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通过Meta分析对比重复冲刺训练(RST)、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及短跑间歇训练(SIT)等3种不同间歇训练类型与中等强度耐力训练(MICT)干预超重大学生体脂率的效果,为超重大学生采用合适的锻炼方法提供参考。  方法  检索和筛选Web of Science、PubMed、Scopus、The Cochrane Library及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建库至2020年4月1日关于HIIT、SIT、RST及MICT干预超重大学生的随机对照实验研究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及偏倚风险的评估,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和网状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18篇文献815个样本; Meta分析显示HIIT(SMD=-0.26,95%CI=-0.52~-0.00,P<0.05)与SIT(SMD=-0.39,95%CI=-0.72~-0.07,P < 0.05)在降低体脂率方面优于MICT; RST与MIC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28,95%CI=0.32~0.87,P>0.05)。通过SUCRA法结合效应量发现干预体脂率效果的最优可能性概率排序为:SIT(SUCRA=79.3)>HIIT(SUCRA=78.2)>RST(SUCRA=56.8)>MICT(SUCRA=35.7)。  结论  高强度间歇训练在减少超重大学生体脂率方面整体优于MICT,且通过SIT进行锻炼可能会取得最优的减脂效果。  相似文献   

2.
比较12周高强度间歇运动(HILT)和中等强度连续运动(MICT)对肥胖女大学生身体成分、动脉僵硬度(cfPWV)和血清抵抗素水平的影响,为改善肥胖大学生的心血管健康水平以及寻求更好的减肥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晋中学院37名肥胖女大学生随机分为HIIT组(19名)和MICT组(18名).HIIT组及MICT组分别进行12周(5次/周)运动干预,所有受试者在实验前、后测试身体成分指标及血清抵抗素水平,通过测量颈-股脉搏波速度(dPWV)评估动脉僵硬度.结果 12周HIIT和MICT均能降低肥胖女大学生体重、体质量指数(BMI)、身体脂肪量及躯干脂肪量(P值均<0.05),只有HIIT使cfPWV及血清抵抗素水平降低,肌肉量增加(P值均<0.01).与MICT组比较,HIIT组干预后躯干脂肪量、cfPWV及抵抗素水平均下降,肌肉量增加(t值分别为2.19,6.02,2.64,-2.76,P值均<0.01),且HIIT干预前后血清抵抗素降低的变化量与躯干脂肪量及cfPWV降低变化量呈正相关,与肌肉量增加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2,0.56,-0.65,P值均<0.01).结论 HIIT及MICT对肥胖女大学生身体成分均有影响.与MICT比较,HIIT对躯干脂肪量、肌肉量及动脉僵硬度的改善更有效,可能与此运动降低血清抵抗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3.
陈姗  张培珍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10):1495-1499
  目的  比较高强度间歇训练与交叉点运动训练对身体的影响,为超重女大学生维持或改善血脂健康提供更有效的运动指导。  方法  研究选取北京高校27名超重女大学生,平均年龄(20.93±2.23)岁。随机分为交叉点运动训练组(COP组)(10人)、高强度间歇训练组(HIIT组)(10人)和对照组(7人)。COP组和HIIT组进行10周每周3次的运动干预,COP组每次完成45 min COP强度持续运动,HIIT组每次完成5组HIIT;对照组保持平时的体力活动状态不变。  结果  在10周的COP强度持续运动或HIIT干预后,COP组的形态学指标显著改善,体质量指数(BMI)(-0.85 kg/m2)、腰围(-2.94 cm)、臀围和体脂率(-2.23 cm,-1.19%)均下降;血脂代谢指标及相关比值指标显著改善,血清载脂蛋白B(ApoB)水平(-9.79 mg/dL)、ApoB/载脂蛋白AI(ApoAI)(-0.19)均下降,且COP组干预前后ApoB/ApoAI的变化量高于HIIT组(-0.19,0.07)(P值均<0.05)。  结论  经过10周的运动干预,COP强度持续运动与HIIT相比是更有效的改善腹部肥胖、血脂健康、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运动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和视屏时间与超重肥胖的关联,为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取北京市朝阳区某社区4所幼儿园109名超重肥胖儿童作为病例组,在同样的幼儿园内选择体重正常的117名儿童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与病例组的年龄和性别频数匹配。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人口学、身体活动时间、视屏时间、睡眠、饮食等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在调整协变量的情况下分析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和视屏时间与超重肥胖的关联。  结果  在调整年龄、性别、平均每日睡眠时间、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总评分、中国学龄前儿童平衡膳食指数(DBI-C)正端分等因素后,每日身体活动时间 < 3 h的儿童与身体活动时间≥3 h的儿童相比超重肥胖风险增加1.55倍(OR=2.55,95%CI=1.16~5.64,P=0.02),儿童每日视屏时间每增加一个四分位数超重肥胖风险增加1.44倍(OR=2.44,95%CI=1.69~3.52,P < 0.01)。  结论  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时间不足和视屏时间较长都与超重肥胖相关。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有效增加身体活动时间并且减少儿童的视屏行为,降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沈阳市小学生超重肥胖发生情况及饮食习惯和主要食物摄入频率,为探寻饮食相关因素对儿童超重肥胖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17年5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沈阳市某区2所小学2 041名在校生作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身高和体重测量,同时发放饮食习惯及常见食物摄入频率的调查问卷。  结果  学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8.4%和22.1%,男生超重\肥胖率(21.0%, 27.8%)均高于女生(15.8%,16.2%)(χ2值分别为22.45,53.40,P值均<0.01)。单因素分析显示,是否经常吃早餐、吃饭速度、食欲、是否挑食,以及水果、海产品及罐头食品摄入频率与小学生超重肥胖有关联(χ2值分别为7.67,97.92,229.70,95.88,6.40,6.58,7.96,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吃饭速度慢(OR=0.46,95%CI=0.29~0.69)和吃饭速度正常(OR=0.47,95%CI=0.32~0.69)与小学生超重肥胖呈负相关,食欲好(OR=43.73,95%CI=5.88~325.36)与小学生超重肥胖呈正相关(P值均<0.01)。  结论  沈阳市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较高,且肥胖检出率大于超重率;常见食物摄入情况对小学生超重肥胖发生发展的影响较少,但吃饭速度快和食欲好与小学生超重肥胖的发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儿童青少年睡眠时间与社交焦虑的关联,为提倡儿童青少年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而促进心理健康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20年在北京市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招募1 145名7~16岁儿童青少年,对其进行一般身体测量和问卷调查,使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价儿童青少年的社交焦虑症状和睡眠时间。使用t检验比较不同组社交焦虑得分的差异,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睡眠时间与社交焦虑之间的关联。  结果  研究对象的社交焦虑平均得分为(5.47±4.18)分,女生、13~16岁、每日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不足和睡眠时间不足的儿童青少年社交焦虑分数较高(t值分别为-4.34,-6.14,3.35,2.93,P值均 < 0.05)。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在调整相关的混杂因素后,总体的睡眠时间每增加1 h,社交焦虑分数降低0.78分(β=-0.78,95%CI=-1.03~-0.54,P < 0.01),男生和女生的社交焦虑分数分别降低0.60(95%CI=-0.95~-0.25)和0.90(95%CI=-1.24~-0.56)分,7~12和13~16岁儿童青少年的社交焦虑分数分别降低0.75(95%CI=-1.11~-0.40)和0.76分(95%CI=-1.11~-0.41),非超重肥胖和超重肥胖儿童分别降低0.78(95%CI=-1.09~-0.48)和0.81分(95%CI=-1.22~-0.41)(P值均 < 0.01)。  结论  不同性别、年龄、营养状况儿童青少年社交焦虑程度不同,睡眠时间延长与社交焦虑分数降低相关。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降低儿童青少年的社交焦虑程度,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出生体重及分娩方式对小学生超重肥胖和腹型肥胖的影响,为预防儿童肥胖提供依据。  方法  依托广州市中小学生常规体检,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3所小学3 361名学生,对学生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分娩方式、出生体重与学生超重肥胖和腹型肥胖的关系。应用相乘交互项和Delta法探讨交互作用。  结果  广州市小学生的超重肥胖率为21.33%,腹型肥胖率为12.08%。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表明,与顺产的学生相比,经剖宫产者的超重肥胖风险增加了44%(OR=1.44,95%CI=1.16~1.80);高出生体重的学生超重肥胖风险较正常体重者增加62%(OR=1.62,95%CI=1.09~2.42)。调整多因素后,未观察到出生体重和出生方式与学生腹型肥胖之间的关联性(P值均>0.05)。经剖宫产出生与父母肥胖对学生的超重肥胖(RERI=0.33,95%CI=0.02~0.65)和腹型肥胖(RERI=0.39,95%CI=0.12~0.65)存在相加交互作用。  结论  剖宫产及高出生体重与小学生超重肥胖风险增高有关联。剖宫产出生方式与父母肥胖可能协同促进儿童肥胖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描述北京、东京3~5岁幼儿的超重肥胖现状,比较两地幼儿肥胖特征及其与生活方式的关系,为促进幼儿肥胖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法,于2019年10—11月选取北京、东京共444名3~5岁幼儿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身高、体重测量及生活方式调查,对两地幼儿的超重、肥胖现状及与生活方式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北京幼儿的体质量指数(BMI)水平及超重肥胖率(25.28%)高于东京幼儿(18.44%),北京与东京幼儿超重肥胖率在早饭前是否身体活动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9.14,31.18,P值均 < 0.05)。北京与东京幼儿超重肥胖率在晚饭后不同零食频率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4.72,21.93,P值均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北京幼儿早饭前不进行身体活动与发生超重或肥胖呈正相关(OR=1.45, 95%CI=1.10~2.68),晚饭后经常吃零食(OR=2.56,95%CI=1.44~3.57)和有时吃零食(OR=1.72,95%CI=1.21~2.72)的北京幼儿与超重或肥胖的发生呈正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北京幼儿的超重、肥胖现象高于东京幼儿,早饭前不进行身体活动、晚饭后有时吃零食、晚饭后经常吃零食与北京幼儿超重或肥胖发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功能性训练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IS)患者Cobb角、躯干倾斜角、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以期为预防和治疗AIS提供更为准确可靠的指导。  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Web of Science、PubMed、ScienceDirect数据库,依据纳入标准进行文献筛选,收集随机对照实验(RCT),使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价方法学质量,Revman 5.3软件对结局指标[Cobb角、躯干倾斜角(ATR)、患者问卷SRS-22]进行合并效应量、亚组分析。  结果  共10个RCT(AIS患者398名)纳入研究,高、中、低质量研究分别有2,5和3篇。对Cobb角的影响中,与其他非手术治疗相比,功能性训练可以降低患者Cobb角(MD=-6.56,95%CI=-7.30~-5.83,P < 0.01,I2=0);进一步亚组分析显示,亚组Cobb角、年龄、干预周期、对照组方式的效应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无干预组相比,功能性训练组可以使患者Cobb角减小(MD=-5.25,95%CI=-7.90~-2.60,P < 0.01,I2=61%)。对ATR的影响中,功能性训练组可以降低患者ATR(MD=-1.91,95%CI=-2.25~-1.57,P < 0.01,I2=0)。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功能性训练对患者SRS-22问卷功能、疼痛改善效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自我形象(MD=0.64,95%CI=0.53~0.75)、心理健康(MD=0.44,95%CI=0.15~0.74)、满意度(MD=0.58,95%CI=0.11~1.06)改善效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  结论  功能性训练不仅可以降低AIS患者的Cobb角和ATR,还可以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较好的改善,但由于异质性和偏倚的影响,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的研究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不同类型间歇训练与持续训练对改善大学生心肺适能的效果,为大学生健康促进提供干预方法的证据支持。  方法  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Science Direct、Scopus、the Cochrane Library和CNKI等数据库中建库至2020年4月1日关于传统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HIIT)、重复冲刺训练(repeated-sprint training, RST)及短跑间歇训练(sprint-interval training, SIT)干预久坐不运动大学生的随机对照实验研究文献,由2名研究者独立对文献进行筛选、数据提取及偏倚风险的评估,采用Stata 16.0软件依次进行传统Meta分析及网状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21篇文献728名样本;Meta分析显示HIIT(SMD=0.35,95%CI=0.10~0.60,P < 0.05), SIT(SMD=0.38,95%CI=0.05~0.70,P < 0.05)在提高VO2max指标上优于中等强度持续运动(moderate-intensity continuous training, MICT)、RST(SMD=-0.08,95%CI=-0.41~0.25,P>0.05)对比MI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IIT(SMD=0.40,95%CI=0.08~0.72,P < 0.05)、SIT(SMD=0.35,95%CI=0.03~0.67,P < 0.05)提高VO2max指标方面优于RST,HIIT与SIT(SMD=0.05,95%CI=-0.25~0.36,P>0.05)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种训练方式提高VO2max指标的效果大小可能性排序为HIIT与SIT高于RST及MICT,且HIIT高于SIT,RST高于MICT。  结论  高强度间歇训练改善VO2max的效果整体优于MICT,且采用HIIT进行训练可能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系统评价不同运动方式对肥胖青少年炎症反应改善的差异性,为选择合理运动方式应对青少年全身慢性炎症反应导致肥胖相关的各种慢性疾病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PubMed、Web of Science、EBSCOhost等数据库,采用Cochrane评价工具对纳入的肥胖青少年炎症指标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比较有氧、抗阻、有氧结合抗阻3种运动方式对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身体成分的影响,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干预研究和实践提供更全面有效的证据.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公开发表的与"运动干预对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体成分"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生酮饮食(KD)和生酮饮食结合抗阻训练(KD+RT)对肥胖女大学生身体成分及糖脂代谢的影响,为KD+RT应用于肥胖患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21年9月在武夷学院招募45名肥胖女大学生分为KD组(23名)及KD+RT组(22名),在接受训练方案4周后,比较干预前后肥胖女大学生身体成分及糖脂代谢的变化。结果 4周KD与KD+RT均降低了肥胖女大学生体重、体质量指数(BMI)、体脂肪量、体脂百分比、腰臀比及内脏脂肪面积(t值分别为16.19,16.21,12.42,7.99,2.10,6.37;18.82,18.02,17.80,10.72,3.41,7.59,P值均<0.01);KD组肌肉质量下降(t=4.12,P<0.01),KD+RT组肌肉质量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周KD与KD+RT均降低了肥胖女大学生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水平(t值分别为10.15,8.94,6.94,7.63;9.23,12.75,9.85,9.09,P值均<0.01),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t值分别为-7.36,-5.22,P值均<0...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系统评估中小学生颈围与高血压患病风险之间的关系,为学校开展高血压预防与健康宣教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Scopus、CNKI和Wan Fang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12月.2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与质量评价后,应用Stata 14.0软件进行Met...  相似文献   

15.
鲁鑫  谢波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4):569-573
  目的  研究观察功能性高强度间歇训练结合呼吸、饮食干预对肥胖大学生身体形态、血脂和肝功能的影响,以期为完善相关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  以重庆电信职业学院公开招募的58名肥胖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的不同进行功能性高强度间歇训练、呼吸训练和饮食控制干预,研究持续6周。比较干预前后的BMI、体脂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GGT)等身体指标的变化情况。  结果  干预前后,受试者的身体形态指标:男女生的BMI、体脂率均下降(t值分别为7.57,4.40;4.17,5.61,P值均 < 0.01);男女生TC、TG、LDL-C均呈明显下降趋势,而HDL-C上升(t值分别为7.56,5.80;2.58,4.76;12.26,11.07;3.72,3.37,P值均 < 0.05);肝功能(男女合并人数):NAFLD、ALT异常、AST异常、GGT异常均明显减少(P值均 < 0.05)。  结论  该综合干预方法而言,可以显著降低肥胖大学生体重,能调节改善血脂代谢和肝功能,且干预过程体验较好,可作为肥胖大学生的一个有效减肥途径予以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肥胖女大学生肥胖指标与最大脂肪氧化强度(Fatmax)的关系, 为制定运动处方时提供多面考量指标。  方法  2017年6月—2018年3月在西南大学通过招募的方式选取54例无运动背景的肥胖女大学生作为受试者。所有受试者通过运动跑台的递增负荷运动试验测定Fatmax, 比较肥胖女大学生不同体脂百分比(BFP)、腰臀比(WHR)及不同部位皮褶厚度(腹部、肩胛骨下部、上臂肱三头肌)对应的Fatmax差异, 不同体脂百分比(BFP)、腰臀比(WHR)及不同部位皮褶厚度(腹部、肩胛骨下部、上臂肱三头肌)与Fatmax关系。  结果  由BFP、WHR、腹部、上臂肱三头肌及肩胛骨下部指标判定为肥胖的女大学生Fatmax(MET, %VO2max)均低于标准值。其中腹部肥胖女大学生Fatmax低于标准值,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48, 2.61, P值均 < 0.05);肩胛骨下部肥胖女大学生Fatmax低于标准值(t=2.50, P < 0.05), 且两者呈负相关(r=-0.27, P < 0.01)。  结论  肥胖女大学生的肥胖指标均与Fatmax关系密切, 其中腹部、背部皮褶厚度对肥胖女大学生Fatmax的影响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不同高海拔地区藏族中学生心肺耐力状况及其与体质量指数(BMI)之间的关联,为藏族中学生心肺耐力的提高和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19年10—11月在西藏的林芝、拉萨、那曲地区(平均海拔分别为3 000,3 600,4 100 m)对3 819名藏族中学生进行男生1 000 m、女生800 m跑测试,同时测量身高和体重后计算BMI,采用χ2检验比较消瘦、正常、超重肥胖分布情况,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BMI与心肺耐力的关系。  结果  高海拔地区藏族中学生13~15、17~18岁年龄段男生在林芝、拉萨、那曲地区VO2max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6.72,13.75,23.86,8.68,9.35,P值均 < 0.01);13~14、16~18岁女生在3个地区VO2max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29,4.36,11.38,7.79,16.30,P值均 < 0.01)。男生那曲地区消瘦的比例(17.5%)高于林芝地区(10.2%)和拉萨地区(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91,P < 0.01);女生那曲地区消瘦的比例(5.1%)高于林芝地区(2.6%)和拉萨地区(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5,P < 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纳入BMI和海拔高度后,模型△R2为0.075,藏族中学生超重肥胖与最大摄氧量呈正相关(B=0.44,95%CI=0.39~0.49);消瘦与最大摄氧量呈负相关(B=-0.36,95%CI=-0.42~-0.29);海拔高度与最大摄氧量呈负相关(P值均 < 0.01)。  结论  高海拔地区藏族中学生超重肥胖与最大摄氧量呈正相关,消瘦和海拔高度与最大摄氧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