分均较组内训练前有所提高(P<0.05),且生物反馈组训练后FOIS评分[(3.76±1.42)分]高于常规训练组[(2.77±1.42)分](P<0.05)。训练后,常规训练组UES完全开放和不完全开放的例数分别为18例和8例,生物反馈组训练后完全开放和不完全开放的例数分别为20例和5例,与组内训练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辅以sEMG-BFB治疗,有助于改善脑梗死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UES的开放情况,提高其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配合推拿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中药熏洗和推拿治疗,所有治疗均持续4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Clonus分级法、Fugl-Meyer量表(FMA)及Barthel指数(BI)对2组患者小腿三头肌的痉挛程度、踝阵挛评分、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MAS、Clonus、FMA及BI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MAS[(1.68±0.59)分]、Clonus评分[(1.05±0.49)分]较组内治疗前降低(P<0.05),FMA[(30.24±1.86)分]、BI评分[(64.41±6.02)分]较组内治疗前增高(P<0.05);对照组患者MAS[(2.98±1.13)分]、Clonus评分[(2.48±0.53)分]较组内治疗前降低(P<0.05),FMA[(26.89±2.12)分]、BI评分[(50.12±4.84)分]较组内治疗前增高(P<0.05)。与治疗组治疗后比较,对照组MAS、Clonus评分较高(P<0.05),FMA、BI评分较低(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中药熏洗及推拿治疗,可显著减轻脑卒中患者的足内翻状态,改善其运动功能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放松训练对乳腺癌术后患者化疗期间焦虑及不适反应的干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筛选的36例乳腺癌术后患者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8例。对照组患者在术后化疗期间给予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辅以放松训练。于入选时、出院前1~2d时分别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鹿特丹症状量表(RSCL)对2组患者化疗期间焦虑程度及不适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出院时发现观察组患者HAMA评分[(16.55±3.07)分]较入选时明显改善(P<0.05),RSCL评分[(73.88±13.29)分]较入选时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对照组患者出院时HAMA评分[(20.81±3.26)分]较入选时无明显改善(P&rt;0.05),RSCL评分[(96.60±11.54)分]较入选时明显增加(P<0.05);通过进一步组间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出院时其HAMA评分及RSCL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辅以放松训练,能进一步缓解乳腺癌术后患者化疗期间焦虑症状及不适反应发生情况,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早期高压氧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恶性脑水肿患者的影响。 方法选取重型颅脑损伤末次术后并发恶性脑水肿的患者146例,根据患方治疗意愿及高压氧治疗介入时间的不同,将其分为超早期组(术后3 d内介入高压氧治疗)、普通组(术后4~10 d内介入高压氧治疗)、对照组(未行高压氧治疗),3组患者分别为55例、65例、26例。记录3组患者4周内的死亡率,于颅脑损伤术后1、2、3、4周对患者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术后动态复查颅脑CT,比较各组患者脑水肿高峰的持续时间。 结果观察期间,超早期组、普通组和对照组的死亡率分别为10.9%、7.7%和1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超早期组术后1、2、3、4周的GCS评分分别为(8.837±3.350)分、(10.755±3.388)分、(11.633±3.408)分、(12.367±3.408)分,术后2周与术后3周比较、术后3周与术后4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余各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组术后1、2、3、4周的GCS评分分别为(8.509±3.042)分、(9.458±3.115)分、(10.186±3.203)分、(10.627±3.439)分,术后2、3、4周分别与术后1周GC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2、3、4周的GCS评分分别为(8.042±2.881)分、(8.417±2.962)分、(8.542±3.021)分、(8.958±3.043)分,组内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与超早期组同时间点比较,普通组、对照组GCS评分均较低(P<0.05),且对照组术后3、4周时的GCS评分低于普通组(P<0.05)。普通组[(10.150±1.830)d]和对照组[(11.783±1.858)d]脑水肿高峰的持续时间均长于超早期组[(9.265±1.729)d](P<0.05),且对照组脑水肿高峰的持续时间长于普通组(P<0.05)。 结论超早期高压氧治疗可显著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恶性脑水肿患者的意识状态,缩短其脑水肿高峰的持续时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