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目的 了解高校蒙古族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状况及其与抑郁焦虑的关联,为高校蒙古族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及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2019年4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呼和浩特市5所高校选取8422名蒙古族大学生进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及抑郁和焦虑状况的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关联分析.结果 蒙古族大学生NSSI...  相似文献   

2.
邵义萍  娄星明 《中国学校卫生》2018,39(10):1550-1552
正自伤行为是不论出于何种目的,任何故意服毒或造成外伤的自我伤害行为~([1])。30%自伤者的自伤行为发生在1年前,有10%的自伤者在自伤后的13~15个月出现重复自伤行为~([2])。在重复自伤行为的案例中,10%会导致意外死亡~([3])。对我国2所高校的研究发现,大学生自伤行为检出率为30.72%~([4]),且在过去1个月进行过自伤行为的青少年中,有40.60%曾故意割伤自己~([5])。听觉障碍大学生由于生理的特殊性,在生  相似文献   

3.
杨春  张瑞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6):879-882
目的 探讨分析抑郁障碍青少年自伤行为影响因素,为开展临床干预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第904医院门诊就诊的80例14~18岁抑郁障碍青少年,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父母养育方式量表、自伤行为评定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男性抑郁障碍患者(76.74%)自伤行为报告率较女性高(54.05%),...  相似文献   

4.
探讨中学生情绪管理与自伤行为的关系,为中学生自伤行为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层随机整群抽取广州市、阳江市、阳春市3 096名初中和高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情绪管理与自伤行为的相关性.结果 中学生自伤行为发生率为14.6%,偶有自伤行为发生率为16.6%.自伤行为、偶有自伤行为和无自伤行为中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719,P<0.01);控制性别、学习阶段、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文化程度等变量后,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情绪管理能力对自伤行为(OR=0.482,P<0.01)和偶有自伤行为(OR=0.730,P<0.01)有保护作用.结论 中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与自伤行为的发生具有相关性.可通过心理教育、心理辅导和心理弹性训练提升青少年的情绪管理能力,以减少自伤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于格  谢一心  周静  王卫红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1):1679-1681,1684
全面了解大学生的自伤和自杀现状,为采取有效手段预防和干预可能的自杀行为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杀意念自杀行为发生率调查表、生命质量问卷、冲动性人格特征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重庆市12所高校的31 81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有527人(1.7%)报告曾经有过自伤或自杀行为,女生的自伤报告率(1.92%)高于男生(1.34%)(x2=16.127,P<0.05);有自伤经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生命质量低于无自伤经历的大学生,自杀意念和冲动性高于无自伤大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男性、强迫症状、恐怖是自伤行为的保护因素,来源地为城市、抑郁、精神病性、行动冲动性和自杀意念是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P值均<0.01).结论 发生过自伤行为的大学生是一个较为脆弱的群体,在缺乏干预的情况下可能成为自杀的易感人群.  相似文献   

6.
了解大学生自伤行为与其心理因素和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为大学生自伤行为的干预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方便抽取北京市2所大学在校学生794名,调查过去1 a内自伤行为的发生率和频率,同时测量自尊、自我挫败感、抑郁症状、边缘性人格障碍症状、无效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探讨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 有11.8%的大学生在过去1 a中有过1次或以上自伤行为,男生发生率(15.3%)高于女生(8.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父母亲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是自伤的危险因素(β男=3.42,P=0.025;β女=2.33,P=0.001),而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是自伤行为的保护因素(β男=-2.10,P=0.002;女生:β女=-1.60,P=0.045).结论 自伤行为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遍,家庭教养方式对自伤行为有重要影响.应研究以家庭辅导为主的干预和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行为与抑郁症状的相关性,为针对性改善青少年身心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在上海、乌鲁木齐、长沙、昆明4座城市选择共8 102名12~17岁青少年,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和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调查被试者的抑郁症状以及NSSI行为发生情况。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分析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对NSSI行为与抑郁症状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青少年NSSI总体检出率为24.6%,其中男生(23.1%)检出率低于女生(26.2%)(χ2=10.97,P<0.05),初中和高中总体检出率分别为24.7%和2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05)。伴NSSI组青少年抑郁症状总体检出率为49.7%,不伴NSSI组的检出率为1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8.80,P<0.01)。在不同性别和年龄段中,伴NSSI组(男生:44.0%,女生:54...  相似文献   

8.
了解广东省城市中学生自伤行为现状及社会心理因素,为预防和干预中学生自伤行为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层随机整群抽取广州市、阳江市、阳春市2 907名10~18岁的中学生,调查其自伤行为发生情况及社会心理因素.结果 调查近1 a内有1次以上自伤行为者占31.2%.其中有5次及以上自伤行为(经常自伤行为)者占14.6%,男女经常自伤行为发生率分别为14.1%和15.1%,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31,P=0.466);自伤方式以拽头发、掐自己、打自己为主;单因素分析显示,经常自伤行为者(≥5次以上)及偶有自伤行为者(1~4次)人际关系归因得分(内控性、外控性)高于无自伤行为者(F值分别为14.813,40.456,P值均<0.01),而自尊得分低于无自伤行为者(F=30.364,P<0.05);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偶有自伤行为与内控性、自尊、独生子女、性别有关;而经常自伤行为与外控性、自尊和独生子女有关(P值均<0.05).结论 城市中学生自伤行为发生率较高,受人际关系归因、自尊、性别及独生子女等社会心理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9.
了解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的流行情况及其危险因素,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南昌大学二~三年级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自编调查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量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渥太华自伤调查表,收集3 854名大学生的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检出率为10.2% (393/3 854).大学生自伤行为采用较多的是“用力咬自己”(52.9%)、“抠或抓自己”(52.9%)、“用力拔扯自己的头发”(42.0%).其中“用力咬自己”女生报告率高于男生,“把头浸/埋在水中使自己窒息”“滥用药物”“食用不能吃的东西”“用力拔扯自己头发”“用烟头/火或热水烫伤自己”男生报告率均高于女生(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童年期虐待”(OR=3.493)、“小的过失父母也惩罚我”(OR=1.995)、“在别人面前唠叨我做过的事,使我感到难堪”(0R=1.835)、“非亲生母亲”(哑变量P=O.009)、“遭父母打骂”(OR=1.651)、“当众丢面子”(OR=1.602)、“经常有想摔东西的冲动”(OR=1.601)、“考试失败成绩不理想”(OR=1.553)、“常常感到紧张”(OR=1.527)为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的主要危险因素(P值均<0.05).大学生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等自杀相关行为存在统计学关联,其OR值(95%CI)分别为6.596(4.915~ 8.850),7.769 (4.521 ~ 13.353),5.683(2.956~10.927).结论 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检出率较高,应予以重视;并根据主要危险因素制定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学生睡眠问题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的关系,为大学生NSSI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广东省3所高校的11 689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调查大学生的NSSI行为、睡眠问题、一般人口学特征、生活习惯和抑郁症状。结果大学生在过去1年内的NSSI行为报告率为7.8%。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SSI行为与工作日睡眠时间、周末睡眠时间、失眠、噩梦睡眠问题均有相关性(P值均<0.05);在控制年级、性别、父母教育水平、身体健康状况、家庭收入、吸烟、饮酒和抑郁症状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周末较短的睡眠时间(<7 h/d)、失眠症状和频繁噩梦均能增加大学生NSSI行为的发生风险(OR=1.32~3.25,P值均<0.05),而工作日较长的睡眠时间(≥9 h/d)则与NSSI行为呈负相关(OR=0.60,P<0.05)。结论睡眠时间过短、失眠和噩梦是大学生NSSI行为的重要风险因素,加强对睡眠问题的干预和管理可减少自伤行为...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焦虑及抑郁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崇勇  刘浩强  袁晶 《中国公共卫生》2007,23(12):1518-1519
目的 了解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焦虑、抑郁现状及其关系。方法 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焦虑自评量表(SAS)、自评抑郁量表(SDS),随机整群抽取吉林师范大学1 25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社会支持总分低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96,P<0.001);焦虑总分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56,P<0.001);抑郁严重度指数为0.45±0.09。大学生社会支持各维度及支持总分与焦虑总分、抑郁严重度指数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r=-0.29~-0.11,P<0.001);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对焦虑、抑郁程度具有预测作用。结论 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低于全国普通人平均水平,焦虑程度则高于平均水平,总体处于无抑郁程度;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对焦虑、抑郁程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评分变化的轨迹,并分析不同轨迹与焦虑和抑郁的关联,为寻找焦虑抑郁的危险因素以及缓解大学生手机成瘾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对山东大学2017级1 562名学生进行5次随访问卷调查.使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Scale,MPAT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进行调查,通过潜在类线性混合模型识别手机成瘾评分变化轨迹,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轨迹与抑郁和焦虑之间的关联.结果 学生末次调查时手机成瘾评分为(42.9±5.4)分,焦虑、抑郁的检出率分别为33.7%(526名),40.2%(628名);手机成瘾评分变化轨迹被分为稳定组、高水平-下降组、低水平-快速上升组、中水平-上升组和高水平-上升组共5类,各组人数分别为701名(44.9%),309名(19.8%),96名(6.2%),232名(14.9%),224名(14.3%).以手机成瘾评分变化轨迹稳定组作为参照,手机成瘾评分变化轨迹为高水平-上升组和低水平-快速上升组的学生发生焦虑(OR=3.19,95%CI=2.32~4.40;OR=8.38,95% CI=5.09~13.77)、抑郁(OR=3.29,95% CI=2.40~4.52;OR=4.49,95%CI=2.82~7.16)的风险增加.结论 高校心理教育部门应从干预大学生手机使用入手,尤其要关注手机成瘾倾向上升较为严重的个体,从而降低大学生群体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谷弘波  王相英  班梦姣 《中国学校卫生》2020,41(11):1678-1681+1687
目的分析不同运动量的体育活动持续状态与焦虑、抑郁评分变化轨迹之间的关联,为更好认识体育活动对大学生焦虑、抑郁发展情况的影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对山东省某综合性大学2017级1 265名学生进行5次随访,使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并通过潜在类线性混合模型识别焦虑、抑郁评分变化轨迹,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5次调查小运动量的体育活动持续状态与焦虑和抑郁评分变化轨迹之间的关联。结果每次均为小运动量者940名(74.3%),每次均为中等或大运动量者325名(25.7%)。焦虑评分变化轨迹被分为低水平组、高水平-下降组、高水平组,分别为686(54.2%)、144(11.4%)、435(34.4%)名;抑郁评分变化轨迹被分为低水平组、中水平-下降组、高水平组、中水平-上升组,分别为604(47.8%)、170(13.4%)、177(14.0%)、314(24.8%)名。以中等或大运动量学生作为参照,持续为小运动量状态会增加焦虑保持在高水平的风险(OR=1.78)、使抑郁评分在中等水平继续降低的可能性降低(OR=0.67)、增加抑郁评...  相似文献   

14.
高校艺术学生自我和谐与焦虑抑郁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高校艺术生的自我和谐与焦虑、抑郁的关系,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青岛大学艺术学院大一新生343人,利用国内修订版自我和谐量表(SCC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问卷调查。结果SAS的平均分为40.77±7.71分,SDS的平均分为43.45±9.26分。焦虑和抑郁检出率分别为15.08%和14.79%。SCCS的总分为83.03±14.46分。调查对象的焦虑、抑郁得分和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呈正相关,与自我的灵活性呈负相关(P〈0.01)。结论高校艺术生自我和谐状况与焦虑抑郁密切相关,并且对心理健康有明显的影响,应注意根据其特点做好心理辅导及咨询工作。  相似文献   

15.
高蕾  李方明  高晓雷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4):593-596,601
目的 探讨西藏高原地区大学生睡眠质量与抑郁、焦虑症状的关系,为改善高海拔地区人群的睡眠质量,缓解抑郁、焦虑症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于2019年10-11月,使用中文版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西藏大学1 288名大二、大三年级在校大学生进行...  相似文献   

16.
诺瓦克样病毒是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之一,全年均可发病,但冬季较多,一般在学校、家庭、托幼机构、养老院等人群容易出现暴发.2008年1月22日至2月2日广州市一家养老院发生一起诺瓦克样病毒引起的胃肠炎疫情. 1.材料与方法:采用《广东省群体性诺瓦克病毒胃肠炎个案调查表》对发病者进行调查,发病后1~3天取粪便标本,冷藏送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室进行RT-PCR检测.  相似文献   

17.
唐山市居民内科急症患病率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探讨 1 997~ 2 0 0 1年唐山市居民内科急症发病谱变化 ,初步评估本市居民内科急症发病谱现状及发展趋势。1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过去 5年 (1 997~ 2 0 0 1年 )唐山市不同职业 5种人群 (公务员、公司职员、下岗人员、学生、退休等人员 )为调查对象。每种人群 2 50 0人 ,男∶女为1 .1∶1 ,年龄在 1 4~ 78岁。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连续 (5年 )随访同一对象 ,失访率 0 .0 52 %。有关疾病患病率不包括该疾病的前期疾病或状态 (如糖尿病不含糖耐量减低 ) ;呼吸系统疾病不含上呼吸道感染 ,相关疾病只计入一个系统 (如高血压病计入心血管疾…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大学生故意自伤行为和自杀行为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 整群选取某医科大学4063名一、二年级在校生为研究对象,采用x2检验比较不同性别大学生故意自伤行为、自杀行为检出率差异,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拟合多种研究变量对故意自伤行为-自杀行为的影响.结果 4063名大学生最近1年故意自伤行为检出率为13.4%,其中单次自伤检出率为3.7%,多次自伤检出率为9.6%,男生高于女生;最近1年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和自杀行为的检出率分别为4.5%、1.4%、0 6%和4.9%,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有自伤无自杀组为参考,有自伤有自杀组表现为积极应对程度低(OR=0.5,95%CI:0.3 ~ 0.8)、伙伴个数相对较少(3~5个vs.≤2个:OR=0.6,95%CI:0.3 ~0.9;≥6个vs.≤2个:OR=0.4,95%CI:0.2~0.8);消极应对(OR=2.1,95%CI:1.2 ~ 3.7)、抑郁症状(OR=2.9,95%CI:1.6 ~ 5.2)、焦虑症状(OR=2.2,95%CI:1,2 ~ 3.8)、睡眠问题(OR=1.7,95%CI:1.1~2.8)、自评体型偏胖(偏胖vs.正常:OR=2.0,95%CI:1.1~3.6)较为常见.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大学生故意自伤行为者中自杀行为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OR=4.7,95%CI:3.5~6.4),而抑郁、应对方式、自评体型等社会心理因素会减弱两者的关联程度(OR=3.3,95%CI:2.4 ~ 4.5).自杀行为发生的风险随自伤次数的增加而增加(OR=3.1 ~ 10.0),社会心理因素也会减弱两者的关联(OR=2.4~5.9).结论 自伤行为虽然不是个体自杀行为发生的信号,但有必要在自伤者中开展自杀行为发生可能性的评估.  相似文献   

19.
中国莱姆病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莱姆病是一种由蜱传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burgdorferi)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亦是一种人兽共患病。自1982年Burgdorfer及其同事分离到莱姆病病原体以来[1],莱姆病在流行病学、病原学、临床学、发病机制及菌苗等方面有了飞速发展。莱姆病的流行范围已扩大到五大洲[2]。在北美和欧洲,莱姆病为主要虫媒传染病。美国CDC自1982年开始莱姆病监测以来,现已有10万例病例报告,其中1996年报告病例达1.6万人[3]。椐估计,欧洲各国每年诊断的莱姆病达5万例以上。我国于1986、1987年在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相继发现莱姆病[4,…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基本状况及社会支持与其关系。方法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共获有效问卷357份。调查工具包括社交恐怖症量表(SPIN),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结果8.1%的大学生存在社交焦虑,其中男生6.63%,女生9.42%;理工类学生社交焦虑检出率最高,为14.29%,医学类学生最低,为4.55%;χ2检验显示社交焦虑与性别等因素无相关性。t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社会支持与社交焦虑有负相关性。结论社会支持对社交焦虑的发生有影响,应帮助学生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并使其能够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