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残障本科新生和普通本科新生心理健康的差异,为有效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  对南京某本科高校2018—2020年残障新生及普通新生共6 114名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量,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大学生SCL-90阳性检出率为23.3%,残障新生阳性率(36.4%)高于普通新生(22.6%)(χ2=28.35,P < 0.01);残障新生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普通新生(P值均 < 0.05);纵向比较两类新生3年间SCL-90阳性检出率,残障新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82,P=0.06),普通新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43,P < 0.01);阳性人群面谈后残障新生严重心理问题(A类)和一般心理问题(B类)学生的构成比高于普通新生(χ2=7.09,P < 0.05)。  结论  残障新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普通新生;普通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残障新生心理健康水平较稳定,但有心理问题学生的比例相对较高,需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医学院校肥胖学生人格特征及心理干预疗效,为更好地培育医学生健康人格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分层随机抽取上海市5所医学院校2020级学生3 760名,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筛查肥胖学生,对80名自愿参与者分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名),对照组不作条件处理,实验组进行为期3个月,每2周1次,120 min/次,共6次的人际团体辅导干预。采用16PF和人际交往能力问卷进行前后测数据分析。  结果  学生总体肥胖率3.30%,男生肥胖率(8.07%)高于女生(1.22%)(χ2=29.03,P < 0.01),农村学生肥胖率(3.72%)高于城市学生(2.30%)(χ2=41.81,P < 0.01)。心理干预后,实验组在主动交往、适当拒绝、自我表露维度均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48,3.48,2.29,P值均 < 0.05),乐群性、兴奋性、心理健康、新环境中有成长能力个性因素均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31,2.18,2.10,2.33,P值均 < 0.05),敏感性、怀疑性、忧虑性、紧张性、适应与焦虑型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20,-2.08,-2.17,-2.20,-2.14,P值均 < 0.05)。  结论  人格特征心理干预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肥胖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完善其人格品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中学生殖健康教育对大学新生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及意向的影响,为生育力保护相关干预活动和政策制定提供证据。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北京市3 001名大学新生进行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及意向问卷调查。使用χ2检验、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差异比较,采用多元线性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和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  结果  北京市大学新生在中学接受生殖健康教育报告率为65.11%(1 954名);生源地为城市的大学新生在中学接受生殖健康教育报告率为71.11%(1 216名),高于生源地为非城市的新生(59.36%)(P < 0.05)。中学接受生殖健康教育的大学新生,联合国大会艾滋病特别会议指标总分[(4.22±0.90,4.05±0.98)分]、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总分[(24.64±5.34,23.09±4.93)分]和安全套使用意向(82.44%,70.88%)均高于中学未接受生殖健康教育的新生(P值均 < 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中学接受生殖健康教育的大学新生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总分比未接受过生殖健康教育新生高(β=1.21,95%CI=0.79~1.63,P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中学接受生殖健康教育的大学新生安全套使用意向高于未接受过生殖健康教育新生(OR=1.63,95%CI=1.33~2.01,P < 0.01)。  结论  在中学接受生殖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大学新生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和意向,有助于大学生安全性行为的实施,对生育力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2010—2019年山东省学生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例的流行特征, 为防控艾滋病在学生群体传播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10—2019年山东省报告职业为学生的863例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对流行趋势进行分析。  结果  863例学生HIV/AIDS中, 主要经同性性传播(763例, 88.41%), 样本来源以检测咨询(433例, 50.17%)为主要发现途径。2010—2019年报告的学生病例占总病例数比例有增长趋势(χ趋势2=30.21, P < 0.01)。同性性传播病例有逐年增长趋势(χ趋势2=6.35, P=0.01), 18~22岁病例占比呈逐年增长趋势(χ趋势2=6.10, P=0.01), 大专及以上学历病例占比呈逐年增长趋势(χ趋势2=4.26, P=0.04), 目前报告来源以检测咨询为主, 样本来源年份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趋势2=2.97, P=0.09)。  结论  山东省学生病例报告呈逐年上升趋势, 尤其以同性性传播途径为主, 以高学历为主, 应针对这些特征采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5.
黄颀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10):1540-1543
  目的  了解中国小学六年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状况并与美国小学生进行对比,为性别发展敏感时期学生的性别角色干预提供跨文化的理论依据。  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和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分别抽取202名美国印第安纳州六年级小学生与554名中国江苏省六年级小学生进行性别角色问卷调查。对中国小学生进行性别角色整体状况分析与人口学差异检验,并与美国小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状况进行对比。  结果  中国小学生总体性别角色发展较好,双性化达到41.2%,男性化占13.4%,女性化占11.2%,未分化占34.3%;女生未分化比例(29.2%)低于男生(39.4%)(χ2=4.13,P < 0.05);中国小学生双性化比例高于美国(26.2%)(χ2=8.86,P < 0.01),女性化比例低于美国(17.3%)(χ2=4.34,P < 0.05)。  结论  当代小学生性别角色发展有大幅提升,但男生性别角色比女生更需要引导;中国小学生性别角色发展优于美国。应建立文化自信,立足本土。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藏族迁移学生营养、视力健康状况与兰州本地学生的差异,为学生营养干预及视力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取样法,于2020年9—12月选取自甘南藏族自治州迁移至兰州新区1所全封闭寄宿制中学2 434名学生及兰州市七里河区3所非寄宿制中学的3 291名学生进行身体形态测量及视力检查,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藏族迁移学生与本地学生营养、视力不良、近视情况的差异。  结果  藏族迁移男、女生超重(2.8%,5.7%)、肥胖(11.0%,8.3%)比例均低于同性别本地学生(5.6%,8.3%;24.9%,20.9%)(χ超重2值分别为12.17,7.21;χ肥胖2值分别为81.33,91.34,P值均 < 0.05);藏族迁移男生营养不良比例(9.9%)高于本地男生(7.2%)(χ2=6.65,P < 0.05)。藏族迁移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低于本地学生(χ2=3.93,P < 0.05),近视检出率低于本地学生(χ2=975.82,P < 0.01);藏族迁移男生色盲色弱检出率高于本地男生(χ2=8.38,P < 0.05);藏族迁移女生色盲色弱检出率低于本地女生(χ2=8.08,P < 0.05)。藏族迁移男生轻、中度视力不良与轻、中、重度近视检出率均低于本地男生(χ2值分别为3.88,8.32,13.72,55.96,338.50,P值均 < 0.05)。藏族迁移女生轻、中、重度近视检出率均低于本地女生(χ2值分别为7.62,37.79,424.00,P值均 < 0.05)。  结论  藏族迁移学生超重肥胖率低于本地学生,应关注藏族男生营养摄入,减少营养不良;藏族迁移学生近视检出率较低,但初中组藏族学生重度视力不良检出率较本地学生高,应关注藏族初中阶段学生视力健康。  相似文献   

7.
张丽  姚英  潘忠廉  胡锦峰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10):1578-1581
  目的  通过分析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oluntary counseling and testing, VCT)门诊青少年学生求询特征, 为评估当地学校艾滋病防控效果提供参考。  方法  通过艾滋病检测咨询信息管理系统收集杭州市上城区2016—2020年VCT门诊7~28岁学生咨询者1 223例,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分析其流行特征。  结果  青少年学生求询者占全部求询者的25.21%(1 223/4 852), 主要求询原因以无高危行为为主(28.29%, 346例), 其次是男男性行为(26.41%, 323例)和非商业非固定异性性行为(25.92%, 317例)。非商业非固定异性性行为、商业异性性行为求询比例均随时间呈下降趋势(χ趋势2值分别为-6.04, -3.59, P值均 < 0.01)。HIV平均阳性检出率3.03%(37例), 且随时间呈上升趋势(χ趋势2=2.45, P < 0.01)。  结论  中小学校开展规范系统的性教育和艾滋病宣教十分必要, 杭州市在男男性行为干预方面还需探索更有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北京市大学生与中学生抑郁流行现状及与饮食相关行为的关系,为促进中学生的健康心理及健康饮食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20年10—12月抽取北京市16个区18 130名大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抑郁症状与饮食行为的相关性。  结果  北京市大学生与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8.2%,其中男生为17.4%,女生为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7,P < 0.01);6个城区学生检出率为17.9%,10个郊区学生为1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5,P=0.28);抑郁症状检出率按学段从高到底分别为职业高中(21.8%)、普通高中(20.6%)、大学(18.2%)、初中(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38,P < 0.01)。检出抑郁症状的学生每天喝含糖饮料(14.4%)、吃甜食(22.1%)及吃油炸食品(12.4%)的报告率高于未检出抑郁症状的学生(7.6%,12.0%,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54.62,215.67,164.49,P值均 < 0.01);检出抑郁症状的学生每天吃新鲜水果(63.3%)、蔬菜(81.7%)及早餐(53.4%)的报告率低于未检出抑郁症状的学生(72.0%,88.1%,7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0.77,90.59,518.69,P值均 < 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抑郁症状检出率是影响饮食行为的重要因素(P值均 < 0.05)。  结论  北京地区职业高中学生、普通高中生的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初中生和大学生,抑郁症状与不健康饮食行为密切相关。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可能会有助于健康饮食。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云南省瑞丽市常住外籍人员的艾滋病知晓率、相关危险行为和艾滋病感染状况变化趋势。  方法  采用固定场所连续抽样法,连续4年在瑞丽市对常住外籍人员开展问卷调查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抗体检测,每年调查400人左右。  结果  4年共调查常住外籍人员1 677人,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从66.7%上升到79.4%(χ2 趋势=35.673, P < 0.001)。配偶间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无明显趋势变化(χ2 趋势=0.166, P=0.684)。最近1次与临时性伴发生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从66.7%下降到42.3%(χ2 趋势=4.954, P=0.026),最近1年临时性行为安全套坚持使用率无明显趋势变化(χ2 趋势=3.960, P=0.271)。商业性行为最近1次安全套使用率无明显趋势变化(χ2 趋势=3.468, P=0.062),安全套坚持使用率从56.8%上升到87.1%(χ2 趋势=3.215, P=0.036)。HIV抗体阳性率从1.3%上升到4.9%(χ2 趋势=8.606, P=0.003)。  结论  常住外籍人员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有待提高,高危行为普遍存在但没有下降趋势,并且HIV感染率呈上升态势。积极探索对该人群有效宣传教育、动员检测、HIV感染者的随访和有效抗病毒治疗转介是瑞丽市今后的防艾工作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烟台市青年学生艾滋病综合干预模式实施效果,为制定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对2016级四所高校新生2 000人进行纵向调查,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目标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趋势,对高校领导等进行个人深入访谈。  结果  三次调查青年学生艾滋病知晓率分别为70.4%、85.9%、95.8%,广义估计方程分析显示目标人群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Z=-23.42,P < 0.001)。不同类型性行为的发生率维持在较低水平,且未见明显趋势变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显示,男性、不知晓艾滋病防治知识、未接受过有关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服务、未参与过有关预防艾滋病宣传服务的青年学生性行为的发生率更高(均有P < 0.05)。访谈结果显示,与2016年基线调查相比,目前四所高校已有三所学校将艾滋病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学校艾滋病疫情通报制度已全面落实。  结论  烟台市高校新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相对较低,实施综合干预、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是提高在校青年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促进安全性行为的最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1.
吴琳  徐静静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10):1484-1487
目的 分析高校实施艾滋病防控综合干预策略的效果,为进一步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实践和促进健康教育行为改变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8年9月在干预前分别选取成都市某高校(2018年9月开始实行大学生艾滋病“3+2”干预策略)582名新生和590名大四学生为研究对象,并于2022年3月对2018级577名学生进行跟踪调查。通过问卷的方式,比较综合干预前后大学生艾滋病防控知识掌握情况。结果 相对于干预前,综合干预策略的实施深化了大学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危害性、自我保护和关爱艾滋病患者意识的认识,全部15个问项的知晓率均显著高于干预前(P值均<0.01),其中13个问项的知晓率高于80%(10个问项的知晓率高于90%)。相对于对照组(2018年的四年级学生),14个问项的干预后知晓率有显著提高,其中知晓率超过90%的问项数从1个提高到10个。结论 艾滋病防控综合干预策略在提升大学生艾滋病防控知识知晓率过程中有明显干预效果。在宣传教育策略中应增加低年级学生教育强度,以及艾滋病相关的医学知识和正确对待艾滋病的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珠海市有性行为大学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检测的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HIV检测策略、提高大学生HIV检测率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于2019年11—12月对珠海市6所高校本科和大专12 235名在校学生进行匿名电子问卷调查,筛选出有性行为史学生1 789名,通过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有性行为大学生HIV检测的影响因素。  结果  1 789名大学生中,HIV检测率为7.55%(135名),主要通过医院(71.85%)检测,检测原因主要为定期检测(50.37%)和了解自己的感染状况(23.7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有性行为的大学生中,性取向为同性恋者(OR=4.62,95%CI=1.07~19.95)、近1年有异性商业性行为者(OR=3.77,95%CI=1.96~7.26)更有可能进行HIV检测;女生(OR=0.41,95%CI=0.24~0.69)进行HIV检测的可能性较低。  结论  珠海市有性行为的大学生HIV检测的比例较低,建议在加强HIV检测宣传教育、增强学生HIV检测意识时,考虑性别、性取向及商业性行为等因素的影响,开展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高检测的覆盖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2014-2018年贵州省新报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简称HIV/AIDS病例)晚发现比例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通过中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选择2014-2018年贵州省新报告的全部HIV/AIDS病例进行分析,运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病例晚发现的影响因素。  结果  2014-2018年贵州省新报告HIV/AIDS病例共33 611例,新报告病例的晚发现比例分别为35.46%、34.49%、38.35%、39.74%和38.80%;来源于医疗机构的晚发现病例构成比逐年上升(χ2=64.603,P < 0.001);分析不同样本来源病例的晚发现比例,发现医疗机构检测新报告病例的晚发现比例高于通过检测咨询、阳性者配偶或性伴检测报告的病例(χ2=276.033,P < 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婚姻状况、传播途径、职业、民族及样本来源是影响新报告病例发现晚的主要因素(均有P < 0.05)。  结论  2014-2018年贵州省新报告HIV/AIDS病例晚发现比例呈缓慢上升趋势。一方面应继续加强全人群艾滋病的宣传教育,提高人群的HIV主动检测意识,另一方面,应继续在全省推进扩大检测,提高病例的早发现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医学生性取向、性行为及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相关知识随年级变化的特点。  方法  整群抽取某医科大学2015级本科新生876人,采用自编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性取向和行为问卷进行每年一次、共四次的匿名调查,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描述。  结果  不同调查批次的医学生的性取向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223,P=0.036)。公开的同性恋占同性恋总人数的比例有上升的趋势(χ趋势2=4.150,P=0.042)。随访研究中医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总知晓率呈上升的趋势(χ趋势2=23.462,P < 0.001)。医学生在过去半年中总体性行为和男男同性性行为的发生率随年级增长呈上升趋势(χ趋势2=4.450,P=0.035;χ趋势2=6.738,P=0.009),第二和第三次随访时,男男同性性行为中偶尔使用和从来不用安全套的比例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35,P=0.047)。  结论  医学生性安全防护意识薄弱,学校应持续加强各个年级的医学生艾滋病宣传防治教育,完善学校性健康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辽宁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者/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规范化随访现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数据来自AIDS防治基本信息系统中2016年-2019年底的病例报告历史卡片和定时随访数据库,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HIV/AIDS病人规范化随访的相关因素。  结果  截至2016年、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底,辽宁省HIV/AIDS病人分别为13 008例、15 215例、17 583例和19 365例,接受规范化随访比例分别为84.41%、86.87%、86.45%和89.87%,呈现上升趋势(χ2 趋势=184.953,P < 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0~岁、40~岁年龄组、已婚有配偶和离异或丧偶、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和疾病状态为AIDS较20岁以下年龄组、未婚、初中及以下和疾病状态为HIV接受规范化随访比例更高(均有P < 0.05);感染途径为异性传播和注射吸毒、样本来源为就诊者检测和羁押人员体检较同性传播、检测咨询/专题调查的病人接受规范化随访比例更低(均有P < 0.05)。  结论  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辽宁省艾滋病规范化随访管理工作,针对不同人群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高随访工作质量,有效地控制艾滋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赋能理论的教育方法开展高校艾滋病防治教育,并与传统健康教育方法效果进行比较.方法 以江西省某高校2018和2019年大一新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二阶段分层抽样方法选择对照组(223名)和实验组(226名),采取传统健康教育方法、赋能理论教育方法分别对对照组、实验组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干预1个学期后,比较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中国三城市高校大学生中有性行为者对非职业暴露后预防(non-occupational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nPEP)知识知晓和服务接受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北京市、深圳市、昆明市三个城市的大学生中有性行为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网上问卷调查方式收集其基本情况、性行为特征、AIDS防治知识知晓情况、nPEP知识知晓和服务接受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nPEP知识知晓和接受nPEP服务的影响因素。  结果  1 022名研究对象中,男性占70.1%;最近6个月仅有男男性行为占28.7%;近3个月,发生性行为中每次都使用安全套的占67.5%。研究对象AIDS防治知识知晓率为86.5%,nPEP知识知晓率为26.6%,11.3%的研究对象求询过nPEP,5.6%接受过nPEP服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在20岁(OR=3.155, 95% CI: 1.081~9.205),21岁(OR=4.666, 95% CI: 1.598~13.625),22~<24岁(OR=4.481, 95% CI: 1.548~12.971),AIDS防治知识知晓(OR=6.919, 95% CI: 2.720~17.598)是研究对象知晓nPEP的影响因素;男性(OR=3.928, 95% CI: 1.348~11.448),AIDS防治知识知晓(OR=6.205, 95% CI: 3.119~12.346),nPEP知识知晓(OR=2.263, 95% CI: 1.002~5.11)是接受nPEP服务的影响因素。  结论  大学生中有性行为者对于nPEP的知晓程度较低,应结合校内AIDS防治知识和性健康教育, 对其进行nPEP知识和服务信息的宣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安徽省2018年中小学生营养知识、食物喜好、饮食行为和食育体验活动现状,为相关部门制定学生营养改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安徽省淮北、蚌埠、马鞍山、合肥、芜湖5个地区随机抽取三年级及以上学生2 045名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填式问卷收集营养知识、食物喜好、饮食行为和食育体验活动相关信息。  结果  中小学生营养知识总知晓率为38.3%,最好的饮料是白开水的知晓率最高(91.6%)。健康食物喜好总报告率为51.5%,奶及奶制品的喜好率最高(66.4%)。良好饮食行为总报告率为85.8%,大部分时候三餐按时按量的报告率最高(87.7%)。食育体验活动总报告率为25.0%,会收拾餐桌的报告率最高(73.0%)。>12岁学生更多地掌握营养知识(χ2=28.8),≤12岁学生较好地具有健康食物喜好和良好饮食行为(χ2值分别为31.3,77.6),女生更经常地参与摆放餐具和收拾餐桌(χ2=12.2)(P值均 < 0.05)。  结论  中小学生营养知识掌握情况差,虽有明确的食物喜好,但存在不良饮食行为。应有针对性开展校园营养健康教育,加强家庭和学校合作,增加学生的食育体验活动机会,帮助中小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