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目的  研究郑州市冬季供暖前后大气细颗粒物污染对小学生肺功能的影响,为小学生呼吸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16—2018年,在郑州市分别选取PM2.5污染较轻和污染较重的A、B两个地区作为监测点,并在设置的监测点1 km范围内各选取1所小学,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2所小学三至五年级的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并于冬季供暖前后各进行一次肺功能检测,同时收集检测当天及前1个月PM2.5的日监测质量浓度。  结果  2016—2018年,A、B两个地区PM2.5日均质量浓度分别为74,92 μg/m3,超标天数分别为97,126 d。2016—2018年,男生第1次检测的用力肺活量(FVC)、1 s用力呼气量(FEV1.0)指标均高于第2次(P值均 < 0.05);除2016年外,女生第1次检测的FVC、FEV1.0指标也均高于第2次(P值均 < 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按照性别进行分层,PM2.5与男生和女生肺功能FEV1.0、呼气峰值流速(PEF)、用力呼气25%的肺活量(FEF25)、用力呼气75%的肺活量(FEF75)指标均呈负相关(B值分别为-0.13~-0.07,-0.13~-0.08,P值均 < 0.05)。  结论  郑州市冬季供暖前后大气细颗粒物污染会对小学生肺功能造成不同影响。需加强对小学生冬季呼吸健康防护,保护小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PM2.5短期暴露与儿童青少年肺活量关联及其超重肥胖修饰效应,为中小学生合理安排室外活动和加强空气污染防护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取2017—2018年北京市中小学生年度健康体检数据中数据合格的学生1 036 273名为研究对象;采用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得出研究对象所处区域的气象要素与空气质量;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估计PM2.5短期暴露对肺活量7 d内的单独滞后效应与平均滞后效应,分析超重肥胖对PM2.5的短期暴露与儿童青少年肺活量关联的修饰效应。  结果  2017年9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北京市PM2.5平均质量体积浓度为66.36 μg/m3;研究对象超重肥胖检出率为33.38%,平均肺活量为(2 286.72±956.77)mL。PM2.5对肺活量的单独滞后效应lag6时最大,即PM2.5日均浓度每增长10 μg/m3与儿童青少年肺活量降低2.81(95%CI=2.60~3.03) mL显著相关。PM2.5对肺活量的平均滞后效应lag07时最大,即PM2.5滑动平均质量体积浓度每增长10 μg/m3与儿童青少年肺活量降低5.82(95%CI=5.37~6.27) mL显著相关。超重肥胖的儿童青少年对PM2.5短期暴露引起的肺活量下降易感性更高(P<0.01)。  结论  PM2.5短期暴露与儿童青少年肺活量呈负相关,且存在滞后效应,超重肥胖的儿童青少年在PM2.5短期暴露后肺活量下降更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精度超声肺功能仪与压差传感器肺功能仪评估儿童肺功能的差异性,研究术前超声肺功能仪检测对肺癌肺切除术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PPC)的预测评估特点。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158例肺癌拟行开胸肺切除手术的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采用超声肺功能检测仪和压差传感器肺功能仪进行肺功能检测,根据肺功能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肺功能正常组(91例)、肺功能轻度异常组(35例)和肺功能重度异常组(32例)。(1)比较两种肺功能仪获取的肺通气功能参数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pred、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最大呼气流量(FEF%pred)、用力呼出25%肺活量时的瞬间流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F25%pred)、用力呼出50%肺活量时的瞬间流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F50%pred)、用力呼出75%肺活量时的瞬间流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F75%pred)、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pred);(2)根据3组术后发生PPC情况再将患者分为PPC组和无PPC组,比较两组超声肺功能各指标的异同;分析术前超声波肺功...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九江市初三学生肺通气功能的现状情况,为学生的素质健康发育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在九江市妇幼保健院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 240例初三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学生进行常规通气肺功能检测,包括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峰值呼气流速(PEF)、用力呼出气量为25%肺活量时的平均流量(FEF25)、用力呼出气量为50%肺活量时的平均流量(FEF50)、用力呼出气量为75%肺活量时的平均流量(FEF75)、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和肺功能评分。比较不同年份、年龄、性别及体重指数(BMI)的学生的肺功能。结果 2015-2017年学生的肺功能各指标均不同程度降低(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学生的肺功能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增高(P<0.05)。男生的肺功能普遍高于女生(P<0.05)。BMI为18.5~24.9 kg/m2学生的肺功能高于BMI<18.5 kg/m2和BMI>24.9 kg/m2的学生(P<0.05),BMI<18.5 kg/m2的学生其FVC、FEV1和FEF75高于BMI>24.9 kg/m2(P<0.05),两组其余肺功能相当(P>0.05)。结论 同年龄段学生的肺功能每年呈降低趋势,年龄越高,肺功能升高,男生的肺功能高于女生,超重或偏瘦学生的肺功能较低。初三学生应加强体育锻炼以增加其肺通气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上海市某郊区学校儿童的肺功能基本情况. [方法]对上海市某郊区小学的3~5年级学生进行肺功能检查. [结果]男女生肺功能主要指标如用力肺活量(FVC)、一秒钟用力肺活量(FEV1.0)、峰值呼气流速(PEF)、用力呼气中段流速(FEF2575)、用力呼出25%肺活量的呼吸流速(FEF25%)、用力呼出50%肺活量的呼吸流速(FEF50%)、用力呼出75%肺活量的呼吸流速(FEF75%)等与身高、体重和年龄均呈密切正相关,且与身高的关系最为密切;男生FVC、FEV1.0、PEF、FEF25%高于女生;有17.9%者显示肺通气功能受损,另有6.6%者可能发生早期小气道病变.[结论]肺功能测定是儿童呼吸系统的重要检测手段;儿童肺功能检测中,小气道指标对肺功能早期改变的意义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6.
赵姗  段雅  靳颖  田美玲  李思思  王莉 《中国公共卫生》2020,385(9):1302-1307
  目的  分析孕妇妊娠期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的暴露水平与早产发生风险的关系。  方法  收集河北省22个危重孕产妇监测点在2015 — 2016年分娩的91 756名单胎产妇资料,利用其所在城市的每日空气质量数据测算不同妊娠阶段PM2.5的暴露水平,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妊娠期PM2.5暴露水平对早产的影响。  结果  早产组孕期各时期PM2.5暴露值均高于足月组,整个妊娠期、孕早期(孕13+6周以前)、孕晚期(孕28周以后)、妊娠开始第1个月、分娩前第1个月、第2个月PM2.5平均暴露值每增加10 μg/m3,早产的发生风险分别增加9.9 %、4.2 %、7.4 %、2.9 %、3.4 %、3.6 %。高龄妊娠、多孕次、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低孕检次数、高文化程度、胎儿性别为男孩也是发生早产的危险因素。  结论  妊娠期PM2.5高浓度暴露会显著增加早产发生的风险,尤其是孕早期和孕晚期,应注意做好孕期防护。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在采暖和非采暖期天津市周边区域居民社区不同时段空气中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2.5)的污染和来源差异。  方法  采集市郊某社区2015-2016年间每日昼夜两时段的PM2.5样品,分别检测PM2.5样品的质量浓度,金属元素,多环芳烃和无机水溶性离子浓度,并运用正矩阵因子分解模型分析社区不同时段空气中PM2.5的金属元素,多环芳烃和无机水溶性离子的来源差异。  结果  在采暖期城市周边居民社区部分金属元素日间时段浓度高于夜间时段,在非采暖期部分多环芳烃和无机水溶性离子浓度夜间时段高于日间时段,而部分金属元素日间时段浓度高于夜间时段,采暖期城市周边居民社区空气PM2.5日间时段的主要来源为燃煤排放,来源贡献率为50.1%,夜间时段的主要来源分别为二次气溶胶和汽、柴油车燃料燃烧排放,来源贡献率分别为41.0%和35.9%。非采暖期城市周边居民社区空气PM2.5日间时段的主要来源为室内活动排放,夜间时段主要来源为二次气溶胶,来源贡献率分别为29.8%和31.1%。  结论  城市周边区域居民社区空气PM2.5的污染状况较为严重,不同采暖期和不同时段的污染来源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空气污染程度区域小学生肺功能差异。方法从不同空气污染程度的两区各选取一所小学,选择3~5年级各一个班级的全部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303名,进行肺功能检测。结果轻污染区A校学生与重污染区B校学生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内所呼出的最大气量(FEV1)、呼气峰流速(PEF)、用力呼出25%肺活量的呼气流速(FEF25)、用力呼出75%肺活量的呼气流速(FEF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分组后,10岁~年龄段A、B两校学生FVC分别为(2.20±0.33)L、(2.07±0.32)L;FEV1分别为(1.92±0.28)L、(1.80±0.29)L;PEF分别为(3.58±0.79)L/s、(3.28±0.65)L/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气污染和小学生肺功能降低有关,应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改善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9.
许明佳  程薇 《上海预防医学》2016,28(11):757-760,765
目的 了解某大型化工区周边儿童肺功能现况和影响因素。方法 对上海某区两地小学(A位于某化工区周边,B远离该化工区)的3~5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肺功能测定,同时收集两地的大气监测资料。结果 A地和B地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分别为75.12μg/m3和79.46μg/m3,均超过GB3095-2012二级标准(70μg/m3);B地二氧化氮(NO2)年均浓度(40.67μg/m3)较GB3095-2012二级标准(40μg/m3)稍高;两地大气PM10、二氧化硫(SO2)和NO2浓度无明显差异。A地儿童身高、部分儿童最大肺活量(FVC)、1秒用力肺活量(FEV1)实测值较B地低;在参考肺功能正常预计值后,两地儿童大部分肺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异,FVC%及FEV1%均在87%以上,用力呼出50%肺活量(FEF50%)和(FEF75%)均在72%以上;厨房无排烟设施与FEV1%、被动吸烟与FVC%和FEF50%%有弱负相关性(r=-0.1)。结论 该化工区周边大气质量状况尚可,儿童肺功能与无化工地区相比无明显差别,在大气污染水平较低时儿童肺功能可能与室内污染有一定的弱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学校室内PM2.5污染状况和学生暴露水平,为学生健康防护提供基础数据。  方法  通过在线环境监测仪对佳木斯8所中小学16间自然通风教室的PM2.5进行为期2个学期的连续监测,同时抓取室外PM2.5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对学生在校期间暴露量进行评价。  结果  春、秋两学期教室内PM2.5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6.93±24.7)和(31.85±30.37) μg/m3,教室内外PM2.5 I/O值分别为0.92和0.95,存在强相关性。两学期所有教室的全天PM2.5平均质量浓度为(28.93±26.85)μg/m3,略高于白天学生在校期间的(27.53±26.53)μg/m3,且工作日质量浓度高于周末。随着楼层升高,室内PM2.5质量浓度逐渐下降。学生在校期间的累积暴露量,春季学期为28.48 μg /m3,秋季学期为31.87 μg /m3。  结论  教室内PM2.5随时间、水平空间与垂直空间的变化会有所不同,且室内PM2.5的污染程度极大依赖于室外污染源;春、秋两学期学生在校期间PM2.5暴露量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求大气污染对天津市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为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单污染物和多污染物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来估计空气污染物浓度和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之间的关系。 结果  单污染物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大气中NO2、PM2.5、PM10、CO的超额危险度(excess risk rate,ER)及其95%CI分别为2.823%(2.581~3.065)、0.476%(0.382~0.569)、0.437%(0.368~0.506)、22.263%(15.449~29.478)。多污染物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寒冷季节,NO2暴露对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效应最大,ER及其95%CI为7.395%(6.595~8.202)。 结论  NO2、PM10、PM2.5、CO日平均浓度的升高可以增高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大气重污染(heavy air pollution, HAP)对人体健康存在明显危害。基于2017―2020年重污染的特征,归纳重污染成因,为“十四五”规划期间大气污染治理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17―2020年全国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重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演变规律。结果  从空间上看,2017―2020年,全国54.7%的重污染天数分布在重点区域,其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和长三角地区分别占36.3%、11.1%和7.3%;非重点区域中,乌昌石城市群重污染天数较多,占比为8.7%。从时间变化上看,2017―2020年重点区域重污染天数减少49.4%~61.5%,乌昌石城市群重污染天数减少4.6%,较重点区域降幅偏小;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 PM2.5)重污染多发于11月至次年2月,可吸入颗粒物(inhalable particles, PM10)重污染集中在3―5月和10―11月的季节交替期,臭氧(ozone, O3)重污染发生于5―7月。从污染物上看,各区域PM2.5重污染占全部重污染天数的87.0%~96.0%,其次为PM10和O3,占比分别为3.0%~12.0%和<3.0%。结论  2017―2020年重污染天数总体减少,但部分地区和城市重污染形势仍比较严峻。应将持续削减秋冬季PM2.5重污染作为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加大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乌昌石城市群治理力度,切实削减污染排放,提升公众健康效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大气污染物浓度增高对学龄儿童疾病、症状和因病缺课产生的影响,为防止大气污染对学生健康的危害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14—2017年每年冬季,对杭州某小学792名四年级学生进行健康问卷调查,每日连续开展发病和症状监测。采用基于Pearson回归的广义相加模型分析单污染物浓度增高引起的健康影响,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家庭、居住环境与大气污染物浓度增加对学生健康的综合影响。  结果  415名(52.4%)小学生有既往病史,265名(33.5%)有过敏史。调查期间,PM2.5、PM10、SO2和NO2的平均质量体积浓度分别为(81.0±2.8)(122.2±3.9)(17.9±0.6)(68.9±1.4)μg/m3。PM2.5、PM10和NO2滞后3 d时对学生发生疾病和因病缺课的影响最为明显,各污染物每增加10 μg/m3,发生疾病风险RR值分别为1.02(1.01~1.02),1.04(1.03~1.06)和1.03(1.02~1.04)。SO2滞后5 d对学生健康影响最为显著。父亲本科及以上文化水平与小学生冬季发生疾病(OR=0.83)和症状(OR=0.84)呈负相关;1年内家具更换(OR=1.78)、宠物饲养(OR=1.94)、1年内反复呼吸道感染(OR=1.82)、1年前过敏性鼻炎(OR=2.24)、冠心病/高血压家族史(OR=1.46)、室内活动时间(OR=1.02)、大气PM10浓度(OR=1.09)与小学生冬季产生症状呈正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大气污染物浓度增高对小学生发生疾病、症状以及因病缺课有影响且存在滞后效应。父亲本科及以上文化水平是学生健康的保护因素,室内环境污染和室外大气污染均可导致学生疾病和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地铁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混合送风模式下污染物的扩散机制,分析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  方法  随机抽取某城市4条地铁线20 % 的站点,对其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和室内空气中PM2.5、PM10、细菌总数、真菌总数进行检测。  结果  新风、回风、混风、送风污染物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送风污染物浓度均低于新风、回风、混风;室内空气检测结果显示,送风污染物浓度均低于站厅、站台层(P均 < 0.05)。站台层颗粒污染物水平均高于站厅层(P < 0.05),微生物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PM2.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送风污染物水平与新风、混风污染物水平呈正相关;站厅层空气、站台层空气中污染物水平与送风污染物水平呈正相关;细菌总数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送风与新风、混风细菌总数呈正相关,站厅层空气与送风细菌总数呈正相关,站台层空气细菌污染物与送风无相关性。  结论  地铁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可有效降低风源中的污染物浓度,对相对静态环境的站厅层室内空气改善较为明显,但对于相对动态的站台层室内空气则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2013―2019年南京市大气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 PM2.5)短期暴露对人群死亡的影响及其所致超额死亡人数。方法  收集环保、气象、户籍人口和死因监测数据,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PM2.5对人群死亡的影响,得到暴露-反应关系系数,估算因PM2.5短期暴露导致人群超额死亡人数。结果  在2013―2019年,南京市大气PM2.5质量浓度增加,居民各系统疾病死亡风险随着升高(均有P < 0.05)。PM2.5短期暴露引发的人群非意外总死亡中超额死亡人数为8 479人,占人群非意外总死亡的3.21%;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疾病、循环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超额死亡人数及其占所属疾病类型总死亡人数的比例分别为1 202人(4.32%)、1 424人(1.60%)、4 505人(3.94%)、2 613人(3.79%)和1 856人(4.14%)。结论  2013―2019年南京市PM2.5质量浓度和其造成的居民超额死亡人数呈降低趋势,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健康收益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先天性心脏病与空气污染的关系,为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先天性心脏病防控体系,提高出生人口质量提供依据。  方法  对先天性心脏病采用发生率描述,空气污染、气象因素采用年均数、超标天数等统计描述;采用时间序列分析先天性心脏病及空气污染的长期变化趋势;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先天性心脏病与不同滞后月(lag 0~lag 12)、空气污染物浓度的相关性;采用广义泊松相加模型分析空气污染物对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的影响。   结果  2009 — 2016年西安市发生先天性心脏病2 098例,占总出生缺陷的18.7 %;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逐年增加,发生率从2010年的73.3/万,增加到2015年的159.5/万。孕早期多污染物模型分析显示,当调整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时,二氧化硫(SO2)浓度每升高10 μg/m3,先天性心脏病风险增加48.5 %(RR = 1.485,95 % CI = 1.441~1.530)。当调整其他污染物时,发现NO2和PM10与先天性心脏病可能有关。未发现PM2.5与先天性心脏病有关。   结论  西安市先天性心脏病整体呈增长趋势,可能与空气污染有关;孕早期暴露SO2可增加先天性心脏病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辽宁省沈阳地区大气PM2.5浓度和PM2.5中重金属污染特征。  方法  于2014年2月—2017年10月在沈阳地区采集环境大气PM2.5样品,用10%硝酸溶液60℃水浴超声提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定样品中Cr、Mn、Ni、As、Se、Cd、Sb、Pb、Hg等9种重金属的含量,并对沈阳地区大气PM2.5浓度与PM2.5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和健康风险进行分析评价。  结果  沈阳地区PM2.5的日均质量浓度为68.4 μg/m3,低于我国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75 μg/m3)。PM2.5中重金属各元素平均浓度从高到低的顺序为:Pb > Mn > As > Cr > Sb > Ni > Se > Hg > Cd,其中As的浓度值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参考浓度限值。9种非致癌性重金属非致癌风险商(HQ)值均 < 1。Cr、Ni、As、Cd 4种致癌性重金属健康风险只有Ni的致癌风险低于人类可接受风险水平10–6,而其他3种元素致癌风险 > 10–6  结论  沈阳地区大气PM2.5中的重金属非致癌健康风险可忽略,存在一定程度的致癌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