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  探索学龄儿童青少年体格发育指标增长速度的性别差异,为明确中国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规律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北京市顺义区2009—2018年6~18岁学龄儿童及青少年健康体检资料,经匹配个人信息后共纳入94 122名学生,计算年龄别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BMI)增长速度,以及以身高增速高峰年龄(PHA)为基点的体重和BMI增长速度,采用混合效应线性模型分析增长速度的性别差异。  结果  男、女生平均身高、体重和BMI随年龄增长而增长,除10~11岁男生平均身高低于女生外,其他年龄段男生平均身高均高于女生,各年龄段男生的平均体重和BMI均高于女生(P值均 < 0.01);混合效应线性模型结果显示身高、体重和BMI的增长速度存在性别年龄交互作用(t值分别为-67.56,-47.46,3.22,P值均 < 0.01),即每个年龄段身高、体重和BMI的增长速度具有性别差异;男生PHA为12岁,女生PHA为10岁,男生出现身高增速高峰较女生晚2年,但峰高高于女生。男生体重增长速度高峰年龄为12岁,女生为11岁。男生BMI增长速度曲线呈“双峰”状且最大增长速度年龄为10岁,女生为11岁,男生较女生早1年;调整PHA后的体重增长速度曲线均显示,男生和女生青春期体重增长与身高增长相一致,即体重增长速度在PHA前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在PHA达到高峰,之后又下降;7~9岁男生可能出现青春期启动前脂肪堆积。  结论  青春期各年龄段男、女生身高、体重和BMI的增长速度存在性别差异,且体重的变化与身高增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蒙古族小学生肥胖类型及运动能力的关联性,为制定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以2019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内蒙古自治区现场调查采集数据为研究资料,纳入7 941名7~12岁蒙古族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依据《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和腰高比,将肥胖分为一般性肥胖、中心型肥胖和复合型肥胖3种类型,探讨肥胖类型与各项运动能力及体能指数(PFI)的关联性。  结果  7~9岁男、女生的肥胖检出率分别为23.5%和28.2%,10~12岁分别为16.3%和16.5%,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在肥胖类型中,两年龄组男女生的复合型肥胖检出率最高(15.6%,9.2%;18.4%,8.2%),男生复合型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检出率均高于女生(P值均 < 0.05)。非肥胖组男生的立定跳远、仰卧起坐、50 m×8往返跑3项运动能力指标成绩均高于3类肥胖组;非肥胖组女生的50 m跑、立定跳远、仰卧起坐、50 m×8往返跑4项指标成绩均高于3类肥胖组(P值均 < 0.05)。7~9岁复合型肥胖组的立定跳远、50 m×8往返跑和10~12岁复合型肥胖组的50 m跑、50 m×8往返跑指标成绩均低于其他中心型和一般性肥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7~9、10~12岁两年龄组中男女生非肥胖、一般性肥胖、中心型肥胖和复合型肥胖PFI的中位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生: H值分别为79.23,241.42;女生: H值分别为61.94,74.38,P值均 < 0.01)。  结论  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小学生中复合型肥胖人群占比较大,且运动能力相对较低,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做好青少年肥胖的控制和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南阳市12~18岁在校学生颈椎活动度(cervical range of motion, CROM)的年龄变化特点及与颈椎病的关系,为青少年颈椎病的预防、早期诊断及治疗效果的评估提供参考。  方法  在南阳市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使用Coda Motion运动分析仪检测890名12~18岁学生的CROM,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处理。  结果  南阳市12~18岁男女生CROM总体呈下降趋势。15和18岁组男生颈椎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和右旋活动度与前一年龄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前屈值分别为2.02,2.70;t后伸值分别2.01,2.81;t左侧屈值分别为3.51,2.99;t右侧屈值分别为5.07,2.66;t左旋值分别为2.28,2.92;t右旋值分别为2.91,3.60,P值均 < 0.05);15和18岁组女生与前一年龄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前屈值分别为2.38,2.20;t后伸值分别2.09,2.02;t左侧屈值分别为2.33,2.55;t右侧屈值分别为7.34,4.60;t左旋值分别为3.73,2.35;t右旋值分别为2.31,3.99,P值均 < 0.05);除右侧屈外,同年龄组男生CROM均大于女生。颈椎病检出率总体呈增高趋势(男生:χ趋势2=13.93,女生:χ趋势2=12.87,P值均 < 0.05)。除14岁外,其他年龄段女生颈椎病检出率均高于男性,15和17岁年龄组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0.35,9.64,P值均 < 0.05)。  结论  随年龄增长,男女生的CROM整体呈下降趋势,且CROM越小,颈椎病发生率越高。CROM的测量有利于青少年颈椎病的预防、早期诊断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郭镇  何江川  何璐  兰岚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7):1073-1076
  目的  了解毛南族中小学学生体质现状,为毛南族中小学生整体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对7~18岁毛南族2014年(男生1 107名,女生1 236名)和2019年(男生1 130名,女生1 308名)学生体质测试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  结果  与2014年相比较,2019年7~18岁男女生身高平均增长1.5,1.1 cm,男生7,8,9,10,12,18岁年龄段身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生8,15,16,17,18岁年龄段身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肺活量增长平均为126 mL,除7与17岁外,男生各年龄段肺活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除7岁外,女生各年龄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50 m跑成绩平均提高0.2,0.4 s,男生7,8,10,11,12,13,17,18岁年龄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生有8,10,11,12,13,14,15,16,18岁年龄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生1 000 m跑成绩平均提高3.7 s;13,14,15,17,18岁年龄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生800 m跑成绩平均提高12.8 s;13,14,15,17岁年龄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毛南族中小学生身体形态、身体功能、运动素质整体呈上升趋势,个别年龄段出现波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内蒙古地区在校大学生体质量指数(BMI)与肠道菌群的关联性,为揭示肠道菌群与肥胖之间的关联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以内蒙古医科大学为试点,通过招募方式共收集88名志愿者。测量研究对象的身高和体重,并收集粪便样本。提取干粪便样本中的细菌宏基因组,并检测干粪便细菌宏基因组质量浓度(μg/μL)。统计分析BMI与肠道菌群宏基因组质量浓度的相关性,并比较不同BMI组的肠道菌群宏基因组质量浓度差异。  结果  大学生BMI与肠道菌群的宏基因组质量浓度呈负相关(r=-0.27,P < 0.05)。不同BMI大学生的肠道菌群宏基因组质量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2,P < 0.05)。分性别分析,女生中,不同BMI的肠道菌群宏基因组质量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7,P < 0.05),两两比较正常组与超重组、正常组与肥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男生中,不同BMI的肠道菌群宏基因组质量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0,P>0.05)。  结论  内蒙古地区在校大学生BMI与其肠道菌群具有关联性,超重及肥胖人群肠道菌群宏基因组质量浓度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中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的年龄、性别和地区差异,为提高中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提供科学参考。  方法  依照中国行政区域划分的六大行政区(华东、西北、华北、华中、西南和华南),于2018年9—12月分别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4 269名7~18岁儿童青少年,采用“中国7~18岁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评价问卷”进行体力活动调查。  结果  中国儿童青少年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不足总体检出率为53.8%,其中男生检出率为50.8%,女生为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0,P < 0.05);不同年龄段中,10~12岁MVPA不足检出率最低(43.6%),16~18岁最高(63.0%),性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33,30.79,P < 0.05)。总体体力活动、低强度体力活动、中强度体力活动、高强度体力活动、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的中位数分别为92.9,24.3,41.4,7.1,55.7 min/d。体育锻炼、家务活动、娱乐活动和交通活动的中位数分别为34.3,2.1,2.3,30.0 min/d,年龄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95.03,74.99,300.26,64.16,P值均 < 0.05)。不同地区儿童青少年MVPA不足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91,P < 0.05),华北地区最低(44.0%),华东地区最高(65.9%)。  结论  中国儿童青少年MVPA不足检出率随年龄增长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男生体力活动水平高于女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学龄儿童身高、体重、血压的变化趋势及性别差异,探索超重肥胖与儿童高血压的关系,为降低儿童高血压发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取来自2013—2018年深圳市10所小学学生连续体检监测数据,经个人信息匹配形成纵向数据,计算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血压变化。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超重肥胖与高血压的关联。  结果  男女生体重、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均随年龄增长升高且有性别差异(t/Z=3.89~31.52,P值均 < 0.05)。女生身高增速在8~11岁高于男生,10岁达到身高增速高峰,男生则比女生晚2年,男、女生分别为7.68,7.42 cm。男、女生体重和血压增速相似。身高增速与血压增速有同步趋势,身高增速高峰阶段血压增速也为高峰。广义估计方程分析结果显示,儿童总体肥胖OR值(95%CI)为1.62(1.48~1.81),超重OR值(95%CI)为2.01(1.75~2.30)(P值均 < 0.01)。  结论  儿童身高、体重、血压变化有性别差异,身高和血压的增速呈同步趋势,儿童超重和肥胖可增加血压偏高/高血压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上海市青少年吸烟饮酒行为动态变化趋势,为科学有效地开展青少年控烟限酒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分析2004,2006,2008,2012,2015,2017,2019年上海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数据,比较分析青少年尝试吸烟、目前吸烟、尝试饮酒、目前饮酒行为的变化情况。  结果  2004,2006,2008,2012,2015,2017,2019年调查中男生尝试吸烟、目前吸烟、尝试饮酒、目前饮酒行为报告率均高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8.20~347.44,P值均 < 0.05);除2012年尝试饮酒率外,7轮调查中的尝试吸烟、目前吸烟、尝试饮酒、目前饮酒行为报告率均以中职校生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1.19~1 196.61,P值均 < 0.05);2004—2019年,男生和女生的尝试吸烟标化率、尝试饮酒标化率均呈现出下降趋势(APC=-6.20~-1.80,P值均 < 0.05);总体尝试吸烟标化率由2004年的21.02%下降至2019年的12.23%(APC=-5.00, P < 0.05);总体尝试饮酒标化率由2004年的60.52%下降至2019年的47.17%(APC=-1.80, P < 0.05)。目前吸烟标化率、目前饮酒标化率的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2004—2019年上海市青少年尝试吸烟、尝试饮酒行为呈现逐年减少趋势,但青少年目前吸烟、目前饮酒行为报告率未出现下降趋势。青少年吸烟饮酒防控措施仍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前后苏州市儿童青少年体质量指数(BMI)的变化,为促进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提供参考。  方法  2020年6—7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苏州市2019年完整BMI监测数据的569名儿童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测量身高、体重,计算BMI及BMI-Z评分。  结果  疫情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32.0%)与疫情前(3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P>0.05),不同性别、学段分组显示了类似结果。BMI-Z评分疫情前(0.37±1.28)与疫情后(0.38±1.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8,P>0.05),按性别进行分组,疫情前后BMI-Z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按学段分组,小学组疫情后BMI-Z评分(0.45±1.32)较疫情前(0.37±1.35)上升(t=2.57,P=0.01),中学组疫情后BMI-Z评分(0.27±1.17)较疫情前(0.39±1.18)下降(t=-4.29,P < 0.01)。疫情前与疫情后吃甜食、户外活动的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含糖饮料、油炸食品的食用行为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睡眠时间有所提高[(8.52±1.83)(8.05±1.70)]h(t=4.96,P<0.05)。  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前后,苏州地区儿童青少年BMI水平、超重肥胖率并没有发生明显改变,不同学段稍有差异。仍需针对性加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父母外出类型对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性别差异,结合亲子互动的调节作用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方法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4—2015学年的追访数据,对3 470名居住地为农村的八年级学生自我报告的亲子互动频率和心理健康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父母均外出的留守男生心理健康得分高于留守女生[(68.90±22.45)(63.59±20.83),t=3.02,P < 0.01]。两层混合效应线性回归模型显示,父母均外出对留守女生亲子互动频率和心理健康的负向预测作用大于留守男生(B值分别为-0.90,-4.02,P值均 < 0.05);亲子互动频率对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性别差异起调节作用,控制亲子互动频率后,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减小(B=-3.65,P < 0.1)。  结论  父母均外出对留守女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大于留守男生。需更多呵护青春期留守女生心理健康,促进外出父母与其进行更多沟通。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初中生青春发动时相对学习适应的影响,为预防和干预初中生学习适应问题提供参考。  方法  2019年4—6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从河南省周口市和项城市的3所初级中学抽取1 677名学生,使用《青春发育量表中译版》和《学习适应量表》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女生在学习任务、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3个维度的得分高于男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4,-2.14,-5.81,P值均 < 0.05);七年级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成绩、人际环境得分高于九年级,学习适应总分高于八年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95,1.87,2.24,1.37,P值均 < 0.05)。偏相关分析表明,初中生青春发动时相与学习任务和学习适应总分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5,-0.13,P值均 < 0.05)。青春发育时相较早组学习任务、学习适应总分和学习成绩的得分均低于较晚组,较早组学习态度得分低于适中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76,1.97,3.23,3.80,P值均 < 0.01);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青春发动时相对学习适应总分和学习任务均有负向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12,-0.13,P值均 < 0.05)。  结论  初中生青春发动时相与学习适应密切相关,青春发动时相提前会导致初中生学习适应问题的风险增加。学校应开展相应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提升青春发动时相提前学生的学习适应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睡眠行为及其变化对中小学生体重变化的影响,为制定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取来自“全国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浙江省3座城市中同时参与2017和2019年问卷调查和体格测量的中小学生,形成605人的追踪调查数据,分析睡眠时长与体质量指数(BMI)的关联。  结果  2017—2019年,男、女生BMI Z评分分别升高了0.24和0.13,9~12岁学生的BMI Z评分升高了0.29,城市和乡村学生BMI Z评分分别升高了0.11和0.25(P值均<0.05);同期睡眠不足总体检出率由37.0%增加到41.8%(χ2=3.68,P=0.06)。在调整混杂因素后,睡眠不足学生的BMI Z评分较睡眠充足学生高0.20(P < 0.01);与睡眠始终充足的学生相比,2017—2019年睡眠时长由充足变为不足、睡眠始终不足的学生BMI Z评分均增加了0.23(P值均<0.05)。  结论  睡眠不足是肥胖的危险因素,睡眠时长缩短的学生体重增长明显,增加睡眠时长可能降低学生远期肥胖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丽水市城区单亲家庭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 为开展单亲家庭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在丽水市区范围内整群抽取2所高中、2所初中共4所学校展开调查。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选取160名单亲家庭中学生为研究组, 再采用1∶1配对对照研究的方法, 以班级、性别、年龄、家庭背景为配对条件, 选取160名双亲家庭中学生为对照组, 使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MHT)进行测试。  结果  在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总焦虑率检出方面, 单亲家庭中学生高于双亲家庭中学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70, 5.34, 6.84, 4.30, P值均 < 0.05)。在160名单亲家庭中学生中, 女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和总焦虑方面检出率均高于男生,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26, 4.61, 7.34, 14.96, 20.53, 10.05, 16.19, 9.39, P值均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性别是影响单亲家庭中学生心理健康倾向的因素(OR=4.25, 95%CI=1.87~7.02, P < 0.05)。  结论  丽水市区单亲家庭中学生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倾向, 特别是单亲家庭女生心理问题倾向较严重, 应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考察暴力暴露与青少年抑郁情绪的关系, 探究情绪平衡在两者之间的调节作用, 为了解青少年暴力暴露的现状及特点提供实证依据。  方法  采用简单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赣南地区3所中学共2 506名初一至初三年级学生, 使用暴力暴露问卷(VES)、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及情绪平衡量表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不同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类型的中学生暴力暴露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F值分别为3.85, 21.14, 2.90, 7.62, 8.13, 8.12, P值均 < 0.01), 不同性别、年级和家庭类型的中学生抑郁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F值分别为-7.05, 18.61, 7.42, P值均 < 0.01), 不同性别、年级、父亲受教育程度和母亲受教育程度中学生情绪平衡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F值分别7.93, 9.22, 7.71, 6.86, P值均 < 0.01)。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初中生的暴力暴露水平与抑郁情绪呈正相关, 与情绪平衡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4, -0.20, P值均 < 0.01)。分层回归模型结果显示, 情绪平衡在初中生暴力暴露和抑郁情绪之间起调节作用(t=-3.35, β=-0.02, P < 0.01)。  结论  暴力暴露与初中生抑郁情绪相关, 提高其情绪平衡能力, 可以有效减缓暴力暴露对于青少年早期抑郁的负面影响, 降低青少年抑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社会排斥、人格特质和情绪调节策略与中学生被欺凌后求助意愿的关系,为合理干预中学生校园欺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崇仁第二中学2 04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Olweus欺凌问卷、求助意愿量表、社会排斥量表、人格量表和情绪调节量表对其中381名被欺凌者进行调查,并用SPSS 26.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初、高中生被欺凌后求助意愿报告率分别为55.88%(133/238)和58.74%(84/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0,P>0.05),初、高中生被欺凌后求助意愿报告率在性别和户籍所在地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初中生中,与无求助意愿者(3.83±0.78,3.35±1.03,3.33±1.03,29.81±7.77)相比,有求助意愿者被拒绝得分(3.57±0.75)较低,亲和性和开放性人格特质得分(3.69±0.88,3.72±0.79)均较高,认知重评得分(32.42±8.25)也较高;在高中生中,有求助意愿者被拒绝和表达抑制得分(3.51±0.67,26.96±7.47)...  相似文献   

16.
金秋  韩慧  程耀慧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9):1340-1343
  目的  了解蚌埠市中学生攻击性行为与情绪管理的现状及其关系,为减少和预防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提供依据。  方法  2019年4—5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式,随机抽取蚌埠市1 046名中学生,使用悲伤情绪管理量表、愤怒情绪管理量表和攻击行为量表以及相关人口学因素共同编制的问卷进行调查。  结果  男生悲伤情绪管理与愤怒情绪管理得分均高于女生(t值分别为4.06,4.29,P值均 < 0.01),初二学生愤怒情绪管理得分低于初三、高一和高二学生(F=3.53,P < 0.01);男生攻击行为总分高于女生(t=2.55,P < 0.01),而女生愤怒维度得分高于男生(t=6.27,P < 0.01);初二学生攻击行为总分高于初三、高一和高二学生(H=25.16,P < 0.0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中学生悲伤情绪管理与躯体攻击、愤怒、敌意以及攻击行为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0,-0.18,-0.08,-0.12,P值均 < 0.01),愤怒情绪管理与躯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以及攻击行为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5,-0.09,-0.36,-0.15,-0.29,P值均 < 0.01)。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愤怒情绪管理对男生(B=-2.48,95%CI=-3.17~-1.79)和女生(B=-2.93,95%CI=-3.67~-2.20)的攻击行为均有预测作用,悲伤情绪管理对女生的敌意有负向预测作用(B=-0.26,95%CI=-0.54~0.01)(P值均 < 0.01)。  结论  中学生对自身情绪的管理能力越强,攻击性行为相对越少。提高中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可以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留守青少年厌学、自悯与问题行为的现状,并探讨自悯在厌学与问题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为缓解或减少留守青少年的问题行为提供相关依据。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四川省达州市开江县2所普通中学的1 285名中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留守青少年895名;采用厌学量表、自悯量表以及问题行为量表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男生的自悯与外化问题行为得分高于女生,而女生的内化问题行为高于男生(t值分别为2.13,1.98,-2.05,P值均<0.05);留守青少年的厌学、内化问题行为得分高于非留守青少年,而非留守青少年的自悯得分高于留守青少年(t值分别为2.01,2.08,-1.99,P值均<0.05);独生子女的外化问题行为高于非独生子女(t=1.95,P<0.05);初中生的外化问题行为得分高于高中生,而高中生的内化问题行为高于初中生(t值分别为2.03,2.02,P值均<0.05)。厌学与问题行为呈正相关,自悯与问题行为呈负相关,厌学与自悯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7,-0.49,-0.46,P值均<0.01)。  结论  厌学与留守青少年问题行为存在正相关,应重视留守青少年自悯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朝鲜族儿童青少年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和负性情绪的关系,为朝鲜族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方法  2018年4—6月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吉林省吉林市、延边市选取4 024名朝鲜族儿童青少年进行生命质量、社会支持和负性情绪的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了解之间的关联。  结果  朝鲜族儿童青少年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平均得分为(81.01±12.64)分,其中学校功能、情感功能、社会功能、生理功能平均得分分别为(80.16±15.36)(73.07±19.85)(88.52±14.03)(82.65±14.17)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朝鲜族中小学生的负性情绪与生命质量有负向关联(β=-0.24,P<0.01),社会支持与生命关联质量有正向关联(β=0.17,P<0.01),负性情绪和社会支持的交互作用与朝鲜族中小学生的生命质量有负向关联(β=-0.19,P<0.01)。  结论  朝鲜族儿童青少年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尚可,社会支持对负性情绪起到缓解作用,可降低负性情绪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校大学生的自我效能和体力活动特征及关系,为大学生复学后体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和课程改革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方便抽样法和滚雪球抽样法,对中国8个片区6 227名在校大学生,采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和国际体力活动问卷(短卷)进行调查。  结果  在自我效能方面,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大一学生高于其他年级(t/F值分别为7.32,5.56,P值均 < 0.01);在体力活动方面,女生的中、高水平体力活动构成比高于男生,但男生满足推荐量的报告率更高(P值均 < 0.01);大三学生低水平体力活动占比最多(31.75%),大一学生(46.75%)、大二学生(48.13%)中等体力活动占比多,大四学生的高水平体力活动占比多(30.40%);不同体质量指数(BMI)组,中等水平体力活动占比均最多,偏瘦组低水平体力活动占比最少(15.70%),高水平体力活动占比最多(37.31%),满足推荐量的报告率最低(P < 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自我效能与体力活动呈正相关(OR=1.04,95%CI=1.03~1.05)。  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不同性别、年级和BMI大学生的自我效能和体力活动存在差异,自我效能对体力活动有积极影响。大学体育教学需重视学生的自我效能,考虑个体和群体差异,通过自我效能的改善促进体力活动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