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探讨留守初中生亲子沟通的特征及其对个体性心理健康的影响,为改善亲子关系和提高性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式,从黔北3个不同经济水平的乡镇随机抽取3所中学,共20个班级1113名初中生(留守初中生593名,非留守初中生520名)进行亲子沟通量表和青春期性心理健康量表的测试.结果 黔北留守初中生亲子沟通质量与该地区非留守初中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留守初中生与父亲的沟通开放性及沟通总质量得分均低于与母亲的沟通情况(P值均<0.05).女生与母亲的沟通开放性和沟通总质量方面得分均高于男生(P值均<0.05);父母外出情况对母子沟通情况影响无统计学意义,而对父子沟通情况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初中生性心理健康水平与亲子沟通的开放性程度和沟通的总水平呈正相关,与亲子沟通问题呈负相关.结论 沟通对象、性别、父母外出情况均对留守初中生亲子沟通的质量有影响,留守初中生的亲子沟通质量与其性心理健康水平间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2.
了解铜陵地区初中留守学生学习、生活和心理卫生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探索适合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防治对策及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在铜陵地区按照圩区、丘陵和平原各选取1所农村中学,以3所中学初一~初三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留守和非留守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结果 铜陵地区农村初中学生留守发生率为45.3%.现在留守的初中学生为418人,占22.9%;有曾经留守经历的初中学生411人,占22.5%.留守初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检出率高于非留守初中生(22.9% vs 18.5%,P<0.05).性别、家庭经济、学习管理、学习成绩、父母关系和父母回家频率是农村留守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结论 对留守导致的亲子分离,应早期开展预防干预措施,以积极影响青少年的认知、行为和情绪.  相似文献   

3.
姚恩菊  陈旭 《中国学校卫生》2012,33(5):559-561,564
目的 探讨农村留守初中生亲子、同伴、师生关系与社会自我的关系,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青少年社会自我问卷、亲子亲合问卷、亲子冲突问卷、同伴友谊质量量表、师生关系量表,对随机整群抽取的重庆市4所乡镇中学1 433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 留守初中生的人际敏感性显著高于非留守初中生,角色调节、父子亲合、冲突背叛、冲突性均显著低于非留守初中生(P值均<0.05);社会自我与父子亲合、帮助陪伴、亲密交流、肯定价值、信任尊重、亲密性、反应性呈显著正相关(P值均<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帮助陪伴、亲密性和亲密交流对社会自我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同伴关系的帮助陪伴、亲密交流的预测力分别为8.5%,0.4%.师生关系的亲密性的预测力为4.5%.结论 农村留守初中生亲子、同伴、师生关系与社会自我均存在相关性.应发挥教师、同伴的积极作用,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赵玉霞  李光霞  章涵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2):1885-1887
根据2009年3月10日大河网公布的数据,2009年河南省外出务工农民达2 000万人,全省有390万名左右留守儿童,占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25%[1].留守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大转折期,但由于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失,生理和心理都面临着更多问题[2].初中阶段的学生大多为12~16岁,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为了更好地了解河南省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本研究于2014年5--6月对河南省周口市某乡初中生进行了调查,探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以期为该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鹰潭市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探讨影响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方法选取鹰潭市2所中学的775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留守学生435名,曾留守学生111名,非留守学生229名;对其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和自编的《留守初中生家庭情况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留守初中生心理卫生问题检出率为24.1%,曾留守初中生为15.3%,非留守初中生为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069,P=0.000);虚拟自变量回归分析发现,影响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父母的关心程度"、"与监护人的思想沟通"、"监护人对你的教育问题"、"性别"和"父母在外打工地域",这5个因素可解释总变异量的51.1%。结论应关注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采取有针对性地干预措施,以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6.
卢芸  余应筠  朱焱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9):1413-1415
2011年《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贵州省农村留守初中生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9.57%,明显高于全国的20.84%,留守儿童数量位列全国前十[1].留守初中生不仅面临与父母聚少离多、缺乏沟通的问题,而且正处于青春期这一特殊阶段,可能存在逆反、情感冲动等心理问题,其心理健康状况值得关注.笔者于2012年10月对贵州省某县农村留守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旨在了解当地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家庭影响因素,为留守初中生的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刘静  杨晓妍  杨洋  周欢  卢文学  刘巧兰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1):1648-1650,1653
比较四川省南部农村初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变化趋势,为有效预防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纵向研究方法,以四川省未受地震影响的经济水平、外出务工情况具有代表性的效忠县2所农村初中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应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心理弹性量表、社会支持量表以及自行设计的基本情况调查表进行3a追踪调查,采用多水平模型及其他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年级、照顾者的要求、父母关系、心理弹性及社会支持各维度(P值均<0.05).与七年级相比,八、九年级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15,0.163;与照顾者要求严格相比,要求宽松的回归系数为0.152;与父母关系良好的相比,父母关系一般和父母关系不好的回归系数为0.088,0.361;心理弹性的回归系数为-0.097;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及其他支持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64,0.137,0.173.结论 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留守”无直接关系.照顾者严格要求、父母良好的关系、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是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随着年龄增加,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均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农村初中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状态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运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同一性地位测定量表,对四川省阆中市农村中学生711名实施调查。结果农村初中生自我同一性年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59.7%的七年级学生处于同一性扩散—积极延缓的中间地位(D-M地位),明显高于八年级和九年级;有12.2%的八年级学生处于权威接纳地位(F地位),15.5%的人处于积极延缓地位(M地位),明显高于七年级和九年级;九年级有23.2%的人处于同一性形成—权威接纳的中间地位(A-F地位),明显高于七年级和八年级,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自我同一性3个维度与心理健康水平间存在显著相关,对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现在的自我投入和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是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9.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变迁,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束缚不断弱化~([1]),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经济发达的城市,将子女留守农村由长辈或他人照看。近年来,农村留守学生群体规模不断扩大~([2]),全国妇联2008年统计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总数约5 800万,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约3 000万;环球网2015年6月19日报道中国约有6100万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学生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父母关系及亲子沟通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影响内容,为改善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武汉市8所初级中学的3 598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MHT量表)及自编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初中生心理问题的阳性率为23.93%,具有和谐父母关系的学生与不和谐父母关系的学生、良好亲子沟通的学生与不良亲子沟通的学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的因子得分及MHT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阳性率较高,迫切需要心理援助和心理健康教育。不和谐的父母关系、缺乏正常的亲子交流可能是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刘小先 《中国公共卫生》2012,28(9):1210-1212
目的 了解农村留守初中生人格、自我效能、心理健康状况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青少年小五人格问卷、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留守(459人)和非留守初中生(241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留守初中生严重心理问题5人,检出率为1.1%,在不同方面存在轻微或中等程度心理问题人数较多的是恐怖倾向、自责倾向及身体症状,分别为133、129、98人,检出率分别为29.0%、28.1%、21.4%;女生身体症状、恐怖倾向、总焦虑倾向分别为(6.68±2.54)、(4.70±2.60)、(44.73±11.32)分,男生分别为(6.02±2.59)、(3.28±2.50)、(41.95±11.65)分,女生均高于男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我效能对其焦虑倾向有明显负向预测作用(校正R2=0.045,P<0.001);情绪性、外向性和谨慎性对其焦虑倾向有明显预测作用(校正R2=0.235,P<0.001)。结论 在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除积极人格的塑造之外,提高其自我效能感是一条更为直接和更具操作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评估学校一家庭一个人综合干预对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即时效果和远期效果,为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提供建议和依据.方法 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筛查遵义地区6所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水平差的留守初中生,选取其中3所学校的55名学生为实验组进行综合干预,另3所学校选取53名学生为对照组.在干预前后及干预结束6个月后3个时间点进行评估.结果 干预后,实验组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因子得分均较对照组低(1.79±0.27与2.57±0.50;1.64±0.37与2.68±0.49);干预结束6个月后,实验组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因子得分均较对照组低(1.85±0.30与2.50±0.46;1.81±0.40与2.55±0.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干预后,实验组在表达看法、了解自己、增加自信、乐于分享、感觉活动经验有意义、感觉信任和坦诚方面得分均比干预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综合干预对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较好的改善效果,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效果得以保持.  相似文献   

13.
谢其利 《中国学校卫生》2020,41(7):1019-1021
探讨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与离异家庭初中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为改善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4年基线数据,对537名离异家庭初中生自我报告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心理健康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父母离异后随父亲生活的初中生父子关系高于随母亲的初中生(t=5.47,P<0.01),母子关系低于随母亲的初中生(t=-7.02,P<0.01);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均可以正向预测离异家庭初中生心理健康(B父子=0.23,B母子=0.24,B师生=0.27,P值均<0.01);师生关系与亲子关系的交互作用呈现补偿模式,低亲子关系情况下师生关系对离异家庭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正向预测作用更强(t父子=3.16,t母子=2.13,P值均<0.05).结论 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是离异家庭初中生心理健康的保护性因子,师生关系可以补偿亲子关系对离异家庭初中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差异,探讨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以四川省未受地震影响的经济水平、外出务工情况具有代表性的某县548名农村初中一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心理健康量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聚类分析将初中生分为高心理弹性高社会支持留守儿童组、中心理弹性中社会支持非留守儿童组、中心理弹性中社会支持留守儿童组、低心理弹性低社会支持组(内含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4组,不同组别学生心理健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50,P<0.01)。高心理弹性高社会支持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中心理弹性中社会支持非留守儿童组、中心理弹性中社会支持留守儿童组、低心理弹性低社会支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无明显差异,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能很好地预测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初中教育阶段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变动趋势以及影响因素。 方法  各期资料均来源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3-2014学年基线调查采用分层次、多阶段、与规模成比例的概率抽样方法,全国初中教育阶段10 279名七年级学生进入调查队列,2014-2015学年一期追访到9 449人,选取其中1 645名流动儿童作为分析对象。基于调查问卷中的学生自报心理健康量表,采用t检验方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开展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 结果  1 645名初中教育阶段流动儿童的基线心理健康总体得分为(8.33±3.31)分,比非流动儿童得分(8.03±3.17)高,随时间推移到追踪期升高至(8.60±3.79)分,43.3%的被调查者更高频地出现消极心理状态。性别、认知水平、居住方式、兄弟姐妹数量以及学校排名等对心理健康总体得分产生的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 0.05)。 结论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相对于非流动儿童更加脆弱,且有持续恶化趋势。流动儿童中的女性、认知能力较弱者、不与父母双方同住者、非独生子女以及所在学校排名中等及以上者心理健康状况偏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于每日成功小组(achieving success everyday,ASE)模型的心理韧性团体辅导对提升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现实指导。方法采用2(实验组/控制组)×3(前测/后测/追踪测)的被试内实验设计,对分层随机抽取的新疆南疆某校618名初中生进行心理韧性团体辅导(共8周,每周1次,每次60~90min),验证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干预组心理韧性及目标专注、情绪控制、家庭支持、人际协助分维度,核心自我评价、应对倾向及积极应对得分均高于前测(t值分别为8.93,3.78,6.62,3.17,6.13,5.18,4.01,2.91,P值均<0.01),心理健康、消极应对得分低于前测(t值分别为-4.24,-3.01)及对照组(t值分别为-2.58,-3.11)(P值均<0.05);心理韧性及目标专注、人际协助分维度,核心自我评价、应对倾向及积极应对得分均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88,2.84,3.18,4.19,3.68,2.49,P值均<0.01)。追踪测结果显示,心理韧性及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人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初中生情绪应对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95名初中生进行间隔5个月的重复测量,并对数据进行交叉滞后回归分析。结果在2次测量中,4种情绪应对与心理健康总均分均成正相关。高心理症状组被试情绪应对得分高于低心理症状组被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交叉滞后分析表明,心理健康对情绪应对有较好的预测力,而情绪应对不能很好地预测心理健康状况。结论心理健康有时可能是应对方式的前因变量,应对方式受很多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