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索大学生自伤行为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皖南和皖北两市三所高校的4 36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高校学生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  结果  自伤检出率为42.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大学生自伤行为检出低于男性大学生(OR=0.508,95%CI:0.411~0.627,P<0.001);非医学类院校自伤行为检出高于医学类院校(OR=1.612,95%CI:1.445~1.779,P<0.001);与父亲(OR=1.514,95%CI:1.168~1.961,P=0.002)、母亲(OR=1.593,95%CI:1.188~2.135,P=0.002)关系不和睦的大学生更容易发生自伤行为。学习负担重是大学生自伤的危险因素(OR=1.277,95%CI:1.061~1.538,P=0.010);对自己要求高、学习成绩好、与同学关系较好是大学生自伤行为的保护因素(均有P<0.05)。  结论  男性更容易发生自伤行为。加强同学间的交流,加强对男性心理情况的观察,及时采取干预措施。父母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增加与孩子的交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减少大学生自伤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留守经历大学生强迫症状(obsessive-compulsive symptoms,OCS)及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安徽省3所高校的留守经历大学生,使用中文版强迫量表修订版(obsessive-compulsive inventory-revised,OCI-R)、罗森伯格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SES)、Zung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以及自编大学生留守经历基本情况问卷进行测试,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强迫症状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调查留守经历大学生2 291名,强迫症状检出率26.5%。留守经历大学生强迫症状在与父母见面频率、看护人教养方式、与看护人之间的矛盾、吸烟和饮酒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 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看护人采取严厉型教养方式(OR=1.300,95%CI:1.025~1.649,P=0.030)、放纵型教养方式(OR=1.372,95%CI:1.017~1.852,P=0.038)、吸烟(OR=1.982,95%CI:1.305~3.011,P=0.001)、有抑郁症状(OR=2.423,95%CI:1.954~3.005,P < 0.001)、中自尊(OR=0.604,95%CI:0.481~0.759,P < 0.001)以及高自尊(OR=0.488,95%CI:0.362~0.659,P < 0.001)是留守经历大学生强迫症状的影响因素。  结论  留守经历大学生强迫症状检出率较高,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干预可有效降低留守经历大学生强迫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儿童饮食运动行为干预对其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并探究家庭支持的中介作用, 以期为有效的儿童肥胖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2018—2019年在北京、长治、乌鲁木齐24所小学共1 392名四年级学生及其家长中开展的儿童饮食运动行为干预项目, 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家长的支持情况以及儿童的认知和行为。在学校—家庭—个人3个层面上对干预组儿童开展饮食运动行为干预, 对儿童的饮食运动知识、饮食习惯、运动行为、静坐视屏行为进行评估, 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先分析干预对儿童认知和行为评分的作用, 再探讨家庭支持的中介作用。  结果  干预1年后, 相比对照组, 干预组饮食运动知识评分高(OR=2.34, 95%CI=1.71~3.21)、饮食习惯评分高(OR=2.58, 95%CI=1.75~3.82)和静坐视屏评分高(OR=1.91, 95%CI=1.35~2.68)的儿童比例明显升高(P值均 < 0.01), 干预组儿童存在家庭支持的比例提高(OR=3.45, 95%CI=2.19~5.45), 其中父亲(OR=2.70, 95%CI=1.68~4.35)、母亲(OR=3.71, 95%CI=2.28~6.04)、祖母(OR=1.65, 95%CI=1.00~2.70)和外祖母(OR=2.14, 95%CI=2.12~2.16)支持儿童控制体重的比例提高(P值均 < 0.05)。中介作用分析显示, 家庭支持在综合干预与儿童饮食习惯和静坐视屏评分的关联中存在中介作用。  结论  儿童饮食运动行为干预可促进其认知和行为, 家庭支持是重要的中介因素。将家庭干预纳入儿童肥胖综合防控策略可提高儿童饮食运动行为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某高校首批返校大学生的睡眠质量情况及影响因素,为采取相应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调查的方法对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 701名首批返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rait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TCSQ)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  结果  首批返校大学生睡眠障碍检出率为19.33%(522/2 701)。母亲文化程度为高中或中专及以下(OR=2.24,95%CI=1.47~3.41)、从来不吃早餐(OR=3.25,95%CI=1.86~5.68)、疫情期间家庭受损(OR=1.48,95%CI=1.17~1.87)以及消极应对(OR=1.15,95%CI=1.12~1.17)与睡眠障碍的发生呈正相关(P值均 < 0.05);与父母之间关系非常差相比,父母之间关系一般(OR=0.23,95%CI=0.06~0.89)、比较好(OR=0.23,95%CI=0.06~0.87)、非常好(OR=0.19,95%CI=0.05~0.74)均与睡眠障碍发生呈负相关(P值均 < 0.05);疫情期间每周锻炼1~2次(OR=0.76,95%CI=0.58~1.00)、积极应对(OR=0.93,95%CI=0.91~0.96)亦与睡眠障碍的发生呈负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使返校大学生睡眠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且父母之间的关系、体育运动、母亲文化程度、早餐习惯、疫情期间家庭受损是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应对返校大学生给予早期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江西省农村地区初中生健康素养状况与不良饮食行为的关联,为探索改善学生不良饮食行为的矫正策略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对江西省农村地区50所中学4 311名七至八年级学生的健康素养及不良饮食行为进行问卷调查,运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初中生健康素养与不良饮食行为之间的关联。  结果  农村地区初中生健康素养水平具备率(≥58分)为18.21%。不良饮食行为发生率相对较高,其中三餐时间不固定的报告率最高,为62.33%,其次为经常喝含糖饮料(54.60%)、不经常喝奶制品(50.38%)、不每天吃早餐(36.23%)、不经常食用蔬果(19.53%)。低水平健康素养者三餐时间不固定(OR=1.35,95%CI=1.11~1.65)、不每天吃早餐(OR=1.23,95%CI=1.01~1.49)、不经常喝奶制品(OR=1.29,95%CI=1.07~1.55)、不经常食用蔬果(OR=1.45,95%CI=1.10~1.92)和经常喝含糖饮料(OR=1.39,95%CI=1.15~1.68)的风险均高于高水平健康素养者(P值均<0.05)。  结论  江西省农村地区初中生健康素养与不良饮食行为之间存在关联,学校、家庭、政府及有关部门可以通过提升初中生健康素养水平来矫正其不良饮食行为,以改善初中生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天津市郊县居民风险态度对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接种行为影响因素的调查,探寻健康教育改善路径。  方法  问卷调查宁河县和静海县6个村的1 031名16~60岁成人,采用Pearson χ2检验和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研究风险态度对乙肝疫苗接种行为的影响。  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对其他变量进行控制后,调查对象的风险态度对其乙肝疫苗接种行为具有一定影响,年龄越小(OR=0.94,95%CI:0.93~0.96,P<0.001)、未婚(OR=8.24,95%CI:2.89~23.60,P<0.001)、自感健康较差(OR=1.78,95%CI:1.53~3.49,P=0.008)、正式工作者(OR=7.18,95%CI:2.29~22.54,P=0.001)、有医保(OR=8.46,95%CI:2.31~30.86,P=0.001)、风险规避(OR=1.65,95%CI:1.06~2.57,P=0.026)和风险中立者(OR=1.50,95%CI:1.03~2.17,P=0.032)更易选择接种乙肝疫苗。  结论  针对风险规避者和风险中立者,加强对乙肝疾病特征和疾病经济负担方面的健康教育,针对风险寻求者,可从乙肝流行趋势和传播途径等方面加强,使其对感染乙肝的概率有更科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青春早中期心理应激对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预测作用,为早期识别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发生风险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18年4月从重庆市4所中小学通过立意抽样招募1 046名五至八年级中小学生,采用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的方法收集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和心理应激水平;于2018年10月收集健康危险行为自我报告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青春早中期心理应激与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关系。  结果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报告率由高到低分别为不合理运动(62.05%)、偏食行为(24.76%)、打架(21.03%)、自杀意念(17.02%)、离家出走意念(9.85%)、情绪不良(8.80%)、吸烟(4.21%)、喝酒(3.73%)、赌博(3.63%)、网络成瘾(3.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水平心理应激与打架(OR=1.02,95%CI=1.01~1.03)、自杀意念(OR=1.02,95%CI=1.01~1.03)、情绪不良(OR=1.02,95%CI=1.01~1.03)、离家出走意念(OR=1.02,95%CI=1.01~1.03)、不合理运动(OR=1.01,95%CI=1.00~1.02)、吸烟(OR=1.02,95%CI=1.00~1.03)、网络成瘾(OR=1.02,95%CI=1.00~1.03)、偏食(OR=1.01,95%CI=1.01~1.02)和赌博行为(OR=1.02,95%CI=1.01~1.04)呈正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以不合理运动和偏食行为报告率相对较高,青春早中期心理应激状况对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报告风险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扬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状况,探讨家庭因素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  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7所幼儿园共2 531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一般人口统计学特征及家庭环境情况,运用SDQ量表(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家长版)收集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结果  学龄前儿童心理异常检出率为6.4%,同伴交往问题最为突出(17.8%),其次为多动注意不能(13.7%),亲社会行为(9.4%)、品行问题(7.0%)、情绪问题(5.7%)。除情绪问题外,男童问题检出率高于女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母亲文化程度低(OR=1.85,95%CI:1.04~3.29)及组合家庭(OR=1.81,95%CI:1.19~2.75)为其危险因素,而女童为保护性因素(OR=0.71,95%CI:0.51~0.98)。  结论  扬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异常检出率虽不高,但男孩的多动问题、女孩的情绪问题较为突出,尤其要关注母亲文化程度低的及组合家庭。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儿童饮食运动行为干预中手机应用程序(APP)使用的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为未来提高干预依从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在北京、山西长治和新疆乌鲁木齐3座城市开展的一项儿童饮食运动行为干预项目,通过整群随机对照试验,调查干预组694名儿童和家长在干预过程中手机APP使用情况,通过APP点击次数评估APP使用依从性,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可能影响APP使用依从性的因素。  结果  手机APP在知识传播、行为监测、家庭作业上传和评估反馈4个部分使用次数M(P25, P75)分别为10(5, 21)、20(14, 26)、7(4, 10)、26(15, 53)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长治地区(OR=1.67,95%CI=1.12~2.48)和主要照顾者为母亲(OR=1.55,95%CI=1.09~2.22)的研究对象对APP使用的依从性较好,而母亲有工作者(OR=0.47,95%CI=0.31~0.74)对APP使用的依从性较差(P值均 < 0.05)。  结论  儿童饮食运动行为干预中手机APP使用依从性较好,地区、主要照顾者是否为母亲、母亲是否工作可能影响依从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武汉市大学生结核病防控知识、态度及行为现状与结核病防控行为形成的因素,为分类开展结核病防控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参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计的《大学生结核病防控知信行问卷调查表》,采用判断抽样法抽取武汉市22所大专院校,通过问卷星平台对15 27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核病防控行为形成的影响因素。  结果  大学生结核病防控知信行总知晓率为79.69%,其中核心知识知晓率为79.28%,及格率为92.46%;正确态度持有率为89.69%,及格率为90.56%;正确行为形成率为72.11%,及格率为96.62%。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性别、年级、父亲学历、母亲学历、患者接触史、结核病史、核心知识知晓和态度认知情况大学生防控行为形成及格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1.83,10.28,137.46,103.49,16.50,47.37,1 992.54,1 138.22,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1.86), 父亲学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专或本科生(OR值分别为2.94,3.05,3.17,3.24),无结核病史(OR=3.32),核心知识知晓及格(OR=9.91),态度持有得分及格(OR=7.35)均与大学生结核病防控行为呈正性相关(P值均<0.05)。  结论  大学生结核病防控知信行总知晓率尚未达标且不够全面,性别、有无结核病史、防控核心知识知晓率、态度持有情况以及父亲学历是大学生结核病防控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上海市青少年饮食行为现状,并探讨情绪对饮食行为的影响,为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饮食行为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21年5月对上海市3个区10所初中和6所高中的7 45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饮食行为、患者健康问卷(2条目)和广泛性焦虑量表。  结果  上海市青少年过去7 d每天食用含糖饮料、甜食、油炸食品及西式快餐(≥4次/周)的报告率分别为13.26%,16.90%,6.99%,13.01%,每天吃水果、蔬菜、牛奶、早餐的报告率分别为56.96%,73.00%,65.03%,76.11%,不同性别和学段学生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有抑郁或焦虑情绪青少年不良饮食行为的发生率高于无抑郁或焦虑者(P值均 < 0.01)。校正性别、学校、住宿、成绩、零花钱、社会阶层后,抑郁和焦虑情绪增加青少年各种不良饮食行为的发生风险(P值均 < 0.05)。与无焦虑者相比,轻度和中重度焦虑者每天喝≥1次含糖饮料的风险为1.42(95%CI=1.20~1.67)和2.51倍(95%CI=2.09~3.01),不是每天吃水果的风险为1.30(95%CI=1.16~1.45)和1.28倍(95%CI=1.11~1.47),不是每天吃蔬菜的风险为1.35(95%CI=1.20~1.52)和1.41倍(95%CI=1.21~1.65),不是每天喝牛奶的风险为1.29(95%CI=1.15~1.44)和1.20倍(95%CI=1.04~1.39),不是每天吃早餐的风险为1.75(95%CI=1.54~1.99)和2.97倍(95%CI=2.55~3.46)。  结论  上海市青少年不良饮食行为比例较高,应早期开展饮食行为宣教和干预,并关注青少年负性情绪的发生,以减少不良饮食行为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高中生早餐食用频次与健康危险行为的关系,为引导高中生养成每天吃早餐习惯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在重庆某区选取1所高中,对其中3个年级的学生3 283名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健康危险行为对早餐食用频次的影响。  结果  高中生每天吃早餐的有2 064名(62.9%),不吃或有时吃早餐的有1 219名(37.1%)。不同性别、年级、生源地、能量饮料饮用、吸烟、饮酒、赌博、网络成瘾的高中生不健康早餐食用报告(不吃或有时吃)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80,53.97,8.10,23.79,7.89,16.31,3.93,17.96,P值均<0.05),男生(36.1%)高于女生(33.3%),饮用能量饮料学生(41.2%)高于不饮用学生(31.7%),吸烟学生(40.9%)高于不吸烟学生(34.4%),饮酒学生(40.3%)高于不饮酒学生(33.3%),赌博学生(39.7%)高于不赌博学生(34.3%),网络成瘾学生(40.0%)高于不成瘾学生(33.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能量饮料饮用(OR=1.32,95%CI=1.12~1.55)、饮酒(OR=1.24,95%CI=1.02~1.51)、网络成瘾(OR=1.42,95%CI=1.19~1.68)与高中生不健康早餐食用频次呈正相关(P值均<0.05)。  结论  社会、家庭、学校应加强引导高中生养成每天吃早餐的习惯,避免不吃早餐与危险行为聚集出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手机成瘾状况及与日常生活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关联,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参考。  方法  于2020年2月24日—3月4日,对广东省和山西省2所省属医药类院校10 357名在读大学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问卷包含人口学特征、手机成瘾、生活作息、身体活动、体重变化、焦虑状态等,基于倾向性评分逆概率加权法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手机成瘾与行为及心理健康关联。  结果  大学生手机成瘾率为59.42%。研究生、本科生高年级(三至五年级)、非医护类专业、居住在广东、寒假前无规律运动习惯等的大学生手机成瘾率较高(χ2值分别为47.91,17.78,42.75,138.58,P值均 < 0.05)。逆概率加权后,手机成瘾大学生更倾向于晚睡(OR=1.82, 95%CI=1.66~1.98)、晚起床(OR=1.55, 95%CI=1.44~1.68)、久坐时间较长(OR=1.21, 95%CI=1.12~1.31)、焦虑(OR=2.98, 95%CI=2.52~3.40)、中等剧烈强度身体活动时间较少(OR=1.33, 95%CI=1.22~1.44)、体重增加(OR=1.27,95%CI=1.17~1.37)和其他不良生活行为感受(P值均 < 0.05)。  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手机成瘾情况较严重,伴随不良生活行为和情绪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大学生网约性行为现状及与感觉寻求、危险行为的关系,为高校开展学生性教育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于2021年9—10月在重庆市某高校抽取1 923名大学生完成网约性行为、感觉寻求和危险行为的问卷调查。  结果  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率为26.7%,其中,网约性行为发生率为12.3%。不同性别大学生网约性行为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5,P>0.05);不同年级,不同赌博、饮酒、网络成瘾倾向大学生网约性行为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40,3.29,19.63,3.66,P值均 < 0.05),大一年级(9.1%)、不赌博(12.0%)、饮酒(8.4%)、无网络成瘾倾向学生(11.8%)低于大二和大三年级(14.4%,13.1%)、赌博(19.7%)、不饮酒(15.1%)、有网络成瘾倾向学生(16.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大学生饮酒(OR=0.45,95%CI=0.33~0.62)与网约性行为发生呈负性相关,感觉寻求(OR=1.08,95%CI=1.03~1.13)、赌博(OR=2.15,95%CI=1.19~3.88)与网约性行为发生呈正性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大学生网约性行为发生率不容忽视。高校应引导学生科学认识网约性行为危害,不寻求其带来的新异刺激感,避免与赌博行为聚集出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中小学生校园欺凌他人行为的流行特点,探讨心理问题与欺凌他人行为的关系,为干预校园欺凌者的欺凌他人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河南省安阳市、南阳市和新乡市的10581名中小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自制的青少年欺凌他人行为问卷,分析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与校园欺凌他人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and hyperactivity, ADHD)儿童体格生长和饮食行为的相关性,为ADHD儿童的管理以及给予饮食行为指导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2019年6—9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门诊就诊的703名4~13岁ADHD儿童进行调查。对所有儿童进行体格测量,按照BMI-Z评分将ADHD组儿童分为消瘦、正常、超重和肥胖4组,同时对ADHD儿童进行饮食行为问卷(Children’s Eating Behavior Questionnaire, CEBQ)评估,分析ADHD患儿的饮食行为情况与体格生长的关系。  结果  饮食行为评估显示,消瘦组ADHD儿童在过饱响应、进食缓慢、情绪性饮食减少食物逃避维度的得分均高于其他3组(F值分别为17.57,29.32,4.07,P值均 < 0.01),肥胖组在食物响应、食物喜好、渴望饮料、情绪性过度饮食食物导向维度得分均高于其他3组(F值分别为24.54,47.44,2.96,5.85,P值均 < 0.05)。多元线性回归校正混杂因素后,过饱响应、进食缓慢与儿童BMI-Z呈负相关(B值分别为-0.05,-0.07,P值均 < 0.01),食物响应、食物喜好、情绪性过度进食与儿童BMI-Z呈正相关(B值分别为0.04,0.09,0.05,P值均 < 0.05)。  结论  ADHD儿童情绪性进食、对食物喜好及响应程度过高与超重和肥胖相关,进食速度过慢、对饱食信号的高反应则与消瘦相关。临床治疗不仅要重视改善ADHD患儿核心症状,同时需要关注其饮食行为问题对体格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心理控制源对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影响,为制定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随机抽取2个省份,每个省份随机抽取2所高校,对来自12所高校的3951名大学生完成在线匿名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心理控制源量表和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问卷.采用x...  相似文献   

18.
陈威宇  林夕  崔宁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9):1351-1354
目的 了解长春市脱发大学生抑郁情绪水平,探讨影响脱发大学生抑郁情绪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11月—2021年6月收治的275名脱发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利用流调用抑郁量表、一般人口学问卷进行调查,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脱发大学生中发生抑郁情绪者121名,检出率为44.0%。女生(OR=2.26,95%CI=1.22~4.20)、26~30岁(OR=2.43,95%CI=1.01~5.85)、自评睡眠质量很差(OR=13.63,95%CI=4.09~45.42)、自评人际关系受较大影响(OR=3.56,95%CI=1.57~8.06)、感知到重度压力(OR=3.73,95%CI=1.35~10.30)与脱发大学生发生抑郁情绪呈正相关,每周锻炼1~2次或3~5次及>5次[OR值(95%CI)分别为0.17(0.05~0.61),0.14(0.04~0.52),0.03(0.01~0.14)],与脱发大学生发生抑郁情绪呈负相关(P值均<0.05)。结论 脱发大学生的抑郁情绪发生率较高,年龄、性别、睡眠质量、人际关系困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