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确定前臂外侧皮神经 (thelateralan tebranchialcutaneousnerve ,LACN)的神经传导正常值及LACN波形参数与不同的人口统计、人体测量特征的关系。方法 选择 2 13例患者 ,排除年龄 <18岁、中毒或代谢性疾病、神经受压、神经肌肉疾病、外周神经损伤、遗传或先天性神经病、放射损伤、背或颈部手术、肿瘤或化疗、心肺疾病、下背疼痛或其它因素不能平卧作检测者、截肢、专职打字或用力作重复手部运动者。记录患者的年龄、种族、性别、身高 (cm)及体重。受检者上肢用温水加热 ,使皮温保持在 32℃以上 ,仰卧位 ,手臂放松伸直于体侧 ,…  相似文献   

2.
背景: 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适合手背侧修复, 然而对于其远端蒂复合皮瓣的系统解剖学特点有待深入研究。目的: 对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进行观察, 探讨低旋转点的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和复合瓣的解剖学特点。设计: 单一样本观察。单位: 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材料: 实验于2004-10/12 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研究材料为 30 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上肢标本( 由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提供) 。方法: 将成人上肢标本以尺、桡骨茎突为观测标志点进行显微解剖。重点解剖: 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及吻合; 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与邻近骨、皮的血供关系。主要观察指标: 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吻合及其与邻近骨、皮的血供关系。结果: 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 近端来自桡侧副动脉穿皮支 2~6 支, 外径(0.6±0.3) mm; 远端来自骨间前动脉腕背支穿皮支 3~5 支, 外径(0.8±0.2) mm; 其他来自骨间后动脉穿皮支 6~9 支, 外径(0.7±0.3) mm。骨间后动脉发外径 0.3~1.0 mm 的肌骨膜支 6~8 支, 分布尺骨骨膜; 骨间后动脉的桡侧骨穿皮支与桡骨中下段裸区的骨膜血管吻合。上述支发出穿皮支、筋膜支、骨膜支和神经营养血管支, 形成皮神经干血管链以及深、浅筋膜和骨膜血管网。结论: 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与邻近骨、皮营养血管同源, 其远端蒂皮瓣、复合瓣的旋转轴点可达腕关节平面, 适宜手背远处的组织缺损的移植修复。  相似文献   

3.
<正> 桡神经表浅指分枝可由于撕裂、手铐或紧袖口的压力,或外伤而受损。亦可因毒素或全身性疾病导致血管损害而受累。桡神经指分枝的电生理学检查几乎未见报道。本文介绍桡神经至中指基底部的内侧和外侧分枝的神经传导检查技术。表浅桡神经在前臂远端走行于皮下,而且分为4或5个指背神经。第1和第2分枝支配拇指内外侧皮肤;第3枝支配食指外侧部;第4枝支配食指和中指的结合部;第5枝与尺神经背侧皮枝交通供应中指和环指相  相似文献   

4.
李齐  卢瑛  王芳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9):2757-2757
应用表面电极测定了76例正常人及103例周围神经病患腓肠神经逆行感觉传导速度,并以顺行感觉传导速度对照。证实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下肢更明显,腓肠神经逆行感觉传导速度波幅明显而明确,周围神经病患更易获得肯定结果,并且患无不适感。提示腓肠神经逆行传导速度测定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带前臂内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瓣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在32侧成人上肢标本上,观测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及其周围皮肤的供血情况。结果:前臂内侧皮神经近侧的血供来源于尺侧返动脉混合肌皮支,起始处外径为0.8mm,穿出筋膜前长度为1.1cm;中段主要来自尺动脉近中段和远中段的粗大皮支,起始处外径均为0.7mm,穿出深筋膜前长度均为1.0cm;远侧有尺动脉腕上皮支,起始处外径为0.9mm,穿出深筋膜前长为2.6cm。其神经旁血管网与神经皮(穿)支及神经内血管广泛吻合组成了皮神经血管轴。结论:可设计成带前臂内侧皮神经及营养血管为蒂筋膜皮瓣,顺行或逆行转位修复邻近部位的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6.
神经传导速度差异规律量化评估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背景肌电图的神经传导速度异常是肌萎缩侧索硬化(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的诊断标准之一,可否以其变化差异规律来量化患者病情变化和评估预后? 目的研究肌萎缩侧索硬化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中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变,建立量化评定肌萎缩侧索硬化病情及其预后的神经生理指数. 设计回顾性分析. 地点和对象本研究的地点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科,研究对象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 1997-02/1999-03住院患者. 方法对 21名 ALS患者的 30条尺神经、 32条正中神经及 24名健康对照组的 38条尺神经、 40条正中神经进行运动传导速度 (motor conduction velocity, MCV)及感觉传导速度( sensory conduction velocity, SCV)和 F波进行检测.两组间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正中神经神经传导速度与 F波, ALS组患者小指展肌的肌力与 CMAP波幅 /DML× F出现率数值的相关性. 结果 ALS组正中神经、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的远端潜伏期 (distal motor latency, DML)、肌肉动作电位( 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 CMAP)波幅及面积、 F波的出现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而两组 MCV、 SCV、 F波的潜伏期差异无显著性. ALS组中 10名小指展肌的肌力与 CMAP波幅 /DML× F出现率的数值有显著的相关性 (r=0.89,P< 0.01). 结论 CMAP波幅 /DML× F波的出现率是一种有效的客观的电生理指数,可对 ALS病情及其预后进行量化评估.  相似文献   

7.
微波治疗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背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主要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和肌肉萎缩。如果得不到及时控制,将导致糖尿病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明显升高。目的:观察微波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探讨其疗效。设计:病例分析。单位:北京市康复中心和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对象:选择1998—10/2002-06北京市康复中心内分泌科病房和门诊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2例,均依据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所拟糖尿病诊断标准及郑白蒂等提出的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确诊。所有患者按意愿分为微波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微波治疗组44例,其中男21例,女23例;年龄52-72岁,平均64.2岁。药物治疗组38例,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53-73岁,平均64.3岁。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50-70岁,平均63.3岁。对照组与两治疗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方法:所有患者均在血糖及血压控制良好[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h血糖〈10.0mmol/L,血压〈130/85mmHg(1mmHg=0.133kPa]的基础上给予治疗,治疗期间饮食、运动及其他降糖和降压治疗药物的应用保持相对稳定。微波治疗组采用国产TMA-A型双频热疗机,局部照射,频率915MHz,功率为30~40W,辐射器为圆形,直径16cm,与体表距离3~5cm。对多发性神经病变者按病变部位分别照射。各部位每次治疗15min,1次/d,15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d。药物治疗组应用复方丹参滴丸,每次0.25g,口服,3次/d,服用30d。正常对照组不进行任何治疗。疗效评定:参照樊东方等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深、浅感觉及腱反射恢复正常,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增加≥5m/s或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深、浅感觉及腱反射未恢复正常,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增加〈5m/s;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变,深、浅感觉及腱反射未见明显好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无变化。  相似文献   

8.
背景:前臂后皮肤很适合手背侧修复,但对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远端蒂动脉穿支缺少具体可操作性的研究,临床实际应用起来还较为困难。目的:研究前臂背侧远端的动脉穿支,为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复合瓣的合理设计提出解剖学理论。设计:单一样本观察。单位: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材料:实验于2004-05/10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研究材料为33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上肢标本(由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提供)。方法:将33侧经成人上肢标本,以尺、桡骨茎突为观测标志点进行显微解剖。主要观察指标:①前臂背侧远端的动脉穿支。②前臂后皮神经远端的营养血管。③营养血管与邻近肌、骨、皮的血供关系。结果:①以指总伸肌为中心,前臂背侧远端的动脉穿支主要循其两侧的肌间隙和腱间隙穿出,构成远端外侧与内侧2条纵向的吻合筋膜血管丛:即前臂背外侧血管丛,以外侧肌间隙为轴线,由骨间前动脉腕背支的外侧终支、桡侧骨皮穿支、骨间后动脉的桡侧骨皮穿支和桡动脉腕背支及其穿支组成;前臂背内侧血管丛:以内侧肌间隙为轴线,由骨间前动脉腕背支的内侧终支、尺侧骨皮穿支、骨间后动脉的尺侧骨皮穿支和尺动脉腕背支及其穿支组成。②上述动脉穿支发皮支、筋膜支和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形成皮神经干血管链以及深、浅筋膜血管网。骨间后动脉的肌骨膜支分布尺骨骨膜,其桡侧骨穿皮支与桡骨中下段裸区的骨膜血管吻合,是构成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基础。结论:前臂背侧远端的血供具有多源性、明显纵向性和营养血管同源性的解剖学特点,可以设计3种不同供血的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或复合瓣,旋转轴点可达腕关节平面,适宜手背远侧的组织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9.
李齐  卢瑛  王芳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3(10):1529-1531
感觉神经的检查在周围神经病诊断中的意义是无可争议的。然而,这种检查常常限于上肢的神经,而周围神经病常为下肢受累更广泛,更先出现。国内汤晓芙等1981年开始引进Buchthal创立的近神经顺向性感觉传导速度(SCV)测定的方法,解决了下肢神经 SCV不易测出的问题。但需使用针电极,有不适感。据国外文献报告,腓肠神经逆行SCV测定,不需针电极,即可得到可靠的结果。我们应用表面电极,测定了76例正常人的腓肠神经逆行、顺行SCV及正中、胫后神经SCV,并与103例多发性周围神经病患者进行了比较,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11.
12.
背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主要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和肌肉萎缩。如果得不到及时控制,将导致糖尿病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明显升高。目的:观察微波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探讨其疗效。设计:病例分析。单位:北京市康复中心和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对象:选择1998-10/2002-06北京市康复中心内分泌科病房和门诊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2例,均依据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所拟糖尿病诊断标准及郑白蒂等提出的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确诊。所有患者按意愿分为微波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微波治疗组44例,其中男21例,女23例;…  相似文献   

13.
14.
周军  赵永隆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8):F0003-F0003
在临床工作中,静脉输液已广泛应用。尤其是上臂静脉穿刺是最常用部位。因在前臂1/3处头静脉穿刺输液误损伤皮神经而引起异常疼痛,十分少见,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多发性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是糖尿病性神经病中发生率最高的并发症,早期诊断、早期预防、及时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效果。为了解糖尿病(DM)患者周围神经电生理变化的规律和特点,以及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对DM患者50例进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为临床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许惊飞  王劲松  何成奇 《华西医学》2011,(12):1839-1841
目的比较正中神经压迫试验对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患者正中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设置CTS组和对照组两个组别,共29例受试者纳入研究。CTS组为14例CTS患者,对照组为15例健康受试者。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包括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感觉传导末端潜伏期(distal sensory latency,DSL)、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SNAP)、跨腕关节感觉传导速度(sensory conduction velocity,SCV)、运动传导末端潜伏期(distal motor latency,DML)及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先测感觉传导,再测运动传导。正中神经压迫试验5min后再次测量上述指标。结果正中神经压迫试验前后电生理检查考虑诊断CTS分别为22侧和24侧。压迫正中神经后,CTS组正中神经DSL较压迫前显著延长(P〈0.05)。CTS组尺神经和对照组正中神经及尺神经的各参数在压迫前后均无显著改变(P〉0.05)。与对照组相比,在压迫试验前后CTS组的正中神经DSL和DML均明显延长(P〈0.05),尺神经DSL和DML均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正中神经压迫试验5min能使CTS患者正中神经的感觉传导末端潜伏时明显延长,有助于提高神经传导测定对早期CTS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多节段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潜伏期(LAT)和波幅(AMP)的正常值。方法:200例健康志愿者,男100例,女100例,分别按年龄分成5组,正中神经记录点在拇短展肌,刺激点分别为掌点、腕点、肘点、腋点、Erb点;尺神经记录点在小指展肌,刺激点分别为腕点、肘下点、肘上点、腋点、Erb点,记录各段MCV、LAT、AMP值。结果:正中神经、尺神经多节段MCV 、LAT、AMP与性别、侧别无相关性;年龄与正中神经各段MCV、LAT、AMP及尺神经AMP有关。 结论: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多节段运动神经传导的准确检测对临床疾病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肘关节于体位改变时对尺神经在段和前臂段的传导率的影响。方法:对20例正常国人进行测试。沿尺神经走取三个刺激点:距小指外展肌记录电极8cm,尺神经沟远端和近端。结果:三个点刺激的诱发电位波幅和时限不因肘关节体位变化而受影响;  相似文献   

19.
126例糖尿病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神经传导速度 (NCV)测定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PN)诊断的价值及DPN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 12 6例糖尿病患者NCV检测结果及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糖尿病患者NCV的异常率为 63 5 %,全组有 10 7%为单侧异常。临床症状、体征与NCV测定结果的符合率 5 2 4%和 66 7%,无症状、体征的患者中分别有 5 4 2 %、3 9 4%的NCV异常。结论 :DPN病情隐匿 ,NCV检测为此病的诊断提供直接的客观证据。DPN发病有不对称性 ,必要时双侧同时检测 ,以免漏诊  相似文献   

20.
<正> 眼支是三叉神经三个主要分支之一,从颅腔经眼眶缝穿出后其感觉纤维传导皮肤外感受器的冲动,本文使用简便的顺向技术测量感觉诱发电位(SEP)的方法,以研究该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方法:本实验在10例志愿受试者(18~54岁,男、女各半)中进行,使用单个阴极方脉冲、双表面电极放,刺激眼支远端。脉冲宽度0.05~0.1ms,电压低于100V,每10~30秒刺激一次。用Ag—AgC1 表面电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