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了解新疆高校维吾尔族大学生不良健康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维吾尔族大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新疆5所高校中随机各抽取2个年级,以年级内全体维吾尔族大学生共8 946名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健康行为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新疆高校维吾尔族大学生不良健康行为报告率最高的为缺乏锻炼(87.09%),其次为不按时休息(67.85%),最低的是吸烟(15.74%).在饮酒、不吃早饭、不按时休息、上网时间>2 h/d方面男生的不良健康行为报告率均高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 227.68,206.45,75.29,13.01,P值均<0.01);女生在节食减肥和缺乏锻炼方面的报告率高于男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5.20,271.21,P值均<0.01).相关分析显示,维吾尔族大学生吸烟与饮酒、不吃早饭、节食减肥呈正相关,与缺乏锻炼呈负相关;饮酒与不吃早饭、缺乏锻炼、休息不规律、上网时间>2 h/d呈正相关;不吃早饭与节食减肥、休息不规律、上网时间>2 h/d呈正相关;节食减肥与缺乏锻炼、休息不规律呈负相关,与上网时间>2 h/d呈正相关(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维吾尔族大学男生、独生子女、月生活费支出高、父亲和母亲学历低是不良健康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P值均<0.01).结论 维吾尔族大学生不良健康行为普遍较高,并存在聚集性特征,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教育引导. 相似文献
2.
分析医学生压力知觉、情绪调节策略与异常进食行为之间的关系,为指导医学生在面临压力情境时形成健康的进食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中文版压力知觉问卷、情绪调节量表和荷兰进食行为问卷,对分层随机整群抽取的山西省3所医科院校777名医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不同性别、专业医学生异常进食行为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临床医学专业类学生的异常进食行为总得分及限制性进食、情绪性进食、外因性进食3个维度得分均高于非临床医学专业类学生(t值分别为3.56,3.45,3.04,4.19,P值均<0.01);女生异常进食行为总得分及限制性进食与外因性进食得分均高于男生(t值分别为2.28,2.58,2.46,P值均<0.05).压力知觉与异常进食行为呈正相关,认知重评与异常进食行为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69,-0.79,P值均<0.01).认知重评在压力知觉预测异常进食行为间起部分中介效应,效应值为36.89%,且男生的认知重评中介效应高于女生;表达抑制在压力知觉预测异常进食行为间的中介效应无统计学意义,且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压力知觉既可直接又可间接通过认知重评影响医学生的异常进食行为.应帮助医学生形成认知重评的情绪调节技巧,学会表达情绪并从新的视角建立对压力情境的认识,积极应对压力变化及其所产生的不良行为. 相似文献
3.
了解杭州市女大学生乳腺癌的健康信念及预防行为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提出改善女大学生乳腺预防保健的建议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健康信念量表以及乳腺癌预防行为问卷调查杭州市5所大学的在校女生1 141名,分析女大学生乳腺癌预防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女大学生健康信念的易感性认知维度得分为(2.04±0.72)分,严重性认知为(3.10±0.72)分,利益性认知为(3.88±0.59)分,障碍性认知为(2.65±0.61)分,健康动力为(3.98±0.57)分,自我效能为(3.43±0.56)分,健康信念量表总分为(3.23±0.33)分,除易感性认知以外的其他各维度以及总均分均高于理论均分(3分).高校类别、专业、乳腺癌家族史以及乳腺保健知识获取途径等对女大学生健康信念各维度均有影响(P值均<0.05).女大学生乳房自检率(26.91%)较低.影响女大学生乳腺癌预防行为的因素有易感性认知、利益性认知、障碍性认知、自我效能、专业、乳腺疾病史以及乳腺保健知识获取途径(OR=1.063~ 5.593,P值均<0.01).结论 杭州市女大学生乳房自检率较低,应通过提高女大学生乳腺癌预防健康信念来提高乳房保健意识,做好一级预防. 相似文献
4.
了解江苏省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现状及影响因素,为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江苏省12所高校2 643名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 仅有2.3%(60/2 643)的大学生每周上体育课课时数≥3学时,29.9%(790名)每周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次数≥3次,14.8%(391名)每天参与体育锻炼时间≥lh,23.0%(609名)掌握的运动技能项数≥3项,45.7%(1 208名)未参加体育社团,17.8%(471名)参与校外体育俱乐部等社会体育组织;40.1%(1 059名)的学生认为体育课程内容缺乏趣味性,31.9%(845名)的学生不喜欢体育教师或其授课方式,19.4%(514名)认为缺乏体育场地或器材,21.1%(558名)认为体育锻炼对学习效果没影响,28.9%(764名)认为体育课程及相关活动对就业没有影响,17.1%(451名)认为体育成绩好坏不影响在校评优和进步;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现状及不喜欢体育锻炼原因的性别、年级和地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级、地区、课程内容缺乏趣味性、不喜欢体育教师的授课方式、缺乏体育场地或器材是江苏省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 江苏省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现状情况不容乐观,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行为需要社会、学校和个人兼容并济,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5.
6.
了解新疆职业院校维吾尔族大学生应急准备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选取新疆4所职业院校,以班级为单位随机整群抽取64个班级的1 848名维吾尔族大学生进行应急准备状况的问卷调查.结果 有48.97%的学生制定了应急逃生计划,有91.40%的学生知道求助电话,有48.11%知道紧急逃生路线,有29.65%知道紧急避难所位置.城市学生(53.98%)制定应急逃生计划的报告率高于乡村学生(45.62%),低年级学生(51.93%)高于高年级学生(45.60%),接受过演习(52.92%)的学生高于未接受演习(41.39%)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2.43,7.37,22.15,P值均<0.01).回归分析显示,较高的家庭月收入、接受过应急演习、应急准备行为倾向较高是职业院校维吾尔族大学生制定应急逃生计划的重要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1.273,1.401,1.991,P值均<0.01).结论 新疆职业院校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应急准备情况有待提升,需进一步提高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应急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7.
8.
<正>学习是构成完整的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而大学是人生的重要学习阶段。相对于高中生活,大学的生活环境、教育模式、理想目标、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大学生脱离了家长和老师的监管,离开熟悉的同学、朋友,面对大学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来自外界的诱惑,出现多方面的不适应,对大学生活显得紧张、盲从、束手无策抑或放纵挥霍过度,进而产生学习时间管理不合理、成绩下滑等问题~([2])。因此,笔者于2016年1月对广州14所高 相似文献
9.
了解贵州省大学生吸烟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大学生吸烟行为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贵州省经济发展水平好、中、差3座城市的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大学生共2 451名为调查对象,描述大学生尝试吸烟和现在吸烟现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现在吸烟的主要因素.结果 贵州省大学生尝试吸烟率为50.8%,初次尝试吸烟发生的高峰年龄为8~13岁(35.2%);现在吸烟率为20.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大三、月生活费≥1 000元、单亲、家人抽烟和同伴吸烟是影响大学生吸烟的主要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5.52,1.44,1.48,1.69,1.47,1.88,P值均<0.05).结论 贵州省大学生尝试吸烟率较高,现在吸烟率较低,烟草依赖性小,现在吸烟行为影响因素较多.针对大学生开展烟草危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活环境干预可能降低大学生烟草使用. 相似文献
10.
分析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减肥相关行为的影响,为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芜湖地区8所高校4 160名大学生进行一般人口学特征及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问卷调查.结果 1 052人(25.3%)为减肥进行锻炼,123人(3.0%)有不健康节食行为.除不同家庭收入大学生诱导呕吐、不健康节食、擅自吃减肥药外,其他不同家庭因素的大学生减肥相关行为报告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容易发生不健康减肥行为(OR=1.537,95%CI=1.122~2.104);母亲文化程度高是不健康减肥行为的保护因素(OR=0.749,95%CI=0.631 ~0.889);母亲职业为教师、医务人员和公务员是不健康减肥行为的保护因素(OR=1.287,95%CI=1.126~1.471).结论 大学生减肥相关行为受家庭因素影响较大,应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对减肥有正确的认识,并加强家庭方面的宣传教育,从而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了解大学生社交性吸烟行为的发生情况并探讨认知态度对大学生启动吸烟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某市579名高校大学生进行社交性吸烟行为、吸烟认知态度、家庭环境和应对方式的调查。采用χ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被调查者总体吸烟率为19.6%,其中社交性吸烟者占全部吸烟者的18%。对吸烟行为的认知态度和同伴影响与社交性吸烟行为呈正相关(r=0.264,P=0.000;r=0.428,P=0.000);社交场合的饮酒行为与社交性吸烟行为呈正相关(r=0.220,P=0.000)。年龄、同伴影响、社交场合的饮酒行为是大学生启动吸烟行为危险因素,其中社交场合递烟是启动吸烟的重要危险因素(OR=6.284,95%CI:3.213-12.287)。结论社交性吸烟行为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遍,更容易受到认知态度和社交群体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安徽省某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有针对性开展大学生心理保健和心理咨询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安徽省某高校大学生279人,进行一般情况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问卷调查。结果SCL-90总分≥160分的大学生有65人,占23.3%。大学生中出现较多的心理问题依次是强迫(38.3%)、人际敏感(25.1%)和抑郁(21.6%)。调查对象的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6个因子得分分别为1.41±0.46分、1.86±0.57分、1.65±0.52分、1.54±0.51分、1.40±0.46分和1.48±0.45分,与国内青年常模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不同专业大学生的SCL-90总均分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文科总均分最高,为1.75±0.57分,理科总均分最低,为1.30±0.32分。结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学校应高度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安徽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发生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填式问卷,对162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双重录入后,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应答率为98.1%(1595/1626),亚健康状态的发生率为27.87%(436/1564)。学生对亚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β=-0.395,P=0.016)、过去一年中遭遇的不良事件数(β=0.198,P=0.005)、饮食的规律性(β=-0.195,P=0.003)、上网时间(β=0.020,P=0.008)、对前途担忧(β=0.268,P=0.002)、辅导员对学生的关心程度(β=-0.162,P=0.037)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发生。结论大学生亚健康须引起有关部门足够的重视,并适时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6.
了解黑龙江省高校大学生应急逃生计划制定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一般描述性分析x2检验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多阶段随机抽取的黑龙江省7所大学1 806名学生的应急准备现状进行分析.结果 有49.6%的学生制定了应急逃生计划,47.84%知道逃生路线,29.40%知道避难场所,90.86%知道求助电话.家庭平均月收入≥5000元、居住地为城镇、师范及综合学校、低年级、经历过突发事件、接受过培训演练的大学生,制定应急逃生计划的报告率较高(x2值分别为14.277,18.935,20.176,4.841,5.637,17.879,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制定应急逃生计划的促进因素为家庭月收入较高(OR=1.274)、接受过培训演练(OR=1.400)、应急准备行为倾向较高(OR=1.992).结论 大学生的应急准备情况有待提高,家庭平均月收入、应急准备行为倾向、是否有过应急训练与制定应急逃生计划相关.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应急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应急准备水平. 相似文献
17.
了解黑龙江省高校在校大学生的突发事件应急知识掌握水平及其影响,为制定干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取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黑龙江省7所高校的1 806名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普遍缺乏公共卫生应急知识,得分为(0.60±0.23)分;其次为自然灾害类知识得分为(0.79±0.24),事故灾难类知识得分为(0.78±0.24)、社会事件类知识得分为(0.81±0.26).医学生应急知识得分为(0.80±0.11)分,明显地高于非医学专业学生的得分(F=347.70,P<0.01).学生的性别、年级、高中或大学入学是否参加过演练是应急知识水平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 高校应注重公共卫生应急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优化应急课程的设置,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模式,开展模拟演练,“多管齐下”提高大学生的应急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体力活动(physical activity,PA)与医学专科生抑郁症状的关联及其性别差异。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9年11-12月选取安徽省2所医学专科院校8 198名在校生为研究对象,使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短卷(IPAQ-SF)、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PA和抑郁症状。应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PA与抑郁症状的剂量-反应关系,据此将PA分成4组;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A与抑郁症状的关系。结果 PA与抑郁症状呈非线性的剂量-反应关系(P<0.001),按PA分为4组:<570 MET-min/week组(1636例)、570~1331.5 MET-min/week组(2131例)、>1331.5~1848 MET-min/week组(1075例)、>1848 MET-min/week组(2692例)。7 534名医学专科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6.1%,其中男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9.6%,女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C五号.EPS;P〗=24.20,P<0.001)。以>1848 MET-min/week为参照组,与参照组相比,在总人群以及男、女生中,PA<570 MET-min/week均与抑郁症状风险增加有关(OR=1.50,95%CI: 1.28~1.77;OR=1.90,95%CI: 1.41~2.55;OR=1.36,95%CI: 1.11~1.65)。结论 PA与抑郁症状呈非线性关系,增加适当的体力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抑郁症状的防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安徽省青少年网络欺凌的流行现状,分析网络欺凌与自杀相关行为的关联,为网络欺凌和自杀相关行为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安徽省5所职业院校,对共计10 574名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网络欺凌和自杀相关心理行为的情况,分析网络欺凌与自杀相关行为的关联性。结果 本研究收回有效问卷10 158份,研究对象中网络欺凌的总检出率为3.3%,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的检出率分别是5.6%、3.5%和1.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无论男女,遭受网络欺凌是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均有P<0.05)。结论 青少年遭受网络欺凌现象普遍,这与青少年自杀相关行为存在相关性,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