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勇 《四川医学》2013,(10):1528-1530
目的 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在ICU危重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2010年4月~2011年11月采用PEG术给予33例患者(研究组)行胃肠内营养,同期选择临床资料无统计学意义的31例患者行常规鼻胃管饲(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返流、吸入性肺炎发生率、ICU住院时间以及营养支持第1、8、14d的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血红蛋白(Hb)水平.结果 PEG组与常规鼻饲组比较,返流及吸入性肺炎比率降低(P<0.05)、住院时间缩短、营养疗效无差异.结论 利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对需要长期营养支持的危重症患者行胃肠内营养,其操作较简单、手术成功率高、风险低,虽然营养疗效与传统鼻胃管组无统计学意义,但返流及吸入肺炎发生率明显降低,ICU住院时间缩短,医疗费用降低,综合疗效更佳,适合于长期不能经口进食的各种类型的危重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在合并吞咽困难危重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收集重庆市三峡中心医院ICU收治的23例合并吞咽困难并行PEG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其术中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手术时间均在10~25 min,其中22例一次成功,1例因心血管反应中止手术,出血量15~25 ml,术后并发返流性/吸入性肺炎2例,造瘘口旁皮肤感染5例,胃内容物漏出1例;导管堵塞/脱落2例。9例因原发病加重死亡,造瘘口管最长留置时间10个月,最短留置时间2个月。结论合并吞咽困难的危重患者,PEG提供了一个可靠,经济的胃肠营养途径。  相似文献   

3.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亮  柯建利  金海燕 《浙江医学》2007,29(3):248-249
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或脑外伤昏迷患者胃的功能正常,但由于不能进食常需留置鼻胃管鼻饲以保持机体营养。长期留置鼻胃管会出现一些较严重的并发症。手术胃造瘘创伤大、费用高。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能很好地解决患者上述问题。以下对我院近3年来所做15例PEG资料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胃造口管(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留置)及鼻胃管给予肠内营养的疗效区别。方法因吞咽功能障碍或意识障碍需要较长时间(4周)实行管饲营养的门诊或住院患者50例,根据患者及其家属是否接受分为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PEG)组和鼻胃管(NGT)组。PEG组实行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术后通过胃造口管给予肠内营养;NGT组实行鼻胃管给予肠内营养,观察两组患者管饲过程的并发症包括返流、吸入性肺炎等的发生情况,以及人体测量指标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围(AC)、上臂肌围(AMC)、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的变化,观察期为3个月。结果治疗3个月后,NGT组的ALB、PA、TSF值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EG组的ALB、PA、TSF、MC值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EG组ALB、PA升高的量高于NGT组,PEG组治疗效果优于NG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G组3个月内返流和吸入性肺炎等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低于NG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需要较长时间管饲喂养的病人,PEG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的NGT。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内镜下经皮胃造瘘(PEG)在气管切开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8例行PEG术的气管切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PEG前后自身对照的方法比较其营养水平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 其中17例患者成功实施PEG术,术后体重、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平均指数均较术前提高,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较术前减少,时间缩短,且...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进行肠内营养供给上的应用。方法:对2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PEG,并观察患者的吸入性肺炎、营养状态、血浆白蛋白水平等变化情况。结果:28例手术均成功,进行PEG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机体的营养状况均不同程度改善,且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同时,血浆白蛋白水平显著性升高(P<0.05)。结论:PEG是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肠内营养的重要途径,为患者康复提供了营养保证,且降低了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是一项无需外科手术和全身麻醉的造瘘技术,仅在胃镜室或床边局麻下即可进行[1].PEG以操作简便、快捷、安全、创伤小、便于护理及成功率高为特点,患者易于接受,为许多吞咽困难或吞咽功能丧失但胃肠道功能尚可的患者提供了一种长期肠内营养的途径,其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鼻胃管肠内营养.我院2007年8月至2008年5月开展此术7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在吞咽障碍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以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收治的18例吞咽障碍患者,对其实施PEG,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成功实施PEG18例,平均耗时15 min.经造瘘管饲后,患者的营养状态明显改善.2例患者造瘘管局部出现红肿和脓性分泌物,l例患者造瘘管周围肉芽组织过度生长.此外未出现造瘘管脱出、坏死性筋膜炎、腹膜炎、胃肠穿孔及吸入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PEG对于吞咽困难的患者来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肠内营养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经鼻胃管、鼻空肠管和经口进食三种人工肠内营养方法对吸入性肺炎的影响,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118例人工肠内营养患者,其中38例接受鼻胃管进食(A组),34例接受鼻空肠管进食(B组),46例接受经口进食(C组),比较6个月以后三种进食途径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的差异。结果:6个月后经鼻胃管、鼻空肠管及经口三种进食途径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分别为76.3%、55.9%、8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长期需要人工肠内营养的患者,留置鼻空肠管可有效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吸入性肺炎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是意识水平下降、吞咽困难、胃食管反流、留置胃管、胃排空延迟等[1].有研究显示约70%的脑卒中患者吞咽反射受损,可出现食管上括约肌张力增加,食管下括约肌张力减低,胃排空延迟,肠道扩张和蠕动减弱[2].有效地防治吸入性肺炎有助于脑卒中患者的疾病康复,其中正确的鼻饲喂养是防治吸入性肺炎的关键[3].我们将本院106例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分别采用肠内营养泵持续均匀泵入胃肠内营养液和按传统方法用注射器分次定量鼻饲,发现使用肠内营养泵患者胃内容物的反流明显减少,误吸导致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显著降低.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老年卧床患者留置胃管鼻饲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金细  黄秀香 《右江医学》2004,32(5):518-518
脑卒中、昏迷、智能障碍等患者发生吞咽困难 ,为了保证其营养供给 ,需留置胃管给鼻饲。鼻饲常见的并发症为食物反流、胃潴留、咳嗽、吸入性肺炎等。为了减少上述并发症的发生 ,在鼻饲过程中胃管应保持一定深度 ,抬高床头并保持该体位 30~ 6 0分钟 ,可明显减少了上述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2.
李岩 《当代医学》2007,(13):97-97
留置胃管是将胃管经一侧鼻腔插入胃内,从管内灌注流质食物、水和药物的一种治疗方法.对于不能由口进食的患者,可通过胃管供给营养丰富的流质,以保证病人能够摄入足够的蛋白质与热量.喉癌手术的病人由于术后不能经口进食,需鼻饲,所以术前需留置胃管,保证病人术后营养的供给.如果术前留置胃管失败,术后留置胃管,操作比较困难且容易引起手术切口出血、感染.如果胃管在下咽部反折,胃管堵塞,不易将食物注入胃内且食物会进入咽腔,引起病人呛咳或误入气管,引起吸入性肺炎.  相似文献   

13.
留置胃管是将胃管经一侧鼻腔插入胃内,从管内灌注流质食物、水和药物的一种治疗方法.对于不能由口进食的患者,可通过胃管供给营养丰富的流质,以保证病人能够摄入足够的蛋白质与热量.喉癌手术的病人由于术后不能经口进食,需鼻饲,所以术前需留置胃管,保证病人术后营养的供给.如果术前留置胃管失败,术后留置胃管,操作比较困难且容易引起手术切口出血、感染.如果胃管在下咽部反折,胃管堵塞,不易将食物注入胃内且食物会进入咽腔,引起病人呛咳或误入气管,引起吸入性肺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内镜下经皮胃空肠造瘘术技术操作及护理体会.方法 总结分析我院 2006年 7月- 12月行 PEG/PEJ术 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行经鼻留置胃管术对照组患者作比较研究.结果 PEG/PEJ术后 (1~ 13)天,观察组患者血红蛋白、血浆总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 PEG/PEJ是一种操作简便快捷、安全可靠、实用有效的营养管放置术.术前、术中、术后细致的护理是保证 PEG/PEJ成功及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经胃造瘘术在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吞咽障碍病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吞咽障碍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采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肠内喂养,而对照组患者则采用鼻胃管(NGT)肠内喂养。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营养状态如体质量指数BMI、肱三头肌皮褶厚度SFT、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后吸入性肺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体质量指数明显增加,肱三头肌皮褶厚度显著加厚,而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明显上升,并且较对照组更优。并且,治疗后观察组吸入性肺炎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胃造瘘术在改善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吞咽障碍病人的营养指标和并发症中具有显著疗效,其效果明显优于鼻胃管治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内镜下经皮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 PEG)对进食受限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0例行PEG术的进食受限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PEG治疗前后其营养状况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40例患者成功实施PEG术,术后体质量指数、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等均较术前提高(P<0.05),吸入性肺炎等发生率较术前减少,住院时间缩短,且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P<0.05)。结论:PEG术能有效改善进食受限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运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预防留置胃管鼻饲患者吸入性肺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须留置胃管鼻饲的499例患者为干预前组,给予常规鼻饲护理;选取2016年8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须留置胃管鼻饲的463例患者为干预后组,采取FMEA质量改进方法后的预防误吸措施。比较干预前后6项高风险失效模式的RPN值及吸入性肺炎、误吸的发生率。结果:干预后组误吸防范措施中6项高风险失效模式的RPN值均低于干预前组;干预后组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干预前组(P0.001)。结论:运用FMEA分析误吸发生的原因,实施具体可行的改进措施,能够有效降低留置胃管鼻饲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脑卒中患者常伴有严重的意识障碍和吞咽困难,存在营养不良的风险,影响疾病的预后。鼻胃管饲是临床上脑卒中患者常用的肠内营养途径,但常有反流、误吸、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导致喂养受阻。我院对32例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采用经鼻空肠管肠内营养,临床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田君湘 《当代医学》2014,(15):61-62
目的:观察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r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tomy,PEG)治疗脑梗死合并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1月湘潭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23例脑梗死合并吞咽障碍患者,对其实施PEG,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成功实施PEG 23例,平均耗时(15.3±2.6)min。经造瘘管饲后,患者的营养状态明显改善。3例患者造瘘管局部出现红肿和脓性分泌物,1例患者造瘘管周围肉芽组织过度生长。除此之外未出现造瘘管脱出、坏死性筋膜炎、腹膜炎、胃肠穿孔及吸入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对脑梗死合并吞咽障碍患者来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肠内营养方法。  相似文献   

20.
陈柳勇  陈华君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2):170-171,197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并发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病率的影响。方法 7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30例行PEG置管肠内营养(PEG组),40例经鼻胃管行肠内营养(对照组),并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症状体征及痰细菌学监测。结果 PEG组中发生卒中相关性肺炎2例(6.67%),对照组为18例(4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PEG组发热2例,咳嗽咳痰或喉头痰响2例,肺部啰音2例;对照组分别为24、18和18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PEG组痰培养阳性率为3.3%(1/30),对照组为32.5%(13/4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PEG组检出铜绿假单胞菌1例;对照组检出铜绿假单胞菌5例,肺炎克雷伯杆菌3例,大肠埃希菌5例。结论与常规胃管比较,PFG肠内营养可降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