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肝脏》2020,(9)
目的探讨锥形束CT(DynaCT)用于肝癌患者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的价值。方法 2016年11月—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患者153例,均行TACE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前均行普通螺旋CT检测,术中行DynaCT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测。比较普通螺旋CT、DSA、DynaCT检查对病灶的检出率,并比较DSA、DynaCT检查对病灶供血动脉的检出率,分析DSA、DynaCT检查评估TACE栓塞效果与实际栓塞效果的一致性。结果普通螺旋CT术前检出肿瘤病灶158个,DSA术中检出病灶264个,DynaCT术中检出病灶427个。普通螺旋CT平均检出病灶数目显著低于DSA、DynaCT(P0.001),DSA平均检出病灶数目显著低于DynaCT(P0.001)。DSA病灶供血动脉检出率为56.44%,显著低于DynaCT的87.12%(P0.001)。DynaCT对检出的427个病灶行栓塞效果评估,与实际栓塞效果一致的有408个(95.55%)病灶;DSA对检出的264个病灶行栓塞效果评估,与实际栓塞效果一致的有205个(77.65%)病灶。DSA检查评估TACE栓塞效果与实际栓塞效果的一致性显著低于DynaCT(P0.001)。结论 DynaCT在肝癌TACE手术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C臂计算机断层扫描(Dyna computed tomography,Dyna CT)技术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疗效,为临床合理应用Dyna CT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原发性肝癌介入患者,分为Dyna CT组与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组,DynaC T组46例,常规DSA组43例,DynaC T组为二维常规DSA联合增强Dyna CT检查.对两组的手术操作时间、X线辐射量及造影剂用量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Dyna CT检出病灶数量和明确血管走行的能力与常规DSA及螺旋CT进行对比,并随访两组患者,统计总生存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常规DSA组相比,Dyna CT组缩短了手术时间(P0.05);两组间X线辐射量及造影剂用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术中加做Dyna CT检查并未增加X线辐射量和造影剂用量.Dyna CT组共检测病灶92个(46例患者),在直径10 m m及10-20 m m直径的小肝癌中,Dyna CT的诊断敏感率明显优于螺旋CT(P0.001);直径20 mm肝癌中三种检查方法均能明确诊断,不具有统计学差异.Dyna CT组内46例患者中共有11例行常规DSA后发现肿瘤供血动脉严重前后重叠,不能分辨肿瘤具体供血动脉,行增强D y n a C T后,其中9例肿瘤供血动脉分支及走行显影清晰,超选择插管后诊断明确.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yna CT组总生存期为17.3 mo±1.1 mo,常规DSA组总生存期为12.6 mo±0.9 mo,经Log-rank检验,P=0.003.结论:常规DSA基础上应用Dyna CT在原发性肝癌介入化疗栓塞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提供更多诊断治疗信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并比较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与单纯TACE治疗对中晚期肝癌肿瘤血供消失率、肿瘤坏死率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中晚期肝癌患者180例,随机分为单独组(TACE组)(n=76)和联合组(TACE联合RFA组)(n=104)。比较两组患者的肿瘤血供消失率、治疗有效率、肿瘤坏死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联合组肿瘤血供消失率高于单独组(P=0.003),联合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单独组(P=0.000),联合组肿瘤坏死率优于单独组(P=0.002),联合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单独组(P=0.000)。结论TACE联合RFA能够更好地阻断肿瘤病灶的血液供应,加速肿瘤坏死,并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螺旋CT、MRI在原发性肝癌(PLC)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后近期疗效评估的价值及意义,为临床在PLC介入治疗术后复查方式选择提供经验依据。方法 选择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完整的PLC行TACE治疗患者45例,术后复查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超声造影、螺旋CT和MRI检查,以DSA为金标准,对比分析三种影像学检查对TACE治疗后肿瘤残留及新发病灶检出的灵敏度Se)和特异度(Sp)。结果 在小于5 cm病灶的诊断中,MRI(Se=92.3%,Sp=88.5%)和超声造影(Se=89.4%,Sp=84.6%)的灵敏度及特异度显著高于螺旋CT(Se=88.7%,Sp=8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大于5 cm的病灶诊断中,三种影像学检查的效能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诊断病灶供血动脉来源方面,三种影像学检查的效能差异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在诊断门静脉癌栓方面,螺旋CT的准确性(92.2%)显著高于MRI(90.8%)或超声造影(9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病灶强化预示复发方面,超声造影(95%)、MRI(96.4%)的特异度显著优于螺旋CT(93.7%),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造影检查可作为螺旋CT和MRI之外评估PLC患者介入治疗后肿瘤残留及新发病灶检出的另一有效影像学检查,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左膈下动脉(LIPA)对肝癌的供血及其介入性栓塞在肝癌治疗中的价值.评价经导管做LIPA栓塞化疗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 对22例经血管造影确认有LIPA参与肝癌供血者进行动脉栓塞化疗(TACE).结节型20例,巨块型2例.术前行CT或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术中常规做腹腔动脉-肝动脉及膈下动脉造影,在确认供血范围后将导管超选择至供血支,先用碘油-抗癌乳剂栓塞肿瘤末梢血管,然后注入明胶海绵碎粒或PVA颗粒.观察术后临床经过、相关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并与血管造影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病灶位于肝左叶18例(81.8%):7例位于S3,7例位于S2,4例位于S4.病灶位于肝右叶(S5)4例(18.2%).22例患者左膈下动脉TACE全部成功.9例进行LIPA化疗栓塞时发现肝动脉完全阻塞.2例术后发生左下肺叶盘状肺不张和少量胸腔积液.结论 LIPA参与肝癌供血多见于多次行TACE的病人并且肿块位于肝左叶.栓塞左膈下动脉的安全性很高,并发症少且多为自限性.  相似文献   

6.
小肠平滑肌类肉瘤肝转移的影像学评价和介入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小肠平滑肌类肉瘤肝脏转移的影像学表现和介入治疗的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小肠平滑肌类肉瘤肝脏转移病例,共计46个病灶。病灶直径2-18cm不等。所有患者均行肝脏CT三期扫描和肝动脉造影。介入治疗7例均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1例行左锁骨下动脉植入化疗药盒导系统术(肝动脉PCS术)。3例肿瘤中心液化坏死明显的患者还行经皮坏死物引流和肿瘤内无水酒精注射。结果 46个肝脏转移病灶均表现为实质性或囊实性占位,肿瘤较大时囊变成份增加。CT动脉期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肝动脉造影肿瘤血管、染色丰富。随访3-10月(平均6.7月),4例经肝TACE术后肿瘤缩小,1例进行肝动脉PCS要患者肿瘤大小无变化,2例肿瘤增大。3例经皮肿瘤坏互物引流者肿瘤缩小明显。结论 小肠平滑肌类肉瘤肝脏转移以肝动脉供血为主,为富血供肿瘤。肝TACE术、肝动脉PCS术和经皮坏死物引流术是其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臂CT评估TACE治疗肝细胞癌疗效的价值.方法 40例肝细胞癌患者于2012年9月-2012年11月在我院接受TACE治疗时行C臂CT扫描.C臂CT扫描图像经过后处理,观察TACE治疗后病灶碘油沉积、残存肿瘤、供血动脉栓塞等情况,评估TACE治疗的疗效.结果 40例患者C臂CT扫描共发现62个肝癌病灶,57个病灶(91.9%)经TACE治疗后C臂CT扫描后处理图像均能够清晰显示碘油沉积、残存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情况,TACE治疗疗效评估全面、满意.3例患者屏气配合不佳,导致5个病灶图像质量差,疗效评价不满意.结论 C臂CT可以在TACE治疗肝细胞癌后即时评估疗效,其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够很好地满足病灶碘油沉积、残存肿瘤、供血动脉栓塞等征象的评价,TACE疗效的评估准确、全面,临床应用前景广泛.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应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HCC)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价值。方法对2001年4月至2002年12月7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其中46例接受单独HIFU治疗,20例HIFU治疗前曾行经皮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治疗,13例行TACE单独治疗。对这些患者的资料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治疗后HCC患者临床症状减轻、血清AFP水平呈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病灶缩小、血供减少或消失。局部无并发症出现,心肾功能正常,但肝脏酶谱有一过性升高。HIFU治疗后肿物回声有不同程度增强。HIFU治疗后CT或MRI呈典型的凝固性坏死表现。HIFU联合TACE治疗有效率为70%(14/20),优于单纯HIFU组的41%(19/46),优于单纯TACE组的31%(4/13),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HIFU治疗组与TACE治疗组3、6个月及1年、2年生存率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 HIFU治疗原发性肝癌具有一定疗效。HIFU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是有效和可行的,两者具有协同作用。将为临床非侵入性治疗肝脏肿瘤提供一个可考虑的新的局部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肿瘤切除术前行经皮股动脉穿刺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对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CLC)分期B期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309例首次行肝癌切除术的BCLC分期B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前是否行TACE分为联合组和手术组,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PearsonX2检验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用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比较两组生存率。结果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组和手术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6、26个月,组间比较P〈0.05(X2=9.226);治疗方式、肿瘤直径、手术切缘和血清AFP水平是影响患者生存率的危险因素(P〈0.05),且治疗方式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R为1.576,95%CI为1.157—2.146,P=0.004)。结论对于BCLC分期B期患者,在切除术前给予辅助性TACE治疗有望延长术后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增强T1高分辨率各向同性容积采集(e-THRIVE)检查对肝癌供血血管显示技术方法及价值.方法 41例肝癌患者进行肝脏MRI常规平扫及增强检查,增强扫描使用e-THRIVE技术进行横轴位动态容积扫描,造影剂应用钆喷酸葡胺,用量为1.0 mmol/kg体重,注射速率为2.5 mml/s,肝动脉期两次连续扫描,对扫描横轴位原始图像进行最大信号强度投影,并剔除两侧上肢血管、心脏及两侧肺动脉血管影,多角度旋转观察腹部血管图像,了解肝癌供血血管显示的情况,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进行对比.结果 41例肝癌病灶全部清晰显示,32例患者最大信号强度投影图像可显示肝动脉血管整体效果,并可显示肿瘤血管增粗、变形、移位征象,其中显示变异血管供血7(7/8)例,寄生血管供血9(9/12)例.结论 e-THRIVE增强技术不但能对肝癌定性检查,在适量的造影剂用量、注射速率,动脉期两次扫描及患者良好屏气配合的情况下能很好显示规则供血及变异供血的肿瘤血管,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对存在寄生供血的血管显示一般.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在肝细胞性肝癌(HCC)与肝硬化再生结节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6例肝硬化背景的58个局灶性病变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并观察其动脉相、门脉相和实质相的动态造影变化,对不同性质病变的造影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并与穿刺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肝细胞性肝癌患者中92.86%(13/14)的病灶具有造影剂的快进快出及85.71%(12/14)的病灶具有动脉相均匀性或非均匀性充填整个肿块的特点,超声造影剂在肝细胞性肝癌中的快进快出即动脉相快速增强,门脉相和实质相快速消退。结论超声造影在肝硬化与肝细胞性肝癌肝脏内局灶性异常回声的检查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对1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白细胞介素-2(IL-2)治疗的疗效进行观察。 1.资料与方法:原发性肝癌患者100例,男67例,女33例。平均年龄43.1岁。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超选择性将导管插入肝固有动脉、肝左动脉或肝右动脉或肿瘤供血动脉,做造影进一步定位,经造影确实导管位置后,注入化疗药物,并根据患者Child分级、临床分期、病灶大小及有无门静脉癌栓等情况决定化疗方案及用药剂量。化疗药物选择羟基喜树碱20~40mg,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巨块型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中,使用两种粒径明胶海绵颗粒(GSP,350~560μm、560~750μm)对术后肝脏功能、栓塞后不良反应、阶段性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84例巨块型PHC行TACE治疗的患者[初诊甲胎蛋白(AFP)400 ng/ml],累积完成TACE治疗476次。依据TACE术中应用的GSP粒径分组,A组(粒径350~560μm)40例、累积完成TACE 244人次,B组(粒径560~750μm)44例、累积完成TACE 232人次。观察栓塞后不良反应(疼痛、发热、呕吐)情况;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转氨酶、AFP水平及复诊时病灶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特征等。结果治疗后AFP、转氨酶水平及CT表现,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剧烈疼痛发生率,A组多于B组(P0.05),A组病灶侧支供血动脉形成率高于B组,TACE干预间隔时长大于B组。结论 GSP粒径对巨块型PHC行TACE术后1个月AFP、转氨酶病灶碘油CT图像无显著影响,但小粒径GSP会导致栓塞后剧烈疼痛、病灶侧支供血动脉形成率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低功率超声空化治疗肝癌前后超声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采用低功率超声空化治疗肝癌42例.其中12例晚期肝脏肿瘤患者手术前后均接受超声血管造影和增强CT检查,用增强CT检查结果评定其疗效,分析治疗前后超声血管造影图像变化.结果 本组无CR患者,PR 5例,SD 5例,PD 2例.11例患者(PR 5例、SD 4例、PD 2例)治疗后病灶内出现低回声区,病灶增强程度及增强范围变小;1例原发性肝癌(SD者)治疗后超声造影发现肿瘤内出现低回声区.治疗前典型超声血管造影结果为造影剂注入后,肿块由周边向中央弥漫性明显增强,表现为内部弥漫性增强,呈“漫天星”状,血供丰富;治疗后表现为肿块呈弥漫性增强,但肿瘤血管造影强度低于治疗前,造影剂充盈缺损区范围扩大,内可见裂隙样暗区,近腹壁侧可见片状充盈缺损区.结论 超声血管造影是评价肝癌疗效的重要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15.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肝癌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肝癌的效果。方法经肝动脉造影(DSA)明确肿瘤供血动脉,再行TACE。对患者术前、术后临床表现、肝功能、AFP进行比较,随访生存时间。结果TACE治疗后患者症状、体征明显改善,AFP下降者127例,恢复正常者61例,无变化28例。1年生存期79.4%、2年51.8%、3年41.3%、4年以上21.2%。结论TACE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可重复进行,可明显提高肝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LC)患者在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不同时间段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将280例PLC行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140例,分别在术后〈8周、〉8周行TACE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肿瘤复发率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TACE治疗后1、2、3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4.5%、26.7%、37.5%,对照组分别为34.5%、48.9%、45.0%,两组行TACE治疗后1、2年肿瘤复发率比较P〈0.01或〈0.05,3年肿瘤复发率比较P〉0.05。两组行TACE治疗后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P均〉0.05。结论PLC患者在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8周内行TACE治疗,能减少2年内肿瘤复发率,不能降低其远期复发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脾多肽注射液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对肿瘤组织血供的影响和不良反应。方法:本研究选取我院2016年2月到2017年12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48例患者予以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治疗组48例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脾多肽注射液治疗。检查记录两组患者肿瘤血供情况、外周血免疫细胞水平,同时比较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其中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66. 67%,远高于对照组,血供消失和病灶坏死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P 0. 05);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治疗后外周血免疫细胞水平比较,外周血NK细胞、CD4+、CD4+/CD8+比值水平较高,CD8+T淋巴细胞水平较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脾多肽注射液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能够减少患者肿瘤组织的血供,减轻对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抗癌方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气虚血瘀型患者后,对证候、甲胎蛋白、肿瘤形态、近期疗效、生存质量及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选择64位原发性肝癌患者(辨证属气虚血瘀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2人,治疗组患者在TACE治疗基础上口服抗癌方煎剂,对照组患者单纯行TACE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62%(29/32)、65.63%(21/32),肿瘤初次复发率分别为9.40%(3/32)、34.38%(11/32),治疗组患者在血清AFP水平的降低及中医证候显著改善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抗癌方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气虚血瘀型患者,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肿瘤的复发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T1高分辨力各相同容积激发序列(e-THRIVE)动态增强并动脉期血管重建显示肝癌供血血管的价值。方法2007年2月至2012年8月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41例肝癌患者,均行磁共振e-THRIVE序列动态增强检查并动脉期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重建肝动脉血管pTHRIVE横断位图像观察肿瘤部位、大小、类型。重建血管图像,观察肿瘤血管显示:血管的起源、走行、数量,有无变异、寄生血管供血,并与常规血管造影对照。结果所有患者均清晰地显示肿瘤的解剖信息,其中巨块型21例、巨块结节型8例、多发结节型6例、弥漫型8例。32例患者显示肿瘤主要供血血管为规则供血,并显示血管起源、数量,并不同程度地显示了肿瘤区肝动脉血管受侵犯、血管断续、肿瘤染色征象,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相似。显示7例患者为变异供血,并显示血管变异类型,9例巨块型和巨块结节型肝癌显示有寄生血管参与供血。与DSA相对照,显示了变异型血供7/8例,寄生型血供9/21例。结论e-THRIVE动态增强并肝动脉重建能很好地显示肿瘤规则供血血管及血管变异情况,对手术方法的选择、规范化治疗、提高疗效有重要的作用,在细小的寄生血管显示上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20.
现仅介绍:CT血管造影(CTA)与动脉法门静脉造影CT(CTAP)。1.CT血管造影可分两类,一为直接经肝动脉,一为间接经门静脉给予造影剂。将导管置于肝固有动脉注人造影剂对迅速连续扫描,肿瘤呈现为一个与正常肝实质相对的明显强化高密度包块,肝实质血液主要来自于无造影剂的门静脉。对发现病变十分敏感,称为CTA。然而,因肝动脉解剖变异频繁,使此技术应用受到限制。肝硬化病人呈现普遍性强化斑片影和小的周围性血管影,可能难与肿瘤鉴别。在肝癌手术前,需了解病灶的数目,大小及每个病灶的节段分布。每个肿瘤与门静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