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合并骨质疏松与7关节超声评分(7-joint ultrasound score ,US7)相关性并建立骨质疏松预测模型。方法 123例RA患者根据骨密度检测结果分为骨质疏松组、低骨量组和骨量正常组,进行病史记录、血清学检测、US7超声评分,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模型。结果 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病程、DAS28、抗环瓜氨酸抗体(CCP)是骨质疏松组与骨量正常组、低骨量组与骨量正常组的危险因子(P<0.001)。预测模型总符合率78.0 %,骨质疏松模型符合率87.5 %、低骨量模型53.3 %、正常模型82.8 %。结论 年龄、病程、DAS28、CCP是RA患者骨量异常的危险因子,建立的骨质疏松模型可为预测RA患者骨质疏松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
跟骨超声评价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骨质疏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丽华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3,9(1):51-52
类风湿关节炎 (RA)是一种慢性多关节的全身破坏性疾病。RA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 ,但难度却相当大。临床诊断RA的 7项标准之一是病人双手X线片的变化 ,发病初期突出表现为指关节端的骨质疏松 (OP) ,然而由X线片观察早期的OP不易检出。我们曾经运用双能X线吸收法 (DEXA)测定RA病人的腰椎和股骨颈的骨密度[1] ,但所需的仪器设备费用昂贵 ,一般基层医院难以承受 ,不利于普及推广。近 10年间发展起来的定量超声测试技术具有无辐射、高敏感度和高准确性等特点 ,不仅能反映人体骨量的变化 ,而且能综合评价骨的弹性和骨的结构 ,因… 相似文献
3.
类风湿关节炎和骨质疏松在我国都属于常见病和多发病,而二者之间又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但是目前临床上还没有一个广泛应用的药物可以同时对两者都产生很好的治疗效果。为了进一步了解骨质疏松和类风湿关节炎的关系,将来能够找到更好的治疗药物,笔者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分别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肝肾阴虚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情况,从相关实验室指标分析其相关性并预测继发性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及发生情况。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肝肾阴虚型类风湿关节炎的病人。进行常规血细胞分析、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Ig ARF Ig MRF,Ig G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检测、骨代谢指标检查和骨密度(BMD)检查。使用多种统计学方法分析其相关性并预测危险因素。结果共选取符合标准的肝肾阴虚型RA患者64人。其中骨质疏松患者共30人,占46.88%。明显较湿热痹阻型RA发生率(18.18%)高。BMD与抗CCP抗体数值相关,骨质疏松的患者抗CCP抗体较高;血红蛋白数值与BMD有关,骨量正常组的血红蛋白数值较高。急性炎症指标与PTH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关系,Ig MRF、抗CCP抗体、PTH水平与髋部BMD水平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年龄大于65岁患者较其他患者髋部骨质疏松的风险多约一倍;血沉异常患者的腰椎及髋部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均为血沉正常患者的10倍左右;抗CCP抗体高滴度患者腰椎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为其他患者的7倍、髋部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为其他患者的9倍余。结论年龄、ESR、抗CCP抗体水平与BMD值关系密切,均为继发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其中年龄大于65岁,ESR、抗CCP抗体水平较高、血红蛋白水平较低的RA肝肾阴虚型患者,即RA控制不佳的肝肾阴虚型患者更易患继发性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5.
类风湿关节炎(RA)与骨质疏松(0P)在临床上属于常见疾病,严重威胁患者身心健康.但是,无论医生还是患者对其危害程度认识还不够.为了进一步了解类风湿关节炎与骨质疏松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RA并发OP的发生机制,本文对该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病理生理机制、诊断、预防与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加深医务工作者对RA并发O...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骨密度(BMD)的变化和骨质疏松(OP)的发生情况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了105例RA患者的腰椎和股骨颈的骨矿含量,并同时测定关节功能、X线分期、关节压痛数和肿胀数、C反应蛋白(CRP)、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血清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抗瓜氨酸肽抗体(CCP)、血钙、磷、碱性磷酸酶等指标。结果105例RA患者中骨质疏松的发生率是47%,RA患者中OP组与非OP组比较在年龄(P0.001),病程(P0.01),ESR(P0.05),Ca(P0.05),AKP(P0.01),关节功能(P0.05)均具有显著差异,关节压痛数和肿胀数及RF、CRP、CCP、P、ASO、X线分期等指标比较无差异。RA患者中激素组与非激素组间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11.021,OR=4.189,P=0.001)。股骨颈与腰椎BMD比较显示激素组与非激素组间均具有明显差异(P0.01)。激素使用小剂量组OP发生较非小剂量组多(P0.01),激素长时间用药组较短时间用药组的OP发生多(P0.01)。RA患者中免疫抑制剂组与非免疫抑制剂组间引起OP的比较无差异(X2=0.536 OR=1.333,P=0.464)。结论 确诊为RA的患者应进行BMD检测,以了解骨矿含量,在RA治疗过程中需早期发现、早期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与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在临床上都属于常见疾病,RA在引起继发性骨质疏中占有重要地位,RA所导致的骨质疏松伴有骨脆性增加,导致骨折的发生率增加,降低了治愈率,增加了患者家庭及社会的负担。RA引起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清楚,但RANK/RANKL/OPG信号转导通路系统及炎症因子与其发生有一定关联。RA骨质疏松的发生与下列因素相关:RA病程的长短、疾病的活动程度、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对于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导致骨质疏松这一危险因素已达成共识,然而,对于小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是否会造成骨质疏松仍然存在一些分歧;慢作用抗风湿药物及生物制剂的使用与骨质疏松的发生无明显相关。及时控制关节炎症可以减少关节结构损伤、减少骨量流失。对于早期没有特异性症状的骨质疏松可采用传统的检查工具检测,也可用最新软件骨折危险性评估工具来筛查;随着对骨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一些靶点治疗的新药也陆续发现,为抗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提供了新选择。本文从RA相关骨质疏松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以及骨质疏松的预防与治疗3方面来进行论述,以期加深临床工作者对RA并发骨质疏松的认识和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骨质疏松(OP)发生情况及相关临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94例住院早期RA患者(男29例,女65例)和81例正常对照组(男28例,女53例),采用DEXA法测定股骨颈、Ward区、大转子、总股骨区和腰椎2~4部位骨密度(BM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骨代谢指标(CTX、PINP)和炎症因子(IL-17、IL-6、TNF-α)。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相关的风险因素。结果早期RA患者的股骨颈、GT区、L2、L4部位BMD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早期RA的骨质疏松发生率为14.89%(14/94),明显高于对照组6.17%(5/81)。早期RA患者的CTX、TNF-α、IL-6、IL-17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期RA患者年龄(OR=1.08,P0.001,95%CI:1.04~1.12)、DAS28评分(OR=1.56,P=0.0102,95%CI:1.11~2.19)是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结论早期RA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率高,临床应重视。年龄、DAS28评分是早期RA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改善RA病情有助于骨质疏松的预防及治疗。 相似文献
9.
行经期类风湿关节炎早期病人的骨质疏松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运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腰椎和股骨颈的骨密度,考察了40例行经期类风湿关节炎早期病人的骨质疏松。血沉高的病人组的骨密度低于血沉低的病人组。服用小剂量的强的松不影响骨密度。肝肾阴虚病人的骨密度低于其他类型的病人。骨密度测定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骨质疏松的诊治和预后评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类风湿关节炎(RA)是继发性骨质疏松的常见原因,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比较RA患者血清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anti-CCP)、C-反应蛋白(CRP)、血细胞沉降率(ESR)及骨代谢六项指标水平,探讨RA患者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方法 133例RA患者根据双能X线检测的骨密度(BMD)结果分为骨质疏松组、骨量减低组和骨量正常组,检测各组受试者RF、anti-CCP、CRP、ESR及骨代谢六项等指标,分析比较各组受试者各指标水平差异,并比较各组患者糖皮质激素用药情况,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指标与RA患者骨质疏松的关系。结果①RA患者血清RF、anti-CCP、CRP及ESR水平相较于正常人群显著升高;②骨质疏松和骨量减低组CRP、ESR及骨碱性磷酸酶(BALP)、β胶原特殊序列(β-CTx)两项骨代谢指标水平较RA骨量正常组显著升高,且OP组糖皮质激素使用率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患者年龄、病程、疾病活动度及使用糖皮质激素是RA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分别为1.116(1.013-1.230)、1.775(1.191-2.645)、4.356(1.741-10.898)和9.448(1.040-85.802)。结论 RA患者血清自身抗体、炎症指标及骨代谢指标水平存在不同程度异常,患者年龄、病程、疾病活动度及糖皮质激素使用情况可作为判断RA患者骨质疏松风险的参考指标,有助于指导临床对RA患者疾病发展和病程进行监测,并进行及时的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发生骨量丢失的原因,为早期预防RA患者骨质疏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前瞻性观察86例RA患者,收集患者基线及两年后的一般临床资料和疾病活动相关指标,并同时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患者6个部位的骨密度。结果22例患者(25.6%)有至少一个检测部位骨质疏松;34例患者(39.5%)表现为至少一个检测部位骨量低下。在随访两年中,桡尺骨远端及前臂的BMD明显下降(P〈0.005);代表局部骨量变化的桡尺骨远端、前臂及手的BMD与代表全身骨量变化的股骨颈、腰椎和全身的BMD有很好的相关性(r:0.599-0.806,P〈0.001)。BMD与疾病活动指标(包括ESR、CRP、HAQ、RAI、DAS、28个关节肿胀指数及ACR功能分级)均无相关性;但多元回归分析示基线RF升高为观察两年后各检测部位骨密度Z值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RF阳性的患者其两年后各部位的Z值均显著低于RF阴性的患者(P〈0.05)。女性在手、桡尺骨远端、前臂的BMD值均低于男性(adjusted R2=0.256-0.398,P〈0.001)。增龄为除了前臂外所有部位BMD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0.000)。小剂量强的松龙(≤5mg/d)与本组患者的BMD变化无相关。结论骨量丢失为RA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尤其见于女性及高龄患者;前臂局部的骨量丢失高于全身的骨量丢失。RF升高为引起BMD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横断面对比10年前后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骨密度(BMD)的变化和骨质疏松(OP)的发生情况,分析其发生的原因。方法采用DEXA法测定2011年确诊的120例RA患者和120例正常人股骨和腰椎部位BMD,详细记录RA患者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同时与2001年53例RA患者的BMD等资料进行横断面对比。结果①正常人、2001年RA及2011年RA患者3组间OP发生率有明显差别(15.0%、22.6%、34.2%;x2=17.218,P=0.002)。②2001年53例RA患者中,非OP患者的年龄(43.73±15.06 vs 59.25±14.75,t=3.154,P=0.003)、CRP(35.35±31.91 vs 58.74±31.81,t=2.235,P=0.030)明显低于OP组。③2011年120例RA患者中,非OP患者的年龄(48.94±11.98 vs 56.66±14.26,t=3.135,P=0.002)、HAQ(1.39±0.67 vs 1.66±0.73,t=2.067,P=0.041)明显低于OP组。④2001年发生OP与非OP的RA患者中,服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比例无差别(P>0.05)。2011年发生OP的RA患者中服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比例为73.2%(30/41),明显高于非OP患者中的53.2%(42/79)(x2=4.501,P=0.034)。⑤与2001年RA相比,2011年RA患者的DAS28更低(6.77±1.38 vs 5.97±1.30,t=3.613,P<0.0001)、关节功能更好(1:18:22:12 vs 9:57:50:3,x2=20.690,P<0.0001),但关节X线分期更差(7:26:12:8 vs 13:27:53:23,x2=13.302,P=0.004)。⑥Logistic Regression分析发现:年龄(OR=1.093,P=0.010,95%CI:1.022~1.169)和CRP(OR=1.025,P=0.037,95%CI:1.002~1.48)为2001年RA患者发生OP的危险因素;年龄(OR=1.047,P=0.012,95%CI:1.010~1.085)和HAQ评分(OR=2.040,P=0.046,95%CI:1.013~4.111)为2011年RA患者发生OP的危险因素。结论 10年前后的横断面对比研究提示,RA患者OP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且呈上升趋势;高龄和RA疾病活动性是两个不同年度的横断面资料中RA患者发生OP的相同的危险因素。RA患者中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比例的增高,可能是其关节炎症表现好转,但关节X线分期更差及OP发生率更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老年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骨质疏松(OP)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为有效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老年RA患者684例,根据其发生OP的情况分为OP组(383例)和非OP组(301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及OP的相关因素。应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RA患者发生OP的危险因素。结果在684例老年RA患者中383例发生OP,发生率高达56.0%。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P组的腰椎(-2.98±0.94 vs-0.85±0.62)、股骨颈(-2.53±0.76 vs-0.82±0.57)、全髋(-1.95±0.81 vs-0.29±0.24)骨密度T值均明显低于非OP组(P0.05)。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805(95%CI:1.613~2.274)]、病程[OR=1.603(95%CI:1.431~1.968)]、ESR[OR=1.583(95%CI:1.286~1.815)]、DAS28评分[OR=1.729(95%CI:1.504~2.063)]是老年RA患者发生OP的独立危险因素,而BMI[OR=0.752(95%CI:0.674~0.926)]、摄入钙[OR=0.584(95%CI:0.318~0.720)]、ALB[OR=0.803(95%CI:0.725~0.993)]、25(OH)D[OR=0.713(95%CI:0.620~0.857)]可能是OP保护因素。结论老年RA患者OP的发生率较高,影响其发生的危险因素较多,应做到早预防、早发现,以减少或延缓O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前臂骨密度扫描的分布规律,并通过与椎体、髋部双能X线(DXA)进行对比,确定其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骨质疏松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DXA法,同时测量200例女性绝经后RA患者非优势侧前臂远端以及腰椎、左髋部骨密度。比较不同扫描部位之间骨密度值的关系,并探讨以诊断中轴骨密度异常的诊断界值,以及可能影响外周骨密度的因素。结果 (1)200例女性绝经RA患者平均年龄(55.9±13.8)岁。根据中轴DXA结果及骨折病史,170例(85.0%)骨密度异常(T值-1.0)。(2)RA患者中轴骨密度异常组前臂远端骨密度(0.33±0.13)g/cm~2,低于正常组(0.44±0.06)g/cm~2,(t=4.29,P0.01)。(3)病程1年以上、抗CCP抗体阳性RA患者前臂骨密度降低。(4)前臂骨密度与中轴骨密度呈正相关。(5)使用前臂骨密度诊断腰椎和左髋骨质疏松的最佳T值分别为-2.65(敏感度为0.702,特异度为0.774)和-2.50(敏感度为0.741,特异度为0.706)。(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0.012)、病程(P=0.011)、以及抗CCP抗体阳性(P=0.05)分别是造成RA患者前臂BMD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RA患者前臂骨密度可以作为筛查女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轴骨质疏松的辅助工具,高龄、疾病病程长以及抗CCP抗体阳性患者更容易出现骨密度下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患者,给予唑来膦酸的治疗,观察及分析治疗后的临床指标,评价唑来膦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所有患者均静脉输注5mg唑来膦酸注射液,第6、12个月回访,复查DXA、ESR、血清RF、CRP,以及通过FRAX计算未来10年的髋部骨折概率。结果 腰3、Ward区、大转子、股骨颈12个月时BMD与治疗前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其余虽无统计学意义,但存在提高的趋势。未口服激素的RA病人在12个月时髋骨骨折概率与治疗前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合并OP的RA病人在应用唑来膦酸后,随着治疗的进行,炎性指标下降,病情活动评分下降,血沉和C反应蛋白与治疗前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唑来膦酸能在短期内有效改善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的骨质量,提高骨密度,减低骨折概率,并对类风湿病情活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女性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骨密度(BMD)的变化和骨质疏松(OP)的发生情况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了45例女性RA患者和45例女性正常人的前臂、腰椎2~4以及股骨颈、Ward区和大转子的骨矿含量,并同时测定握力、关节功能、X线分期、关节压痛数和肿胀数、日常生活能力评估(以健康评估表HAQ积分表示)和血沉、血清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钙、磷、碱性磷酸酶等指标.结果女性RA患者中除股骨Ward区骨量丢失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外,其余各测定部位的BMD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45例女性RA患者中发生骨质疏松较非骨质疏松组年龄更大(P<0.005),关节功能更差(P<0.01),HAQ积分更高(P<0.05),握力更低(P<0.05),CRP更高(P<0.05).女性RA患者中服用糖皮质激素组与未服用糖皮质激素组间BMD及OP发生情况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绝经后女性RA患者的骨量丢失较绝经前明显(P<0.05);除桡骨远端外,绝经后患者各测定部位BMD均低于绝经前患者(P<0.05).Logistic Regression分析显示年龄:OR=1.085[(1.019-1.156),P=0.011]和关节功能:OR=4.828[(1.368-17.039),P=0.014]为RA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的相关因素.结论女性RA患者的总体骨量变化与正常人相近,但股骨Ward区的骨量丢失明显高于正常人.其BMD的降低和OP的发生与年龄、绝经和关节炎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类风湿性关节炎(RA)继发骨质疏松症(OP)患者的类风湿因子(RF)、白介素(IL)-34、核因子κ 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与骨密度(BMD)和骨代谢的相关性研究。 方法选择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检查且近期未接受激素治疗的RA患者120例,排除其他风湿免疫性疾病者。分别选取入组患者左侧股骨颈、左侧髋部、腰椎(L1-4)进行BMD测量,根据BMD含量分为骨量正常35例、骨量减少组56例、OP组29例,采用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比较三组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ESR)、抗环瓜氨酸肽抗体、RF、C-反应蛋白(CRP)、IL-34、RANKL、HDL-C、骨代谢指标[血清骨钙素(BGP)、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TX-Ⅰ)、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等理化指标水平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活动评价(DAS-28评分)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各组患者糖皮质激素用药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各指标与BMD和骨代谢之间的关系。 结果三组间左侧股骨颈、左侧髋部及腰椎(L1-4)BMD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P组明显低于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F=60.326、51.120、65.876,均为P<0.05);三组间ESR、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RP、IL-34、RANKL、HDL-C、CTX-Ⅰ、RF、BALP、BGP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7.285、11.457、3.437、35.967、16.099、12.709、138.588、14.022、100.737,均为P<0.05)。其中OP组患者的ESR、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RP、IL-34、RANKL、CTX-Ⅰ、RF、BALP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少组(均为P<0.05),而HDL-C、BGP明显低于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少组(均为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左股骨颈(r=0.478、0.258、0.288、0.434、0.257、0.254、0.311、0.413、0.404)、左髋部(r=0.523、0.384、0.294、0.422、0.261、0.273、0.342、0.387、0.358)、腰椎(L1-4)(r=0.335、0.297、0.305、0.318、0.264、0.266、0.314、0.364、0.309)的BMD水平均与ESR、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RP、IL-34、RANKL、CTX-Ⅰ、BALP、RF、DAS-28呈正相关关系(均为P<0.05),而与BMI、HDL-C、BGP呈负相关关系(左股骨颈:r=-0.278、-0.261、-0.288,左髋部:r=-0.289、-0.285、-0.293,腰椎:r=-0.309、-0.290、-0.305,均为P<0.05)。 结论RA患者骨含量减少的发生率较高,高水平的RF、IL-34、RANKL对RA患者继发OP具有促进作用,而高水平的HDL-C通过抑制炎性反应而减少O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甲襞微循环异常与病情活动性及骨质疏松的相关性。方法收集60例早期RA患者及60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清,测定甲襞微循环积分,酶联免疫法测定其25(OH)D浓度,运用双能X线吸收仪测定RA患者骨密度,详细记录RA患者临床、实验室及影像学资料,计算疾病活动性。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RA患者甲襞微循环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3±1.92)与(4.70±1.54),t=3.174,P=0.018];(2)甲襞微循环积分分别与RA患者DAS28积分、ESR、CRP、抗CCP抗体滴度相关(r=0.515、0.579、0.422、0.473,P均0.05)同时,甲襞微循环积分在不同疾病活动度的RA患者中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线性回归分析提示RA患者血清甲襞微循环积分增高是疾病活动性的危险因素(β=0.376,P=0.013);(4)VEGF水平随25(OH)D减低表现出增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2);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甲襞微循环积分与25(OH)D水平呈负相关(r=-0.593,P0.001);(5)34例维生素D缺乏的患者均给予2周的阿法骨化醇补充治疗,血清25(OH)D水平从(14.0±3.4)ng/m L增加到(18.0±4.2)ng/m L,同时甲襞微循环评分由(6.68±2.06)下降到(4.62±1.69)。两者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t=-11.913,P0.001和t=14.742,P0.001);(6)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甲襞微循环、年龄和DAS28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OR分别为1.632、1.257和1.506;P分别为0.003、0.015、0.047),而25(OH)D是RA患者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OR=0.65,95%CI 0.44~0.96,P=0.032)。结论早期RA患者甲襞微循环异常与病情活动度相关;甲襞微循环积分增高是骨质疏松发生的危险因素。对于合并维生素D不足的RA患者,补充维生素D或许有助于微循环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及骨代谢指标的相关影响因素,观察运动频率对RA伴发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患者BMD及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初诊RA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yclic ci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ies,抗CCP抗体)、RA疾病活动性评分(DAS28评分)等指标,观察这些临床因素对RA患者的BMD及血清骨代谢指标的影响。血清骨代谢指标包括β-胶原降解产物(β-C-terminal telopeptide region of collagen type1,β-CTX)、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I pro collagen N-terminal pro peptide,PINP)、骨钙素(osteocalcin,OC)、25羟维生素D[25-(OH)D],通过电话回访RA患者的康复运动情况,分析运动频率对RA伴OP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的影响。结果本组RA伴发OP的发生率为46.67%,BMD的下降以腰椎、股骨颈最明显。BMD的改变与年龄、病程、DAS28评分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病程的延长、DAS28评分的升高,BMD降低(P0.05)。骨吸收指标β-CTX在年龄≤65岁组、病程≤0.5年组、抗CCP抗体阳性组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骨形成指标PINP、OC在年龄≤65岁组、抗CCP抗体阳性组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OH)D水平在DAS28评分2.6组高于DAS28评分≥2.6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伴OP患者中,经常运动组的全身及腰椎BMD、PINP、OC均高于不运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INP、OC与经常运动呈正相关(P0.05),β-CTX与抗CCP抗体呈正相关(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全身BMD受血清25-(OH)D水平及运动频率影响明显,随着血清25-(OH)D水平及运动频率的提高,全身BMD呈增加趋势。结论 RA伴发OP的发病率高,骨密度与年龄、病程、疾病的活动、25-(OH)D水平、运动频率相关。RA伴发OP属于高转换型骨代谢异常,在疾病早期、活动期骨破坏和骨形成均加快。运动可促进骨形成、提高骨密度,建议临床应重视在内科治疗基础上的运动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