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探究早年留守经历对流动青少年依恋关系的影响,为青春期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珠海、中山、东莞、深圳和广州各1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六~八年级全部学生1 544名(留守组763名,未留守组781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问卷、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进行测评.结果 留守组儿童母亲信任、母亲沟通、父亲信任、父亲沟通维度及母亲依恋、父亲依恋得分较非留守组儿童低(t值分别为-5.63,-6.04,-5.53,-4.06,-6.97,-5.71,P值均<0.01);母亲疏远、父亲疏远、同伴疏远维度得分较非留守组儿童高(t值分别为5.62,3.31,2.59,P值均<0.01);留守组与非留守组儿童同伴信任、同伴沟通维度及同伴依恋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母亲信任、母亲沟通、母亲依恋、父亲信任、父亲依恋、同伴依恋的消极影响因素(B值分别为-1.30,-0.95,-2.88,-0.87,-1.34,-1.24),是母亲疏远、父亲疏远、同伴疏远的积极影响因素(B值分别为0.63,0.46,0.62,P值均<0.05);分离期间见面频率为每月都见是留守组儿童母亲依恋、父亲依恋的积极影响因素(B值分别为9.67,10.52,P值均<0.01);与父母均分离是留守组儿童同伴信任、同伴沟通、同伴依恋的消极影响因素(B值分别为-2.66,-1.78,-4.36,P值均<0.05);留守期间隔代监护是留守组儿童父亲疏远及同伴疏远的消极影响因素(t值分别为-0.40,-0.68,P值均<0.05);分离年龄在4~5岁是留守组流动儿童同伴依恋的积极影响因素(B=5.79,P相似文献
2.
3.
分析重庆市某区青春期留守儿童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为采取改善青春期留守儿童生活质量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重庆某区3 691名青春期留守儿童,采用“青春期儿童生活质量量表”和自编“儿童基本情况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生生活质量总分(141.74± 18.09)高于女生(140.47± 17.99),非住校生生活质量总分(142.24±18.35)高于住校生(138.01±16.91),小学生生活质量总分(143.81±18.65)高于初中生(138.06±16.84);与父母联系频率、教养方式、学习成绩、好朋友数量等4个因素对留守儿童生活质量总分和4个维度得分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留守类型、监护人类型、家庭经济状况等3个因素对留守儿童生活质量总分和部分维度得分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青春期留守儿童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有教养方式、好朋友数量、学段、学习成绩、与父母联系频率、家庭经济状况、性别和留守类型(P值均<0.05).结论 大力发展经济、改善父母教养方式、加强亲子关系是提高和改善青春期留守儿童生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探讨离异单亲大学生父母依恋、同伴依恋特点及其与心理韧性的关系,为有效预防离异单亲大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青岛市2所高校12个学院的362个样本班共17 807名学生参与调查,其中离异单亲大学生463名(2.60%),在离异单亲大学生所在班级中随机抽取同性别完整家庭学生463名作为完整家庭组.采用父母同伴依恋量表(IPPA)、心理韧性量表(RS)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离异单亲大一新生的母亲依恋得分(55.51±10.71)高于大三学生(49.62±11.73).不同家庭月收入离异单亲大学生父亲依恋、同伴依恋、心理韧性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性别、独生与否、生源地、离异时年龄、监护人等人口学变量的父母同伴依恋及心理韧性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离异单亲大学生的父亲依恋总分(47.26±14.43)和心理韧性总分(108.12±12.61)均低于完整家庭大学生(52.62±8.96,110.47±11.93)(P值均<0.05).离异单亲大学生的同伴信任(β=0.53)、母亲交流(β=0.31)、父亲信任(β=0.18)、同伴交流(β=0.17)正向预测心理韧性,同伴疏离(β=-0.25)、母亲疏离(β=-0.17)负向预测心理韧性.中介效应检验显示,同伴依恋在母亲依恋与心理韧性间、父亲依恋与心理韧性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60.84%,74.00%.结论 离异单亲大学生父母依恋、同伴依恋与心理韧性关系密切,母亲依恋和父亲依恋既可直接对心理韧性产生作用,又均间接通过同伴依恋对心理韧性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5.
探讨同伴依恋和孤独感对农村儿童自尊的影响,为促进农村儿童自尊的发展提供资料.方法 采用纵向研究设计,对河南省7所和四川省3所农村小学共1 009名四至六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基线调查采用自尊量表、同伴依恋量表和孤独量表,9个月随访完成自尊量表.结果 在控制性别、年龄、父母是否在外地打工和基线自尊水平后,基线同伴依恋(β=0.14)和基线孤独感(β=-0.13)预测9个月随访的自尊水平,基线孤独感和基线同伴依恋对9个月随访自尊水平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β=-0.08)(P值均<0.01);基线孤独感低时,基线同伴依恋对9个月随访自尊水平有更大的正向预测作用.结论 低孤独感提高了同伴依恋对自尊的积极作用.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在提升农村儿童自尊水平的工作中不仅要改善儿童的同伴依恋,而且要降低其孤独感. 相似文献
6.
探讨贫困儿童心理韧性的特点以及父母、同伴依恋对其影响作用,为贫困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esilience Scale for Chinese Adolescents,RSCA)和修订版青少年依恋量表(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revised,IPPA-R),对湖南农村地区435名贫困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贫困儿童心理韧性可以分为“高心理韧性组”“低心理韧性组”2种潜在类别;高心理韧性贫困儿童父母、同伴依恋的信任、沟通维度得分高于低心理韧性儿童,疏远维度得分低于低心理韧性组儿童(t =-9.70~ 6.78,P值均<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信任(OR=1.08,95%CI=1.01 ~ 1.16)、父亲沟通(OR=1.07,95%CI=1.02~1.14)和同伴沟通(OR=1.08,95%CI=1.03~ 1.12)对贫困儿童心理韧性存在正向预测作用,同伴疏远(OR=0.92,95%CI=0.86~0.98)对贫困儿童心理韧性存在负向预测作用.结论 提高母亲信任、增强父亲和同伴沟通,减少同伴疏远可以促进贫困儿童的心理韧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依恋的形成对儿童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作者以依恋的概念及其类型为起点,分析依恋模式代际传递性的理论背景,从照料者与依恋的代际传递性关系、成人依恋模式与其子女依恋模式的关系、"将心比心"对依恋模式代际传递性的解释、干预研究4个方面对儿童依恋模式代际传递性研究的新近成果进行介绍与归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职生依恋风格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为开展高职生心理辅导与救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关系测量问卷及孤独感量表对滨州市360名高职生进行测试。结果高职生4种依恋风格的分布为安全型占52.3%,冷漠型占18.6%,专注型占16.3%,恐惧型占12.8%;不同性别高职生4种依恋风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冷漠型、专注型、恐惧型3种依恋风格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安全型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不同依恋风格高职生的孤独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恐惧型高职生的孤独感最高,安全型最低。结论高职生的依恋风格与孤独感密切相关,依恋风格对孤独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状况与亲子依恋、同伴依恋的关系,为减少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Scale,MPATS)、父母与同伴依恋量表(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IPPA),对整群抽取的1 109名湖南省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不同性别大学生手机成瘾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28,P<0.05),女生的手机成瘾程度高于男生.大学生手机成瘾与亲子依恋、同伴依恋量表中的沟通、信任因子均呈负相关,与疏离因子呈正相关(P值均<0.01).同伴依恋在父子依恋与大学生手机成瘾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52,占总效应的26.7%;同伴依恋在母子依恋与大学生手机成瘾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52,占总效应的24.9%.结论 亲子依恋、同伴依恋与手机成瘾关系密切,亲子依恋可以通过同伴依恋影响大学生手机成瘾.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了解青少年焦虑症状分布情况,探讨青少年生活满意度与焦虑症状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项式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不同生活满意度对青少年焦虑症状的影响。结果青少年轻度、严重和总焦虑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11.6%,1.7%,13.3%。女生、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和农村户籍均与焦虑症状呈显著正相关(P<0.05)。青少年生活满意度(5因子和总满意度)与轻、严重焦虑症状的关联强度(OR)呈现随着生活满意度的增加而降低的剂量-效应趋向(P<0.05);在低满意度(0~P25)时,生活满意度与严重焦虑症状的关联强度大于与轻度焦虑症状的关联强度;5因子中与轻度焦虑症状的关联强度依次为对学校(OR=1.667)、自我(OR=1.478)和朋友(OR=1.466)的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5)。结论提高青少年生活满意度有利于降低青少年患焦虑症状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13.
了解青少年死亡焦虑发展特点及其与经历生活事件的关系,为开展相关教育实践以及相关机制研究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通过死亡焦虑量表和青少年生活事件自评量表,对人上海市两所7年制中学选取的六~十二年级2 348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不同年级青少年死亡焦虑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6,2334)=1.70,P=0.12),但在死亡焦虑维度上存在年级主效应(F(24,8133)=1.59,P<0.05),其中死亡过程年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334)=3.22,P<0.01),七年级死亡焦虑水平低于其余各年级;不同性别青少年死亡焦虑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334)=3.87,P<0.05),女生死亡焦虑总分高于男生,在死亡焦虑维度上存在性别主效应(F(4,2331)=19.65,P<0.01),女生焦虑水平高于男生.高死亡焦虑的青少年经历更多的生活事件压力(学习、人际关系、受惩罚、丧失和健康适应及总生活事件)(F(5,1526)=34.66,P<0.01,η2=0.10).结论 青少年死亡焦虑水平与生活事件压力密切相关.在开展死亡教育工作时,应关注在学校中体验到生活事件应激的学生. 相似文献
14.
X. Yang 《Public health》2009,123(11):750-755
15.
大学生健康体适能及与生命质量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学生健康体适能、运动行为与生命质量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河北地区高校95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生命质量各维度得分生理功能为(78.65±7.56)分,活力为(57.20±20.75)分,情感职能为(60.12±19.54)分,精神健康为(73.21±17.45)分,生理职能为(67.35±28.14)分,社会功能为(80.23±21.65)分,躯体疼痛为(67.58±20.86)分和总体健康(69.26±18.22)分;不同性别大学生健康体适能、运动行为、生命质量中各条目除了柔韧度、锻炼强度外,其他条目男女生差异明显(P<0.05或P<0.01);大学生生命质量各维度与不同健康体适能之间总体上除情感职能维度外,其他各维度之间均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P<0.05);在与运动行为的关系上,生命质量与锻炼时间和次数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P<0.05或P<0.01),而部分维度却与锻炼强度存在负相关关系。结论 大学生运动行为既是生命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又是提高生命质量的积极手段;应重视大学生的健康教育,激发大学生锻炼热情,改善健康体适能以提高生命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16.
J. González-Cabrera A. León-Mejía M. Beranuy M. Gutiérrez-Ortega A. Alvarez-Bardón J. M. Machimbarrena 《Quality of life research》2018,27(10):2609-2618
Purpose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HRQoL) is a well-known construct that refers to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 Its relationship with multiple forms of violence, including bullying, has been widely explored, but this is not the case for cyberbullying. The main objective is to analyze how HRQoL varies depending on the role played in cyberbullying, its temporal stability, and gender and age differences.Method
An analytical and longitudinal study was conducted at two temporal moments. At Time 1 (December 2015), 920 Spanish students aged between 11 and 18 years participated (Mage?=?13.36, SD?=?1.83: 48.9% boys and 51.1% girls). At Time 2 (April 2016), there were 313 participants (Mage 12.81 years, SD?=?1.59: 53.4% boys and 46.6% girls). We used the Cyberbullying Test (technological scale) and the Spanish version of the KIDSCREEN-52.Results
Cybervictims and cyberbully–victims present worse scores in all dimensions of the KIDSCREEN-52 (p?<?.001), compared to cyberbystanders or uninvolved individuals. There are gender differences only in cyberaggression and cyberbystanding. There are significant inverse correlations between all the dimensions of the KIDSCREEN-52 and cybervictimization, with Bullying (r?=???.603, p?<?.001), Mood (r?=???.329, p?<?.001), and School environment (r?=???.327, p?<?.001) being particularly relevant.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1 and T2 for cyberbystanding (lower scores at T2).Conclusion
Cybervictims and cyberbully–victims have worse quality of life in all the dimensions than uninvolved individuals, especially i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School environment, and Bullying.17.
探讨上海市虹口区肥胖及超重青少年与睡眠质量之间的相关性,为制定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抽取上海市虹口区4所初中及高中的1 173名中学生测量身高、体重,采用青少年睡眠质量流行病学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男、女生肥胖、超重及肥胖+超重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经校正分层因素影响后,中学生睡眠质量差的检出率为18.84%,男、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校正分层因素影响后的初中及高中学生睡眠质量差的检出率分别为13.43%,26.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290,P<0.05).在358名肥胖+超重学生中,睡眠质量差的检出率(37.25%)高于正常体重学生检出率(10.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706,P<0.05).结论 青少年肥胖及超重可能与差的睡眠质量有较大关系,好的睡眠质量及充足的睡眠时间可能有效预防青少年肥胖及超重,还需有待今后的随访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