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对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患者认知功能及事件相关电位(ERP)P300的影响。 方法选取VCIND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传统康复训练,训练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40min/次,每日1次,每周6次,共4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简易智能精神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Barthel指数(BI)、肌电诱发电位仪对2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P300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MoCA、MMSE、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2组患者治疗后MoCA总分、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力、语言、延迟记忆、MMSE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治疗后,训练组MoCA总分[(22.40±4.38)分]、视空间与执行功能[(3.27±0.58)分]、注意力[(4.30±1.60)分]、语言[(2.67±0.48)分]、延迟记忆[(3.67±0.80)分]、MMSE[(22.03±3.55)分]、BI评分[(82.17±11.28)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治疗前,2组患者P300潜伏期、波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2组患者治疗后P300潜伏期较治疗前显著缩短(P<0.05),波幅显著增高(P<0.05)。治疗后,训练组P300潜伏期[(352.10±30.68)ms]较对照组P300潜伏期[(356.45±40.30)ms]短,波幅[(8.65±1.18)μV]较对照组波幅[(6.73±1.81)μV]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能有效改善VCIND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其ADL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家庭认知康复训练的效果。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的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60例分为训练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口服药物治疗和常规运动功能康复锻炼,在此基础上训练组增加家庭认知康复训练。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和6个月后进行简易精神状况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评定。 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患者的MMSE、MoCA和MBI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6个月后,训练组的MMSE、MoCA和MBI评分分别为(28.33±2.85)分、(26.64±2.09)分和(74.66±11.22)分,与对照组的(26.95±1.77)分、(25.39±2.47)分和(73.98±12.6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家庭认知康复训练可改善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同时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的疗效。 方法选取DEACMP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高压氧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2组患者均给予改善微循环及康复治疗,高压氧组在此基础上辅以高压氧治疗。治疗前、治疗35d、治疗70d,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BI评分(BI)、年龄相关的白质改变量表(ARWMC)对2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及脑白质损伤程度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高压氧组和对照组MMSE、BI、ARWMC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高压氧组治疗35d及70d后MMSE、BI评分均有显著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压氧组治疗70d后ARWMC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5d后,高压氧组MMSE评分[(10.78±4.41)分]高于对照组[(2.54±1.50)分](P<0.05),BI评分[(48.75±11.85)分]高于对照组BI评分[(9.46±6.43)分](P<0.05),其ARWMC评分与对照组ARWMC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70d后,高压氧组MMSE评分[(23.69±3.79)分]高于对照组[(2.89±1.64)分]( P<0.05),BI评分[(75.78±16.37)分]高于对照组BI评分[(12.14±8.65)分](P<0.05),其ARWMC评分[(7.13±3.22)分]低于对照组[(15.79±4.70)分](P<0.05)。 结论在改善微循环治疗及康复训练基础上,高压氧能够改善DEACMP患者的认知功能及运动功能,治疗70d后可显著减轻患者脑白质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心理康复对脊髓损伤患者抑郁症状、睡眠质量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2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综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治疗组在综合疗法的基础上增加心理康复治疗。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治疗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其抑郁状态、睡眠质量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HAMD评分、MBI指数以及PSQ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2组患者各项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HAMD评分、MBI指数以及PSQI评分分别为(13.27±1.95)分、(54.27±2.94)分和(5.07±3.07)分,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的(17.70±1.99)分、(42.57±3.22)分和(8.57±3.26)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患者治疗前、后3项评分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脊髓损伤患者进行肢体功能康复联合心理康复能明显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和睡眠质量,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计算机辅助训练联合现实环境训练对脑卒中后非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康复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后非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老年患者分为研究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计算机辅助训练及现实环境训练,持续治疗2个月。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评定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 结果经治疗2个月后,发现研究组患者MoCA量表总分及视空间、命名、注意力、语言、抽象思维、延迟记忆、定向力七个子项目评分[分别为(22.80±4.63)分、(4.00±0.93)分、(2.67±0.62)分、(4.13±0.74)分、(2.33±0.62)分、(1.60±0.83)分、(2.93±0.70)分及(5.13±1.19)分]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水平(P<0.05);对照组治疗后只有命名、语言、延迟记忆3个子项目评分和总分优于组内治疗前水平(P<0.05)。治疗后研究组及对照组患者MBI评分[(61.53±7.13)、(52.20±4.93)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组间比较发现研究组患者MBI评分改善幅度更显著(P<0.05)。 结论在常规干预基础上辅以计算机训练及现实环境训练,有助于卒中后非痴呆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改善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认知训练对脑卒中后合并认知和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合并吞咽障碍及认知障碍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患者20例。治疗组给予吞咽训练(包括摄食训练和电刺激疗法)和认知训练,对照组仅给予吞咽训练。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治疗后)进行认知功能(MMSE量表)和吞咽功能(洼田饮水试验分级)评定。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MMSE和洼田饮水试验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患者MMSE评分和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分别为(21.95±2.42)分和(1.95±0.88)分,与对照组治疗后的(17.45±2.46)分和(2.60±0.88)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认知训练可促进脑卒中后合并吞咽和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抑郁情绪、睡眠障碍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选取PSD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及综合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治疗组给予rTMS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rTMS治疗,疗程8周。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匹斯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中国脑卒中量表(CS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的抑郁情绪、睡眠质量、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HAMD、CSS、PSQI、MBI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8周后(治疗后),3组患者HAMD评分、PSQI评分、C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MB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及联合治疗组治疗后HAMD、CSS、PSQI、MBI评分均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与联合治疗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治疗后HAMD[(9.76±4.59)分]、CSS[(7.65±2.35)分]、PSQI[(16.13±4.12)分]、MBI评分[(52.61±9.26)分]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rTMS可显著改善PSD患者的抑郁症状、睡眠障碍及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有效提高其ADL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早期运动功能康复路径管理治疗脑卒中后抑郁(PSD)的疗效。 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Bobath等神经促通康复技术为主的传统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早期运动功能康复路径管理训练。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Barthel指数(BI)对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抑郁状态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MA、HAMD、BI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4周后FMA、BI评分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4周后FMA[(65.37±5.28)分]、BI[(69.22±7.05)分]优于对照组FMA[(47.16±4.92)分]、BI[(55.67±6.21)分](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患者HAMD评分下降(P<0.05),对照组患者HAMD评分升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4周后[(15.72±9.86)分]比较,治疗组HAMD[(9.25±3.76)分]评分显著较低(P<0.05)。 结论在传统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早期运动功能康复路径管理训练,可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有效缓解其抑郁情绪,改善ADL能力,有利于患者的功能恢复,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与抗抑郁药物联合治疗抑郁症的疗效。 方法将确诊的150例抑郁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药物组、联合组和rTMS组,每组50例;药物组患者只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rTMS组患者只给予rTMS治疗,联合组患者则在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rTMS治疗,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和治疗4周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评分对3组患者进行量表评估和疗效分析。150例患者8例脱落,药物组3例,rTMS组3例,联合组2例,最终142例患者纳入分析。 结果治疗2周后,联合组患者HAMD评分[(16.44±4.01)分]较组内治疗前[(26.39±0.41)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明显低于药物组[(23.84±3.63)分]和rTMS组[(23.39±3.9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药物组和rTMS组患者的HAMD评分[(14.71±4.87)和(13.56±4.55)]均较组内治疗前[(26.82±3.49)和(26.45±0.37)分]明显降低(P<0.05),联合组的HAMD评分[(7.68±5.25)分]较组内治疗前降低更为明显(P<0.01);且联合组患者治疗4周后的HAMD评分明显低于药物组和rTMS组(P<0.05)。治疗2周后,药物组、rTMS组和联合组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6.38%、10.64%和35.42%;3组疗法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16,P<0.01);治疗4周后,药物组、rTMS组和联合组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53.19%、57.45%和89.58%,较治疗2周后明显提高(P<0.01),且3组疗法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04,P<0.01);两两组间比较,联合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药物组和rTMS组,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药物组与rTM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过程中,rTMS组有3例患者出现一过性头痛,余患者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高频rTMS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抑郁症患者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盐酸多奈哌齐和认知功能康复训练治疗帕金森病痴呆(PDD)的疗效。 方法选取帕金森病(PD)合并轻中度痴呆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认知功能康复训练组(训练组)24例和盐酸多奈哌齐治疗组(对照组) 26例。训练组给予认知功能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口服盐酸多奈哌齐治疗。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第4、8、12周时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其认知功能,同时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评估患者PD的严重程度。 结果治疗4、8、12周后,训练组患者的MoCA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12周后,对照组患者的MoCA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训练组患者的MoCA评分为(19.49±3.11)分,与对照组同时间点的(18.08±3.0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训练组患者UPDRS量表的精神、行为和情绪评分与组内治疗前以及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12周后,训练组患者UPDRS量表的运动检查评分与组内治疗前以及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认知功能康复训练或口服盐酸多奈哌齐治疗都对PDD有效,但前者起效更快。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抑郁程度对其吞咽功能康复的影响。 方法根据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将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分为无抑郁组(15例)、轻度抑郁组(16例)、中度抑郁组(16例)和重度抑郁组(13例)。4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脑卒中常规治疗,病情稳定后给予1个月的冰刺激法、针刺疗法、电刺激疗法、吞咽训练和摄食训练,并于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治疗后)采用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估标准进行吞咽功能评定。 结果治疗前,4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无抑郁组、轻度抑郁组和中度抑郁组的吞咽功能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抑郁组和轻度抑郁组的吞咽功能评分分别为(9.24±0.35)分和(7.21±0.36)分,分别与中、重度抑郁组的(3.66±0.40)分和(3.05±0.35)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脑卒中患者的抑郁程度对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功能康复有明显影响,应引起临床医生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虚拟现实(VR)训练对脑外伤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外伤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6例)。2组患者均给予基础临床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VR训练。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简明神经状态检查量表(MMSE)、Fugl-Meyer量表(FMA)以及Barthel指数(MBI)分别对2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MMSE评分、FMA评分、MBI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MMSE评分、FMA评分、MBI评分分别为(24.37±3.80)分、(70.12±12.40)分和(64.15±10.33)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VR训练可进一步改善脑外伤患者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脑外伤患者事件相关电位(ERP)P300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探讨其在检测脑外伤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方面的应用价值。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别对入选的30例脑外伤患者(病例组)和28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P300检测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定,分析其相关性。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视空间与执行能力[(2.70±0.75)分]、注意[(2.23±0.68)分]、抽象[(0.87±0.63)分]、延迟记忆[(2.13±0.82)分]、定向力[(2.63±0.93)分]等子项目得分及MoCA总分[(16.03±3.00)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N1、P2、N2、P3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P<0.05),P2、P3波幅较对照组低(P<0.05)。通过逐步回归多元分析,发现P300潜伏期与延迟记忆、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呈负相关(r=-0.673,r=-0.702,P<0.05),与MoCA总评分亦呈负相关(r=-0.827,P<0.05)。 结论P300是一种被量化的电生理指标,可用于脑外伤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评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颅微电流刺激治疗(CES)联合心理干预对脑梗死后抑郁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脑梗死后抑郁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和心理干预,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CES。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及Barthel指数(BI)评分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HAMD、MMSE及BI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HAMD、MMSE及BI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HAMD[(11.91±4.34)分]、MMSE[(25.54±1.49)分]及BI评分[(65.19±5.28)分]优于对照组HAMD[(14.76±3.43)分]、MMSE[(22.79±1.38)分]及BI评分[(60.88±6.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显效率(70.0%)高于对照组总显效率(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ES联合心理干预能明显改善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及认知功能,对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用氟西汀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抑郁情绪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2例PSD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同时选取40例健康对象纳入正常组。2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干预,治疗组同时辅以rTMS及氟西汀联合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氟西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患者抑郁程度改善情况,采用事件相关电位P300及探究性眼动分析(EEM)评价患者认知功能改变。 结果经8周治疗后,发现治疗组HAMD评分[(9.47±3.47)分]及对照组HAMD评分[(12.80±3.45)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并且以治疗组HAMD评分的下降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选时治疗组及对照组N2波潜伏期[分别为(278.8±16.0)ms和(279.0±16.4)ms]、P3波潜伏期[分别为(377.1±17.5)ms和(378.0±16.8)ms]均较正常组延长,治疗组及对照组P3波幅[分别为(3.60±1.76)μV和(3.68±1.59)μV]均较正常组明显降低;EEM检查结果亦显示治疗组及对照组凝视点[分别为(16.98±5.32)个和(17.46±5.32)个]及反应性探索评分[分别为(4.29±1.55)分和(4.41±1.56)分]均较正常组明显降低。经治疗8周后,发现治疗组及对照组N2波潜伏期[分别为(244.5±15.9)ms和(261.7±13.3)ms]、P3波潜伏期[分别为(343.5±17.1)ms和(361.0±14.9)ms]均较治疗前缩短,P3波幅[分别为(6.38±1.89)μV和(5.50±1.83)μV]均较治疗前增大;2组患者凝视点[分别为(23.61±3.87)个和(20.68±4.54)个]及反应性探索评分[分别为(6.61±1.70)分和(5.44±1.57)分]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rTMS联用氟西汀治疗PSD患者具有协同效应,能进一步缓解患者抑郁情绪、改善认知功能,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用抗抑郁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对工作记忆的影响,为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功能障碍寻觅新的思路。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抑郁患者18例作为抑郁组,另选取同期住院的脑卒中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在清晨对2组患者进行工作记忆测试,比较2组患者各工作记忆测试项目的组间差异,并对2组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与工作记忆测试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经HAMD量表评估,抑郁组的HAMD评分为(21.78±3.21)分,对照组的HAMD评分为(5.06±2.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抑郁组的数字顺背正确个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但其数字倒背、词记忆广度、计算任务广度、连续减法测验反应总个数的正确个数以及连续减法测验时正确反应数占总反应数的百分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抑郁组的HAMD评分与数字倒背、连续减法测试和计算任务广度呈高度负相关,与词记忆广度中度呈负相关,与数字顺背无相关,而对照组的HAMD评分与各个工作记忆测试得分无相关。 结论脑卒中后抑郁对患者的工作记忆能力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治疗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 筛选31家医院就诊的脑卒中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15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失访6例,最终对照组72例,观察组77例。对照组给予脑卒中后常规认知训练,每日训练30 min,5 d/周,共治疗2周;观察组应用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每日训练30 min,5 d/周,共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治疗后),采用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以及蒙特利尔认知测验(MoCA)评估2组患者的总体认知功能。 结果 ①治疗后,2组患者的MMSE评分[观察组(22.55±3.62)分;对照组(21.75±4.30)分]和MoCA评分[观察组(19.69±4.43)分;对照组(19.10±5.58)分]均较组内治疗前[MMSE总分(19.34±3.08)和(19.74±3.11)分;MoCA总分(16.79±4.58)和(17.74±5.25)分]有明显改善(P<0.05),但观察组治疗后的MMSE评分总分及MoCA评分总分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观察组患者MMSE量表中的即刻记忆、计算力和注意力、延迟记忆三个分项目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能够通过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改善其整体的认知功能,达到与常规认知训练相等的治疗效果;并在提高即刻记忆、计算能力以及延迟记忆三方面认知能力方面较卒中后常规认知治疗的疗效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抑郁(PSD)的临床治疗作用。 方法将60例PSD患者随机分为rTMS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rTMS组给予高频rTMS治疗,对照组给予假刺激,治疗10 d。于磁刺激治疗前、治疗结束当日及治疗结束30 d后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2组患者进行评分。 结果治疗结束当日,rTMS组的HAMD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与对照组的HAMD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rTMS组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结束30 d后,对照组的的HAMD评分显著低于治疗结束当日(P<0.01),2组HAMD评分和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高频rTMS辅助治疗PSD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高压氧联合氟西汀综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PSD)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氟西汀治疗组(单纯采用氟西汀药物治疗)、高压氧治疗组(单纯采用高压氧治疗)和综合治疗组(采用高压氧联合氟西汀治疗),每组30例。氟西汀治疗组予以氟西汀(20mg/d)口服药物治疗,高压氧治疗组采用高压氧治疗(1次/日,每周5d),综合治疗组患者在口服氟西汀治疗(氟西汀20mg/d)的基础上给予高压氧治疗(1次/日,每周5d),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及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SSS)评分对3组患者的PSD抑郁程度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定,并比较3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 结果治疗后,氟西汀治疗组、高压氧治疗组和综合治疗组患者的SSS评分[(17±4.2)、(19.4±5.5)和(16.1±3.9)分]均较组内治疗前[(22.8±5.5)、(24.4±6.7)和(23.3±4.4)分]明显改善,且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氟西汀治疗组、高压氧治疗组和综合治疗组患者的HAMD-17评分[(11.1±3.9)、(12.4±3.5)和(10.9±4.4)分]均较组内治疗前[(19.8±4.5)、(20.1±5.7)和(22.8±3.3)分]明显改善,且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氟西汀治疗组、高压氧治疗组和综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17评分之差值分别为(8.1±1.1)、(7.3±2.2)和(12.1±2.3)分,且综合治疗组分别与氟西汀治疗组和高压氧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治疗组在抑郁治疗的总有效率(93.3%)亦明显优于氟西汀治疗组(66.7%)和高压氧治疗组(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高压氧联合氟西汀综合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卒中后抑郁,尤其在改善抑郁的总有效率方面明显优于单纯氟西汀药物治疗或单纯高压氧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局部亚低温、纳络酮以及两者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 方法将45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12例,在发病24 h内给予6-氨基己酸,颅内压增高时予脱水剂等常规治疗;亚低温组11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局部亚低温治疗3 d,鼻咽温度控制在33~34℃;纳络酮组11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静脉点滴纳络酮,每次4 mg,每日1次,共14 d;联合组11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局部亚低温治疗和静脉点滴纳络酮。于入院时和治疗第14天行头颅CT扫描,以测定出血量和水肿量;并于治疗前、后采用欧洲卒中评分量表(ESS)评定患者神经功能。 结果治疗前,4组间比较,出血量、水肿量和E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第14天,4组间的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亚低温组水肿量[(21.25±5.86)ml]与联合组[(19.44±4.74)ml]接近(P&rt;0.05),但明显低于纳络酮组[(27.71±6.15)ml,P<0.05]和对照组[(35.40±9.83)ml,P<0.05],纳络酮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ESS评分由高到低分别是:联合组(75.58±9.97)分;亚低温组(64.06±8.23)分;纳络酮组(54.86±7.51)分;对照组(45.98±5.90)分,各组间的分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局部亚低温和纳络酮静脉点滴治疗均能明显减轻脑出血患者的脑水肿,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亚低温在减轻脑水肿和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方面的作用均优于纳络酮;联合应用不能进一步减轻脑水肿,但对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