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了解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素养现状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为探查课程教学作为提高心理健康素养主渠道的有效性与可持续性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国民心理健康素养问卷》和《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对武汉某高校2 878名新生进行调查,并将心理健康素养作为大学新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评估指标,通过前测、后测及10个月后追踪探查课程干预效果。  结果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素养总体得分(40.12±6.5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5.81±8.06);心理健康素养存在性别和城乡差异;无心理问题新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总分高于有心理问题新生(F=28.25,P < 0.01)。课程教学显著提升了新生的心理健康素养,10个月后追踪发现效果依然显著(F=374.80,P < 0.01)。  结论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素养总体较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了心理健康素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残障本科新生和普通本科新生心理健康的差异,为有效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  对南京某本科高校2018—2020年残障新生及普通新生共6 114名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量,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大学生SCL-90阳性检出率为23.3%,残障新生阳性率(36.4%)高于普通新生(22.6%)(χ2=28.35,P < 0.01);残障新生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普通新生(P值均 < 0.05);纵向比较两类新生3年间SCL-90阳性检出率,残障新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82,P=0.06),普通新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43,P < 0.01);阳性人群面谈后残障新生严重心理问题(A类)和一般心理问题(B类)学生的构成比高于普通新生(χ2=7.09,P < 0.05)。  结论  残障新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普通新生;普通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残障新生心理健康水平较稳定,但有心理问题学生的比例相对较高,需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大学生自杀意念的现状,为高校大学生自杀预防、预警和危机干预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方法  在天津市某高校取样,调查2013—2020年共31 596名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统计相关数据。  结果  2013—2020年天津市某高校被调查群体中报告自杀意念的大一新生共1 349名,自杀意念发生率变化范围是2.60%~6.18%(总的年平均自杀意念发生率为4.27%),其中不同生源地和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大一新生自杀意念发生率(城市4.11%,农村4.74%;独生子女4.10%,非独生子女4.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01,4.38,P值均 < 0.01);近5年通过深度风险访谈获知,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中有自杀方式的人数所占比例范围为17.09%~33.73%(有自杀方式人数总的年平均占比为24.84%);为了更进一步区分有无自杀意念与有无自杀方式的大学生,对此群体引入脑象图指标的测试,测试结果差异明显。  结论  应加强大学生有无自杀意念的筛查,并区分有无自杀方式人群的风险,为开展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提供更好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江苏籍大一新生健康素养现况及影响因素,为开展青少年学生健康素养提升行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17年10月—2018年10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江苏省20所高校15 602名江苏籍大一新生,使用标准健康素养问卷通过“江苏高校大一新生健康数据管理系统”线上调查,应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  结果  江苏籍大一新生健康素养水平为20.2%,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基本技能3个方面素养水平分别为23.0%,30.7%和31.5%;6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安全与急救(72.8%)、科学健康观(58.7%)、传染病防治(28.5%)、健康信息(28.2%)、基本医疗(20.3%)和慢性病防治(15.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学校类型、家庭居住地、地区、是否独生子女、母亲文化程度、家庭结构是江苏籍大一新生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本科院校(OR=2.77,95%CI=2.47~3.11)、城市(OR=1.20,95%CI=1.07~1.34)、苏南地区(OR=1.10,95%CI=1.00~1.22)、独生子女(OR=1.13,95%CI=1.03~1.25)、母亲文化程度为专/本科及以上(OR=1.53,95%CI=1.30~1.79)以及父母健全家庭(OR=1.16,95%CI=1.00~1.34)的学生具有更高的健康素养水平。  结论  江苏籍大一新生健康素养水平一般,健康素养3个方面、6类问题的发展不均衡。健康素养是社会、家庭、个人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针对重点问题加大健康促进力度,有效提升青少年学生健康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武汉市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现状及影响因素, 探讨日常压力、积极心理健康对其自杀意念的影响, 从积极心理的视角为提高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大学新生的自杀率提出对策。  方法  于2020年12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 抽取武汉市3所大学共2 592名大学新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信息、自杀意念、积极心理健康、日常压力源等。采用t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探究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  大学新生过去1年自杀意念报告率为27.5%。与无自杀意念大学新生相比, 有自杀意念的大学新生日常压力总分及不同领域日常压力得分均较高(t=-13.00~-4.68), 积极心理健康得分较低(t=17.14),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女生(OR=1.72, 95% CI=1.44~2.05)、母亲受教育程度为高中以上(OR=1.27, 95% CI=1.05~1.53)、日常压力总分(OR=1.11, 95% CI=1.09~1.13)与自杀意念的发生呈正相关(P值均 < 0.01)。积极心理健康(OR=0.88, 95% CI=0.87~0.90)与自杀意念的发生呈负相关(P < 0.01), 积极心理健康对日常压力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具有一定调节作用。  结论  大学新生自杀意念的形成与日常压力、积极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 需要关注大学新生日常压力事件, 提高其积极心理健康水平, 降低大学新生自杀意念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某医学院校新生生涯适应力与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关联。  方法  选取安徽省某医科院校1 302名大一在校新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问卷(college students' career adaptability questionnaire,CSCAQ)、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进行调查,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生涯适应力与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关联。  结果  调整人口统计学指标后,中等和低水平生涯适应力新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分别是高等水平生涯适应力的1.613倍(95% CI:1.165~2.234)和5.213倍(95% CI:3.772~7.204),焦虑症状的检出率分别是高等水平的1.583倍(95% CI:1.066~2.351)和3.340倍(95% CI:2.292~4.866)。随着生涯适应力降低,新生抑郁和焦虑症状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生涯人际、生涯关注、生涯好奇、生涯自信、生涯控制和生涯调适6个因子均与抑郁、焦虑症状存在相似的关联特征(均有P < 0.05)。  结论  低生涯适应力与抑郁、焦虑症状的增加相关,提示生涯适应力的提升可能有助于提高医学院新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编制《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评定量表》并评价在医学生中应用的信、效度,为研究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提供有效的测评工具。  方法  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基于心理健康素养的概念框架和知信行理论构建了4个维度36个条目,采用Likert 1~5级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方便整群抽取安徽省2所医学类院校的大一、大二3 826名学生进行分析。通过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对条目进行筛选,采用同质信度、半分信度和结构效度等评价问卷的信效度。  结果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评定量表》由4个维度22个条目组成,方差累积贡献率为62.213%,总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97,分半信度为0.800,各维度的Cronbach α系数为0.796~0.885,各维度的分半系数为0.725~0.846,问卷的信度良好。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χ2/df值为19.319(P < 0.01),近似均方根残差(RMSEA)为0.069,各拟合度指标均大于或接近0.9,模型拟合优度良好。  结论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评定量表》符合心理统计学要求,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水平的评定工具。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校园欺凌在父母心理控制与初中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的之间的中介作用。  方法  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沈阳市4所初中1~3年级1 497名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  初中生NSSI的检出率为9.9%。父母心理控制、受欺凌和欺凌得分越高,初中生发生NSSI的可能性就越大(均有P < 0.001)。受欺凌在父母心理控制与NSSI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7.4%;欺凌在父母心理控制与NSSI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6.4%。  结论  校园欺凌(受欺凌和欺凌)在父母心理控制和NSSI关系中起多重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潍坊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为改善潍坊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有效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课题组编制的基本情况调查表和Kessler 10(K10)量表,对分层随机整群抽取的潍坊市3 185名中学生展开调查,应用χ2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潍坊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有1 634名(51.3%),一般854名(26.8%),较差394名(12.4%),差303名(9.5%);睡眠时间、吸烟情况等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P值均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睡眠时间<8 h的中学生,睡眠时间≥8 h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更好(OR=0.36);相较于不吸烟的中学生,吸烟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OR=3.53)。  结论  健康危险行为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有关部门应加强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及宣传力度,密切关注健康危险行为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家庭干预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参考。  方法  方便选取河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6个班级的28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每个年级所选取的2个班级分别纳入实验组(145名)和对照组(135名)。实验组采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配合家庭干预,对照组仅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比两组学生干预前后的一般健康问卷(GHQ)评分、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及常见心理卫生问题的变化。  结果  实验组干预后的GHQ-12总评分为(5.06±1.33)分,干预前为(15.62±3.84)分,干预后的GHQ-12总评分较干预前降低,且低于对照组干预后(t值分别为13.65,8.39,P值均 < 0.05)。干预后实验组的SCL-90躯体化、焦虑、抑郁、偏执、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敌对、偏执、精神病性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13.21~-6.71,P值均 < 0.05)。实验组干预后人际关系好、亲子关系好、课余爱好很多者占比分别为68.28%,66.21%,84.14%,均高于对照组(35.56%,40.74%,51.85%),没有知心朋友、有早恋、无课余爱好者占比分别为9.66%,9.66%,4.14%,均低于对照组(20.74%,24.44%,21.48%)(P值均 < 0.05)。  结论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配合家庭干预可有效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卫生水平,改善人际关系,促进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验基于接纳承诺疗法青少年心理灵活性模型(DNA-V)的心理课程训练对中学生心理灵活性和提高生涯适应力的效果,为服务中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案。  方法  与北京某中学合作招募初二学生110名,以班级为单位随机分为DNA-V面授组(线下组,33名)、DNA-V网络组(线上组,40名)、学校常规心理组(对照组,37名),将DNA-V的干预方案本土化为6个学时的中学DNA-V心理课程。采用青少年回避与融合问卷和生涯适应力量表在干预前、干预后1周、干预后2个月测评被试的心理灵活性、生涯适应力变化。  结果  采用线性混合模型进行分析,并控制了人口学变量后,线下组的心理灵活性和生涯适应力在干预后1周和干预后2个月的水平均高于干预前(心理灵活性t值分别为4.22,3.11;生涯适应力t值分别为3.05,4.16,P值均 < 0.01),而干预后1周与干预后2个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线上组的心理灵活性和生涯适应力在干预前、干预后1周、干预后2个月的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心理灵活性和生涯适应力从干预前到干预后1周均有提升(t值分别为4.64,2.47,P值均 < 0.05),但干预后2个月又降回与干预前接近的水平。  结论  DNA-V面授心理课程对心理灵活性和生涯适应力的提升作用都具有至少2个月的长时程保持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积极心理资本在心理弹性和大学生心理健康间的作用,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在巢湖学院选取809名大学生,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心理弹性量表(CD-RISC)、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RES-C)和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进行调查。以心理弹性、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积极心理资本为自变量,以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并进行中介作用检验。结果 不同生源地(城市、农村)大学生心理弹性[(3.52±0.55,3.27±0.42)分]、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3.58±0.59,3.32±0.57)分]、积极心理资本[(4.74±0.77,4.49±0.76)分]和心理健康状况[(158.66±33.01,176.53±34.73)分]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5.82,39.22,21.28,-54.14,P<0.05);心理弹性、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积极心理资本均可以有效预测大学生的不良心理健康状况程度(R2=0.21,P值均<0.01)。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积极心理资本...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支援武汉市某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一线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
  方法  综合应用广泛性焦虑量表、病人健康问卷-抑郁自评量表、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对武汉市某医院支援新冠肺炎治疗一线的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112名调查对象中,获得有效调查问卷81份。医护人员无焦虑症状者32名,占39.51%;中度及以上焦虑者23名,占28.40%。无抑郁症状者33名,占40.74%;中度及以上抑郁者28名,占34.57%。27名医护人员存在应激障碍,占33.33%。已婚医护人员广泛性焦虑量表总分及抑郁量表总分均高于离婚或单身医护人员(P < 0.05),女性医护人员抑郁量表总分高于男性医护人员(P < 0.05);工作年限≤ 5年的医护人员焦虑量表总分、抑郁量表总分、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总分均最低,6~10年的最高(P < 0.05);周工作时长≤ 40 h、每月夜班次数≤ 4次的医护人员焦虑量表总分低于其他医护人员(P < 0.05)。
  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一线的医护人员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严重程度高于同类调查结果。医院应及时关注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态,采取合理轮休、心理疏导以及人文关怀等措施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中学生殖健康教育对大学新生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及意向的影响,为生育力保护相关干预活动和政策制定提供证据。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北京市3 001名大学新生进行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及意向问卷调查。使用χ2检验、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差异比较,采用多元线性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和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  结果  北京市大学新生在中学接受生殖健康教育报告率为65.11%(1 954名);生源地为城市的大学新生在中学接受生殖健康教育报告率为71.11%(1 216名),高于生源地为非城市的新生(59.36%)(P < 0.05)。中学接受生殖健康教育的大学新生,联合国大会艾滋病特别会议指标总分[(4.22±0.90,4.05±0.98)分]、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总分[(24.64±5.34,23.09±4.93)分]和安全套使用意向(82.44%,70.88%)均高于中学未接受生殖健康教育的新生(P值均 < 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中学接受生殖健康教育的大学新生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总分比未接受过生殖健康教育新生高(β=1.21,95%CI=0.79~1.63,P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中学接受生殖健康教育的大学新生安全套使用意向高于未接受过生殖健康教育新生(OR=1.63,95%CI=1.33~2.01,P < 0.01)。  结论  在中学接受生殖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大学新生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和意向,有助于大学生安全性行为的实施,对生育力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心理韧性在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儿童期虐待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为提高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中国心理韧性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对安徽省某理工院校有留守经历大学生350人和无留守经历大学生297人的儿童期虐待水平、心理韧性水平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定,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  结果  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儿童期受虐待水平高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Z=-2.696,P=0.007)且心理韧性水平低于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Z=-3.267,P=0.001);心理韧性与儿童期虐待、心理健康水平得分均呈负相关(r=-0.279,P < 0.001,r=-0.247,P < 0.001),儿童期虐待与心理健康水平得分呈正相关(r=0.280,P < 0.001);儿童期虐待对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直接效应为0.247,通过心理韧性对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9.02%。  结论  心理韧性在儿童期虐待与心理健康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对有留守的儿童期虐待经历的大学生进行以提高心理韧性水平为主要目的干预活动,进而提高他们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中小学生校园欺凌他人行为的流行特点,探讨心理问题与欺凌他人行为的关系,为干预校园欺凌者的欺凌他人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河南省安阳市、南阳市和新乡市的10581名中小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自制的青少年欺凌他人行为问卷,分析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与校园欺凌他人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