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了解顺义区学龄前儿童发生伤害风险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预防伤害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顺义区3所幼儿园,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抽中幼儿园的所有家长进行网络平台线上调查.结果 学龄前儿童伤害的低、中、高风险评估比例分别59.5%,37.5%和3.0%.学龄前儿童年龄和班级越高,伤害风...  相似文献   

2.
探讨长宁区学龄前儿童非故意伤害的流行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制定切实可行的儿童伤害预防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以长宁区6所幼儿园小班和中班790名幼儿为研究对象,随访监测儿童1 a内非故意伤害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790名学龄前儿童1 a间共发生非故意伤害23人次,年发生率2.91%,其中男童发生率为2.38%(10/421),女童发生率为3.52% (13/3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16,P=0.338).非故意伤害类型以跌落/坠落为主(占52.2%),52.2%的伤害发生在家中或幼儿园,所有伤害均为轻微伤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儿童非故意伤害有关的因素有年龄、性格、近1 a非故意伤害史、是否对家庭环境进行安全性评估和孩子健康状况(P值均<0.05).结论 长宁区学龄前儿童非故意伤害发生率虽处于较低水平,但应继续针对儿童非故意伤害相关因素采取综合性安全防范措施,重点加强对家庭环境进行安全性评估,以及关注近1 a有非故意伤害史的儿童.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中国学龄前儿童贫血现况及其与不同能区及总体神经心理发育状况的相关关系。  方法  数据来源于“中国0~18岁儿童营养与健康系统调查与应用”项目,以14省28个调查点的3 261名2~6岁儿童及其家长为研究对象。儿童相关人口学特征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行面对面调查。采用血红蛋白检测方法(Hemocue法)测定儿童全血血红蛋白,儿童的神经心理发育水平由经过培训的儿童保健人员采用《0~6岁儿童发育行为评估量表》(WS/T 580—2017)进行测查。  结果  儿童血红蛋白平均水平为(125.23±11.49)g/L,贫血率为10.30%。调整性别、年龄、民族、地区、喂养方式、母孕期情况等混杂因素之后,2~6岁贫血儿童在大运动(β=-2.15,95%CI=-3.89~-0.41)、精细动作(β=-2.46,95%CI=-4.12~-0.79)、适应能力(β=-2.59,95%CI=-4.42~-0.76)、语言(β=-3.65,95%CI=-5.53~-1.78)和社会行为(β=-3.11,95%CI=-4.94~-1.28)5个能区以及全量表(β=-2.79,95%CI=-4.10~-1.49)发育商水平均低于非贫血儿童(P值均 < 0.05)。  结论  2~6岁儿童贫血与其总体发育商以及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和社会行为五大能区发育商水平均呈负相关,建议积极开展学龄前儿童贫血监测、干预工作,进一步提高儿童的神经心理发育水平。  相似文献   

4.
探讨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以及不同类型视屏暴露(电视、手机、其余电子产品)与心理行为的关联,为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徐州市城区10所幼儿园的2 582名在园儿童进行体检,并填写家长问卷,了解视屏时间及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分析平均视屏时间以及不同类型视屏(电视、手机、其余电子产品)暴露时间与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的关联.结果 徐州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内化行为、外化行为、亲社会行为异常检出率分别为3.8%,22.4%,20.9%.男童电视视屏时间、学习日平均视屏时间、一周平均视屏时间均高于女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后,学习日、周末、一周平均视屏时间与学龄前儿童内、外化行为问题呈正相关,而一周平均视屏时间与亲社会行为呈正相关(P值均<0.05);校正多个协变量后,学习日和一周平均视屏时间与儿童内、外化行为呈正相关(P值均<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后,各类型视屏时间暴露均影响儿童的内、外化性行为(P值均<0.05);校正多个协变量后,关联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后,各类型视屏暴露时间与儿童内、外化行为问题呈正相关(P值均<0.05);校正多个协变量后,各类型视屏暴露与内化行为问题呈正相关,且其余电子产品视屏时间与外化行为问题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 平均视屏时间与儿童心理行为呈正相关,电视、手机等不同类型视屏暴露时间会增加儿童心理行为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雌二醇(E2)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间的调节作用,为促进学龄前儿童行为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22年9—11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蚌埠市2所幼儿园354名3~6岁儿童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和儿童行为核查表(CBCL)评价父母教养方式和儿童行为问题,采用唾液E2水平评估儿童体内E2水平。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父母教养方式和儿童行为问题量表的得分;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父母教养方式、E2及儿童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结果 父母溺爱、放任、专制、不一致型教养方式得分与儿童行为问题的评分均呈正相关(r=0.14~0.70);父亲民主型教养方式与儿童行为问题的6个维度评分(退缩、焦虑抑郁、社交问题、注意问题、违纪问题、攻击行为)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4,-0.22,-0.21,-0.17,-0.27,-0.20),母亲民主型教养方式与儿童行为问题除退缩维度外的5个维度评分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4,-0.12,-0.13,-0.21,-0.12)(P值均<0.05)。调节效应结果显示,E2水平在母亲溺爱型、放任型教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父亲情绪症状与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为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预防与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于2023年2—4月从合肥市分别抽取2县2区2开发区,每县/区/开发区抽取2所幼儿园,共抽取12所幼儿园3 672名3~6岁儿童及其父亲为研究对象,父亲填写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21),母亲填写儿童心理行为发展问卷(SDQ),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父亲情绪症状与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结果 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8.65%,父亲压力、焦虑、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4.82%,10.05%,6.64%。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父亲有压力、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时,其子代情绪行为问题异常检出率均高于父亲无负面情绪组(OR=1.77~2.13,P值均<0.01);父亲有压力症状与男童情绪行为问题的风险增加相关,父亲有焦虑症状、抑郁症状与男童、女童情绪行为问题风险增加均相关(OR=1.45~2.69,P值均<0.05);父亲有压力症状与一孩情绪行为问题的风险增加相关,父亲有焦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芜湖地区学龄前儿童睡眠情况及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为改善儿童睡眠质量和情绪行为问题提供依据。  方法  2017年5月对芜湖市12所幼儿园1 158名大班儿童进行整群抽样调查,采用自制问卷调查儿童的一般情况和入睡前情况,采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DQ)父母版》和《2~5岁儿童睡眠状况调查问卷》调查情绪行为及睡眠障碍问题。  结果  调查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异常总的检出率为44.21%,其中同伴交往问题最为突出;学龄前儿童入睡前情况存在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是否单独睡眠及睡前是否需要安慰物两个方面;41.97%的学龄前儿童检出至少1种睡眠障碍类型,其中睡眠不安的检出率女童为33.83%,高于男童的25.97%;睡眠影响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出现,异态睡眠(OR=2.33,95%CI=1.25~4.34)和睡眠不安(OR=4.92,95%CI=1.28~19.00)增加女童该问题的风险,睡眠充足会降低此风险(OR=0.46,95%CI=0.27~0.77);异态睡眠增加男童情绪行为异常的风险(OR=1.86,95%CI=1.08~3.19),而单独睡眠降低该风险(OR=0.59,95%CI=0.37~0.95)。  结论  睡眠障碍增加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充足的睡眠及儿童单独的睡眠习惯可减少其情绪行为问题的出现,睡眠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具有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8.
了解黄山市区学龄前儿童被欺凌行为的流行特征及其与行为问题的关系,为学龄前阶段预防控制同伴欺凌行为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在黄山市区对方便抽取的2 395名儿童家长,采用问卷调查儿童一般人口学特征、被欺凌行为以及行为问题等.结果 学龄前儿童中最近2个月遭受言语欺凌、关系欺凌、躯体欺凌的报告率分别为7.7%,14.9%,28.3%;36.9%的研究对象报告至少遭受1类被欺凌行为.被言语欺凌和被关系欺凌的报告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而被躯体欺凌行为报告率随着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P值均<0.01).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7个维度、内外向性行为问题以及行为问题总分均表现为有行为问题者的3类被欺凌行为报告率均高于无行为问题者(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学龄前儿童焦虑问题、躯体化症状、攻击行为、注意问题、多动问题与被言语欺凌关系的OR值均>1.6;攻击行为、注意问题与被关系欺凌关系的OR值均>2.3;躯体化症状、攻击行为与被躯体欺凌关系的OR值均>1.4(P值均<0.05).结论 学龄前儿童被欺凌行为报告率较高,且行为问题与被欺凌行为之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的流行现状和影响因素,为有效改善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提供参考.方法 2017年12月-2018年6月采用自编问卷,利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扬州、镇江、徐州3座城市的8456名在园学龄前儿童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由家长或主要监护人完成一般人口学特征、视屏时间、睡眠模式和儿童睡眠习惯量表(CSHQ)...  相似文献   

10.
了解南通市大学生非故意伤害行为(骑车\步行\游泳相关行为)现况,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南通大学、南通职业大学和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3所高校共1 62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骑车违规、步行违规和去不安全场所游泳3个方面.结果 南通市大学生非故意伤害行为中,步行不走人行横道/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的行为发生率最高,占67.92%,男生多于女生(P=0.001);其次为骑车带人发生率为42.07%,男生(47.86%)明显高于女生(37.18%)(P<0.01);再次为骑车逆行(13.81%),且随年级增高逐渐增多(P=0.005).其他行为的发生率较低(不到10%).结论 南通市大学生骑车\步行\游泳危险行为在校园内屡有发生,对安全存在潜在危害.学校、家庭、社会应充分重视,共同预防控制和减少此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分析影响儿童行为问题的饮食危险因素,为预防和减少儿童行为问题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Rutter儿童行为量表对学龄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分型,应用食物频率间卷(FFQ)调查各营养素摄入状况,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及逐步回归分析研究行为问题与营养素摄入状况的相关性.结果不同性别儿童行为问题分型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8.01,P<0.05),男童主要以A型行为问题为主(53.37%),女童主要以N型行为问题为主(44.87%).行为问题组儿童能量、蛋白质、脂肪、胆固醇、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P、Se摄入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22,-2.10,-2.29,-2.48,-3.16,-2.01,-2.02,-1.96,-2.08,P值均<0.05).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性别、Se、维生素C与A型行为问题有关(F=4.84,P=0.01);分娩方式与N型行为问题有关(F=6.00,P=0.02);分娩方式、维生素A与M型行为问题有关(F=6.97,P=0.00);分娩方式、Cu、维生素A与总行为问题有关(F=5.47,P=0.00).结论 营养素摄入与儿童行为问题有关,纠正行为问题儿童营养失衡可能对改善行为问题有帮助.  相似文献   

12.
探讨家庭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关联性,为促进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早期家庭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使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父母版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及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PU-P)对安徽省3个地区2 553名学龄前儿童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进行调查,分析家庭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关联性.结果 学龄前儿童同伴交往异常检出率最高,为21.6%;其次为多动、困难总分、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和亲社会行为问题,异常检出率分别为16.9%,10.8%,10.1%,9.9%和7.8%.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拒绝和控制/过度保护能够增加学龄前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风险,情感温暖能够降低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风险.分层分析显示,母亲的拒绝和控制/过度保护以及父亲拒绝均会增加学龄前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风险,父母的情感温暖能够降低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风险,但是父亲控制/过度保护与学龄前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无关(P>0.05);其他监护人仅表现为拒绝能够增加学龄前儿童同伴交往问题异常的风险、情感温暖能够降低困难总分异常的风险(P值均<0.05).结论 家庭教养方式会影响学龄前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发生风险,且母亲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关联性更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行为特征与多发伤害事件的关系.方法 整群选取马鞍山市12所幼儿园的2 001名儿童,采用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父母症状问卷)对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评定,开展为期半年的伤害主动监测.结果 有行为问题的学龄前儿童多发性伤害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行为问题的儿童(χ2=16.47,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行为问题中的多动(OR=2.67)、冲动-多动(OR=1.81)、心身障碍(OR=1.61)、母亲白天轮班(OR=5.66)及经常上夜班(OR=7.05)、男童(OR=1.61)、4~5岁年龄段(OR=3.71)、早产(OR=1.74)是学龄前儿童多发伤害事件的危险因素.结论 学龄前儿童多发伤害事件与其行为问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了解中学生伤害发生情况及其与睡眠问题之间的相关性,为制定中学生伤害发生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沈阳市于洪区3 477名在校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收集一般人口统计学指标、伤害、睡眠问题等资料.采用x2检验比较不同组别中学生伤害检出率的差异,利用t检验比较有无伤害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各因子得分及总分的差异,并建立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睡眠问题及各因子对中学生伤害发生的影响.结果 中学生睡眠问题的检出率为17.6%,男生(16.6%)低于女生(1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16,P>0.05).中学生过去1 a伤害的报告率为30.2%,男生报告率(34.3%)高于女生(26.8%),初中生(36.2%)高于高中生(2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2.96,48.39,P值均<0.01).伤害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紊乱、日间功能障碍以及PSQI总分均高于无伤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紊乱、日间功能障碍以及总睡眠问题较高组发生伤害的风险增加(P值均<0.01).结论 中学生存在睡眠问题会增加伤害发生的风险,积极改善中学生睡眠状况对伤害的防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及夜间睡眠时间与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关联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资料源自2015年3-6月中国长江中下游4个城市部分3~6岁学龄前儿童问卷调查。采用自编的"学龄前儿童发育问卷"调查学龄前儿童夜间睡眠时间和质量,通过长处与困难量表(SDQ)了解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发生情况,有效问卷共8 900份。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夜间睡眠时间及睡眠质量与情绪和行为问题之间的关联。结果 学龄前儿童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SDQ困难总分、亲社会行为异常率分别为9.0%、13.9%、18.9%、25.5%、13.6%和16.2%,除情绪症状异常率女童高于男童,其余各项异常率男童全部高于女童。睡眠质量好、较好和较差/很差分别为3.9%、52.9%和43.2%。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控制性别、年龄、分娩方式、出生体重、出生身长和父母文化程度等混杂因素后,与夜间睡眠较短的儿童相比,夜间睡眠较长的儿童发生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SDQ困难总分、亲社会行为异常的风险较低,OR值(95%CI)分别为0.86(0.77~0.95)、0.85(0.78~0.93)、0.85(0.79~0.92)、0.87(0.81~0.93)、0.83(0.76~0.91)和0.82(0.76~0.89);与睡眠质量好的儿童相比,睡眠质量较差/很差的儿童发生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SDQ困难总分、亲社会行为异常的风险升高,OR值(95%CI)分别为3.26(2.40~4.42)、2.86(2.16~3.78)、2.60(2.00~3.38)、1.96(1.52~2.54)、4.02(3.06~5.27)和2.56(1.96~3.35)。结论 夜间睡眠时间短和睡眠质量差对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3~6岁儿童行为问题与母乳喂养的关系。方法:采用Conners行为问卷父母用量表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出生后喂养方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20.91%,其中男童26.49%,女童14.4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纯母乳喂养是男童行为问题的保护因素(OR=0.58);混和喂养是女童的危险因素(OR=3.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了父母亲文化程度、父/母是否长期在外工作后,混和喂养仍然是女童的危险因素(OR=2.83),纯母乳喂养仍然是男童行为问题发生的保护因素(OR=0.57)。结论:非纯母乳喂养方式是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深圳市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现状,探讨家庭因素对儿童行为的影响。方法:随机整群抽取深圳市宝安区1 024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CBCL)中国标准化版本及自拟影响因素调查表,进行家长问卷调查。结果: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3.15%,影响行为问题的家庭因素有父母之间关系和亲子关系、家长对儿童的态度、打骂与否、管教儿童方式和儿童犯错时家长采取的方法等。结论:家庭因素对儿童行为有重要影响,必须重视父母之间关系和亲子关系,维持家庭稳定,对儿童采取鼓励支持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减少儿童的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芜湖市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随机抽取芜湖市7所幼儿园,采用基本信息问卷、儿童长处和困难问卷家长版进行调查,并对影响儿童情绪和行为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结果 芜湖市学龄前儿童困难总分异常发生率为8.72%,其中多动(17.04%)、同伴交往问题(20.81%)较为突出,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