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了解福州市营养改善计划地区中小学生营养知识与饮食行为现况,为开展有针对性的营养健康教育和膳食指导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21-11-18-2022-01-23在福州市营养改善计划重点监测县抽取小学和初中各4所作为调查学校。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最终纳入1 130名有效调查对象。采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健康状况监测学生调查表》对学生一般情况、营养知识、饮食行为进行调查。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 福州市营养改善计划地区中小学生营养知识平均知晓率为56.5%,其中知晓率最高的是预防缺铁性贫血,为80.9%;知晓率最低的是每日食物种类,为4.3%。学生营养知识合格率为55.8%,其中中学生合格率高于小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45,P<0.05;县城学生合格率高于农村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734,P<0.05。学生营养知识获取的主要途径是家人(14.1%)、电视和广播(13.6%)、学校健康教育课(11.8%)。学生饮食行为平均良好率为49.4%,其中良好率最高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四川省西部山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进行食育干预,提高学生的营养健康知识和技能,培养其科学的饮食习惯。方法整群抽取四川省蒲江县长秋山区农村寄宿制学校3所,并随机分为食育教育模式干预学校、普通营养教育对照学校及空白对照学校,研究对象为3所学校的2~8年级全部学生。结果经过1年时间的干预,食育干预学校学生营养健康知识知晓率有明显改善,"清楚知道《中国居民膳食宝塔》每层食物的"的知晓率上升最明显,相比基线调查上升了59.1%,高于对照组;在态度方面,食育干预学校学生喜欢吃含糖饮料的下降了19.0%;在行为方面,"学生购买食物前经常看营养标签"的上升了22.8%,"最近1周每天吃早餐"的上升了22.8%,均高于对照组。结论食育干预对学生的营养健康态度、食物喜好改变,还是饮食及健康相关行为方面的改善效果明显,而且食育干预效果优于普通营养教育对照学校。  相似文献   

3.
赵宏  李斌  刘燕  肖然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5):784-786
了解在青海省藏区寄宿制学校中小学生中开展营养教育的效果,为加强藏区寄宿制学生营养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青海省2个藏族自治县4所寄宿制学校的2 532名中小学生营养知识和营养行为相关问题进行基线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针对学生营养知识和行为存在的问题制作宣传和培训资料,并开展相应健康教育活动.健康教育活动后,采取相同问卷对基线调查学校学生1 766名进行终末调查.结果 项目活动前后,藏区寄宿制学校中小学生的营养健康知识总体知晓率从38.20%提高到86.23%(x2 =985.58,P<0.01),健康饮食行为总体形成率从45.48%提高到71.43%(x2 =284.85,P<0.01);大部分营养知识知晓率和饮食行为形成率较基线调查分别提高40和30百分点.项目活动后初中生营养知识知晓率和健康饮食行为形成率均高于小学生.结论 营养健康教育是提高寄宿制学校中小学生营养知识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的有效方式.管理部门和学校应加强中小学生日常营养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江西省农村地区初中生健康素养状况与不良饮食行为的关联,为探索改善学生不良饮食行为的矫正策略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对江西省农村地区50所中学4 311名七至八年级学生的健康素养及不良饮食行为进行问卷调查,运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初中生健康素养与不良饮食行为之间的关联。  结果  农村地区初中生健康素养水平具备率(≥58分)为18.21%。不良饮食行为发生率相对较高,其中三餐时间不固定的报告率最高,为62.33%,其次为经常喝含糖饮料(54.60%)、不经常喝奶制品(50.38%)、不每天吃早餐(36.23%)、不经常食用蔬果(19.53%)。低水平健康素养者三餐时间不固定(OR=1.35,95%CI=1.11~1.65)、不每天吃早餐(OR=1.23,95%CI=1.01~1.49)、不经常喝奶制品(OR=1.29,95%CI=1.07~1.55)、不经常食用蔬果(OR=1.45,95%CI=1.10~1.92)和经常喝含糖饮料(OR=1.39,95%CI=1.15~1.68)的风险均高于高水平健康素养者(P值均<0.05)。  结论  江西省农村地区初中生健康素养与不良饮食行为之间存在关联,学校、家庭、政府及有关部门可以通过提升初中生健康素养水平来矫正其不良饮食行为,以改善初中生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北京市大学生与中学生抑郁流行现状及与饮食相关行为的关系,为促进中学生的健康心理及健康饮食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20年10—12月抽取北京市16个区18 130名大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抑郁症状与饮食行为的相关性。  结果  北京市大学生与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8.2%,其中男生为17.4%,女生为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7,P < 0.01);6个城区学生检出率为17.9%,10个郊区学生为1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5,P=0.28);抑郁症状检出率按学段从高到底分别为职业高中(21.8%)、普通高中(20.6%)、大学(18.2%)、初中(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38,P < 0.01)。检出抑郁症状的学生每天喝含糖饮料(14.4%)、吃甜食(22.1%)及吃油炸食品(12.4%)的报告率高于未检出抑郁症状的学生(7.6%,12.0%,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54.62,215.67,164.49,P值均 < 0.01);检出抑郁症状的学生每天吃新鲜水果(63.3%)、蔬菜(81.7%)及早餐(53.4%)的报告率低于未检出抑郁症状的学生(72.0%,88.1%,7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0.77,90.59,518.69,P值均 < 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抑郁症状检出率是影响饮食行为的重要因素(P值均 < 0.05)。  结论  北京地区职业高中学生、普通高中生的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初中生和大学生,抑郁症状与不健康饮食行为密切相关。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可能会有助于健康饮食。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杭州市中小学生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认知、防护行为和态度现状,为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20年3月3—7日采用网络方便抽样的方法,利用问卷星,对杭州市14 216名中小学生进行新冠肺炎相关知识的认知、防护行为和态度的匿名式问卷调查。  结果  杭州市中小学生对新冠肺炎传播途径(85.83%)、潜伏期(77.44%)知晓率较高,对症状知晓率相对较低(44.70%)。戴口罩、咳嗽礼仪和正确洗手的执行率分别为97.27%,88.01%,91.82%。中小学生防护行为总体较好,91.21%呈中等及以上水平。有83.91%的中小学生担心感染新冠肺炎,55.42%的中小学生对复学存在紧张心理。小学生、农村学生对复学更为紧张(χ2值分别为46.66,26.70,P值均 < 0.05)。  结论  杭州市中小学生新冠肺炎相关知识和防护行为总体情况较好,但需进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同时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东平县城镇中小学生饮食行为现状,为开展中小学生营养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东平县2 426名城镇中小学生饮食行为及身体活动状况进行问卷调查。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不同性别、学段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80.3%的中小学生每天都吃早餐,72.8%的学生早餐营养质量较差,早餐以谷类食物为主。中小学生食用加工肉制品和盐焗坚果比例最高,分别为47.9%和44.6%。56.8%的中小学生不能每天吃1次水果,41.9%的学生每天吃蔬菜<2次。71.3%的中小学生每月至少吃1次西式快餐。88.2%的中小学生每周至少食用1次零食,最常吃的零食为糕点类;60.6%的中小学生每周至少饮用1次饮料。结论东平县城镇中小学生存在部分学生不吃早餐、较高比例的学生早餐营养质量差、西式快餐消费率高等不良的饮食行为,因此需加强对学生正确饮食行为的引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海淀区中小学生遭受校园欺凌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1年9—10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海淀区1 906名中小学生,使用学生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表进行电子问卷调查。  结果  海淀区中小学生遭受过校园欺凌报告率为4.3%,其中小学(7.6%)>初中(4.1%)>职业高中(2.5%)>普通高中(1.9%)(χ2=23.49,P<0.01),男生(5.5%)高于女生(3.0%)(χ2=7.44,P=0.01),6.9%的非正常家庭学生和3.9%的正常家庭学生遭受过校园欺凌(χ2=4.24,P<0.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小学学段的学生(OR=2.13)、非正常家庭(OR=1.07)、有吸烟经历(OR=2.28)、有被父母打骂经历(OR=2.49)、有打架行为(OR=1.84)更容易遭受校园欺凌行为(P值均<0.05)。  结论  海淀区中小学存在校园欺凌行为,应引起学校和教育部门的重视,家校结合,针对重点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基于营养健康食堂建设的综合干预对用餐小学生营养素养、食物消费及食堂建设相关行为及态度的影响,为学校营养健康食堂建设提供建议。  方法  选取台州市一所小学作为干预组,另一所条件相当的小学作为对照组,采用整群随机抽样选取2所学校五年级320名学生(干预组163名,对照组157名),干预组在学校开展为期5个月基于营养健康食堂建设的综合干预,包括健康就餐环境打造、菜品改良、厨师培训、营养健康教育等;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干预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的技能均值及营养素养总得分、多种食物摄入频率、食堂建设相关行为及态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干预组每天摄入蔬菜、奶制品、鱼/禽/蛋/瘦肉的比例分别提高19.63,15.95,19.63百分点(χ2值分别为15.25,9.14,13.93,P值均 < 0.01);干预组看过宣传材料的比例(95.71%)高于对照组(84.71%)、非常赞同提供低盐低油低糖菜品的比例(74.85%)高于对照组(48.41%)(χ2值分别为11.04,23.73,P值均 < 0.01)。  结论  基于营养健康食堂的综合干预能够提高学生营养素养,改善学生饮食结构,建议采取“家校联动”形式开展大样本、多地区、长期的营养健康食堂建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深圳市学龄儿童家长对零食营养的认知、态度以及购买零食行为,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培养儿童健康的饮食行为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  方法  2018年6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深圳市116所小学二年级4 517名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被调查家长的零食认知水平高低不一。超过90%的家长会担心零食的卫生安全问题并知道长期进食可导致儿童厌食偏食,仅有21.18%的家长会经常引导儿童进食零食。儿童群体的零食多由父母购买,以奶及奶制品、蔬菜水果类和面包蛋糕类为主,且在购买时更为注重营养、卫生和口味。此外,80.16%的家长购买零食时会看生产日期,但只有28.80%的家长会阅读营养标签。不同零食认知水平的家长关于零食的态度(零食的安全卫生问题、长期进食零食是否导致儿童厌食偏食、参加零食营养宣教活动)及行为(购买零食时看生产日期、购买零食看营养标签、主动获取零食营养知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0.16,15.40;17.33,15.41,77.81,P值均 < 0.05)。  结论  应加强对家长开展营养与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宣教,提升家长的营养认知,改变态度,促进合理饮食与购买零食行为的形成,以更好地引导儿童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日喀则市南木林县小学生营养状况,为开展小学生营养卫生干预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日喀则市南木林县随机抽取5所小学,每个年级随机整群抽取1个班级,共调查1 097名7~12岁学生,并进行身高、体重测量。  结果  调查对象超重率为0.46%。营养不良率为32.27%,男生(36.61%)高于女生(2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47,P=0.002);8岁年龄组营养不良率最低(25.00%),12岁年龄组营养不良率最高(53.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808,P < 0.001)。生长迟缓率15.86%,男生(17.14%)和女生(14.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08,P=0.235);12岁组最高(31.76%),7岁组最低(9.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206,P < 0.001)。消瘦率20.78%,男生(24.46%)高于女生(16.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11,P=0.002);各年龄组的消瘦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493,P < 0.001)。  结论  南木林县小学生营养状况以营养不良最为突出,男生高于女生,并以生长迟缓和消瘦为主要特征。应积极开展营养知识宣教,改善学生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长沙市义务教育学校企业供餐模式和学校自办食堂模式的午餐满意率及剩饭情况,为相关部门制定义务教育学校午餐改善措施及干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8年4-5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长沙市8所义务教育学校共2 203名中小学生进行午餐情况问卷调查.结果 学生对午餐总体满意率为78.8%,其中女生、小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制适应上海特色的、符合不同学段学生认知水平的中小学生营养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统筹规划不同学段学生营养教育的内容与目标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和定性访谈拟定上海市中小学生营养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框架雏形,邀请营养、学校卫生和健康教育等领域的21位专家进行两轮德尔菲咨询,依据咨询结果确定各学段学生的营养健康教育内容。结果 两轮咨询的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程度分别为0.74和0.89,协调系数分别为0.31和0.33(P值均<0.01),专家意见可信。最终形成的指导纲要包括2个一级条目、6个二级条目、60个三级条目及对应的条目解释。2个一级条目为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6个二级条目为食物与营养素、平衡膳食、良好饮食习惯、营养实践、良好卫生习惯和食源性疾病;60个三级条目在水平一(小学一至二年级)需要学习的有24个,水平二(小学三至五年级)有41个,水平三(初中六至九年级)有55个,水平四(高中十至十二年级)有59个。结论 上海市中小学生营养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聚焦于关键营养知识、合理膳食行为和营养实践技能等内容,可以为中小学营养健康教育的分阶段开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广州市小学生对食品认知的现状,评估营养健康教育的效果,为促进广州市小学生健康的饮食行为和改善营养健康状况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广州市15所小学1 608名高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实施为期8周的营养健康教育,并于干预前后进行对食品认知的调查。结果 广州市小学生对食品属性的整体知晓率为72.09%。营养健康教育干预后小学生对合理营养知识的整体知晓率上升到85.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584,P<0.05)。结论 广州市小学生对食品认知的水平较低,存在一定的误区。营养健康教育能明显提高小学生对食物属性的知晓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蚌埠市学生家长营养知识行为及学校午餐认知和满意度,为改善学生营养提供相关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蚌埠市区范围内(不含所辖县)分别从中心城区和周边城区各抽取4所中小学校中的二、五和八年级2 051名学生家长为调查对象,进行营养知识行为及学校午餐认知和满意度的问卷调查.结果 蚌埠市学生家长营养知识合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大学生饮食模式和抑郁症状的横断面及纵向关联,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9年4—5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安徽省合肥市和江西省上饶市2所高校选取大学生进行基线调查,并于2019年9—10月进行随访调查,共调查1 110名大学生。使用抑郁-焦虑-压力自评量表(DASS-21)中抑郁分量表调查大学生的抑郁症状,使用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SQFFQ)调查大学生饮食行为。运用主成分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分析饮食模式,使用三分位数法将各饮食模式因子得分划为T1、T2和T3组,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基线饮食模式与基线和随访调查抑郁症状的关联。结果 基线大学生轻度、中度及以上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7.03%和14.23%。主成分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饮食模式可分为含糖饮料、肉类、快餐和健康食物4种。在基线和随访调查中,含糖饮料、肉类和快餐3种饮食模式T3组中度及以上抑郁症状检出率最高(χ2值分别为21.51,32.25,22.21;23.54,13.91,19.98,P值均<0.05)。调整协变量后,多因素Logis...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安徽省大学生自伤行为与抑郁、焦虑症状现况及其相关性,为减少大学生自伤行为发生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安徽省5所高校的9 63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人口学特征、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自伤行为问卷等。  结果  9 638名大学生自伤行为检出率为22.94%(2 211名),男生(24.51%)高于女生(21.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6,P < 0.05);抑郁检出率为28.57%(2 754名),焦虑检出率为11.11%(1 071名)。抑郁组自伤行为的检出率为33.48%,高于非抑郁组(18.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2.22,P < 0.01);焦虑组自伤行为的检出率为48.74%,高于非焦虑组(19.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66,P < 0.01)。抑郁、焦虑均与自伤行为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24,0.27,P值均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在控制其他相关的影响因素后,抑郁(OR=1.48)及焦虑(OR=2.84)与大学生自伤行为发生呈正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安徽省大学生自伤行为、抑郁和焦虑检出率不容乐观,且自伤行为与抑郁、焦虑之间呈正相关。应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