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长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疫情发生期间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筛选2022年3月1日—6月30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出院的37 411例患者,最终纳入135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收集临床资料并总结其临床特点,同时与2019—2021年同期的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发病情况及致病菌群进行比较分析。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多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结果 细菌性肝脓肿患者占同期本院收治患者的0.36%,较往年有不同程度增长(χ2=32.081,P<0.001)。135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1(6~18) d,住院时间较往年延长(H=9.223,P=0.026)。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较往年升高(H值分别为14.150、8.736,P值分别为0.003、0.033)。有69例(51.11%)患者行血培养,培养结果依次如下:无菌生长(59.42%),肺炎克雷伯菌(30.43%),大肠埃希菌(4.35%),脆弱拟杆菌(1.45%),屎肠球菌(...  相似文献   

2.
目的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KPLA)与大肠埃希菌肝脓肿(ECLA)为临床上最常见的两种细菌性肝脓肿,分析这两种肝脓肿的临床特征,为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18年7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71例肝脓肿患者资料,其中病原学检查阳性145例。比较KPLA与ECLA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预后。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145例病原学检查阳性患者中,肺炎克雷伯菌培养阳性66例,大肠埃希菌培养阳性42例。与KPLA患者相比,ECLA更好发于年龄较大人群(t=-2.250,P=0.027),多合并胆道疾病(χ2=10.019,P=0.002)、腹部手术史(χ2=27.481,P 0.001)、肿瘤(χ2=17.745,P 0.001),多出现复发性肝脓肿(χ2=13.745,P 0.001)。KPLA好发于糖尿病患者(χ2=17.505,P 0.001)。实验室检查方面,与KPLA患者相比,ECLA患者TBil水平较高(U=880.000,P=0.001),Alb(t=-2.625,P=0.010)、PLT(U=1719.000,P=0.036)水平降低。影像学分析显示,ECLA常见多发肝脓肿(χ2=23.372,P 0.001),KPLA脓肿直径多大于5 cm(χ2=7.637,P=0.006)。并发症方面,ECLA更易出现肺部感染(χ2=18.857,P 0.001)和肺气肿(P=0.013)。ECLA易出现多重耐药菌,两组在治疗方面均多采用抗生素联合B超引导下穿刺引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预后的影响因素为患者入院APACHEⅡ评分(比值比=0.049,95%可信区间:0.026~0.266,P 0.001)。结论 ECLA多发生于年龄较大且合并胆道疾病患者,易复发,影像学常见多发性脓肿,易合并肺炎及肺气肿,ECLA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率较高,需早期合理应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的合理胆红素诊断阈值,以期更为精准地早期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08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1232例HBV-ACLF患者,根据基线血清TBil水平分为A组(TBil<205.2μmol/L)和B组(TBil≥205.2μmol/L),比较2组患者临床特征及28 d、90 d、1年及3年生存情况。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使用Kaplan-Meier法分析2组患者的生存率,并应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2组间年龄(t=3.188,P=0.001)、男性(χ2=33.833,P<0.001)、肝衰竭分型(χ2=39.987,P<0.001)、WBC(Z=6.586,P<0.001)、HGB(Z=4.272,P<0.001)、PLT(Z=3.680,P<0.001)、Cr(Z=4.505,P<0.001)、TC(Z=...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KPLA)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影响因素,指导临床医生对KPLA早期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住院并且血培养或脓液培养阳性的细菌性肝脓肿(PLA)患者。根据病原学结果分为肺炎克雷伯菌组(KP组)与非肺炎克雷伯菌组(nKP组)。比较两组之间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和预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235例病原学阳性细菌性肝脓肿患者中,KP组156例,nKP组79例。在基础疾病方面,KP组患者糖尿病的比例(51.9%)高于n KP组糖尿病的比例(3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43,P=0.006),而nKP组患者较KP组多有胆道疾病的基础(χ^(2)=27.842,P=0.001)。发热和寒战是KP组和nKP组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胸腔积液和肺部感染均为两组最多见的并发症。与nKP组相比,KP组患者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空腹血糖(FP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275,-2.478,-2.952,-2.905,-4.732,-2.243,-6.584,-3.051,P均<0.05)。细菌性肝脓肿患者影像学病灶均以单发(170/235,72.3%)、肝右叶(166/235,70.6%)为主。KP组和nKP组患者单纯脓汁培养的阳性率最高,分别是73.7%和67.1%,单纯血培养的阳性率较低,分别为12.2%和17.7%。KP组与nKP组患者治疗方法均以抗生素联合穿刺引流为主,比例分别为87.8%和82.3%。KP组和nKP组患者治疗方式和抗生素种类的选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P组和nKP组患者临床转归有效率85.9%和8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蛋白血症是KPLA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6),超声或CT引导下脓肿穿刺引流术是KPLA患者预后较好的独立保护因素(P=0.001)。结论KPLA更易发生在有糖尿病基础疾病的人群中。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应更早地完善细菌培养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低蛋白血症是KPLA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尽早地行脓肿穿刺治疗为较好预后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KPLA)的临床资料,为早期诊断、合理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5年7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156例血培养或脓液培养阳性的细菌性肝脓肿(BLA)患者的病原学特征,根据培养结果,将BLA患者分为KPLA组(n=81)和非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NKPLA)组(n=61),另有14例患者肺炎克雷伯菌培养阳性的同时还获得了大肠埃希菌等其他阳性菌株。比较KPLA和NKPLA的临床、实验室及影像学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 BLA最常见的致病菌为肺炎克雷伯菌。与NKPLA相比,KPLA更好发于男性(χ~2=4.50,P=0.03),多有糖尿病的基础(χ~2=27.28,P0.001),患者诉腹痛的比例较低(χ~2=5.24,P=0.02),而NKPLA组患者较KPLA组在基础疾病方面多有胆道疾病、腹部手术史及腹腔内肿瘤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8.38、20.87、21.68,P值均0.001)。实验室检查方面,与KPLA组相比,NKPLA组患者的血红蛋白降低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03,P0.001)。2组患者在影像学检查上均以右侧、单发多见,但KPLA患者出现分隔形成的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6,P=0.04)。2组患者均出现了肺部感染、胸腔积液、肾周感染等并发症。2组患者均以抗生素联合穿刺治疗为主,其中KPLA组的治疗有效率(93.83%)高于NKPLA组(8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2,P=0.01)。结论 BLA的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尤其是肺炎克雷伯菌。KPLA好发于男性,患者多有糖尿病基础,临床表现常不明显,易出现胸腔积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应尽早行影像学检查,及时给予相应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肝动脉栓塞联合射频消融两种治疗时间间隔对小肝癌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接受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肝动脉栓塞治疗当日或第2日序贯射频消融)和对照组(肝动脉栓塞治疗后1~2周序贯射频消融),每组各35例。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术前与术后观察指标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80±2.76) d vs (14.31±2.19) d,t=-10.93,P<0.001}。观察组与对照组完全消融率(95.12%vs 95.00%,χ2=0.001,P=0.980)、不良反应发生率(25.71%vs 20.00%,χ2=0.324,P=0.569)及1年复发率(11.43%vs 14.29%,χ2=0.128,P=0.72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术前术后实验室指标与观察组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无统...  相似文献   

7.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1):110-114
目的对比病原学阴性肝脓肿(CNLA)与病原学阳性肝脓肿(CPLA)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为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018年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71例肝脓肿病例,其中病原学检查阳性(CPLA组)145例(39.1%),病原学阴性(CNLA组) 226例(60.9%)。比较CNLA组与CPLA组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及预后。满足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与CNLA组比较,CPLA组患者年龄较大(t=-3.464,P=0.001),多合并糖尿病(χ~2=17.362,P 0.001)、心血管疾病(χ~2=10.827,P=0.001); CNLA组多合并AIDS(χ~2=4.354,P=0.037)。与CNLA组比较,CPLA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ALP、GGT、TBil升高更明显(U值分别为20 393、19 711、18 586、19 349、18 496,P值均0.05),白蛋白降低更显著(t=3.348,P=0.001),基线APACHEⅡ评分≥16分占比更高(χ~2=9.550,P=0.002)。CPLA组脓肿直径多大于5 cm,与CPL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61,P 0.001)。CNLA组选用单纯抗感染治疗相对较多(19.9%),但两组仍以抗感染联合B超或CT引导下脓肿穿刺引流为主要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在住院天数、复发率及病死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结论 CNLA组患者年龄较小,不易出现较重的炎症反应和肝功能不全,脓肿直径小不易穿刺引流多见,但整体预后与CPLA无明显差异。常规覆盖肺炎克雷伯菌的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对CNLA患者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恶性肿瘤相关肝脓肿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早期判断病情进展,及时有效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18年7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71例肝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4例恶性肿瘤相关肝脓肿患者作为肿瘤组,按照约1∶2比例、时间匹配的原则,随机选择非恶性肿瘤相关肝脓肿患者(n=70)作为非肿瘤组,将两组的临床特点进行比较。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检验。结果 肿瘤组中肝胆系统肿瘤22例(64.7%),胃肠道肿瘤7例(20.6%),非消化道肿瘤5例(14.7%)。肿瘤组合并腹部手术史及肝硬化比例(44.1%、26.5%)高于较非肿瘤组(7.1%、7.1%)(χ2值分别为20.142、7.338,P值均<0.05);入院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16分患者比例高于非肿瘤组(44.1%vs 15.7%,χ2=9.846,P=0.002)。肿瘤组白蛋白低于非肿瘤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至2017年5月间辽宁省肿瘤医院收治的首次进行外科治疗且经病理证实的47例胃肠道外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与本中心的254例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资料进行对比。 结果EGIST与GIST患者在年龄(χ2=6.394,P<0.011),肿瘤大小(χ2=60.941,P<0.001),组织学类型(χ2=30.081,P<0.001),CD117表达(χ2=52.99,P<0.001),CD34表达(χ2=37.21,P<0.001)、Dog-1表达(χ2=24.57,P<0.001),是否坏死(χ2=10.38,P=0.006)、改良NIH危险度分级(χ2=56.12,P<0.001)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GIST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4.6%、78.3%、63.4%;接受R0切除的EGIST患者25例(53.2%)。R0切除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非R0切除患者(χ2=5.104,P=0.024)。其中,25例R0切除的患者中显示不同核分裂像、不同肿瘤直径大小、是否伴坏死与EGIST患者的预后未体现统计学意义(χ2=2.067,P=0.151;χ2=1.355,P=0.244;χ2=0.912,P=0.34)。 结论EGIST患者症状隐匿,不易早诊断,首次就诊时肿瘤体积往往较大。是否R0切除关系到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术前血清热休克蛋白90α(HSP90α)水平对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2020年6月1日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接受单一TACE治疗的97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患者血清HSP90α水平的中位数作为临界值,将入组病例分为高水平组(HSP90α>135 ng/L,n=48)和低水平组(HSP90α≤135 ng/L,n=49)。计数资料2组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中位生存时间,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通过log-rank单因素分析及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探索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血清HSP90α高水平组与低水平组患者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χ2=19.356,P<0.01)、肿瘤坏死(χ2=9.964,P=0.002)、BCLC分期(χ2=22.356,P<0.01)及ECOG评分(χ2=6.644,P...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接受人工肝治疗后PLT计数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1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住院接受血浆置换治疗(n=102)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低剂量血浆置换(n=50)的152例HBV-ACLF患者,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itic多因素分析影响人工肝治疗后PLT>50×109/L的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基线PLT计数对人工肝治疗后PLT>50×109/L的预测价值。结果 纳入患者以中年男性为主,70例(46.1%)患者在入院时合并肝硬化,114例(75.0%)患者接受3次人工肝治疗,基线PLT>50×109/L患者占比为88%。总体患者人工肝治疗后PLT计数较基线水平显著下降(79.5±47.7 vs 112.5±64.1,t=4.965,P<0.001)...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急性静脉曲张出血(AVB)的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09年—2015年收治ACLF患者1409例随访6个月,根据是否出现AVB分为AVB组(n=167)和非AVB组(n=1242)。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两组间比较使用Student 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对随访过程中组间病死率及进展进行Log-rank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AVB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1409例患者发生AVB 167例,占11.85%。AVB及非AVB患者30 d存活率分别为43.42%、67.79%(χ2=33.558,P<0.001);两组患者180 d存活率分别为18.91%、53.97%(χ2=76.881,P<0.001)。Log-rank检验显示AVB与非AVB患者30 d生存率、180 d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0.950、89.320,...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硬化患者糖化白蛋白(GA)水平及其在预测肝功能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肝硬化患者486例,其中肝硬化未合并糖尿病患者227例,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259例。按照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进行分组,测定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化白蛋白百分比(GA%)。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3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Dwass-Steel-Critchlow-Fligner检验。绘制CTP评分与GA%之间的散点图和拟合曲线,评估二者的关系,并计算cut-off值。结果 肝硬化未合并糖尿病患者不同Child-Pugh分级之间GA%(χ2=24.809,P<0.001)、空腹血糖(χ2=11.899,P=0.003)、糖化血红蛋白(χ2=13.607,P=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Child-Pugh A级、B级肝硬化未合并糖尿病患者与C...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选择性痔上黏膜环切术(TST)对直肠内套叠造成的出口梗阻性便秘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聊城市人民医院肛肠外科于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200例直肠内套叠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式分为选择性痔上黏膜环切术(TST)组(n=100)和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PH)组(n=100),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住院时间,同时对术后疼痛、尿潴留、出血、肛门坠胀、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TST组与PPH组患者有效率分别为81%和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P>0.05);TST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少于PPH组(χ2=35.24,P<0.01);除术后6小时以外,TST组术后疼痛(χ224 h=5.71,χ248 h=5.38,χ272 h=7.73;P<0.05)、尿潴留(χ2=9.28,P<0.05)、出血(χ2=7.04,P<0.01)、肛门坠胀(χ2=23.86,P<0.01)、吻合口狭窄(χ2=23.46,P<0.01)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PP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TST治疗直肠内套叠临床疗效显著,且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肝胰病灶同步手术切除与全身化疗治疗可切除胰腺癌伴肝转移(PCLM)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0年5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PCLM患者资料。筛选出可切除病例,分为手术组和化疗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方法以减少数据偏倚和混杂变量的影响。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生存时间,并用log-rank检验进行评估。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筛选出可切除PCLM患者56例,其中手术组33例,化疗组23例,PSM后各组均15例。PSM前后,手术组患者中位总体生存时间(mOS)均显著短于化疗组患者(PSM前:6.6个月vs 10.4个月,χ2=4.476,P=0.034;PSM后:6.4个月vs 10.5个月,χ2=4.309,P=0.038)。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低分化肿瘤(HR=4.945,95%CI:1.980~12.348,P=...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新命名的“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之间的关系,并分析HP感染与传统危险因素对MAFLD的联合作用。方法 对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350例接受碳13尿素呼气试验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腹部超声是否确诊脂肪肝将其分为MAFLD组(n=190)和非脂肪肝组(n=160)。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MAFLD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与非脂肪肝组相比,MAFLD组受试者的BMI(t=8.73)、收缩压(Z=-3.67)、舒张压(Z=-3.62)、TG(Z=-8.93)、空腹血糖(Z=-9.13)、AST(Z=-2.03)、GGT(Z=-8.56)水平,以及男性(χ2=12.09)、高血压(χ2=37.91)、糖尿病(χ2=73.62)、超重/肥胖(χ2=42.8...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对恩替卡韦(ETV)治疗后低病毒血症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0月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经ETV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60例,经倾向评分匹配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80例。试验组换用TAF抗病毒治疗,对照组继续ETV治疗,持续治疗24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HBV 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ALT水平、肾小球滤过率(eGFR)、FIB-4值、肝硬度值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治疗24周后,试验组HBV DNA阴转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96.25%vs 16.25%,χ2=104.03,P<0.001), HBeAg阴转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34.78%vs 11.90%,χ2=6.32,P<0.05)。试验组ALT、eGFR、FIB-4值及肝硬度值与对照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改善(t值分别为5.77、4.21、8.45、4.58,P值均<0.05),用药期间对照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选择性痔上粘膜切除术(tissue-selecting therapy,TST)联合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山西省中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收治的中重度混合痔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选择性痔上粘膜切除术(TST)联合外剥内扎术,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单纯外剥内扎术。观察两种术式治疗混合痔的效果,比较两种术式术后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伤口疼痛(χ2=22.50,P<0.01)、伤口水肿(χ2=10.76,P=0.001)、尿潴留(χ2=4.32,P=0.038)及住院时间(t=73.50,P<0.01)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术后伤口出血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0,P>0.05)。 结论两组治疗效果相似,但治疗组在术后伤口疼痛、伤口水肿、尿潴留及住院时间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诊断菌阴肺结核时取材部位的病灶形态、密度与诊断阳性率的关系,以提高菌阴肺结核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搜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2017年1—12月收治的103例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或临床试验性治疗确诊的菌阴肺结核患者,回顾性分析经CT引导下穿刺活检时各类病灶CT征象与诊断阳性率之间的关系。统计学处理采用IBM SPSS 24.0 软件,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 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病变形态:磨玻璃样影穿刺活检阳性率33.33%(1/3)。结节、实变、空洞、团块病灶穿刺活检阳性率分别为91.67%(33/36)、94.74%(18/19)、100.00%(21/21)、75.00%(18/24),该4种形态病灶穿刺活检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8.918,P=0.030);两两比较,结节组与实变组、空洞组、团块组比较(χ 2=0.174,P=0.677;χ 2=1.847,P=0.174;χ 2=3.137,P=0.077),实变组与空洞组、团块组比较(χ 2=1.134,P=0.287;χ 2=3.031,P=0.082),空洞组与团块组比较(χ 2=8.058,P=0.0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病变密度:纵隔窗不可测量组3例,病灶穿刺活检阳性率33.33%(1/3)。0~20HU无强化组、>20HU无强化或强化不明显组、>20HU且强化明显组的穿刺活检阳性率分别为96.88%(31/32)、94.34%(50/53)、60.00%(9/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7.790,P=0.000)。该3种密度病灶穿刺阳性率两两比较, 0~20HU无强化与>20HU且强化明显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0.956,P=0.001)。>20HU无强化或强化不明显组与>20HU且强化明显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2.005,P=0.001)。0~20HU无强化与>20HU无强化或强化不明显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286,P=0.593)。(3)病理检测:HE染色阳性33例、抗酸染色阳性87例、TB-DNA检测阳性91例, HE染色阳性率32.04%(33/103)、抗酸染色阳性率84.47%(87/103)、TB-DNA检测阳性率88.35%(91/10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94.084,P=0.001)。 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对菌阴肺结核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正确选择取材病灶的形态、密度进行穿刺能够提高穿刺活检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20.
结核性毁损肺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结核性毁损肺发生的相关因素,为避免毁损肺发生提供依据。 方法 对2005年5月至2010年5月住院的结核性毁损肺患者100例和同期非毁损肺的肺结核患者100例进行比较。对患者的一般资料、病程、用药是否规律、耐药情况、肺内感染情况、肺病变数量、合并症、咯血、脓胸及是否有呼吸衰竭等相关因素做统计分析。结果 在单因素中,结核病病程(χ2=84.040,P<0.001)、耐药(χ2=53.107,P<0.001)、是否发生呼吸衰竭(χ2=11.753,P=0.001)、血红蛋白计数(Hg)(χ2=12.106,P=0.001)、是否有肺内感染(χ2=8.036,P=0.005)、咯血(χ2=11.293,P=0.001)、是否排菌(χ2=8.413, P=0.035)、有无脓胸发生(χ2=13.211,P<0.001),以及病变数量(χ2=22.917,P<0.001)是结核性毁损肺发生的危险因素,两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不规律治疗(χ2=25.149,P<0.001)、有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χ2=5.647, P=0.017)、血清白蛋白(ALB)(χ2=6.650,P=0.010)亦是结核性损毁肺的危险因素,两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多因素分析中:病程长短[Wald χ2=24.47,P<0.01,OR=3.81(95%CI:2.24~6.64)]、耐药[Waldχ2=20.09,P<0.01,OR=27.11 (95%CI:6.40~114.79)]、合并症[Wald χ2=9.76,P<0.01, OR=4.88 (95%CI:1.81~13.20)]是结核性毁损肺发生的危险因素,两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g[Wald χ2=3.95,P=0.050,OR=0.38(95%CI:0.14~0.99)]、是否排菌[Wald χ2=4.68,P=0.030,OR=0.61(95%CI:0.39~0.95)]、肺病变数量[Wald χ2=5.08,P=0.020,OR=26.53 (95%CI:1.54~458.52)]也是结核性毁损肺的危险因素,两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核性毁损肺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避免结核性毁损肺的发生要进行早期整体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