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儿童期躯体虐待与大学生攻击性及自尊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儿童期躯体虐待与大学生攻击性和自尊的关系,为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中文版儿童期虐待问卷、Rosenberg自尊量表、攻击性问卷修订版,对随机整群抽取的沈阳市3所大学的80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儿童期躯体虐待的检出率为29.17% (236/809).受虐组与非受虐组在攻击性总均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9±0.51)(2.21±0.55),t=-11.640,P<0.01];受虐组自尊得分高于非虐待组[(2.53±0.43)(2.34±0.89),t=-3.170,P<0.01];受虐组在攻击性各个维度上得分均高于非虐待组(P值均<0.0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躯体虐待与躯体忽视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0.569,P<0.01);攻击性中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各因子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0.481~0.695,P值均<0.01);躯体虐待和躯体忽视与攻击性中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等呈正相关(r=0.219~0.348,P值均<0.01),与自尊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04,0.073,P值均<0.01);自尊与攻击性4个维度均呈正相关(r=0.111~0.195,P值均<0.01).结构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自尊在大学生儿童期躯体虐待与攻击性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大学生儿童期躯体虐待可以直接预测攻击性,也可以通过自尊间接预测攻击性.可以从自尊入手对大学生攻击行为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2.
了解中学生儿童期虐待、社会支持与心理亚健康的关系,为改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蚌埠市8所中学5 116名学生,使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MSQA)、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蚌埠市中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的报告率为25.1%(1 282/5 116).不同性别、学段及是否独生子女中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中学生儿童期虐待得分高于无心理亚健康状态的中学生,而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及社会支持总分均低于无心理亚健康状态的中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儿童期虐待、社会支持、主观支持和学段均进入中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回归方程(P值均<0.01).社会支持、主观支持在儿童期虐待和心理亚健康状态之间均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31.16%,25.26%.结论 儿童期虐待和社会支持对中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均有影响.对于有儿童期虐待经历的中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可从提高其社会支持水平人手,以减少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儿童虐待是指对儿童有义务抚养、监管及有操纵权的人做出足以对儿童的健康生存、生长发育及尊严造成实际的或潜在的伤害行为,包括各种形式的躯体和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视及对其进行经济性剥削[1].国际卫生组织将儿童虐待主要划分为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以及忽视等4种类型.其中情感虐待是儿童虐待的核心组成部分[2],它是指父母或看护人等经常对孩子侮辱、恐吓、指责、轻视或孤立等,或忽视孩子的情感需要[3].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研究情感虐待与情绪问题(抑郁、焦虑、孤独感)、认知问题(情绪面孔反应、情绪面孔注意偏向)以及心理健康问题[4-5]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5.
了解中学生童年期虐待经历和心理资本现状及其关系,为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哈尔滨市某城乡初、高中1 894名在校学生进行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及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调查.结果 中学生童年期虐待总发生率为98.3%.除情感虐待外,虐待经历的其他维度得分男生均高于女生(P值均<0.01).除躯体虐待外,农村地区中学生虐待经历的其他维度得分均高于城市(P值均<0.05).中学生心理资本状况较好,其中男生的自我效能和韧性维度得分高于女生,城市学生的心理资本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农村学生(P值均<0.05).除性虐待仅与韧性维度呈负相关外,其他虐待经历与心理资本各维度间均呈负相关.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情感忽视及躯体忽视均能负向预测心理资本的各维度(P值均<0.05);情感虐待能负向预测心理资本的韧性、希望及乐观维度(P值均<0.01).结论 虐待经历与心理资本关联密切,虐待的发生不利于青少年心理资本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探讨儿童期心理虐待对农村中学生人格特质词注意偏向的影响,为制定相关人群的心理健康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儿童心理虐待量表,对从黑龙江省3所农村中学整群筛选出的儿童期受心理虐待个体20名及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对照组18名,以成对的人格特质词、中性词为实验材料,采用2组别(心理虐待组、对照组)×2特质词性质(消极、积极)的2因素混合设计,运用“点探测任务”范式,考查儿童期心理虐待经历对人格特质词注意偏向的作用.结果 心理虐待和对照组中学生对消极和积极特质词注意偏向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993,-1.560,P值均>0.05).对注意偏向值的方差分析显示,组别×特质词性质的交互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F=5.792,P<0.05),组别和特质词性质的主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儿童期心理虐待经历对个体加工消极特质信息的注意偏向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中学生的攻击行为与外显自尊相关联状况,为学校及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安徽、云南、广东、黑龙江、湖北5省15个城市抽取了初、高中学生共15 738名,进行中国修订版攻击性问卷(Buss-W arren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BWAQ)、Rosenberg自尊量表(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SES)等的问卷调查。结果不同性别学生在攻击总分及各维度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级学生在言语攻击、间接攻击、愤怒、敌意、攻击总分及外显自尊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样本总体外显自尊与攻击性行为呈负相关。结论中学生的外显自尊对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有着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了解儿童期虐待与大学生危险行为的关系,为大学生危险行为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抽取山东省烟台市4所大学的1 000名大学生,进行儿童期虐待问卷(CTQ)、抑郁自评量表(SDS)、自杀意念量表(BSSI)及自拟一般状况问卷调查.结果 1 000名大学生儿童期虐待发生率为11.1%,大学生儿童期虐待以情感虐待(97.2%)与情感忽视(74.7%)为主.轮廓分析显示,抑郁症分级严重程度越高,5种不同虐待类型的得分也越高(F=790.5,P<0.05).大学生儿童期虐待与自杀意念、抑郁症、吸毒及自我伤害4种危险行为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20,0.129,0.101,0.110,P值均<0.05).结论 儿童期虐待是大学生发生自杀、抑郁等危险行为的重要相关因素,学校应针对有童年期虐待经历的大学生进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目的探讨父母心理控制、行为控制与中学生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为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蚌埠市初高中在校学生1 046名,使用父母心理控制和行为控制量表及攻击行为量表进行调查。结果女生愤怒得分高于男生,男生攻击总分高于女生(t值分别为6.28,2.56,P值均<0.01);两两比较显示,初二学生攻击行为得分高于初三、高一和高二的学生(P值均<0.05)。男、女生在父母控制总分、父亲行为和心理控制得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22,4.07,3.01,P值均<0.05);父母控制存在年级差异,两两比较显示,初中生父母控制水平高于高中生(P值均<0.05)。父母控制与男女中学生的攻击性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6,0.29),其中父母的心理控制与男生的攻击性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6,0.23),父母的行为控制和父母的心理控制与女生的攻击性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09,0.13,0.29,0.35)(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亲(OR=0.50,95%CI=0.21~0.79)和母亲(OR... 相似文献
13.
14.
了解童年期虐待经历对中学生吸烟行为的影响,为中学生吸烟行为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深圳、郑州、南昌和贵阳4个地区14 500名在校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并自我报告吸烟行为.结果 中学生吸烟行为报告率为3.6%,男生(5.8%)高于女生(1.4%),高中生(5.0%)高于初中生(2.3%),农村学生(6.0%)高于城市学生(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高水平各种类型童年期虐待经历中学生吸烟行为报告率均高于虐待低水平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情感虐待(OR=1.69,95%CI=1.38~2.07)、躯体虐待(OR=2.17,95%CI=1.78~2.64)、性虐待(OR=2.56,95%CI=2.10~ 3.12)、情感忽视(OR=2.27,95%CI=1.89~2.74)、躯体忽视(OR=2.21,95%CI=1.83~2.67)、童年期虐待经历(OR=2.66,95%CI=2.21~3.21)与中学生吸烟行为均呈正性相关(P值均<0.01).结论 童年期虐待与中学生吸烟行为呈正相关,加强对童年期虐待的重视和干预有益于中学生吸烟行为的防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童年期虐待和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的关联及性别差异,为中学生NSSI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郑州、深圳、南昌和贵阳4个地区14 500名在校高中和初中学生,采用童年期虐待问卷和NSSI问卷等进行调查,了解一般人口统计学指标、童年期虐待经历和NSSI等信息,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童年期虐待经历与NSSI的关联,比较关联强度的性别差异。结果中学生NSSI检出率为9.5%,男生(10.7%)高于女生(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77,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随着不同形式的童年期虐待水平升高,中学生NSSI呈增加趋势;控制相关混杂因素的影响,高水平各种形式的童年期虐待均与中学生NSSI的增加有关(P值均<0.01);高水平性虐待、情感忽视和童年期虐待与女生NSSI的关联强度高于男生(P值均<0.01)。结论童年期虐待经历是中学生NSSI的重要影响因素,特别在女生群体中。开展针对性干预有益于中学生NSSI的防...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童年期虐待经历与初中生伤害和暴力的关系. 方法 对3所乡镇普通初级中学1 417名初中生应用自编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问卷进行调查,其中包括童年期虐待经历问卷、伤害与暴力问卷等相关问卷. 结果 男生在携带刀具、打架、自杀行动中人数高于女生,在自伤行为中低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学习成绩从差、一般到好,其携带刀具、打架和自杀计划的报告率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与母亲关系从差、一般到好,其伤害和暴力的报告率均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反复中度虐待中自杀计划的报告率外,其他童年期反复遭受各类虐待的初中生其伤害和暴力的报告率高于没有遭受反复虐待的初中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除反复中度虐待不是自杀行动的危险因素外,反复重度虐待、反复中度虐待、反复情感虐待、反复接触性虐待和反复非接触性虐待均是携带刀具、打架、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行动和自伤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论 童年期反复虐待经历与初中生伤害和暴力的发生有关,是伤害和暴力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18.
探讨童年期虐待经历与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的关系,为青少年自伤行为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贵阳市7所中学抽取4 617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统计学指标、童年期虐待经历、自伤行为等.采用x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中学生自伤行为及童年期虐待检出率的差异,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童年期虐待经历对自伤行为的影响.结果 中学生自伤行为的检出率为44.3%,初中生(47.4%)高于高中生(4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童年期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及躯体忽视的发生率依次为37.7%,16.8%,7.7%,61.4%和50.7%.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学习成绩较差及有心理病理症状的中学生受虐情况较重,自伤行为发生率也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x2检验显示,任何一种童年期虐待经历都会增加自伤行为的发生(P值均<0.05).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童年期虐待(情感、躯体、性虐待)和忽视(情感、躯体)均会增加自伤行为的发生;且随着虐待类型数目的增加,自伤行为的发生风险呈增加趋势(P值均<0.01).结论 童年期虐待经历是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加强对童年期虐待问题的重视和干预,可作为中学生自伤行为防控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