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上海市家庭性教育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t\t\t\t\t  目的  \t\t\t\t\t了解我国目前家庭性教育的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进一步发挥父母在青少年生殖健康促进中的作用提供建议。\t\t\t\t\t  方法  \t\t\t\t\t通过对2675名15~24岁青(少)年的自填式问卷调查及20名对象家长的深入访谈, 分析上海市城市家庭的性教育开展情况及其影响因素。\t\t\t\t\t  结果  \t\t\t\t\t只有21.97%的男性和44.35%的女性曾经接受过家庭性知识教育, 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青春期生理卫生。17.36%的男性和34.85%的女性接受过家庭的异性交往指导。与女性相比, 男性不易获得家庭性教育。母亲在家庭性教育中的作用大于父亲。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对子女管教越严及子女觉得幸福的家庭易对子女实施性教育。\t\t\t\t\t  结论  \t\t\t\t\t目前城市家庭的性教育状况不尽人意, 这与父母的能力和观念密切相关。因此, 应加强对父母的指导和教育, 提高其教育责任意识和教育能力, 应特别加强对男性青少年的性教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口腔不良习惯状况及其相关因素,为改善儿童口腔卫生并促进其健康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武汉市和鄂州市12所幼儿园3 094名幼儿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基本人口学信息、儿童口腔不良习惯等信息。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33.5%的儿童检出口腔不良习惯,在各项不良习惯中,儿童喜欢咬指甲、玩具(4.4%),吮吸手指(3.8%),喜欢用嘴呼吸(3.7%)等不良习惯的检出率较高。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独生子女(OR=1.26)、挑食(OR=1.30)和暴露二手烟(OR=1.69)的儿童更可能有口腔不良习惯,而家庭居住在城市(OR=0.58)、经济条件好(OR=0.66)、健康状况良好(OR=0.37)、饮食荤素比例适宜(OR=0.71)、母亲学历为高中/中专(OR=0.72)的儿童口腔习惯较好(P值均 < 0.05)。  结论  学龄前儿童口腔习惯与多种因素相关。干预时应综合考虑各因素,重点关注独生子女、居住在农村、爱挑食和有二手烟暴露风险的儿童。  相似文献   

3.
关于儿童的性教育,以往多集中、强调在青春期实施。不仅较少将幼儿园园与小学性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考虑,而且主要从学校教育角度谈儿童性教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4.
杨梨  王曦影 《中国学校卫生》2018,39(11):1756-1760
家庭性教育对青少年的性行为和性态度有着重要影响.有效的家庭性教育能推迟青少年发生性行为和减少青少年的不安全性行为,甚至可以对同伴压力导致的性行为起到调节作用,还能够预防未成年怀孕[1-3].中国父母很少开展家庭性教育,即便开展了性教育,涉及的内容也比较狭窄[4-7].中国急需相关研究明确阻碍家庭性教育开展的因素,但目前国内性教育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关注影响家庭性教育频率的因素[8-10],缺乏对家庭性教育内容与方式的影响因素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农村家长对幼儿性教育知识的需求情况及影响因素,为今后农村家庭幼儿性教育的开展提供依据与建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于2019年3—5月在泸州市和绵阳市抽取16所农村幼儿园的1 015名家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填式或面对面的问卷调查方法,对其进行幼儿性教育知识需求情况调查。结果 81.7%(829名)的家长表示想要了解幼儿性教育相关知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长年龄越高(OR=0.73,95%CI=0.61~0.88)对幼儿性教育知识的需求率越低;母亲文化程度为初中(OR=2.45,95%CI=1.36~4.41)、孩子接受过其他人性教育(OR=2.85,95%CI=1.84~4.42)、认为有必要开展幼儿性教育(OR=4.97,95%CI=3.16~7.83)、认为性教育应该由家长负责的家长(OR=2.11,95%CI=1.30~3.43)对幼儿性教育知识需求更高(P值均<0.05)。结论四川农村家长对幼儿性教育知识需求普遍较高,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幼儿家长的性教育知识宣传和培训,注重家园结合,共同促进幼儿性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了解北京市2~6岁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现况及视屏时间过长的影响因素,为制定近视防控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北京5所幼儿园共计366名在园儿童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可能导致视屏时间过长的危险因素.结果 北京市学龄前儿童平均每天视屏时间为(120.5±78.5) min,>1 h/d的报告率为75.8%.其中入园日平均视屏时间为(92.4±72.8) min,周末为(192.4± 117.0) min.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1 h/d与年龄增长(OR=1.69,95%CI=1.19~2.38,P<0.05)、父母无经常锻炼习惯(OR=3.05,95%CI=1.50~6.19,P<0.05)呈正性相关;女生是学龄前儿童平均一周视屏时间>1 h/d的保护因素(OR=0.49,95%CI=0.25~0.99,P<0.05).结论 北京市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超标的比例较高,周末情况更严重,儿童性别、年龄、父母锻炼习惯等对学龄前儿童的视屏时间会产生影响.应针对不同影响因素,开展减少视屏时间的教育和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7.
8.
探讨合肥地区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降低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发生及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儿童营养门诊建设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合肥市城市及农村地区学龄前幼儿1 873名,采用自编问卷调查儿童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以及儿童抚养人的喂养行为问题.结果 72.77%的儿童有饮食行为问题.家庭环境因素及家长的喂养行为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发生有影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亲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月收入水平、家庭成员饮食行为问题情况、共同生活儿童数及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影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 合肥地区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家庭人口学特征、家长喂养行为及家庭环境影响儿童饮食行为.应加强儿童营养门诊建设,提高家长喂养水平,建立有效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干预机制.  相似文献   

9.
<正>儿童性教育是一项涉及到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的重大教育系统工程[1]。学龄前是儿童性别意识开始形成的年龄,是培养性别观的重要阶段。提高学龄前儿童性教育实施度,有利于提高全社会对学龄前儿童性教育的重视,促进提升自我防范意识,树立正确  相似文献   

10.
陆姣  张彦君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20-22,26
了解澳门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行为及家庭背景和家庭教育行为的影响,为学龄前儿童的饮食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根据澳门特别行政区教育暨青年局所记录的学校及学生人数,选取澳门7所幼儿园1 229名3~6岁学龄前儿童,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应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澳门3~6岁学龄前儿童进餐规律较好,能定时、定点、定量吃饭者占71.4%;70%以上的儿童能保证每日都进食水果蔬菜,但有47.3%的儿童会挑食偏食;超过70%的儿童喜欢吃零食,主要为糖果(69.8%),味道好是孩子喜爱零食、含糖饮料和西式快餐的主要原因(63.7%).88.3%的家长常在吃饭时对孩子进行饮食教育,92.8%的家长会引导孩子均衡饮食,91.5%的家长会赞赏孩子的良好饮食行为,但56.0%的家长会强迫孩子进食.家长对学龄前儿童的偏食挑食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家长强迫进食是导致孩子偏食挑食的主要家庭因素(B=0.78,P=0.00);当孩子的主要照顾者为父母(F=3.8,P<0.05)且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较高(F=3.1,P<0.05)时,孩子的挑食偏食行为就越少.结论 父母应承担起照顾儿童日常饮食的责任,以身作则并以鼓励而非强迫的方式引导孩子正确饮食,减少幼童的偏食挑食行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中学生对于利用网络开展性教育的认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措施提高有关网络平台的性教育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利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抽取的浙江省内8所中学449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重要性-满意度”(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IPA)模型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中学生对于利用网络开展性教育知晓率为66.59%(299名),17.15%(77名)中学生选择“微信公众号”、7.35%(33名)中学生选择“性教育网站”、42.09%(189名)中学生选择“视频平台”作为网络性教育的主要途径。中学生性健康素养中,性安全与性侵害维度下的条目正确率均高于40%;性疾病传播与预防维度下的条目正确率均高于70%;性生理与性发育维度下的条目正确率均高于8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健康素养得分更高的中学生对利用网络开展性教育的认知更高(OR=1.06,95%CI=1.01~1.11,P < 0.05)。根据IPA法显示,教学效果和教学内容在优势区,趣味性在保持区,实用性和互动性在机会区,课程模式在改进区。  结论  中学生利用网络开展性教育的认知情况有待提高。应努力提升中学生性健康素养水平。提供性教育线上网络平台应重点改善课程模式,加强课程的实用性和互动性,继续保持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学内容、趣味性方面。  相似文献   

12.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控制期学龄前儿童视屏行为及亲子运动和幼儿园线上教育对儿童视屏行为的改善作用,为有效控制学龄前儿童视屏行为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无锡市7所幼儿园2 370名在园儿童的家长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分析疫情控制期学龄前儿童视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1 428名(60.3%)儿童每日累计视屏时长超过1h,1 915名(80.8%)一次连续视屏时长超过20 min;与疫情前的周末相比,1 551名(65.4%)儿童每日累计视屏时长增加了10 min,1 444名(60.9%)儿童一次连续视屏时长增加了5min.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亲子游戏频率高、父母有锻炼习惯、幼儿园开展线上教育及儿童积极参与线上教育与疫情控制期学龄前儿童视屏行为超标和增加呈负相关(OR=0.39~0.79,P值均<0.05).结论 疫情控制期无锡市学龄前儿童视屏行为严峻,亲子运动和幼儿园线上教育可对减少儿童视屏行为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描述学龄前儿童饮食模式的类型,探讨学龄前儿童饮食模式与情绪行为问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2016年5月对芜湖市9所幼儿园1 912名3~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应用自编食物频率表(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 FFQ)评估儿童的饮食模式,运用儿童长处和困难问卷(SDQ)(父母版)对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进行评估,运用二分类非条件回归模型分析学龄前儿童饮食模式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结果 芜湖市学龄前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异常总检出率为51%。儿童饮食模式可分为4种类型,累计贡献率为48.23%。“加工零食型”高分组儿童情绪与行为异常检出率显著高于中分组儿童(χ2=10.247,P<0.001)。“健康营养型”高分组与中分组儿童情绪与行为异常检出率显著均低于低分组儿童(P<0.012 5)。适量摄入粗粮、豆制品儿童的情绪与行为异常检出率低于摄入少的儿童(χ2=9.364,P=0.001)。“蛋奶型”饮食不同组别的儿童情绪与行为异常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健康营养型”饮食(OR=0.635,95%CI:0.481~0.839)、适量摄入粗粮、豆制品(OR=0.734,95%CI:0.592~0.910)是学龄前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的保护因素,“加工零食型”饮食(OR=1.522,95%CI:1.126~2.056)可增加儿童发生情绪与行为问题的发生风险。结论 饮食模式与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密切相关,“健康营养型”和适量粗粮、豆制品的食物摄入有益于儿童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4.
探讨家庭因素在儿童伤害发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为干预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在太原市城区随机选取2所六年制小学,整群选取四、五年级全部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伤害现状及父母教养方式量表.结果 儿童伤害发生率为48.1%,男生为53.2%,女生43.2%,不同性别间伤害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88,P=0.014).影响伤害发生的家庭危险因素是父亲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OR=1.062),保护因素是父亲文化程度高(OR=0.840)、近1 a无家庭事件发生(OR=0.568)和母亲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OR=0.975).结论 应重视家庭因素对儿童伤害发生的影响,尤其当家中发生重大事件时更应提高警惕,同时改善父母的教养方式,预防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food insufficiency and being overweight in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of preschool children (n=2103) using data from the Longitudinal Study of Child Development in Québec (1998-2002) (LSCDQ). Family food insufficiency status was derived when children were 1.5 years of age (from birth to 1.5 years) and at 4.5 years of age (from 3.5 to 4.5 years). Children's height and weight were measured at home at 4.5 years. Overweight was defined according to the US CDC sex- and age-specific growth charts and Cole's criteria. Statistical analyses were done with SAS (version 8.2). In multivariate analyses, mean body mass index (BMI) was higher for children from food insufficient families compared to children from food sufficient families, even when important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BMI, such as child's birth weight, parental BMI, maternal education, and family income sufficiency were considered. We did not report any gender effects in the multivariate analyses. The presence of family food insufficiency at some point during preschool years more than tripled (OR 3.4, 95% CI 1.5-7.6) the odds for obesity using the Cole criteria, and doubled (OR 2.0, 95% CI 1.1-3.6) the odds for overweight at 4.5 years using the CDC growth curves indicator. We observed an interaction between birth weight and family food insufficiency in relation to being overweight at 4.5 years. Low-birth-weight children living in a household that experienced food insufficiency during preschool years are at higher risk of overweight at 4.5 years. Given this important finding, supportive interventions targeting low-income and food insufficient families, including pregnant women, are recommended for preventing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mong their children.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广州市3~6岁学龄前儿童的体质健康状况, 分析其生命早期影响因素, 为提升学龄前儿童体质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广州市1 580名3~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幼儿部分)》测试和问卷调查。  结果  学龄前儿童体质及格率为87.2%, 优良率为30.8%。随着年龄的增长, 男、女童体质优良率呈上升趋势。男、女童身体形态指标(男童皮褶厚度除外)各年龄段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1)。超重肥胖率为14.7%, 且男童(17.2%)高于女童(12.0%)。超重肥胖者和非超重肥胖者不同体质评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84, 3.96, 5.73, 4.85, P值均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早产与学龄前儿童体质优良率呈负相关(OR=0.81, P < 0.05);出生体重大于胎龄儿与学龄前儿童体质优良率呈正相关(OR=1.37, P < 0.05)。  结论  广州市3~6岁学龄前儿童整体体质健康水平较差, 体质优良率与生命早期分娩孕周、出生体重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7.
Data from 633 sexually experienced female migrants were analyzed to examine the sociodemographic and psychosocial factors and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related behaviors associated with involvement in commercial sex. Six percent (40/633) of the participants reported having had sex for money. Compared with women who had not engaged in commercial sex, women who had sold sex were younger, less educated, and more likely to be unmarried. They were more likely to have engaged in HIV-related risk behaviors, such as becoming intoxicated with alcohol and using drugs. Among women engaged in commercial sex, only 28% of them consistently used condoms during the last three episodes of sexual intercourse. Women who had ever engaged in commercial sex demonstrated greater depressive symptoms than those without such as history (p < .01). Female migrants, especially those engaging in commercial sex, were vulnerable to HIV/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STDs). Sexual risk reduction and condom promotion are urgently needed among this population. Further studies are needed to examine the cas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HIV risk behaviors.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男男性行为人群男性性工作者(MSW)HIV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9年5-7月,在MSM社会组织协助下,选择无锡市市区MSM主要活动场所,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招募MSW研究对象。开展横断面调查,问卷调查收集研究对象相关信息并进行HIV和梅毒抗体检测。采用EpiData 3.0和SPSS 17.0软件整理数据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MSW研究对象500例,其中异性恋者占48.6%(243/500),同性恋者占51.4%(257/500),HIV感染率为5.4%(27/500),其中异性恋者和同性恋者HIV感染率分别为3.3%(8/243)和7.4%(19/2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2,P=0.043)。最近3个月肛交以被动方为主,异性恋者和同性恋者分别为11.5%(28/243)和28.0%(72/257);最近3个月发生异性性行为的异性恋者和同性恋者分别为98.4%(239/243)和15.6%(40/257);最近3个月未检测HIV的异性恋者和同性恋者分别为44.9%(109/243)和20.6%(53/2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SW异性恋者感染HIV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30岁(aOR=7.54,95% CI:2.53~37.11)、肛交未坚持使用安全套(aOR=3.76,95% CI:1.15~12.23)、有酒后肛交(aOR=10.91,95% CI:2.29~51.87)和梅毒抗体检测阳性(aOR=8.23,95% CI:1.29~52.51);MSW同性恋者感染HIV的危险因素包括肛交未坚持使用安全套(aOR=2.94,95% CI:1.17~7.37)、有群交(aOR=4.08,95% CI:1.05~15.81)、未做过HIV检测(aOR=6.58,95% CI:2.01~18.06)和梅毒抗体检测阳性(aOR=4.55,95% CI:1.15~18.06)。结论 MSW中的异性恋者和同性恋者HIV感染率均较高,两类人群的高危行为差异明显,应采取不同的预防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南充市学龄前儿童龋齿现状并探讨其相关因素,为南充市学龄前儿童龋齿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2020年10月抽取南充市下辖3个区、1个县级市各1所幼儿园共4所幼儿园,对抽中幼儿园的全部学龄前儿童进行患龋情况调查,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口腔检查并对儿童主要监护人进行饮食习惯和口腔保健行为的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学龄前儿童患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对1 026名学龄前儿童开展研究,男童占51.6%,年龄3~6岁,平均(4.1±1.4)岁。开始刷牙年龄以<3岁为主,占67.6%。共检出龋齿学龄前儿童341例,患龋率为33.2%。共检出龋齿527颗,上、下乳磨牙龋齿243颗,占46.1%;上、下乳切牙龋齿195颗,占37.0%;上、下乳尖牙龋齿89颗,占16.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大(OR=2.361)、甜食食用频次>6次/周(OR=2.951)、开始刷牙年龄≥3岁(OR=1.674)的学龄前儿童患龋风险较高,经常餐后漱口(OR=0.824)、早晚刷牙(OR=0.424)、经常使用含氟牙膏(OR=0.410)、定期口腔检查(OR=0.692)的学龄前儿童患龋风险较低。结论 南充市学龄前儿童龋齿普遍存在,其受到饮食习惯和口腔保健行为多种因素影响,需要加大口腔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力度,提高学龄前儿童口腔保健意识,督促其建立良好的饮食及口腔保健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