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目的 分析厦门市小学生性别特质得分和性别角色类型与家庭因素的关联,为促进儿童青少年性别角色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8年5月在厦门市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开展调查,纳入823名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儿童性别角色量表(CSRI)调查小学生男女性特质得分和性别角色类型(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未...  相似文献   

2.
了解厦门市未进入TannerⅡ期低年级小学生男女特质得分和性别角色的分布特征,为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厦门市2所小学二至四年级学生,并基于厦门市儿童血压队列,筛选未进入TannerⅡ期的学生共823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儿童性别角色量表(Children's Sex Role Inventory,CSRI)获得儿童男女特质得分、性别角色类型以及性别角色异性化情况.采用非参数检验和χ2检验比较不同年龄、性别学生特质得分,性别角色类型和性别角色异性化的差异.结果 低年级小学生男性特质平均得分为(2.80±0.52)分,女性为(2.95±0.55)分;性别角色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未分化的比例分别为12.8%,11.9%,39.1%,36.2%,男生未分化的比例(41.8%)高于女生(31.5%),双性化比例(34.6%)低于女生(4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22,6.02,P值均<0.05).性别角色异性化报告率为7.0%,不同性别、年龄报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厦门地区低年级小学生性别角色以双性化和未分化为主,男、女生的性别角色分布不同,男生以未分化为主,女生以双性化为主;性别角色异性化者报告率较高,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关注和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坚韧性人格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析大学生性别角色与坚韧性人格的关系,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和健康相关坚韧性问卷(HRHS),对延安大学379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 379名大学生中,男性化占18.5%,女性化占16.4%,双性化占34.6%,未分化占30.5%。男、女生在坚韧性人格的承诺和挑战2个维度上的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女生得分均高于男生。双性化个体的承诺、挑战2个维度的得分均显著高于未分化个体。结论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具有普遍性,大学生坚韧性人格存在性别差异。双性化个体与未分化个体相比具有更高的坚韧性人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性别角色态度(gender role attitudes, GRA)与青少年抑郁的关联, 为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式选取上海市静安区3所公立初中的全部六至八年级学生1 549名, 于2017和2018年11—12月开展两次匿名电子问卷调查。采用GRA量表和抑郁量表收集研究对象对于家庭和两性关系中男女传统角色分配和权力不平等态度与抑郁情况, 利用多因素广义估计方程(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s, GEE)模型分析GRA与抑郁的关联。  结果  两次调查时GRA量表得分分别为(2.52±0.83)和(2.29±0.86)分, 抑郁量表得分为(15.92±5.08)和(16.48±5.29)分,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调整了年龄、被欺凌经历、身体满意度、社区凝聚力等协变量之后, 多因素GEE模型结果显示, 传统GRA与男女生的抑郁发生风险均显著相关(β=0.38, β=0.41, P值均<0.05)。  结论  传统GRA可能会增加青少年抑郁风险, 培养积极、平等的GRA有助于预防抑郁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徐凯 《中国学校卫生》2016,37(7):1046-1050
探讨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与性别角色冲突的相关性,为改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河南省洛阳、安阳市l 513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完成人口资料问卷、抑郁—焦虑—压力自评量表和性别角色冲突量表调查.结果 身体健康程度、学校所在地、独生与否、家庭居住地、家庭形态与家庭关系对中学生抑郁—焦虑—压力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有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性别角色冲突与抑郁—焦虑—压力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回归分析发现,性别角色冲突的4个因子对焦虑及抑郁—焦虑—压力总分均有正向预测作用(β焦虑=0.062~ 0.245,β总分=0.074~0.289,P值均<0.05);工作—家庭冲突、限制性情感、同性间限制性亲密行为3个因子对抑郁有预测作用(β=0.117~0.281,P值均<0.01);工作—家庭冲突、限制性情感、成功、权力和竞争3个因子对压力有正向预测作用(3=0.122~0.272,P值均<0.01).结论 改善中学生的性别角色冲突,有助于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儿童早期成长环境与其身心发育、性格、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密切相关.儿童早期成长环境如家庭结构、教养方式、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暴露等与儿童青少年性别角色发展密切相关.政府及家长应重视儿童早期成长环境,全面促进儿童性别角色的早期发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探讨童年期心理素质的变化趋势及其性别差异,为提升小学生心理素质提供实证参考.方法 以广州中山和四川达州403名小学三年级学生为对象,采用修编的心理素质问卷(儿童版)进行为期18个月的纵向追踪,共收集到4组数据.结果 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呈分段线性增长趋势.在四年级上学期的发展速度较快(eta1=3.64),随后时间内发展速度趋于平稳(eta2=1.87),且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具有一定稳定性(r=0.61~0.80,P值均<0.01).女生心理素质的初始水平高于男生(β=-8.98,P<0.01),然而在四年级上学期,男生心理素质的发展速度快于女生(β=3.21,P<0.05),但在随后的时间内,男、女生的心理素质发展速度趋于同步(β=0.00,P>0.05).结论 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成长呈现出发展性与稳定性相统一的特点,且发展存在显著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受欺负儿童的求助心理与求助行为,为欺负行为的干预提供参考。方法从海口市分层整群抽取6所小学三~六年级742名学生,筛选出受欺负者241名,进行求助心理与行为问卷调查。结果 52.3%的受欺负者会求助于教师,50.6%会求助于父母,66.8%会求助于朋友。求助于父母、教师及同学的受欺负者成功体验均高于未求助者(P值均<0.01),求助于同学的羞耻感低于未求助者(P<0.05)。结论约半数受欺负小学生不会求助。影响求助的主要因素在于求助是否成功。  相似文献   

9.
徐凯 《中国学校卫生》2016,37(10):1562-1565
我国中学生自杀行为现状堪忧[1],引起全社会的普遍重视.自杀意念作为预示自杀行为的强高危因素,指一个人在思想中出现死亡、自杀或严重自我伤害的内容,包括对自杀的计划、步骤和结果的想法[2].尽管自杀意念并没有采取实际行动[3],但它却是青少年自杀行为的早期预警信号[4].中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性别角色冲突是影响青少年自杀、自残等危险行为的重要因素[5-6],性别角色冲突水平越高越容易采用自杀行为[7-10].自尊是人们对自身价值的总体评价[11],它作为积极心理特征与性别角色冲突显著负相关[9],能很好缓解由性别角色冲突引发的消极心理特征、消极情绪和危险行为[12-13],且在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间起到中介效应[14].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对中学生自杀意念现状的调查以及探讨自尊在性别角色冲突与自杀意念间的中介效应,为有针对性地制定中学生自杀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厦门市低年级小学生男、女性特质得分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联,为儿童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性别角色观提供政策建议和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筛选厦门市2所小学的823名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儿童性别角色量表(CSRI)调查小学生男女性特质得分,通过简化版父母教养方式量表获得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态度和行为.采...  相似文献   

11.
陈军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2):1839-1841
探讨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坚韧人格的关系,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性别角色量表和大学生坚韧人格评定量表对安徽6所本科院校随机抽取的1 134名大学生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 大学生中双性化比例为36.5%,未分化为35.1%,女性化为13.6%,男性化为14.8%.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坚韧人格的韧性、挑战、控制、投入维度得分和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97.59,100.58,101.81,87.22,133.53,P值均<0.05);男性化、女性化得分与坚韧人格得分均存在正相关(P值均<0.01);回归分析表明,个体的男性化得分能够正向预测坚韧人格(B=0.523,P<0.05).结论 双性化大学生比其他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人格坚韧性更好,男性化特质对坚韧人格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2.
陈笑开  刘可  梁淑敏 《中国公共卫生》2014,30(10):1307-1309
目的 了解澳门六年级学童口腔卫生知识、态度、行为(KAP)现况,分析口腔卫生行为的相关因素,为澳门地区制定口腔保健教育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和整群方法按比例随机抽取澳门12间小学6年级学童259人进行调查。结果 学童口腔卫生知识知晓率低,平均答对率为47.9%,整体口腔卫生态度平均得分为3.93分,整体口腔卫生行为平均得分为2.81分;口腔卫生知识与口腔卫生态度呈正相关(r=0.215,P<0.01);女童口腔卫生态度得分(75.36分)高于男童(72.8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6,P<0.05);母亲的教育程度越高,其学童的口腔卫生行为越好(t=-3.251,P<0.01);家庭支持中“有人陪同一起定期看牙医做口腔检查”的学童其口腔卫生行为明显好于缺乏家庭支持的学童,(t=-3.571,P<0.01)。结论 澳门六年级学童对超过一半的口腔卫生知识内容没有正确的认识,口腔卫生态度积极,大部分的口腔卫生行为还没有形成。  相似文献   

13.
徐凯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0):1513-1516
探讨洛阳中学生攻击性现状及其与性别角色冲突的相关性,为预防和干预青少年攻击性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式对洛阳市858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12条目攻击性问卷、性别角色冲突量表和人口资料问卷.结果 中学生攻击性量表总分及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各因子得分分别为(33.63±8.92) (7.80±3.02) (8.38±2.69)(8.97±3.11) (8.48±3.06)分.不同性别、学校类型、幼时监护人中学生攻击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父亲受教育程度为中学/中专的中学生敌意得分较高(F=3.659,P<0.05).中学生攻击性总分及各因子与性别角色冲突总分及各因子均呈正相关(r值为0.118~0.342,P值均<0.01).学业-家庭冲突、成功、权力与竞争和限制性情感对中学生攻击性有正向的预测力(β值分别为0.216,0.175,0.091,P值均<0.05).结论 改善中学生的性别角色冲突有助于预防和控制中学生的攻击性.  相似文献   

14.
15.
16.
周波  廖峻  余秋梅  罗承  曾蕾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1):1634-1636
探讨中学生性别角色与人际关系之间的关系,为有效引导中学生性别角色发展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和人际关系问卷,对整群抽取的云南省多个地区1 220名中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未分化4种性别角色类型分布在男生和女生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41.10,138.23,P值均<0.01);男性化气质量表、女性化气质量表得分与人际关系各量表得分均存在显著负相关(P值均<0.05);在人际关系总量表(F=8.53)、交谈行为(F=6.93)、交际交友(F=4.97)、待人接物(F=5.42)、异性困扰(F=8.53)等4个分量表上,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中学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双性化个体比其他性别角色类型中学生人际关系更好,未分化类型的人际关系困扰最突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对大学生社交行为的影响。方法 整群抽取江苏省苏州科技学院1~3年级208名大学生,采用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德克萨斯社交行为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双性化大学生社交行为得分为(2.50±0.83)分,自我效能感得分为(2.75±0.71)分,社交能力得分为(2.50±0.83)分,支配力得分为(2.29±0.79)分,均高于女性化与未分化者得分(均P<0.01);未分化个体社交行为得分为(1.62±0.70)分,自我效能感得分为(1.76±0.70)分,社交能力得分为(1.62±0.70)分,支配力得分为(1.56±0.60)分,均低于双性化与男性化者得分(均P<0.05);除社会退缩行为外,男性化、女性化量表得分均与社交行为其他各维度呈正相关(均P<0.001),男性化特质比女性化对社交行为有更显著预测作用。结论 双性化大学生社交能力更强,社交行为更积极;未分化特质大学生的社交行为存在偏差;男性化特质大学生在社交行为中更自信。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