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3 毫秒
1.
  目的  通过Meta分析对比重复冲刺训练(RST)、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及短跑间歇训练(SIT)等3种不同间歇训练类型与中等强度耐力训练(MICT)干预超重大学生体脂率的效果,为超重大学生采用合适的锻炼方法提供参考。  方法  检索和筛选Web of Science、PubMed、Scopus、The Cochrane Library及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建库至2020年4月1日关于HIIT、SIT、RST及MICT干预超重大学生的随机对照实验研究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及偏倚风险的评估,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和网状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18篇文献815个样本; Meta分析显示HIIT(SMD=-0.26,95%CI=-0.52~-0.00,P<0.05)与SIT(SMD=-0.39,95%CI=-0.72~-0.07,P < 0.05)在降低体脂率方面优于MICT; RST与MIC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28,95%CI=0.32~0.87,P>0.05)。通过SUCRA法结合效应量发现干预体脂率效果的最优可能性概率排序为:SIT(SUCRA=79.3)>HIIT(SUCRA=78.2)>RST(SUCRA=56.8)>MICT(SUCRA=35.7)。  结论  高强度间歇训练在减少超重大学生体脂率方面整体优于MICT,且通过SIT进行锻炼可能会取得最优的减脂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为促进大学生居家体育锻炼提供参考。  方法  方便抽取北京市6所高校1 132名大学生利用问卷星进行体育锻炼行为与影响因素问卷调查。  结果  1 033名(91.25%)大学生居家参与体育锻炼,每周锻炼频次为(3.33±1.99)次,每次锻炼时长为(39.24±13.23)min,锻炼强度主观感觉值为(2.61±0.99)。不同性别大学生锻炼频次、时长和强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级和居住地大学生锻炼频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不同性别、居住地大学生锻炼项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不同锻炼动机大学生锻炼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级、缺乏锻炼兴趣、场地受限、器械不全、家庭运动氛围、学校要求是大学生居家参与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P值均 < 0.05)。  结论  大学生居家体育锻炼现状有待改善,应结合大学生锻炼动机和锻炼项目特征,基于学校体育教学,建立家庭-学校-社会的网络互动平台,形成有效联动机制,促进大学生居家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  相似文献   

3.
翟文海  张琼  闫俊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7):1055-1060
  目的  探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后中国大学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和相关因素的变化,为心理健康教育及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检索PubMed、Cochrane、CBM、WanFang、CNKI和CIP数据库,收集有关中国大学生抑郁相关因素的文献,以文献调查时间在2020年1月前后判定疫情前后,研究工具限用抑郁自评量表或流调用抑郁量表,运用Stata 15.1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纳入疫情前文献26篇,样本量共76 816人,疫情后文献18篇,样本量共102 653人。疫情后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疫情前(35.7%,30.9%),15个因素被纳入Meta分析,疫情前大三年级与大学生抑郁症状呈正相关(OR=1.27);疫情前后大四年级、性格内向、不吃早餐、身体不健康、家庭经济差、单亲家庭、熬夜、睡眠质量差均与大学生抑郁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44,1.35;1.68,2.01;3.33,3.03;2.21,4.99;1.80,1.89;2.33,1.92;1.53,3.08;2.23,2.97),高社会支持、体育锻炼均与其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57,0.55;0.78,0.60)(P值均 < 0.05)。  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后大学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较高,性格内向、体育锻炼、身体不健康、睡眠质量差和熬夜对其影响高于疫情前。应针对性加强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基于微信主导的多元化健康教育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及自我身体形象的影响。  方法  采用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选择2019年3月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276名,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145人、对照组131人。对照组给予常规体育锻炼教育,实验组联合应用基于微信主导的多元化体育锻炼健康教育。3个月后,比较两组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自我身体形象。  结果  干预后,实验组大学生有规律地参加体育锻炼(79.31%)、锻炼频率≥3次/周(70.34%)、锻炼时间≥30 min/次(64.60%)、每次锻炼强度中等及以上(73.10%)、每月锻炼费用100~300元(49.66%)高于对照组(62.60%,54.20%,51.15%,61.07%,36.64%),每月锻炼费用<100元(33.79%)、运动损伤(47.59%)低于对照组(49.62%,59.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外表评价(3.87±0.32)、外表态度(3.92±0.28)、身体素质态度(3.80±0.33)、健康评价(3.78±0.24)、疾病态度(3.54±0.42)、身体部位满意度(3.61±0.38)、超重忧虑评分(3.14±0.45)均高于对照组(3.54±0.36,3.60±0.34,3.56±0.42,3.51±0.31,3.01±0.36,3.32±0.41,2.78±0.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06, 8.57,5.30, 8.13, 11.15, 6.10, 7.36, P值均<0.05)。  结论  基于微信主导的多元化健康教育有助于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养成,对于改善自我身体形象有积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王苏  王晓成  程景民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12):1829-1832
  目的  了解山西省大学生外卖点餐现状及其与超重肥胖的关系,为促进大学生健康饮食和预防肥胖带来的患病风险提供参考建议。  方法  通过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山西省大学城内的山西大学、山西理工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山西传媒学院5所高校的1 63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大学生外卖点餐频率的影响因素,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大学生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  结果  1 456名大学生有点外卖经历,性别、月均生活费、年级和专业是影响大学生外卖点餐频率的影响因素(χ2值分别为72.26,242.89,351.52,222.35,P值均 < 0.01)。大学生超重肥胖率为12.3%,其中男生为19.2%,女生为6.6%。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性别、月均生活费、年级、专业、常住地后,大学生每周外卖点餐频率越高,超重肥胖率越高(P值均 < 0.05)。  结论  大学生外卖点餐行为比较普遍,控制外卖点餐频率有助于降低超重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体验式健康教育对大学生2型糖尿病前期人群饮食控制的影响,为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提供参考。  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9月—2021年6月从长治医学院筛查出的78例2型糖尿病前期大学生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名)。对照组给予为期10个月的常规健康教育,每周1次,每次1 h;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进行体验式健康教育,每周1次,每次1 h,内容包括饮食体验、运动体验、血糖检测体验和慢性并发症体验等。比较两组大学生的血糖、血脂、体质量指数(BMI)水平以及饮食控制情况、饮食控制行为改变阶段分布等。  结果  观察组在干预后10个月的饮食控制行为改变阶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2,P < 0.05)。观察组在干预后10个月的饮食治疗依从性评分、饮食控制知识得分均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74,11.51,P值均 < 0.05)。观察组在干预后不同时间点的部分血糖、血脂指标以及BMI水平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  结论  体验式健康教育能够加深大学生2型糖尿病前期人群对糖尿病的认知,促使其主动改变自我管理行为,养成良好的饮食控制习惯,从而达到有效控制血糖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现状及其与儿童期虐待经历的关系,为预防儿童虐待和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16年3—4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南充市2所高校918名大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儿童期虐待经历及健康危险行为。使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至少有1种健康危险行为的人数为720(78.43%)名,暴饮暴食人数最多(595名,64.81%)。吸烟、一次喝≥5瓶啤酒、打架斗殴、自杀意念人数依次为146(15.90%)、271(29.52%)、224(24.40%)、205(22.33%)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儿童期至少经历1种虐待与大学生打架斗殴、自杀意念及暴饮暴食行为呈正向关联;儿童期情感忽视与大学生吸烟、自杀意念行为呈正向关联;儿童期情感虐待与大学生打架斗殴、自杀意念及暴饮暴食行为呈正向关联;儿童期性虐待与大学生吸烟行为呈正向关联(P值均<0.05)。  方法  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较普遍,儿童期虐待经历会增加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大学阶段年轻女性桡骨超声传导速度(speed of sound, SOS)水平以及膳食对骨骼健康的影响,为有效预防大学生骨折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河北医科大学女大学生363名作为调查对象,半定量食物频率法用于膳食调查。使用主成分分析得出膳食模式,超声骨密度仪用于测定桡骨SOS。  结果  女大学生平均SOS为(4 138.0±114.3)m/s,骨量偏低者占26.7%。因子分析法提取了3种主要的膳食模式,分别为"零食类""植物性""高蛋白高脂肪"模式,其累计贡献率为55.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桡骨SOS水平增加,小吃零食类食物与SOS水平呈负相关(β值分别为13.23,-0.47,P值均<0.05)。  结论  大学阶段仍然是女性骨量积累的高峰时期,小吃零食可能对骨骼健康带来负面影响。有必要在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关键时期开展营养宣教以提高大学生健康意识,树立良好生活习惯,倡导健康生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不同基因型的HBV引发肝细胞癌(简称“肝癌”)风险差异及其潜在机制。  方法  通过检索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及万方数据获取相关数据,利用Meta分析的方法进行数据整合。从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Genbank数据库获取HBV的DNA序列,并分析不同基因型的HBV危险突变发生频率。  结果  共检出相关文献1 066篇,经筛检纳入符合要求文献17篇。总调查人数为16 288例,其中肝癌患者3 61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感染HBV C基因型患者罹患肝癌风险较A、B及D基因型高,而感染A、B及D基因型的患者发生肝癌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HBV DNA突变频率分析结果显示,C基因型中危险突变发生频率高于其他基因型。  结论  HBV C基因型与其他主要基因型相比,发生肝癌的风险更高,这可能归因于C基因型发生危险突变的频率更高。  相似文献   

10.
秦剑博  郭仁红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12):1820-1824
  目的  探讨运动康复训练对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及运动意识、运动行为的影响。  方法  2019年2—7月,选取天津市6所普通高校的108名轻中度肢体残疾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54名),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干预,干预组通过体育处方进行运动康复训练。对比两组学生干预前后的心理健康状态、运动意识及运动行为变化。  结果  与干预前相比,干预组干预后的焦虑(25.93%)、抑郁(12.96%)、人际关系敏感(22.22%)阳性检出率均降低(χ2值分别为6.64,4.48,16.80,P值均 < 0.05)。与干预前相比,干预组干预后以辅助治疗疾病、满足兴趣、促进健康为运动目的大学生占比明显提高(29.63%,24.07%,35.19%),以应对体育考试为运动目标的(14.81%)大学生检出率降低(χ2值分别为4.48,5.65,5.98,32.04,P值均 < 0.05)。与干预前相比,干预组干预后的每周运动频率、每次运动时间明显增加,主要运动形式中结伴运动者、高强度及中等强度运动者、规律运动者、运动后感受很好者占比均增加,且各项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7.84,14.72,16.34,15.15,16.12,9.44,P值均 < 0.05)。  结论  对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实施运动康复训练,有助于强化其运动意识,改善其运动行为,从而有效促进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同时减轻焦虑、自责、过敏、抑郁等负性情绪,促进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不同类型间歇训练与持续训练对改善大学生心肺适能的效果,为大学生健康促进提供干预方法的证据支持。  方法  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Science Direct、Scopus、the Cochrane Library和CNKI等数据库中建库至2020年4月1日关于传统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HIIT)、重复冲刺训练(repeated-sprint training, RST)及短跑间歇训练(sprint-interval training, SIT)干预久坐不运动大学生的随机对照实验研究文献,由2名研究者独立对文献进行筛选、数据提取及偏倚风险的评估,采用Stata 16.0软件依次进行传统Meta分析及网状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21篇文献728名样本;Meta分析显示HIIT(SMD=0.35,95%CI=0.10~0.60,P < 0.05), SIT(SMD=0.38,95%CI=0.05~0.70,P < 0.05)在提高VO2max指标上优于中等强度持续运动(moderate-intensity continuous training, MICT)、RST(SMD=-0.08,95%CI=-0.41~0.25,P>0.05)对比MI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IIT(SMD=0.40,95%CI=0.08~0.72,P < 0.05)、SIT(SMD=0.35,95%CI=0.03~0.67,P < 0.05)提高VO2max指标方面优于RST,HIIT与SIT(SMD=0.05,95%CI=-0.25~0.36,P>0.05)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种训练方式提高VO2max指标的效果大小可能性排序为HIIT与SIT高于RST及MICT,且HIIT高于SIT,RST高于MICT。  结论  高强度间歇训练改善VO2max的效果整体优于MICT,且采用HIIT进行训练可能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开展大学生使用健身APP现状及其相关因素分析,为推进全民科学健身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通过三阶段复合抽样方法选取中国2 171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大学生使用健身软件的相关因素。  结果  大学生健身APP使用报告率为61.9%,不同年级、身体健康认知、健身观念、健身目的和运动频率学生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8.01,37.15,214.12,31.23,316.21,P值均 < 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所属年级(β=-0.31)、健身观念(β=0.46)、健身目的(提升健康:β=0.52,减肥塑形:β=0.65)、软件友善度(β=0.34)和部分运动项目(跑步类:β=1.24,持械练习:β=0.80)是健身APP使用的主要相关因素(P值均 < 0.05);性别(β=0.30)、专业(β=0.01)、运动频率(β=-0.29)等因素与大学生健身APP的使用无相关关系(P值均>0.05)。  结论  大学生对于健身APP使用程度高,年级、健身观念、健身目的、运动项目和软件设计是大学生软件使用的相关因素。健身APP需改进训练模块的个性化需求设计,以提升大学生用户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大学生群体对娱乐性噪声所致听力损失相关情况的知信行现状,为大学生群体的听力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0年2—4月采用“问卷星”网络平台对某综合性大学的45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基本信息、听力健康知识、听力健康信念与听力相关行为,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法分析听力健康信念对听力损失相关行为的影响。结果 收到有效问卷45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9.34%。187名大学生(占41.4%)认为自己的听力有一定程度的损失。30.1%的大学生每天使用耳机收听的时间在60 min以上,7.1%的学生将音量设定超过最大音量的60%,42.0%的学生戴着耳机听音乐或广播入睡。只有8.4%的学生知晓长期接触噪声致听力损失的阈值,15.0%的学生知晓噪声所致听力损失不可治愈。医科专业学生对噪声危害知识的知晓率、有关听力健康知识的得分较高(P <0.05),本科高年级学生有关听力健康知识的得分较高(P <0.05)。听力健康信念量表中的“自我效能”维度得分与每天戴耳机频率、每天戴耳机时长、嘈杂环境下提高耳机音量的概率、戴耳机听音乐或广播入睡的频率均成正相关(OR=1....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在新冠肺炎疫情居家上网课期间某市一至六年级学生睡眠与运动情况的关系,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学生健康促进有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20年4月22日至5月14日,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某市24 452名小学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睡眠时间、运动情况等。  结果  小学生每天低强度运动参与率为21.6%,中强度运动参与率为9.4%,高强度运动参与率为5.8%;每次参与各类强度运动的时间>30 min的学生比例不足10%;一至六年级小学生睡眠不足报告率分别为22.5%,25.5%,28.9%,31.3%,35.0%,39.9%(χ2=350.75,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性别、年级、是否独生等因素以后,进行高强度运动与睡眠不足呈负相关(OR=0.91,95%CI=0.86~0.97)。  结论  各年级小学生睡眠不足较为普遍,小学生进行适量的高强度运动是保证充足睡眠时间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体育健康教育与青少年健康素养的因果关系,为提升体育健康教育和青少年健康素养水平提供纵向实证研究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湖北省襄阳市、辽宁省大连市和吉林省辽源市4所初中学校七年级的24个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间隔18周的纵向追踪设计对696名初中生进行2次问卷调查。测量工具采用修订后的学校体育健康教育量表以及初中生健康素养量表。结果 第1次测量(T1)运动督导可以正向预测第2次测量(T2)健康素养(β=0.18),T1健康素养也能够正向预测T2运动督导(β=0.18)(P值均<0.01);T1健康教育可以正向预测T2健康素养(β=0.57,P<0.01),T1健康素养不能正向预测T2健康教育(β=0.03,P>0.05);T1体育教学可以正向预测T2健康素养(β=0.39),T1健康素养也能够正向预测T2体育教学(β=0.10)(P值均<0.05)。体育健康教育的3个维度对健康素养的3个维度均具有正向预测作用(P值均<0.05)。结论 体育健康教育3个维度中,健康教育是影响初中生健康素养的主要因素,两变量之间存在纵向因果关系。运动督导、体育教...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2020年中国5个地区学校健康教育执行情况及其存在问题,为中小学健康教育相关规范制度的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提供一定数据和理论支持。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1 295名)、海南省海口市(448名)、河北省石家庄市(788名)、四川省成都市(728名)和江苏省苏州市(793名)5个地区的4 052名学生进行网上问卷调查,了解学校健康教育实施和学生健康教育需求情况。  结果  有89.98%学生使用了统一的健康教育教材,63.50%的学生每周上1次健康教育课。学校健康教育中获得健康知识主要来源、使用统一教材、课时安排、授课教师在地区和学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4.98,40.97,590.08,1 061.12;50.70,47.68,356.09,193.30,P值均 < 0.05)。学生健康知识主要来源为学校/教师(92.47%)。健康教育课授课教师主要是班主任(30.03%)。学生感兴趣的健康教育内容在性别、学段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0.91,35.90,P值均 < 0.05),各地区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学生希望获取健康知识途径在地区和学段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77.29,32.37,P值均 < 0.05)。  结论  学校健康教育现状良好,但需积极培养高素质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同时各地应根据自身实际和学生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健康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17.
王聪帅  闫建华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11):1664-1667
  目的  了解大学生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感知、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内在机制,为有效缓解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纵向设计,使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体育锻炼等级量表(PARS-3)、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感知量表分别于2021年12月(T1)和2022年3月(T2)方便抽取郑州、北京、沈阳、天津4个地区16所高校的973名大学生进行2次追踪调查。  结果  2次调查,男、女生在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感知变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1.81,-1.82,P值均>0.05),在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2个变量上存在跨群组的性别差异(T1:Z值分别为-0.98,-4.84;T2:Z值分别为-0.86,-4.64,P值均<0.01),男生的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女生;大学生在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感知、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上存在稳定、同步相关性(r=-0.31~0.54,P值均<0.01);大学生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感知T1能够预测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T2(β值分别为0.30,0.43,P值均<0.01),体育锻炼T1能够预测心理健康T2(β=0.37,P<0.01),且在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感知与心理健康的影响路径上,体育锻炼具备中介作用。  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感知、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存在纵向因果关系,依据性别提高大学体育锻炼意识对改善心理健康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