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一种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恶化,伴随肝脏和肝外器官衰竭的高病死率复杂综合征,内科综合治疗的短期病死率高达50%~90%。现对目前常见的ACLF定义和诊断标准、预警预测模型和发病机制等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2.
从慢加急性肝衰竭共识讨论到肝衰竭定义和分型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3月23-26日,第18届亚太肝脏研究学会(APASL)年会在韩国首尔召开.此次大会的主题为"肝脏病学新视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与慢性肝衰竭(CLF)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差异。[方法]75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按肝衰竭诊疗指南分为ACLF组(27例)和CLF组(48例),比较2组一般情况、实验室指标、常见并发症、Child-Pugh评分及预后。[结果]CLF组年龄和病程均明显高于ACLF组(P<0.05或P<0.01),2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LF组血清ALT、TBil、ALB及Na+水平高于CLF组,GLO、TBA低于CLF组(P<0.05或P<0.01);ACLF组血常规参数WBC、HGB和PLT高于CLF组,凝血指标PT低于CLF组(P<0.05或P<0.01),2组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LF组腹水和肝性脑病发生率低于CLF组(P<0.05或P<0.01),2组腹腔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及电解质紊乱差异无显著性;ACLF组Child-Pugh评分(9.2±1.7)低于CLF组(12.0±2.5),其预后优于CLF组(P<0.05或P<0.01),2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CLF和CLF患者在年龄、病程、实验室指标、并发症腹水和肝性脑病发生率、Child-Pugh评分及预后均有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血清甲胎蛋白(AFP)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按照3个月预后分为存活组(51例)和死亡组(38例),将2组患者再按照AFP值各自分为A亚組(AFP20ng/ml)、B亚組(≥20~200ng/ml)、C亚組(≥200ng/ml),入院1周内测量AFP,观察AFP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AFP水平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患者疗效比较,C亚组与A、B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不同时间段死亡人数的比较,各亚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亚组患者的生存期要长于A、B亚组患者。[结论]AFP升高与否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AFP升高越明显,提示预后越好。  相似文献   

5.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在慢性肝脏疾病的基础上发生肝脏急性衰竭和失代偿的临床病症。ACLF的短期病死率较高,主要死因为感染和器官衰竭。引起ACLF的常见急性事件包括细菌或病毒感染、酒精性肝炎以及手术,也有近40%的患者无明显诱因。系统性炎性反应和易感染是ACLF的典型病理生理学特点。ACLF治疗的关键在于识别和处理引起ACLF的急性事件,同时给患者提供多器官支持治疗以应对伴肝病的危重患者复杂的生理指标紊乱。慢性肝功能衰竭联盟(CLIF-C)评分已经用于对ACLF患者的分类和预后评估。肝移植是目前最有可能治愈患者的治疗选择,但是受者的识别、供肝的来源、移植的紧迫性和资源的高效利用都是肝移植广泛应用的壁垒。该文就ACLF的定义、损伤诱因、非手术治疗和肝移植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并建立预后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310例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ACLF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利用Nomogram方法建立预后预测模型。结果:ACLF患者感染发生率65.5%,其中肺部感染发生率为38.7%。ACLF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较无感染及肺外感染患者的短期病死率更高。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侵入性操作、使用激素治疗及高敏C反应蛋白;而年龄、总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率(INR)以及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是影响肺部感染患者30d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纳入相应的危险因素,建立名为TAIST的Nomogram预测模型,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44(95%CI 0.741~0.946),具有比其他预后模型更高的判别性能。结论:ACLF合并肺部感染患者预后差,TAIST模型有助于早期识别其危险因素并优化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7.
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合成和代谢功能紊乱,以黄疸、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临床常见肝衰竭类型包括慢加急性肝衰竭(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 )和慢性肝衰竭.缓慢持续型ACLF与慢性肝衰竭的临床表现类似,部分缓慢持续型ACLF 患者可发展为慢性肝衰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前期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建立相应的预后评分模型。方法利用HBV-ACLF中国诊断标准研究(COSSH-ACLF)队列,回顾性分析725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障碍(HBV-ACHD)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90 d预后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预后评分模型,并利用内部500例和外部390例HBV-ACHD患者进行验证。结果在725例HBV-ACHD患者中,男性为主(76.8%),96.8%患者有肝硬化基础,并发症以腹水(66.5%)多见,器官衰竭以凝血功能衰竭(4.1%)为主,90 d病死率为9.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得出,总胆红素(TBil)、白细胞计数(WBC)、碱性磷酸酶(ALP)是HBV-ACHD患者90 d病死率的最佳预测指标,并建立评分模型COSSH-ACHDs=0.75×ln(WBC)+0.57×ln(TBil)-0.94×ln(ALP)+10,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显著高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MELD-Na、CTP及CLIF-C ADs(P<0.05),500例内部随机选择组和390例外部验证组均验证了类似结果。结论HBV-ACHD患者是一组以肝硬化失代偿为主、合并少量器官衰竭的人群,其90 d病死率为9.2%,COSSH-ACHDs具有更高的预测HBV-ACHD患者90 d预后的效能,为临床早期诊治提供循证医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慢加急性肝衰竭与慢性肝衰竭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加急性肝衰竭与慢性肝衰竭的临床差异。方法选取肝组织病理诊断为慢性重型肝炎97例,按肝衰竭诊疗指南分为慢加急性肝衰竭29例和慢性肝衰竭68例,比较2组临床及检验指标特点。结果慢加急性肝衰竭在慢性重型肝炎中占29.9%。慢性肝衰竭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区别在于前者有肝硬化,患者年龄较大,ALB、PLT、HB更低,更易出现腹水,而ALT较低。结论慢性肝衰竭是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慢性重型肝炎,临床上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主要区别是,除有肝衰竭的表现外还存在脾功能亢进和门脉高压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AFP)水平在人工肝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生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我科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HBV-ACLF患者人工肝前的临床检测指标,对比血清AFP水平在人工肝后30、90、180 d生存组与死亡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AFP对人工肝术后30、90、180 d生存预测的敏感度、特异度;以中位数将AFP分为高AFP组及低AFP组,分析APF与术后30、90、180 d生存预测价值。结果本研究共计纳入93例患者,30、90、180 d生存组的的AFP分别为(231.0±286.2)ng/ml、(237.69±297)ng/ml、(229.44±286.46)ng/ml,死亡组AFP分别为(76.4±104.7)ng/ml、(103.13±116.99)ng/ml、(136.34±2.9.29)ng/ml,死亡组AFP均显著低于对应生存组(P<0.05);ROC曲线分析提示人工肝术后30、90、180 d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和95%可信区间分别为0.739(0.611~0.867),0.675(0.550~0.801),0.653(0.524~0.781)。血清AFP中位数为110 ng/ml,生存分析发现高AFP组人工肝术后30 d(P=0.01)、90 d(P=0.04)及180 d(P=0.03)生存时间均显著高于低AFP组患者。结论血清AFP可作为HBV-ACLF患者人工肝后生存情况的预测因子,临床价值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量验证。  相似文献   

12.
尹僖  叶玉伟  王军  张宏玲  郑亚  周永宁 《肝脏》2023,(3):377-380
慢加急性肝衰竭是肝衰竭中最常见的形式,常伴随着肝外多器官功能衰竭,短期死亡率高,预后较差。目前认为系统性炎症反应在慢加急性肝衰竭及肝外器官衰竭中起着重要作用,且炎症反应的程度与患者预后有关。本文简述了炎症反应在慢加急性肝衰竭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归纳了已发现的外周血炎症指标在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中的作用,旨在为临床诊疗提供更多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与慢性肝衰竭(CLF)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差异。方法 103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按肝衰竭诊疗指南分为ACLF组(35例)和CLF组(68例),比较两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常见并发症、MELD评分及预后。结果 CLF在慢性重型肝炎中占66.02%(68/103),患者年龄较大、病程较长;两组在血常规参数(WBC、HB、PLT、MPV)和凝血指标(PT、APTT、TT)均有差异(P<0.05,P<0.01);ACLF组肝功能AST、ALT、TBIL、ALB高于CLF组,GLO、TBA低于CLF组(P<0.05,P<0.01);两组腹水和肝性脑病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LF组MELD分值低于CLF组,其预后优于CLF组(P<0.05,P<0.01)。结论 ACLF和CLF在好发年龄、病程、血常规参数、凝血功能、肝功能指标、并发症腹水和肝性脑病发生率、MELD评分及预后均有差异。肝衰竭指南符合国情,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HBV感染后不同疾病阶段的肝细胞凋亡水平及其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4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4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HBV-LC)以及54例HBV-ACLF患者,同时设立40例健康对照(HC)。针对HBV-ACLF患者随访3个月,根据随访结果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角蛋白18凋亡特异性裂解片段M30抗原水平作为反映肝细胞凋亡水平的间接指标。结果 CHB、HBVLC及HBV-ACLF组血清M30抗原水平分别为145.24(IQR86.31,206.39)U/L,213.42(IQR147.30,391.28)U/L及762.67(IQR492.45,1395.24)U/L,均显著高于HC组[60.34(IQR50.58,67.64)U/L](P0.01)。随着疾病严重程度升高,血清M30抗原呈现递增趋势,尤以HBV-ACLF组最高,显著高于CHB(P0.01)及HBV-LC组(P0.01)。M30抗原与ALT、AST、TBil、PT、INR以及HBV DNA呈显著正相关(均P0.01),与Alb呈显著负相关(P0.01)。HBVACLF随访3个月死亡组患者血清M30抗原水平[1175.18(IQR756.57,3224.94)U/L]显著高于存活组患者[491.39(IQR264.23,657.17)U/L](P0.01)。血清M30抗原能够良好地预测HBV-ACLF患者3个月预后情况,曲线下面积为0.86(95%CI0.75~0.96,P0.01)。结论肝细胞凋亡水平与HBV感染后的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血清M30抗原可能成为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预后的候选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终末期肝病模型联合血清钠模型(MELD-Na+)、亚太肝脏研究协会慢加急性肝衰竭研究小组评分(AARC-ACLF)和慢性肝衰竭-序贯器官衰竭评分(CLIF-SOFA)等4种预后评分系统预测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并发真菌感染(IFI)患者短期预后的价值。方法 2018年1月~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ACLF并发IFI患者60例,给予内科综合治疗,分别计算MELD、MELD-Na+、AARC-ACLF和CLIF-SOFA评分,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4种预后评分系统对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效能。结果 在治疗观察12 w末,本组ACLF并发IFI患者病死率为68.3%;41例死亡组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肌酐和乳酸水平分别为(362.9±79.7)μmol/L、(2.3±0.2)、(131.7±21.5)μmol/L和(1.6±0.4)mmol/L,均显著高于生存组【分别为(277.4±63.6)μmol/L、(1.7±0.1)、(102.9±15.3)μmol/L和(1.3±0.3)mmol/L,P<0.05】,而血清白蛋白水平为(29.6±2.2)g/L,显著低于生存组【(31.8±2.7)g/L,P<0.05】;死亡组并发肝性脑病发生率为43.9%,显著高于生存组的10.5%(P<0.05);死亡组MELD评分、MELD-Na+评分、CLIF-SOFA评分和AARC-ACLF评分分别为(29.1±7.3)分、(30.4±7.5)分、(8.7±1.4)分和(9.2±1.1)分,均显著高于生存组【分别为(20.7±4.6)分、(21.9±5.2)分、(6.8±1.0)分和(7.3±0.8)分,P<0.05】;ROC曲线分析发现,分别以MELD评分>22.0分、MELD-Na+评分>23.0分、AARC-ACLF评分>8.0分和CLIF-SOFA评分>8.0分为截断点,预测ACLF并发IFI患者12 w死亡风险高的AUC分别为0.687、0.716、0.893和0.884,提示CLIF-SOFA评分和AARC-ACLF评分预测效能显著优于MELD评分或MELD-Na+评分(P<0.05)。结论 应用AARC-ACLF和CLIF-SOFA评分可预测ACLF并发IFI患者近期病死风险,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程言明  田芝奥  李慧 《肝脏》2023,(10):1208-1211+1226
目的 分析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加用益生菌治疗后的预后情况。方法 选取我院84例ACLF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予以常规+肠道益生菌制剂治疗。观察治疗后患者菌群分布及生存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6.9±0.8)log10nCFU/g、(5.5±0.9)log10nCFU/g,大肠埃希菌、大肠杆菌数量(9.2±1.4)log10nCFU/g、(8.8±0.4)log10nCFU/g;治疗后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分别为(8.4±0.6)log10nCFU/g、(9.7±0.8)log10nCFU/g,大肠埃希菌、大肠杆菌数量分别为(5.9±0.5)log10nCFU/g、(6.1±0.4)log10nCFU/g。对照组治疗前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分别为(6.8±0.7)log10nCFU/g、(5.4±0.8)log10n...  相似文献   

17.
慢加急性肝衰竭起病急骤,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对于慢加急性肝衰竭强调早期预警、动态评估病情、预后评价等全病程管理。诊疗应重视去除病因、防治并发症、器官支持和中医药干预。本文评述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定义、发病机制、预警、预后评分和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旨在为疾病的早期识别、预后判断和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根据预后将253例ACLF患者分为治疗有效组(84例)和无效组(169例),统计患者的一般资料、常规化验指标、肝功能指标和乙肝病毒学指标,回归分析各项指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有效组和无效组性别、ALT、AST、前白蛋白、总胆固醇、血糖、AFP、血红蛋白、血小板、HBV DNA计量和e抗原(HBeAg)阳性率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效组和无效组年龄、总胆红素水平、白蛋白、肌酐、凝血酶原活动度、纤维蛋白原和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者年龄越大,预后越差(χ2=9.426,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总胆红素、PTA、纤维蛋白原、肌酐和住院时间是ACLF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年龄、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肌酐、凝血酶原活动度、纤维蛋白原和住院时间影响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预后,其中总胆红素、PTA、纤维蛋白原、肌酐、住院时间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9.
20.
张思越  甘建和 《肝脏》2021,26(8):928-932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指在慢性肝病基础之上(如病毒、酒精、药物、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出现的急性(通常在4周以内)肝功能失代偿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常伴随多器官功能障碍,病死率较高,同时普通治疗手段的治疗效果较差.现对ACLF的诊断标准、危险因素、内科综合治疗、人工肝支持系统、肝移植治疗以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