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抑郁情绪、睡眠障碍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选取PSD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及综合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治疗组给予rTMS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rTMS治疗,疗程8周。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匹斯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中国脑卒中量表(CS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的抑郁情绪、睡眠质量、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HAMD、CSS、PSQI、MBI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8周后(治疗后),3组患者HAMD评分、PSQI评分、C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MB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及联合治疗组治疗后HAMD、CSS、PSQI、MBI评分均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与联合治疗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治疗后HAMD[(9.76±4.59)分]、CSS[(7.65±2.35)分]、PSQI[(16.13±4.12)分]、MBI评分[(52.61±9.26)分]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rTMS可显著改善PSD患者的抑郁症状、睡眠障碍及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有效提高其ADL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虚拟情景互动训练结合作业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7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和作业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虚拟情景互动训练。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健康调查简易量表(SF-36)对2组患者的上肢功能、ADL能力及生存质量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MA、MBI及SF-36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2组患者FMA、MBI及SF-36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FMA评分[(56.63±11.57)分]、MBI评分[(75.6±12.2)分]及SF-36评分[(83.5±12.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FMA评分[(42.32±10.43)分]、MBI评分[(65.1±11.8)分]及SF-36评分[(68.3±1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关性分析后,发现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与ADL能力(r=0.882,P<0.01)和生存质量(r=0.715,P<0.05)改善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 结论虚拟情景互动训练结合作业疗法有助于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对其ADL能力和生存质量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社区远程康复服务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市临城新区经同一所三级甲等医院治疗后出院的脑梗死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出院后则转入康复医院接受进一步康复治疗,实验组患者出院后则回归家庭接受社区远程康复管理。于入组时、治疗60d及治疗90d时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对2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经治疗60d及90d时,发现实验组患者FMA评分[分别为(46.31±2.74)分、(61.80±4.77)分]、MBI评分[分别为(59.90±4.71)分、(71.72±5.08)分]、对照组FMA评分[分别为(46.59±4.38)分、(61.32±5.98)分]及MBI评分[分别为(59.14±4.91)分、(69.81±5.22)分]均较入组时明显改善(P<0.05);经统计学比较发现,治疗前、后2组患者FMA及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社区远程康复疗效与康复医疗机构治疗疗效类似,均能促进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及ADL能力提高,并且前者还具有治疗方便、费用经济、患者依从性好等优点,值得进一步推广、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干预治疗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脑卒中后SHS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原发病常规治疗及康复干预(包括运动训练、冷热水交替浸浴治疗、空气波压力治疗、良肢位摆放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同时服用补阳还五汤。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评定2组患者患肢疼痛及水肿程度;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法(FMA)评定患侧上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并于治疗4周后对2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比较。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4周治疗后,发现治疗组疼痛VAS评分[(2.64±1.21)分]、水肿VAS评分[(1.47±0.25)分]、上肢FMA评分[(58.68±8.91)分]、MBI评分[(71.00±11.54)分]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4.47±1.68)分]、水肿VAS评分[(2.55±0.34)分]、上肢FMA评分[(48.31±8.14)分]、MBI评分[(58.82±9.87)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上述指标皆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相对较显著;治疗组总有效率(95.08%)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70.4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干预治疗SHS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提高康复疗效,促进肢体功能恢复,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药物联合心理干预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2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61例)和对照组(59例)。对照组给予依巴斯汀片(1次/日,每次10 mg,连续服用4周)口服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症状总评分(TSS)对2组患者的焦虑状态、抑郁状态及症状总积分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120例患者中SAS评分达到或超过异常界值(≥50分)44例,SDS评分达到或超过异常界值(≥53分)25例;治疗组和对照组的SAS评分分别为(45.51±7.34)分和(46.27±5.92)分,SDS评分分别为(48.09±8.38)分和(49.56±4.99)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SAS和SDS评分[分别为(35.68±3.23)分和(40.29±7.15)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而对照组SAS和SDS评分[分别为(43.66±5.17)分和(46.57± 6.01)分]均下降不明显(P>0.05),但治疗组SAS和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TSS评分分别为(7.07±3.19)分和(6.86±4.22)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2周后,2组TS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且治疗组[(3.91±2.02)分]下降较对照组[(4.14±2.41)分]更为明显(P<0.05);治疗4周后,2组TSS评分均较治疗前进一步下降(P<0.05), 而治疗组TSS评分[(1.15±2.09)分]下降更为明显(P<0.01),且与对照组的TSS评分[(3.48± 2.13)分]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5.25%和66.10%(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复发率分别为15.38%和43.59%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药物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可有效缓解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提高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并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联合穴位电刺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内科处理及醒脑开窍针刺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穴位电刺激(取穴与醒脑开窍针刺穴位相同)。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分别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N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2组患者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情况。 结果经3周治疗后,2组患者CNS、FMA及MBI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以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CNS评分[(8.53±2.79)分]、FMA评分[上肢部分评分为(22.65±8.89)分,下肢部分评分为(27.65±9.63)分]及MBI评分[(72.29±13.36)分]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醒脑开窍针刺联合穴位电刺激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于躯体传感网的居家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39例符合纳入条件且完成统计分析的脑卒中偏瘫出院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用药及康复锻炼指导,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居家康复训练,每次10~20min,每周6次,共12周,治疗前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评分(FMA)、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上肢FMA评分、MAS评分及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12周后干预组患者FMA评分[(25.7±3.5)分]及MBI评分[(82.1±16.9)分],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FMA评分[(22.5±4.1)分]及MBI评分[(73.6±14.5)分]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患者MAS评分(肱二头肌,2.56±0.53;腕屈肌,2.43±0.41)的改善与治疗前(肱二头肌,3.09±0.72;腕屈肌群,2.83±0.54)及对照组治疗后(肱二头肌,2.71±0.47;腕屈肌群,2.55±0.4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基于躯体传感网的居家康复训练可以更为明显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高压氧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早期给予脱水降颅压、止血、降压、扩张脑血管、营养脑神经、运动训练等常规干预,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高压氧(HBO)治疗。于发病后24h内、发病后7d及HBO治疗1周、2周时分别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NFDS)对2组患者神经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在发病后24h内及发病后7d时,2组患者NFDS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在HBO治疗1周及2周时,发现治疗组患者NFDS评分[分别为(12.08±4.07)分和(9.65±3.68)分]均较对照组[分别为(16.50±5.57)分和(14.15±4.95)分]显著下降,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HBO治疗能进一步促进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改善患者预后,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5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移植组,每组29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干预;移植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自体骨髓间充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首先抽取移植组患者骨髓并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神经干细胞,待培养细胞达到治疗要求时进行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共进行4次细胞移植治疗,每次间隔5~10d。于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后3个月时分别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CN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对2组患者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经治疗4周及治疗后3个月时,发现2组患者CNS、NIHSS、MBI、上肢FMA及下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治疗4周及治疗后3个月时移植组患者CNS评分[分别为(26.20±1.39)分、(17.14±1.64)分]、NIHSS评分[分别为(11.52±1.23)分、(9.51±1.05)分]、MBI评分[分别为(53.55±1.75)分、(60.09±2.17)分]、上肢FMA评分[分别为(34.60±2.08)分、(48.49±2.76)分]及下肢FMA评分[分别为(23.70±2.05)分、(30.41±2.32)分]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过程中未发现移植组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自体骨髓间充质神经干细胞移植可促进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且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治疗师徒手辅助下肢步行训练,观察组则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简式Fugl-Meyer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功能性步行分级(FAC)及10m最大步行速度(10m MWS)对2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BBS、FMA评分及FAC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BBS评分[(45.00±4.47)分]、FMA评分[(28.67±3.66)分]、FAC分级[(3.55±0.94)级]及10m MWS[(0.83±0.23)m/s]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MBI评分(除大便控制以外)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观察组患者如厕评分[(7.50±2.02)分]、转移评分[(13.06±1.65)分]、步行评分[(12.55±2.04)分]、上楼梯评分[(8.20±1.48)分]及MBI总分[(74.60±7.74)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用氟西汀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抑郁情绪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2例PSD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同时选取40例健康对象纳入正常组。2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干预,治疗组同时辅以rTMS及氟西汀联合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氟西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患者抑郁程度改善情况,采用事件相关电位P300及探究性眼动分析(EEM)评价患者认知功能改变。 结果经8周治疗后,发现治疗组HAMD评分[(9.47±3.47)分]及对照组HAMD评分[(12.80±3.45)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并且以治疗组HAMD评分的下降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选时治疗组及对照组N2波潜伏期[分别为(278.8±16.0)ms和(279.0±16.4)ms]、P3波潜伏期[分别为(377.1±17.5)ms和(378.0±16.8)ms]均较正常组延长,治疗组及对照组P3波幅[分别为(3.60±1.76)μV和(3.68±1.59)μV]均较正常组明显降低;EEM检查结果亦显示治疗组及对照组凝视点[分别为(16.98±5.32)个和(17.46±5.32)个]及反应性探索评分[分别为(4.29±1.55)分和(4.41±1.56)分]均较正常组明显降低。经治疗8周后,发现治疗组及对照组N2波潜伏期[分别为(244.5±15.9)ms和(261.7±13.3)ms]、P3波潜伏期[分别为(343.5±17.1)ms和(361.0±14.9)ms]均较治疗前缩短,P3波幅[分别为(6.38±1.89)μV和(5.50±1.83)μV]均较治疗前增大;2组患者凝视点[分别为(23.61±3.87)个和(20.68±4.54)个]及反应性探索评分[分别为(6.61±1.70)分和(5.44±1.57)分]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rTMS联用氟西汀治疗PSD患者具有协同效应,能进一步缓解患者抑郁情绪、改善认知功能,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用抗抑郁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早期运动功能康复路径管理治疗脑卒中后抑郁(PSD)的疗效。 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Bobath等神经促通康复技术为主的传统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早期运动功能康复路径管理训练。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Barthel指数(BI)对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抑郁状态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MA、HAMD、BI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4周后FMA、BI评分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4周后FMA[(65.37±5.28)分]、BI[(69.22±7.05)分]优于对照组FMA[(47.16±4.92)分]、BI[(55.67±6.21)分](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患者HAMD评分下降(P<0.05),对照组患者HAMD评分升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4周后[(15.72±9.86)分]比较,治疗组HAMD[(9.25±3.76)分]评分显著较低(P<0.05)。 结论在传统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早期运动功能康复路径管理训练,可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有效缓解其抑郁情绪,改善ADL能力,有利于患者的功能恢复,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经颅磁刺激(TMS)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3例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对其病变侧运动皮质区进行TMS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8d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量表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S)对2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FMA、MBI及ADL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改善(P<0.05);并且均以治疗组患者FMA评分[(57.37±14.64)分]、MBI评分[(52.98±16.56)分]及ADLS评分[(20.66±11.51)分]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2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能耐受,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基础上辅以TMS治疗,能进一步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ADL能力,并且治疗过程中安全性较好,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优化运动技巧对脑卒中后上肢及手部精细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训练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优化运动技巧训练。训练前及训练6周后,采用Fugl-Meyer量表(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Carr-Shepherd手精细功能评分对2组患者的康复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训练前,2组患者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MBI及Carr-Shepherd手精细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与组内训练前比较,2组患者训练6周后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MBI及Carr-Shepherd手精细功能评分均大幅度提高(P<0.05)。训练6周后,训练组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41.41±15.05)分]、MBI[(83.46±15.65)分]及Carr-Shepherd手精细功能评分[(7.48±1.55)分]较对照组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30.05±12.98)分]、MBI[(71.59±15.28)分]及Carr-Shepherd手精细功能评分[(4.19±1.52)分]高(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优化运动技巧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及手部的精细协调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认知功能训练对基底核区脑卒中患者运动及执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基底核区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认知功能训练。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治疗后)分别采用汉诺塔(TOH)测试、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WCST)及Sroop-3测试对2组患者执行功能情况进行评定,采用Fugl-Meyer评分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及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对2组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经2个月治疗后,治疗组患者WCST保持反应率[(22.1±4.2)%]及错误率[(47.2±5.5)%]均显著下降,WCST完成分类数(4.81±0.39)显著增加,TOH测试时间[(120.74±19.34)s]和TOH步数(12.34±1.98)显著减少,Stroop-3错误率[(3.4±0.3)%]明显下降,与治疗前及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FMA评分[(79.34±8.45)分]、BBS评分[(48.13±4.75)分]、MBI评分[(68.45±5.79)分]及MWS[(44.58±5.27)m/min]、对照组FMA评分[(73.21±5.78)分]、BBS评分[(45.43±6.74)分]、MBI评分[(65.65±7.48)分]及MWS[(42.23±6.09)m/min]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上述指标治疗前、后差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与工作记忆有关的认知功能训练可显著提高基底核区脑卒中患者执行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作业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及其事件相关电位(ERP)P300的影响。 方法根据简易精神状况量表(MMSE)评分选取98例伴有认知功能障碍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9例)及对照组(49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作业治疗。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量表(LOTCA)、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同时对2组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进行检测。 结果入选时2组患者LOTCA评分、MBI评分、P300潜伏期及波幅等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8周后发现2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改善,并以观察组患者LOTCA评分[(99.4±8.4)分]、MBI评分[(80.7±5.9)分]、P300潜伏期[(373.45±52.13)ms]及波幅[(7.87±2.63)μV]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治疗前及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作业治疗,可进一步提高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ADL能力,改善其认知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全髋置换术(THA)后普拉提训练与传统康复训练的疗效差异。 方法选取经微创小切口全髋置换手术患者5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普拉提训练组(观察组)及传统康复训练组(对照组),观察组术后给予普拉提康复训练持续6个月,对照组术后在医院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1~2个月,出院后继续自行锻炼。于手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对2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进行Harris评分,同时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2组患者术后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记录比较2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术后1个月时发现观察组患者Harris评分[(59.78±6.22)分]显著优于对照组[(51.26±3.42)分](P<0.05);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发现观察组患者Harris评分[分别为(82.12±3.32)分、(91.42±5.91)分]及对照组Harris评分[分别为(79.31±6.93)分、(90.67±6.13)分]均显著优于术后1个月时评分(P<0.05)。术后1个月时观察组患者MBI评分[(52.56±16.67)分]明显优于对照组MBI评分[(45.63±15.24)分](P<0.05);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发现观察组MBI评分[分别为(58.39±13.32)分、(81.17±13.87)分]及对照组MBI评分[分别为(56.46±16.93)分、(80.67±15.13)分]均显著优于术后1个月时评分(P<0.05)。术后3个月、6个月时2组患者Harris评分及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另外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2.0±1.3)d]、住院天数[(6.3±1.4)d]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小切口微创THA后采用普拉提康复训练能进一步促进患者早期功能恢复,较传统康复训练起效更快、疗效更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改良组和常规组,每组30例。改良组采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常规组治疗以Bobath技术、运动再学习技术为主,进行上肢功能训练。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简易上肢功能检查量表(STEF)评定患者的上肢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ADL能力。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MA、STEF、MBI评分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8周后(治疗后)FMA、STEF、MBI评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组治疗后比较,改良组治疗后FMA[(52.80±5.37)分]、STEF[(63.17±5.34)分]、MBI评分[(66.67±6.16)分]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腰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6例腰椎病患者分为观察组(58例)及对照组(58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同时辅以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2周为1个疗程。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疗程结束时及治疗结束3个月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量表(ODI)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对其疼痛程度、腰椎功能障碍情况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疗程结束时2组患者疼痛VAS、ODI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结束3个月后其ODI评分较疗程结束时明显升高(P<0.05),MBI评分较疗程结束时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结束3个月后其疼痛VAS评分[(1.88±0.93)分]、ODI评分[(26.7±11.4)分]及MBI评分[(86.2±7.4)分]与疗程结束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疗程结束时观察组患者ODI评分[ (21.8±10.6)分]较对照组ODI评分[(29.6±12.3) 分]明显降低(P<0.05);治疗结束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疼痛VAS、ODI及MB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腰椎病复发率(13.8%)亦显著低于对照组(29.3%)。 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较常规康复干预能更显著改善腰椎病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同时还能预防短期(治疗结束3个月内)内腰痛症状复发,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早期运动训练对急性脑卒中(AIS)患者内皮祖细胞(EPCs)含量及临床疗效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AIS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运动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脑卒中常规治疗及基本康复训练,运动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早期运动训练。运动前及运动14 d后,抽取患者静脉血5 ml(抗凝),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EPCs含量,另抽取5 ml静脉血(非抗凝),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含量,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EPCs细胞数、VEGF含量及NIHSS评分与组内运动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14 d后,运动组患者EPCs细胞数由[(27.93±6.08)个/ml]升高到[(457.49±73.02)个/ml](P<0.05),对照组患者EPCs细胞数由[(28.29±5.93)个/ml]升高到[(81.87±9.92)个/ml](P<0.05)。运动14 d后,运动组VEGF的表达量[(968.19±67.40)ng/L]较对照组[(353.85±74.03)ng/L]明显升高(P<0.05)。2组患者运动14 d后NIHSS、FMA、MBI评分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早期运动训练能够促进AIS患者EPCs数量增加,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其机制可能与VEGF水平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