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回顾性评价真腔覆膜支架点状植入联合假腔内栓塞技术(spot stenting combined with false lumen endovascular occlusive repair,SS-FLEVOR)治疗腔内修复术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中期结果 。方法 :收集2016年10月至2020年10月间采用SS-FLEVOR治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TEVAR)术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围术期及随访资料。分析病人手术前后胸主动脉、腹主动脉真腔最大径、假腔血栓化及内脏动脉分支支架通畅情况。结果:TEVAR术后远端瘤样扩张病人17例,平均年龄(54.5±14.5)岁,女3例。SS-FLEVOR手术均成功,平均手术时间(151.4±37.9) min。平均随访(24.9±20.7)个月。随访期间内脏动脉分支支架均通畅。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假腔均血栓化10例,胸主动脉假腔血栓化3例,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假腔仍存在部分血流4例。因假腔内血流逐渐减少且瘤体未增大,未予以二次干预。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真腔最大径均较术前增大。术前胸...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合并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一期腔内隔绝术治疗的可行性、手术操作技巧及并发症防治原则。方法和结果:1例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合并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及双侧髂动脉瘤的病人于2006年3月在本中心接受了腔内隔绝术。MRA检查提示.主动脉弓降交界处开始出现夹层.真腔受压变窄,以胸腹交界处及腹主动脉中段最明显,最扁窄处为0.5cm;假腔在腹主动脉中段明显,最大径约5.0cm,假腔再人口位于左髂总动脉近端。双侧髂总动脉迂曲并呈瘤样扩张。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及双侧肾动脉均发自真腔。手术在全麻下进行:降主动脉植入规格为34-34-100mm的直管型Talent移植物,封闭夹层裂口:腹主动脉植入规格为AOI26-12-170mm Talent移植物,远端连接12.12.68mmTalent移植物至一侧髂外动脉,行双侧股-股转流。瘤体隔绝完全,手术约耗时300min,失血1000ml,透视6min,使用威视派克450ml。术后21d出院。术后随访半年,病人生活质量良好,复查CTA显示:移植物通畅,瘤腔内均完全形成血栓。结论:腔内隔绝术的微创特点使一期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合并腹主动脉瘤成为一种比较安全的手术。主动脉长段隔绝也有利于降低截瘫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正>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TEVAR)已成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ype B aortic dissection, TBAD)公认的一线治疗方法[1]。然而常规TEVAR术中不对远端破口加以干预,远端假腔内血流持续灌注最终会导致高达20%~40%的病人在术后出现慢性动脉瘤样扩张,并可进一步发展为动脉瘤破裂乃至死亡[2]。据文献报道,TBAD术后随访5年最终需行二次手术干预的远端瘤样扩张病人比例可达20%[3]。  相似文献   

4.
裂口位于主动脉弓远端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腔内修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腔内修复术治疗裂口位于主动脉弓远端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方法2001年1月至2006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通过股动脉入路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对21例内膜撕裂口位于主动脉弓远端和近端降主动脉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进行血管腔内治疗,根据椎动脉造影确定是否重建左锁骨下动脉。结果全组21例中,急性夹层13例,慢性夹层8例,均接受了血管腔内带膜支架修复术,手术成功率100%。17例同时封闭了左锁骨下动脉,其中4例行左锁骨下动脉重建。4例发生内漏,1例术后发生脑梗死。平均随访22.3个月(6~65个月),所有病例均存活。假腔内完全血栓形成12例,部分血栓形成9例。结论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内膜撕裂口位于主动脉弓远端和近端降主动脉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是有效和安全的,具有微创、成功率高和并发症少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现已逐渐成熟,成为临床治疗胸主动脉夹层的主要手段。腔内治疗拥有创口小,围术期死亡率低的优点,但长期随访结果相比开放手术缺少明显优势。TEVAR术后胸主动脉段虽得到处理,但腹主动脉及其分支在远期随访中会出现瘤样扩张、新发破口以及分支血管支配的器官缺血、功能不全等并发症。为减少该类并发症出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胸主动脉夹层患者腔内修复术后需二次补救治疗的原因及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7月至2011年12月完成的胸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需二次干预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二次治疗距离第1次手术平均时间1~60个月,平均(14±11)个月.二次手术的主要原因为支架近端持续Ⅰ型内漏和夹层逆行撕裂继发A型夹层形成.8例选择了杂交手术治疗,4例患者为单纯腔内治疗.结果 二次处理30 d内死亡率5.6%(1/12),总死亡率16.7%(2/12).7例内漏患者术后仍有4例存在少量内漏(57.1%);4例继发A型夹层患者中3例采用了开胸分期杂交手术,1例随访期间死于肺栓塞;1例白塞病患者二次杂交术后仍存在近端Ⅰ型内漏,围术期死于血管撕裂.结论 内漏和继发A型夹层是造成胸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需采取二次补救治疗的主要原因,杂交技术是处理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并发症比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TEVAR)后中远期严重并发症的治疗及预防经验。方法分析2008年6月至2014年3月本院治疗的44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患者的资料。结果主要并发症包括内漏、支架远端内膜撕裂、逆行夹层、脑梗死、支架移位、支架植入假腔、下肢缺血以及支架断裂。治疗方法为再次TEVAR治疗或开放手术治疗。34例患者痊愈,10例患者未愈。术后30天死亡率为2.3%(1/44)。随访时间2~45个月,平均23.5个月,并发症的总死亡率为6.8%(3/44)。死亡原因为脑梗死及主动脉瘤破裂。结论 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导致的并发症有不同的后续治疗问题。严格的术前评估,合适的支架选择及专业化的腔内手术技术能够减少这些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瘤、胸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远近端锚定区缺乏的现阶段处理体会.方法 2005年8月至2009年2月,我科共治疗主动脉扩张性疾病包括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瘤、胸腹主动脉瘤129例,其中主动脉夹层近端锚定区不足6例,胸主动脉瘤近端锚定区不足3例,腹主动脉瘤远端锚定区不足4例.分别进行升主动脉一双侧颈总动脉一左锁骨下动脉转流、双侧颈总动脉一左锁骨下动脉转流、腹主动脉一肠系膜上动脉一双侧肾动脉转流、髂内动脉栓塞重建锚定区后成功腔内治疗.结果 患者均获技术和临床成功,无围手术期死亡和重大并发症.随访期间支架人造血管无移位,夹层或动脉瘤腔血栓形成良好,无明显内漏,瘤体未增大;桥血管通畅.结论 对于缺乏锚定区的主动脉扩张性病变,通过人造血管旁路手术或栓塞非必须血管等方法重建或扩大锚定区是扩大腔内治疗适应证的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EVGE)治疗的方法及手术时机,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6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22例行EVGE治疗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20例为Stanford B型,2例为Stanford A型.结果 22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移位及扭曲,破口封堵满意.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2.5个月,无内漏,无死亡病例.结论 带膜支架EVGE治疗主动脉夹层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但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正患者男,59岁,突发胸痛2天。急诊行全程主动脉CTA,提示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并主动脉弓降部瘤样扩张(图1)。遂于心内科行覆膜支架腔内修补术,恢复良好(图2)。术后间断低热,抗感染治疗有效;术后40天高热39℃以上,持续1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亚急性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瘤体重构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8年9月至2005年10月43例亚急性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随访影像学资料。将主动脉分为S1、S2、S3三段,设定每段主动脉中点所在平面为观察横断面,分别测量每次随访CT各观察横断面真、假腔及瘤体直径,观察其变化情况。结果:术后12个月内S1、S2瘤体及真假腔重构变化较明显,真腔直径逐渐增大、假腔血栓化吸收、瘤体逐渐减小,24个月后变化趋于稳定,而S3段在术后重构变化不显著。结论:亚急性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安全有效,术后瘤体重构满意。病人在度过急性期后应尽早行腔内隔绝术,使得瘤体得到较好重构,尽量恢复至发病前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腔内胸主动脉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4月126例行腔内胸主动脉修复术的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6例,女40例;年龄32~82岁,平均(56±8)岁.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监控下,切开股动脉,将带膜支架置于胸主动脉内膜破口处,封堵破口.术后影像学随访观察有无内漏、移位和支架塌陷等术后并发症.结果 126例手术成功,释放支架157枚.所有患者原发胸主动脉夹层破口完全封闭,真腔血流恢复,受损脏器功能恢复正常.术后8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65%,随访时间3~63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6±8)个月.复查显示无内漏、移位等并发症,围手术期死亡2例,随访死亡1例,12例出现支架尾部破口,再次行腔内隔绝,1例术后出现逆行性A型夹层.结论 腔内胸主动脉修复术是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具有技术可靠,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多破口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征,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处理该病的临床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5年5月因多破口(≥2个破口)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在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心胸外科接收TEVAR治疗患者的病例资料,除近心端第一破口外,使用外科方式处理远端夹层破口为处理组,否则为非处理组.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内胸背疼痛发病率、远端夹层进展情况、假腔变化情况、远端破口获益情况.结果 检索出符合条件的病例67例,所有腔内修复术均获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病例,术后6个月内无死亡病例.处理组7例,非处理组60例.TEVAR后两组胸背疼痛发病率、远端夹层进展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处理组夹层假腔较非处理组明显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处理组19例患者通过夹层远端破口的血流供应腹腔内脏动脉.结论 TEVAR是治疗多破口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有效的手术方式,远端破口应根据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特点进行个性化处理或尽量不处理.  相似文献   

14.
Chang GQ  Li XX  Chen W  Li JP  Hu ZJ  Yao C  Wang SM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10):752-755
目的 开展主动脉夹层血管腔内修复术的临床研究.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165例行血管腔内修复术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早中期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45例,女性20例;年龄30~82岁,平均52.8岁.Stanford A型夹层36例,B型夹层121例,主动脉溃疡8例.结果 即时手术成功率99.4%(164/165),术后30 d内漏发生率为7.3%(12/165),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2.5%(4/165).术后30 d病死率为6.1%(10/165),其中急性期夹层病死率为12.8%,哑急性期夹层1.4%,慢性期夹层7.3%.145例(87.9%)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75个月,平均28.2个月.假腔内完全血栓形成62例(42.8%),部分血栓形成83例(57.2%).随访期间死亡9例(6.2%).本组1、2、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0.9%、89.0%和86.9%.结论 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微创、安全且有效的方法,其长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近端主动脉替换术后残余主动脉夹层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方法 2009年3月至2011年11月,连续收治16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残余夹层的患者,男13例,女3例;年龄23 ~ 61岁,平均44岁.其中8例为马方综合征.中低温停循环、低流量顺行脑灌注下行孙氏手术(主动脉弓替换+支架象鼻术).其中单纯行孙氏手术12例;同期行主动脉根部替换术(Bentall手术)3例,主动脉根部替换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Bentall+ CABG)1例,冠状动脉吻合口漏修补术1例,二尖瓣置换术(MVR)1例.结果 再次手术距离首次手术时间(66±40)个月.体外循环(193±49)min,心肌阻断(90±28) min,选择性脑灌注(22±10) min.术后气管插管(17±10)h.无住院死亡.术后并发症4例,其中左下肢轻瘫1例随访期间好转;开胸止血、乳糜胸和胸骨后感染各1例,均于治疗后痊愈出院.患者出院前均行主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示人工血管血流通畅,降主动脉真腔较术前明显扩大,支架段假腔血栓形成.随访3~42个月,平均17个月.1例术后3个月因远端夹层破裂死亡,1例术后6个月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1例因胸降主动脉扩张合并内膜残余破口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结论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升主动脉替换术后残余夹层的患者,当主动脉弓扩张速度超过0.5 cm/年,或直径扩张至5 cm以上(或扩张至4.5 cm但合并弓部破口或马方综合征)时,应再次接受手术治疗,孙氏手术治疗安全有效,手术死亡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近期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腔内修复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资料.术前均采用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患者进行评估;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的监控下经股动脉将带膜支架型人工血管置入胸主动脉内膜破口处,封闭夹层近端第一破口;术后即行DSA.于术后1,3,6个月及1年以后每隔1年行CTA随访,随访患者生存状况、内漏类型及残余夹层真假腔内径.结果 腔内修复后,术中造影发现Ⅰ型内漏6例,其中2例内漏在cuff植入后消失;2例近端内漏行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2例漏血少,假腔显影浅淡,未予处理;术后3个月发现1例内漏仍持续存在,但假腔直径未见增大.Ⅱ型内漏2例,因漏血少,未予处理.术后6个月发现其中自行封闭1例;另1例内漏仍存在,但假腔直径未见增大.78例患者中,术中封闭左锁骨下动脉者15例.其中2例出现左上肢窃血综合征,并伴有乏力症状;2例2年后出现脑梗死;1例6个月后出现Stanford A型夹层而行升主动脉置换术.其余患者无心、肺、肾功能衰竭及截瘫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近期随访结果表明,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内漏是该手术的主要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已进入第二个十年.在第一个十年中,我们大量关注腔内隔绝术与药物保守治疗的对比,比如:研究复杂B型夹层的STABLE (staged total aortic and branch vessel endovascular reconstruction)试验,研究非复杂B型夹层的ADSORB (acute dissection stentgrafting or best medical treatment)试验、INSTEAD (the INvestigation of STnt Grafts in Aortic Dissection)试验等,其结果表明,腔内隔绝术在改善远期主动脉夹层重构、降低远期腔内治疗需要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得到这一肯定的结果,进入第二个十年,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的各种并发症,从临床和基础科研的不同角度分析其原因,改进手术技巧和腔内移植物,不断降低术后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从而进一步改善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效果.以下我们对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可能发生的主要并发症、处理原则及存在的问题等作一分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EVAR)的适应证、围手术期并发症及中期治疗效果。方法 1998年11月至2009年2月对115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随访75例,随访时间1~83个月,分析其临床特点及随访疗效。结果 113例(共122枚)支架置入成功,破口封堵满意。杂交手术:术前2例,术中1例。围手术期并发症:锁骨下动脉窃血征4例;肺部感染3例;下肢动脉栓塞、急性脑梗死、肾功能衰竭各2例;移植物感染、急性肠缺血、消化道出血、A型主动脉夹层各1例。围手术期死亡5例(4.42%)。随访75例中支架近、远端内漏9例,5例患者行二次腔内修复术;继发A型主动脉夹层2例。随访中死亡6例(8%),4例分别死于心肌梗死、脑溢血、A型夹层破裂,2例死因不明。结论覆膜支架EVAR是治疗急、慢性B型主动脉夹层的有效方法,但应控制适应证,术中仔细操作和术后监护对于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加强随访依从性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慢性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1年6月至2007年9月,84例慢性B型主动脉夹层病人接受了 TEVAR.从起病至实施TEVAR为1~120个月,平均(13.9±22.0)个月.随访6~86个月,平均(33.2±19.2)个月.结果 腔内修复术中,破口被完全封闭77例,内漏发生率为8.3%.1个月的病死率为1.2%.1例在术后1个月发生逆行A型主动脉夹层,行急诊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置换术.4例实施了第2次TEVAR,其中3例为封堵内漏,另1例是覆膜支架远端出现新的内膜撕裂.7例在随访期内死亡(8.4%),其中3例死于内漏引起的胸主动脉破裂,1例腹主动脉持续性扩张导致降主动脉破裂死亡,另2例死因与主动脉夹层无关,还有1例死因不详.K-M生存曲线分析显示7年生存率为84.4%.结论 早期和中期随访结果显示,TEVAR治疗慢性B型主动脉夹层是有效的.内漏是随访期的主要死因.随着外科医师经验的积累以及覆膜支架的改进,TEVAR会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178例术后早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31  
Guo W  Gai LY  Liu XP  Zhang GH  Liang FQ  Li R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4):921-925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的安全性、可行性、有效性和问题。方法1998年6月至2004年12月,共对17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腔内修复术治疗。其中急性期76例,慢性期102例;StanfordA型19例,SatnfordB型159例。局部或全身麻醉,在X线透视条件下将支架型人工血管经股动脉放置在主动脉夹层第1裂口位置,实现腔内修复。修复后观察真假腔血液动力学变化、内脏及下肢动脉供血的改变。结果10例分别同期进行左颈总、左锁骨下动脉或肝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的旁路术。36例支架型人工血管一期覆盖左锁骨下动脉而未做血管旁路手术,术后左肱动脉平均收缩压(61.6±23.7)mmHg(1mmHg=0.133kPa)。移植物位于第8胸椎椎体水平以上159例,以下19例。围手术期死亡率3.4%(6/178)。即刻内漏发生率12.9%(23/178)。无移植物错放、移位、瘤体破裂、中转手术和截瘫等并发症发生。平均手术时间1.5h(0.5~4.3h),平均出血量140ml(30~500ml),平均恢复活动时间1.8d(0.5~21.0d),平均恢复饮食时间1.5d(0.5~9.0d),平均住院时间5.3d(3~18d)。所有受破坏的分支血管修复后真腔供血均得到明显改善或无变化。随访1~76个月,术后1个月内漏发生率为6.4%(11/172)。结论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具有安全、可行、有效的特点。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