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方式球囊扩张治疗环咽肌失弛缓所致吞咽障碍的疗效及作用机制。 方法共选取30例脑干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经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VFSS)均证实为环咽肌失弛缓。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球囊A组、球囊B组及球囊C组(每组10例),分别采用14号普通导尿管、14号改良双腔硅胶导管和22号普通导尿管经鼻或经口插入扩张治疗。于治疗50 d后对各组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吞咽障碍分级、VFSS检查结果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其中球囊A组、球囊C组吞咽障碍分级、VFSS检查结果均显著优于球囊B组(P<0.05);球囊A组及球囊C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在注入相同水量情况下,球囊A组、球囊C组球囊周长、囊内压力及球囊直径均显著大于球囊B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球囊A组与球囊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采用导尿管球囊扩张术治疗脑干梗死所致环咽肌失弛缓具有显著疗效,能有效缓解环咽肌失弛缓病情,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另外发现扩张疗效与球囊直径、囊内压力等具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表面肌电生物反馈(sEMG-BFB)联合吞咽训练对脑梗死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康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梗死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5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训练组(26例)和生物反馈组(25例)。常规训练组给予口颜面功能训练、导管球囊扩张术、电刺激及吞咽功能训练等常规康复治疗,生物反馈组在此基础上,将吞咽功能训练改为在sEMG-BFB下进行。训练前、后,采用吞咽造影观察患者食管上段括约肌(UES)的开放情况,并行功能性经口摄食评估(FOIS)。 结果训练前,2组患者FOIS评分、UES开放程度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训练后,2组FOIS评分均较组内训练前有所提高(P<0.05),且生物反馈组训练后FOIS评分[(3.76±1.42)分]高于常规训练组[(2.77±1.42)分](P<0.05)。训练后,常规训练组UES完全开放和不完全开放的例数分别为18例和8例,生物反馈组训练后完全开放和不完全开放的例数分别为20例和5例,与组内训练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辅以sEMG-BFB治疗,有助于改善脑梗死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UES的开放情况,提高其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创新性球囊扩张术对脑干病变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的治疗作用。 方法30例脑干病变后吞咽障碍患者,经吞咽造影诊断为环咽肌失弛缓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球囊扩张术及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治疗终点为恢复经口进食或治疗已满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终点采用视频吞咽造影检查、进食功能评价进行测评。 结果治疗组患者经球囊扩张术治疗10~24次后,15例患者中有12例进食功能改善,对照组仅7例进食功能有改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视频吞咽造影检查分析发现,治疗组12例环咽肌开放情况改善,而对照组中仅7例有所改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频吞咽造影检查中咽通过时间比较,治疗组中治疗前平均0.23 s,治疗后为0.15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球囊扩张术对脑干病变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咽期及食管期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术在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中的治疗作用。 方法共选取10例经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诊断为环咽肌失弛缓症的吞咽障碍患者。利用14号导尿管球囊,采用注水方式使球囊充盈以扩张环咽肌,同时辅以低频电刺激、口颜面吞咽器官运动训练及进食指导练习等。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吞咽功能评估。 结果上述患者经平均19.7次球囊扩张治疗后,其扩张球囊注水量由(2.65±0.91)ml增加至(8.20±0.92)ml,环咽肌开放功能显著提高,吞咽障碍明显改善,共显效7例,有效2例,这9例患者能完全经口自主进食糊状食物,无呛咳,吞咽造影复查显示在进食糊状食物时,其咽部期残留明显减少,环咽肌正常开放,误吸现象消失,仅余下1例患者只能达治疗性进食水平,吞咽造影复查显示其吞咽肌无力,环咽肌开放不全,仍存在误吸现象;比较治疗前、后患者饮水试验分级及吞咽障碍分级,发现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球囊扩张术能显著改善环咽肌失弛缓导致的吞咽功能障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电视透视吞咽检查(VFSS)指导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治疗的应用价值。 方法将80例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入院第1天及第28天进行VFSS检查,治疗组另外每周进行1次VFSS检查。2组均接受常规肢体运动功能训练,对照组患者根据第1次VFSS检查结果选择相应训练方法及冰刺激;治疗组除给予冰刺激外,还根据每周VFSS检查结果选择对应训练方法。于治疗4周后采用饮水试验分级、吞咽障碍分级及VFSS对患者治疗前后吞咽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组患者根据每周VFSS检查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第2、3、4周时调整治疗方案的患者比例分别为20.6%、40.7%和15.8%。2组患者治疗前饮水试验分级、吞咽障碍分级及VFSS检查结果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经相应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饮水试验分级、吞咽障碍分级及碘剂口、咽通过时间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连续VFSS指导吞咽障碍康复训练具有治疗针对性强、疗效好等优点,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吞咽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3个月后伴吞咽障碍患者1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训练组(常规吞咽训练)、电刺激组(神经肌肉电刺激)和综合治疗组(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常规吞咽训练),每组50例。3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评定其吞咽功能(SSA)、表面肌电信号(sEMG)、吞咽障碍程度(VFSS)和生活质量(SWAL-QOL)。 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的sEMG最大波幅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综合治疗组的sEMG的最大波幅值与常规训练组和电刺激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3组患者的SSA、VFSS和SWAL-QOL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综合治疗组的SSA、VFSS和SWAL-QOL评分分别为(21.34±3.61)分、(6.98±1.62)分和(438±37)分,与常规训练组治疗后的(30.22±3.71)分、(5.34±1.63)分和(627±51)分以及电刺激组的治疗后的(28.14±3.92)分、(5.69±1.58)分和(637±56)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EMG最大波幅以及SSA、VFSS、SWAL-QOL评分进行相关系数分析,发现各项指标两两之间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P<0.01)。 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有助于脑卒中3个月后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电刺激及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肝豆状核变性伴咽期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肝豆状核变性合并咽期吞咽困难患者分为针刺组、电刺激组及综合治疗组,针刺组患者给予吞咽功能训练及针刺治疗;电刺激组患者给予吞咽功能训练及吞咽神经肌肉电刺激;综合治疗组患者则给予吞咽功能训练、针刺及吞咽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及标准化床边吞咽功能检查表(SSA)对各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及SSA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分别经4周治疗后,发现3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及SS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综合治疗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1.9±0.6)分]及SSA评分[(25.9±2.2)分]均显著优于针刺组及电刺激组(P<0.05),针刺组与电刺激组上述指标评分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联合采用吞咽功能训练、针刺及电刺激治疗肝豆状核变性伴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具有协同疗效,能进一步改善患者咽期吞咽功能,减少误吸及感染发生,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对神经源性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将32例神经源性环咽肌失弛缓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6例。治疗组给予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及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治疗后)和治疗结束6个月后随访(随访时)参照才藤吞咽障碍7级评价法和视频吞咽造影检查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痊愈5例(31%),显效8例(50%);对照组痊愈1例(7%),显效5例(3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治疗组痊愈5例(31%),显效9例(56%);对照组痊愈1例(7%),显效6例(3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咽通过时间为(0.15±0.05)s,与组内治疗前的(0.27±0.04)s以及对照组治疗后的(0.22±0.03)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治疗组咽通过时间为(0.14±0.07)s,与对照组随访时的(0.21±0.04)s,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导尿管球囊扩张术治疗神经源性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近期及远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冰水、常温水球囊扩张对脑干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的治疗作用,并进行疗效对比。 方法根据入院时间将脑干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患者(40例)分为2组,实验组患者给予冰水球囊扩张及低频电刺激治疗,对照组则给予常温水球囊扩张及低频电刺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对2组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2组共有36例患者可独立自主进食糊状食物,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显示食团在通过咽喉时,其环咽肌均正常开放,食物能顺利通过环咽肌,误吸消失。通过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2组患者环咽肌开放情况、留置鼻胃管例数、正常进食例数及功能性经口进食量表评分(FOIS)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但实验组平均治疗次数[(7.45±2.3)次/例]、平均住院天数[(16.7±4.8)d/例]、平均治疗费用[(6430±874)元/例]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冰水球囊扩张或常温水球囊扩张联合低频电刺激均能有效改善脑干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导致的吞咽障碍,并且与常温水球囊扩张联合低频电刺激比较,冰水球囊扩张联合低频电刺激能进一步缩短疗程,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应用肌电生物反馈、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肌电生物反馈组、针刺组和综合治疗组,每组20例。4组患者均采用神经内科脑卒中常规治疗方法及康复训练。肌电生物反馈组增加肌电生物反馈疗法,针刺组增加针刺疗法,综合治疗组则采用上述所有治疗方案。4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1、2、3个疗程后采用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评分评估疗效。 结果治疗前,4组患者VF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1、2、3个疗程后,肌电生物反馈组、针刺组和综合治疗组患者的VFSS评分呈递增趋势,且每个时间点的VFSS评分与组内之前1个时间点的VF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各时间点的VFSS评分两两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3个疗程后,各组间相同时间点的VF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综合治疗组VFSS评分为(7.81±2.51)分,与其余3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肌电生物反馈和针刺结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舌压抗阻反馈训练系统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环咽肌失弛缓症的疗效。方法:将环咽肌失弛缓患者30例,随机分为舌压抗阻反馈训练组、球囊扩张组以及联合组,每组10例。3组患者均予神经科药物治疗和常规吞咽功能障碍康复训练,包括冷刺激以及吞咽肌肉相关训练,门德尔松法为主的吞咽训练手段等。舌压抗阻组在此基础上应用IOPI舌压抗阻训练系统给予舌压抗阻反馈训练;球囊扩张组予以球囊扩张术,联合组予以舌压抗阻训练联合球囊扩张训练。以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VFSS)、功能性经口进食量表(FOIS)评分做为评估手段,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作出功能评价,同时评估其进食方式的改变。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VFSS及FOI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均P<0.05);治疗后,联合组VFSS评分、FOIS评分均高于舌压组以及球囊扩张组(均P<0.05),球囊扩张组VFSS评分以及FOIS评分高于舌压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舌压组和球囊扩张组患者治疗后经口进食比例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均P<0.05),联合组与球囊扩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经口进食比例均明显高于舌压组(均P<0.05)。结论:舌压抗阻反馈训练联合球囊扩张可以改善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对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所致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32例,均经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VFSS)确诊为环咽肌失弛缓,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16例,对照组16例。对照组仅行吞咽功能训练及电刺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以普通导尿管为扩张工具,对其进行环咽肌扩张治疗。于治疗前和恢复经口进食或治疗达6周后(治疗后)评估2组患者的经口进食人数、吞咽障碍程度(VFSS评分)和临床吞咽功能。 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16例患者中恢复经口进食11例(68.75%),对照组16例患者中恢复经口进食仅4例(25.0%),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VFSS评分在口腔期、咽期、误吸以及总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的VFSS评分仅口腔期和总分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VFSS评分中的咽期、误吸程度、总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临床吞咽功能评分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常规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和电刺激联合环咽肌球囊扩张术可促进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所致吞咽障碍患者及早经口进食,并改善其吞咽障碍程度,恢复其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的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 方法将30例咽期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MES组和强化NMES组,每组1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NMES组和强化NMES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神经肌肉低频电刺激,NMES组每日1次,强化NMES组每日2次。治疗前、治疗2周及4周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和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对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2周后,强化NMES组治疗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各组患者VFSS评分均较治疗前增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2周后比较,NMES组[(8.100±1.287)分]和强化NMES组[(9.000±0.943)分]VF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7.200±1.814)分](P<0.05),且强化NMES组VFSS评分高于NMES组(P<0.05)。 结论NMES可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反射水平及咽部肌肉的收缩功能,增强吞咽再学习的训练疗效,在吞咽功能训练基础上,强化NMES的疗效优于NMES。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吞咽训练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将60例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肌电生物反馈及吞咽训练,对照组则单纯给予吞咽训练。于治疗前及治疗30 d后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对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吞咽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60.0%),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吞咽训练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具有协同疗效,能显著提高患者吞咽功能,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球囊扩张方法治疗环咽肌失弛缓症和良性狭窄的疗效,分析球囊注水容积与吞咽功能恢复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诊断为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23例与环咽肌良性狭窄7例,应用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分别作主动或被动扩张,辅以吞咽手法治疗、间接训练、直接训练及进食指导,采用视频吞咽造影检查及摄食-吞咽功能等级评定评价疗效与相关性。 结果2种不同方式的扩张治疗方法具有不同效果。采用SPSS 15.0版统计软件包进行相关性分析,球囊内注水容积与吞咽功能恢复相关系数r=0.92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吞咽造影复查显示环咽肌开放有显著改善。 结论导尿管球囊扩张术是治疗环咽肌失弛缓症和良性狭窄的有效手段,球囊内注水容积与吞咽功能的恢复密切相关,辅以综合治疗措施将会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对神经源性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 20例神经源性环咽肌失弛缓患者,经视频吞咽造影检查吞咽功能证实为环咽肌失弛缓。采用16号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及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终点为恢复经口进食或治疗已满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终点采用才藤吞咽障碍7级评价法(吞咽评级)、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进行疗效测评。结果 20例患者临床痊愈8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1例。治疗前后吞咽评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FSS咽通过时间治疗前(0.27±0.04)s明显高于治疗后(0.15±0.05)s(P〈0.05)。结论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及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神经源性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认知训练对脑卒中后合并认知和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合并吞咽障碍及认知障碍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患者20例。治疗组给予吞咽训练(包括摄食训练和电刺激疗法)和认知训练,对照组仅给予吞咽训练。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治疗后)进行认知功能(MMSE量表)和吞咽功能(洼田饮水试验分级)评定。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MMSE和洼田饮水试验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患者MMSE评分和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分别为(21.95±2.42)分和(1.95±0.88)分,与对照组治疗后的(17.45±2.46)分和(2.60±0.88)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认知训练可促进脑卒中后合并吞咽和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口球囊扩张术对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的疗效。 方法 将32例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经口球囊扩张术,疗程2周,每周6次。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吞咽功能评价方法和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2周后,治疗组16例患者中有14例进食功能改善,对照组仅9例进食功能有改善,两组吞咽功能评价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VFSS检查中,吞咽障碍程度评分比较,两组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咽通过时间比较,治疗组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经口球囊扩张术对治疗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不同部位电刺激对患者舌骨喉复合体动度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治疗A组、治疗B组及对照组。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训练、药物治疗及一般康复治疗,治疗A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舌骨上、下区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B组则辅以单纯舌骨上区神经肌肉电刺激。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对各组患者进行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并测量吞咽半流质食物时其舌骨及甲状软骨向上、向前移动距离;同时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才藤分级、吞咽障碍结局与严重度量表(DOSS)对各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其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才藤分级、DOSS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A组及治疗B组洼田分级[分别为(2.40±1.26)级和(2.10±0.99)级]、才藤分级[分别为(5.30±1.89)级和(5.20±1.69)级]、DOSS量表评分[分别为(5.20±1.40)分和(5.10±1.45)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电刺激组患者治疗后上述疗效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B组患者治疗后在吞咽半流质食物时其舌骨前移距离[(12.15±7.59)mm]较治疗前及治疗A组、对照组均明显增大(P<0.05)。 结论在常规吞咽训练基础上辅以神经肌肉电刺激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将电极片放置在舌骨上区或舌骨上、下区刺激时其疗效间无显著差异,但单纯舌骨上区电刺激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时舌骨前移距离。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早期呼吸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60例。治疗组患者于入组后当天(早期)即开始呼吸功能训练,连续治疗30d;2组患者均于入组30d后(恢复期)进行呼吸功能训练和吞咽功能训练,连续治疗4周。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Rosenbek误吸程度分级标准、吸入性肺炎诊断标准和吞咽障碍评估、判定标准进行评定并判断疗效。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Rosenbek误吸程度分级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分别为5例(8.33%)和13例(21.6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00%和81.6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早期呼吸功能训练可有效降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改善其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