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及与肺功能损害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COPD急性加重(AECOPD)入院治疗的患者180例(女性82例,男性98例),入院期间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测定患者腰椎2~4节段和髋关节的骨密度,依据骨密度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COPD合并骨质疏松组和单纯COPD组,并记录所有患者吸烟史、骨折发生次数、激素使用情况等.入院期间测定肺功能、6min步行距离(6MWD)、体质指数(BMI)、血浆白蛋白水平等.结果 患者年龄65~79岁,平均(72±7)岁,平均吸烟量(59±27)包/年,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为(36.5±9.8)%,其中30%(54/180)患者近期吸入或口服糖皮质激素大于3个月.骨密度测定结果显示,171例(95%)的患者骨密度低于正常,其中119例(66%)患有骨质疏松,男性61例,发生率62%,女性58例,发生率70%,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35,P=0.330),52例(29%)骨量减少.骨折发生人数女性15例(18%),略高于男性的12例(12%)(x2=1.281,P=0.258).BMI与骨质疏松相关(r=0.362,P=0.000),6MWD与骨质疏松相关(r=0.635,P=0.048),肺残气占预计值百分比(RV%)与骨质疏松相关(r=0.688,P=0.037),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与骨质疏松明显相关(r=0.973,P=0.006).结论 骨质疏松是老年COPD患者主要的肺外表现之一,中、重度COPD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率明显高于同龄健康人群,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干预.  相似文献   

2.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isk factors of osteoporosis and the relation with pulmonary dysfunc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 (COPD).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eighty patients (82 females and 98 males) with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 (AECOPD) from March 2006 to June 2008 were selected in the study. The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of lumbar vertebrae and hip joint were determined by 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EXA). All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COPD groups with and without osteoporsis. The smoking history, incidence of vertebral fractures, glucocorticosteroid using condition and so on were recorded. The pulmonary function, 6-minute walk distance(6MWD), body mass index (BMI) and serum albumin concentration were evaluated. Results The mean age of all patients was (72±7)years, and the average smoking amount was (59±27)pack years. The ratio of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 to forced vital capacity (FEV1/FVC) was(36.46±9.8)%, and 30% of the patients had inhaled or oral glucocorticoids for more than 3 months. The BMD measurement results showed that BMD of 95% patients(171 cases) was lower than the normal level, and 119 cases (66%) had osteoporosis, including 61 males and 58 females (62%vs. 70%, x2 = 1.435, P=0.33), and 52 cases had (29%) osteopenia. Linear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BMI, 6MWD, RV% and FVC% had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osteoporosis (r=0.362, 0.635, 0.688, 0.973;all P<0.05).Conclusions The prevalence of osteoporosis is high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moderate or severe COPD, and enough attention and active intervention shoule be paid.  相似文献   

3.
黄燕萍  张琴  孙明瑜 《肝脏》2023,(1):124-127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我国肝癌的最主要病因,肝癌的早筛早治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目前还没有可以直接诊断的早期标志物,因此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细胞癌的危险因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篇综述主要总结了慢性乙型肝炎进展至肝癌的危险因素。慢乙肝患者在HBsAg阴转后仍需监测肝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并发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于2014年1月~2016年4月期间在我院行孕期检查的慢性乙型肝炎孕妇258例,其中36例孕妇并发ICP。将36例ICP患者和222例未发生ICP患者进行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再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慢性乙型肝炎孕妇并发IC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在258例慢性乙型肝炎孕妇中,并发ICP36例(14.0%);ICP组孕妇有ICP家族史、高血压、尿蛋白阳性和高雌激素的比例分别为13.9%、22.2%、36.1%和58.3%,显著高于非ICP组(1.8%、8.6%、5.9%和7.7%,P<0.05);ICP组孕妇血清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血尿素氮(BUN)、总胆红素(TBIL)和总胆汁酸(TBA)水平分别为(119.2±10.2 U/L、139.1±15.4 U/L、5.5±0.5 mmol/L、48.9±6.5 μmol/L和15.5±2.0μmol/L),均显著高于非ICP组【(78.3±8.3 U/L、98.5±14.2 U/L、4.6±0.4 mmol/L、32.0±5.1 μmol/L和9.1±1.5 μmol/L),P<0.05】;ICP组孕妇血清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为(2.1±0.6)g/L,显著低于非ICP组【(2.9±0.5)g/L,P<0.05】;ICP组孕妇年龄、初次妊娠比例、体质指数(BMI)和糖尿病比例分别为(28.6±4.1岁、61.1%、25.9±1.2 kg/m2和13.9%),与非ICP组(27.8±4.2岁、59.0%、25.5±1.1 kg/m2和11.3%)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CP家族史、高血压、尿蛋白阳性和高雌激素为慢性乙型肝炎孕妇发生ICP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有ICP家族史、高血压、尿蛋白阳性和雌激素高水平均会增加慢性乙型肝炎孕妇发生ICP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聂苑霞  张潇  胡岳林  冯晓霞  徐莉英  郑冬春 《肝脏》2013,(11):757-757,796
目的通过检测血清抗乙型肝炎核心抗体IgM(抗HBc-IgM)S/Co值,判断其对区分急、慢性乙型肝炎的价值。方法采用ELISA方法测定77例急性乙型肝炎(AHB)和66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抗HBc-IgM S/Co值,数据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结果当以ROC曲线得出的抗HBc-IgM S/Co值2.845作为分界点时,AUC值为0.853,相应的灵敏度为75.3%,特异度为80.6%;当以抗HBc-IgM S/Co值5.27作为分界点时,相应的灵敏度为42.9%,特异度为98.5%。结论血清抗HBc-IgM S/Co值为2.845时,对区分急、慢性乙型肝炎有较大的判别价值。  相似文献   

6.
HBeAg血清学转换是指既往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HBeAg消失,抗-HBe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标志着病毒复制降低、免疫耐受减弱和肝脏炎症减轻,是评估病情和评价CHB抗病毒治疗效果的重要监测指标,预示着治疗满意的终点。探索影响HBeAg血清学转换的不同因素,对CHB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预后评估意义重大。本综述主要就HBV病毒学因素、宿主遗传因素、药物因素、免疫学因素等方面与CHB患者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的关系展开阐述。  相似文献   

7.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并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医院感染的关系,进一步研究分析慢性乙型肝炎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以1年来在襄樊市第一人民医院肝病科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就其并发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与慢性乙型肝炎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医院感染率为26.5%,高于我国的平均医院感染率9%。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和腹腔感染为主;病程越长,病情越重,医院感染率越高;运用组胺H2受体桔抗剂与导尿术是导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医院感染率高达26.5%,是由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特点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临床治疗水平的提升和患者寿命的增长,骨质疏松在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发生率逐渐升高。但乙型肝炎不同疾病阶段对骨质疏松影响的具体机制较为复杂且尚不明确,针对乙型肝炎患者骨质疏松防治的研究也相对缺乏。综述了乙型肝炎患者骨质疏松发生机制及临床防治,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管理和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显著肝纤维化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8月我院诊治且行肝穿刺病理学检查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0例,将肝组织病理学纤维化分期≥S2期定义为显著纤维化。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BV标记物,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同时检测血常规和凝血功能等指标。结果 本组发现显著肝纤维化患者58例(72.50%);显著纤维化患者血清HBV D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凝血酶原时间(PT)、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和血小板平均容积(MPV)分别为(9.32±1.20)log10 IU/ml、(49.50±12.48)U/L、(48.91±10.11)U/L、(60.38±21.21)U/L、(15.52±1.28)s、(15.51±2.33)%和(12.20±3.05)fl,显著高于22例非显著肝纤维化患者[分别为(6.49±1.18)log10 IU/ml、(31.29±8.50)U/L、(28.47±6.77)U/L、(26.35±17.49)U/L、(14.10±2.31)s、(13.29±3.20)%和(10.13±3.22)fl,P<0.05];显著纤维化患者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和血小板计数(PLT)分别为(5.10±1.73)×109/L、(123.47±12.10)g/L和(120.76±20.85)×109/L,显著低于非显著纤维化患者[(6.51±1.52)×109/L、(130.85±13.10)g/L、(213.75±23.48)×109/L,P<0.05];HBV DNA、ALT、AST、GGT、PT、RDW、MPV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性(r=0.642、r=0.411、r=0.411、r=0.447、r=0.397、r=0.538、r=0.486,P<0.05),而WBC、Hb、PLT与肝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r=-0.375、r=-0.362、r=-0.54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PLT下降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显著肝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0.93,P<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伴有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指标异常是肝纤维化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0.
骨质疏松和肌少症这两种慢性疾病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和病理生理途径,均好发于老年人和绝经后的女性,且常常伴随出现,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此,对骨质疏松和肌少症之间联系的探索,以及对两种疾病进行联合评估十分重要。本文将对骨骼与肌肉以及骨质疏松症与肌少症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骨骼肌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1.
解双双  程文瑾  焦军霞  刘晓艳  刘莉 《肝脏》2023,(3):309-312+329
目的 探讨核苷(酸)类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骨质减少/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风险及危险因素。方法 随机选取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2019年1月—2021年6月就诊的应用核苷(酸)类抗病毒治疗的CHB患者1000例,其中男600例,女400例,测量非受力侧前臂尺桡骨中远端1/3处骨密度T值和Z值,依据WHO诊断标准分为骨质正常组、骨质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分析这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抗病毒治疗药物、体质指数(BMI)、凝血功能、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ALP)、纤维化水平的差异,分析骨密度下降的危险因素。结果 应用核苷(酸)治疗的CHB患者中,骨密度减少的患者比例为24.6%,骨质疏松患者的比例为18.2%。单因素分析提示年龄增大、女性、低BMI、应用阿德福韦酯或替诺福韦、血肌酐水平增高的患者发生骨密度下降的风险增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OR值1.06,95%可信区间1.02~1.11,P=0.005)、女性(OR值1.37,95%可信区间1.56~2.13,P=0.015)、低BMI (OR值0.88,95%可信区间0.81~0.97,P=0.015)...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男性慢性乙型肝炎(CHB)合并肝脂肪变患者与单纯 CHB 患者临床特征,寻找影响肝细胞脂肪变的危险因素。方法2010年3月~2013年3月期间,住院初治且有肝活检病理学检查的男性 CHB 患者209例,根据肝组织中有无脂质沉积分为 CHB 合并脂肪变组及单纯 CHB 组,比较两组患者血脂、血尿酸、血糖、饮酒、体质量指数和病毒载量情况,进行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了解肝脂肪变的危险因素。结果在209例男性 CHB 患者中,合并脂肪变121例(57.9%),单纯 CHB 88例(42.1%);CHB 合并脂肪变患者尿酸、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分别为(352.5±87.1)mmol/L、(2.8±0.8)mmol/L 和(1.8±0.1)μmol/L,均显著高于单纯 CHB 患者[(310.3±69.1) mmol/L、(2.2±0.6) mmol/L 和(1.2±0.7)μmol/L,P〈0.01)];体质量指数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是男性 CHB 患者合并肝脂肪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肥胖、血脂紊乱等代谢综合征相关表现是男性 CHB 患者肝组织脂肪变的危险因素,而饮酒或病毒载量可能不是肝脂肪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春英 《肝脏》2004,9(3):210-210
苦参素首先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我院自1999年初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并观察其疗效。  相似文献   

14.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7):1589-1593
目的探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发生肝细胞癌(HCC)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6月北京地坛医院确诊的CHB且随访超过3年的患者,共1239例。其中非肝硬化患者1108例,肝硬化患者131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并计算APRI、FIB-4及m FZB-4评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影响HC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Cox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比较3种评分对CHB患者发生HCC的预测能力,采用DeLong检验对各个评分的AUC进行比较。通过拟合优度检验分析m FIB-4评分校准能力。使用Kalplan-Merier法对HCC发生进行分析,log-rank法进行比较。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4.6年,37例(3.0%)患者发生HCC。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R=1.046,95%CI:1.018~1.074,P=0.001)、ALT (HR=0.995,95%CI:0.992~0.999,P=0.008)、AST (HR=0.994,95%CI:0.990~0.998,P=0.020)和PLT (HR=0.988,95%CI:0.981~0.994,P=0.001)是影响HC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m FIB-4、FIB-4、APRI评分的AUC分别为0.771、0.658、0.676,其中m FIB-4评分的AUC大于FIB-4评分(Z=5.629,P 0.000 1)及APRI评分(Z=4.243,P 0.000 1)。与m FIB-4 2.68的患者相比,m FIB-4≥2.68的患者HCC发生风险更高(Z=37.840,P 0.000 1)。结论年龄、ALT、AST和PLT是CHB患者发生HCC的独立危险因素。与FIB-4,APRI评分相比,m FIB-4评分对CHB患者发生HCC的预测价值更高。m FIB-4≥2.68的CHB患者是发生HCC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结合ALT和肝脏硬度值水平分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的肝肌信号强度比(LMR)及血清标志物诊断慢性乙型肝炎纤维化严重程度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10月—2021年9月就诊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55例,将患者分为严重肝纤维化(SLF)组77例与非SLF组178例,SLF组定义为ALT水平在正常范围内且肝脏硬度大于9.0 kPa,或ALT水平高于正常值上限1~5倍且肝脏硬度大于12.0 kPa的患者。在SWI序列下测量肝脏的平均SWI值(SWIliver)及竖脊肌信号强度并计算LMR。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SLF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LMR及其联合血清学的诊断效能,使用DeLong检验比较不同AUC的差异。结果 SLF组较非SLF组的ALT(Z=-3.569,P<0.001)、AST(Z=-5.495,P<0.001)、透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细胞癌(HCC)的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4年9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的来自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汉族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资料,将其分为肝硬化组和HCC组.收集患者病史、血清学、影像学及病理检查资料,比较两组间的一般情况及临床检测数据,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包括采用x2检验的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收集715例患者资料,其中肝硬化组281例,HCC组434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年龄≥50岁,有肝癌家族史、饮酒史、脂肪肝、可检出HBV DNA、未得到有效的抗病毒治疗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HCC显著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P=0.005,OR=1.766)、饮酒史(P=0.002,OR=2.570)、肝癌家族史(P=0.014,OR=2.268)、脂肪肝(P=0.023,OR=3.390)、未得到有效的抗病毒治疗(P< 0.001,OR=5.389)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HCC的危险因素.达到持续病毒学抑制(SVS)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仍可能发生HCC,HBV感染家族史(P=0.014,OR=2.537)、肝癌家族史(P=0.037,OR=3.339)和脂肪肝(P=0.018,OR=11.646)与达到SVS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HCC显著相关.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HCC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50岁、饮酒史、肝癌家族史、脂肪肝和未得到有效的抗病毒治疗.HBV感染家族史、肝癌家族史和脂肪肝是达到SVS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HCC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慢性乙型肝炎(CHB)功能性治愈,即表面抗原(HBsAg)阴转伴有或不伴有表面抗体(抗-HBs)的出现,被视为目前CHB治疗的理想终点。研究表明HBsAg阴转可以降低肝硬化、肝细胞癌等HBV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但是HBsAg的阴转率较低,这可能与HBV感染造成的机体免疫耐受状态有关。HBsAg的阴转和/或抗-HBs的出现提示机体针对HBV免疫功能的部分恢复。本文将对影响CHB功能性治愈的因素及其机制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肝纤维化程度的评估对于指导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及预测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评价LPRI 评分对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初治人群的诊断价值。方法 筛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既往乙型肝炎研究队列2013年6月—2015年9月经肝穿刺确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76例。基于患者肝脏硬度测定(LSM)联合PLT计算LPRI评分,以肝脏病理为金标准,评价LPRI评分对于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诊断价值。不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各诊断模型与肝穿病理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通过DeLong法比较多个无创诊断模型(LPRI、LSM、APRI、FIB-4)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及诊断性能。采用Bootstrap方法对LPRI肝纤维化/肝硬化的诊断价值进行内部验证。结果 根据肝纤维化程度的不同,分为F0/1组(n=63)、F2/3组(n=118)、F4组(n=95),3组间Alb、TBil、PLT、LSM、AFP及HBV DNA水平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定量超声测定法(QUS)测得骨密度T值,同时调查各种危险因素,探讨与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老年科体检的60岁以上男性217例,采用QUS对其进行骨密度的测定,根据检测结果将其分为骨量正常组、骨量低下组和骨质疏松组,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包括年龄、饮茶、吸烟、体重、血脂、疾病史、用药史等以及血糖、血脂、肌酐清除率等生化指标测定,比较各因素和骨密度T值之间的关系。结果年龄、饮茶、高血压、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骨密度呈相关关系(P值分别为0.007,0.027,0.049,0.027,0.033);进一步的多因素分析显示,饮茶与高血压和老年男性骨量减少呈独立相关(P=0.027,P=0.088)结论饮茶对骨密度呈显著正相关,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和老年男性骨量减少存在相关性,考虑到后一类人群发生骨密度降低的风险,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测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C)和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肌苷三磷酸酶(ITPA)基因多态性性(SNP)与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 α-2b或α-2a)抗病毒治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2011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92例CHC和87例CHB患者,纳入的患者均使用Peg-IFN α-2a或α-2b抗病毒治疗并有48周完整的随访数据,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患者ITPA基因rs1127354位点SNP,并收集抗病毒治疗后第4、8、12、24、36和48周血小板变化,以及药物剂量调整情况的相关数据,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研究纳入的92例CHC患者中,rs1127354位点CC型55例(59.8%),AC型31例(33.7%),AA型6例(6.5%);纳入的87例CHB患者中,rs1127354位点CC型53例(60.9%),AC型29例(33.3%),AA型5例(5.7%)。在CHC患者中,rs1127354位点AA/AC型在Peg-IFN/利巴韦林(RBV)治疗后4周(F=6.195,P=0.015)和8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