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比较初中生与高中生求助行为的差异及其与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关联,为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的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以南昌市内3所中学为研究现场,通过一般情况调查表、渥太华自伤判断条目和中学生求助行为问卷对整群抽取的4 434名学生进行调查,并采用SPSS 22.0进行数据处理。  结果  中学生NSSI检出率为33.3%,初中生检出率(36.0%)高于高中生(29.6%)(χ2=19.41,P < 0.01)。不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NSSI者与非NSSI者在求助意愿、求助家人及老师、面对面交谈求助方面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生(OR=1.45)、担任班干部(OR=1.26)、城镇户籍(OR=1.45)、经常被长辈责骂(OR=1.98)及学习负担较重(OR=1.39)可能增加初中生NSSI发生的风险,而求助家人(OR=0.95)或老师(OR=0.95)可能减少初中生NSSI发生的风险;女生(OR=1.50)、担任班干部(OR=1.34)、独生子女(OR=1.45)、父亲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相对于初中及以下)(OR=1.56)、经常被长辈责骂(OR=2.08)、经常被长辈体罚(OR=4.12)及学习负担较重(OR=1.38)均可能增加高中生NSSI发生的风险,而具有求助意愿(OR=0.82)、求助家人(OR=0.95)及老师(OR=0.96)均可能减少高中生NSSI发生的风险。  结论  初中生与高中生的求助行为存在一定的差异,应积极关注中学生的求助行为并鼓励中学生主动寻求帮助。  相似文献   

2.
探讨大学生睡眠问题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的关系,为大学生NSSI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广东省3所高校的11 689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调查大学生的NSSI行为、睡眠问题、一般人口学特征、生活习惯和抑郁症状.结果 大学生在过去1年内的NSSI行为报告率为7.8%.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SSI行为与工作日睡眠时间、周末睡眠时间、失眠、噩梦睡眠问题均有相关性(P值均<0.05);在控制年级、性别、父母教育水平、身体健康状况、家庭收入、吸烟、饮酒和抑郁症状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周末较短的睡眠时间(<7 h/d)、失眠症状和频繁噩梦均能增加大学生NSSI行为的发生风险(OR=1.32~3.25,P值均<0.05),而工作日较长的睡眠时间(≥9 h/d)则与NSSI行为呈负相关(OR=0.60,P<0.05).结论 睡眠时间过短、失眠和噩梦是大学生NSSI行为的重要风险因素,加强对睡眠问题的干预和管理可减少自伤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安徽省合肥市青少年群体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与自杀的相关性。  方法  随机选取合肥市初中生和高中生共10 400名进行问卷调查。并用SPSS 22.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不同特征中学生NSSI行为检出率差异,以及探索NSSI行为的影响因素。  结果  不同年级、居住地、家庭经济情况、教养方式、父母关系、睡眠质量、兴趣以及有无自杀意念、自杀企图、自杀行为、抑郁情绪的中学生存在NSSI行为检出率差异(均有P < 0.05);社会支持、依恋质量好的个体有更少的NSSI行为(均有P < 0.05);居住于城镇、对他人丧失兴趣、以及重度抑郁是NSSI行为的危险因素(均有P < 0.05),高质量的睡眠质量、亲子依恋、同伴依恋及社会支持是NSSI行为的保护因素(均有P < 0.05)。  结论  NSSI行为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家庭和社会应从青少年人际关系的角度出发,为中学生创造安全和谐的环境,以减少其NSSI行为。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家庭影响因素, 为制定青少年自伤行为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 在黑龙江、安徽、湖北、云南、广东5省抽取15 623名11~20岁中学生为研究对象, 采用问卷评估青少年NSSI行为的频率, 以及家庭相关的影响因素。  结果  最近1年内至少发生1次以上自伤行为者占28.8%, 其中1~4次(偶有自伤行为)者占17.6%, 5次及以上(反复自伤行为)者占11.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类型、主要照料人文化程度、家庭教养方式、家庭人均月收入以及是否有精神疾病家族史与青少年偶有自伤行为及反复自伤行为均有相关性(χ2=6.30~12.16, P值均 < 0.05)。控制性别、年龄、年级、民族, 情绪管理、心理韧性、孤独感、社会支持等因素后, 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教养方式仍与偶有自伤行为均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11, 1.34, P值均 < 0.05);是否独生子女、主要照料人文化程度和家庭教养方式与反复自伤行为仍有相关性(OR值分别为1.19, 0.69, 1.57, P值均 < 0.05);以地区进行分层分析后显示, 各地区的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不全相同。  结论  独生子女、主要照料人文化程度等家庭因素可能与青少年自伤行为发生有关, 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家庭影响存在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5.
叶盛  杨月  刘辉  刘黎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7):1015-1018
  目的  了解南京市中学生抑郁症状现况,探讨视屏时间、睡眠时间与抑郁症状的关系,为预防青少年抑郁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分层整群随机选取南京市城区5所中学、郊县3所中学共2 010名学生,通过问卷调查中学生视屏时间和睡眠时间,应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评价抑郁症状。  结果  27.71%(557名)的中学生存在抑郁症状(CES-D≥16分)。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视屏时间>2 h/d(OR=1.90,95%CI=1.53~2.37)、睡眠时间 < 7 h/d(OR=2.54,95%CI=1.88~3.42)与抑郁症状发生风险增加有关。按视屏时间分层分析发现,睡眠时间 < 7 h/d与抑郁症状的关联在视屏时间>2 h/d组(OR=2.46,95%CI=1.64~3.71)高于视屏时间≤2 h/d组(OR=2.35,95%CI=1.51~3.65)。  结论  南京市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视屏时间长、睡眠时间少与抑郁症状风险增加相关。应重点关注视屏行为和睡眠不足联合暴露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安徽省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3个地市共7 125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中学生的NSSI检出率差异,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相关因素与无NSSI、偶发NSSI和反复NSSI的关联。  结果  中学生无NSSI、偶发NSSI和反复NSSI的检出率分别是49.0%、21.4%和29.6%;男女生最多发的NSSI分别是用拳头击打硬物和掐伤自己;无NSSI、偶发NSSI和反复NSSI在不同性别、年级、留守状态和抑郁症状等之间的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 0.05);男生、留守、轻度和中度级以上抑郁症状、较差的自评成绩、较少的好友个数均是偶发NSSI和反复NSSI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安徽省中学生NSSI检出率较高,多种内外因素与NSSI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负强化在应激性生活事件通过负性情绪激发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过程中的调节作用。  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list, ASLEC)、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positive affect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 PANAS)、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adolescent non-suicidal self-injury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 ANSAQ)对4 634名青少年进行匿名调查,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结果  青少年NSSI检出率为29.80%。应激性生活事件、负性情绪和NSSI两两间均呈正相关(均有P < 0.01), 负强化与NSSI正相关(P=0.002)。负性情绪在应激性生活事件与NSSI间起中介作用(IE=0.116, 95% CI: 0.090~0.143)。负强化不仅正向调节负性情绪与NSSI的关系(β=0.165, 95% CI: 0.101~0.227), 还可正向调节负性情绪在应激性生活事件与NSSI间的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差异比较的3个95%CI分别为(0.090~0.241)、(0.049~0.217)、(0.090~0.241)]。  结论  在应激性生活事件与NSSI间存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负性情绪发挥中介作用, 负强化不仅恶化负性情绪对NSSI的影响、还加剧应激性生活事件通过负性情绪对NSSI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中学生童年创伤和失眠与非自杀性自伤(NSSI)的关系,以及失眠在中学生童年创伤与非自杀性自伤间的中介效应。方法 采用童年创伤问卷、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对广西南宁市三所中学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采用SPSSAU 2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3442名中学生中,NSSI的检出率为31.93%,在年级、性别、家庭经济状况三方面NSSI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841,P<0.001;x2=10.524,P=0.001;x2=16.486,P<0.001);伴NSSI组童年创伤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失眠总分高于不伴NSSI组(F值分别为249.029、138.256、65.656、23.316、90.787、279.991、386.503,均P<0.001);童年创伤与NSSI和失眠均呈正相关(r=0.126~0.328,P<0.010;r=0.113~0.307,P<0.010),失眠与NSSI呈正相关(r=0.355,P<0.010),控制人口学资料后相关性仍然存在;控制人口学资料后,童年创伤对NSSI的总效应为0.514(95%CI:0.466~0.562),对失眠的直接效应为0.183(95%CI:0.164~0.202),失眠对NSSI的直接效应为0.634(95%CI:0.552~0.715);失眠在童年创伤与NSSI间的中介效应为0.116(95%CI:0.081~0.153),说明失眠在中学生童年创伤与NSSI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22.568%。结论 童年创伤既可以直接影响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也可以通过失眠的中介效应间接影响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相似文献   

9.
了解壮族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状况及其与网络成瘾之间的关联,为有效预防壮族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提供支持.方法 2018年3-6月在广西8座城市随机整群抽取14 822名壮族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包括人口学信息、家庭状况、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网络成瘾、心理状况等.结果 壮族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报告率为30.54%,偶尔、频繁存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报告率为18.24%,12.30%.存在网络成瘾壮族中学生报告率为1.82%,疑似网络成瘾率为29.77%.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在不同学段、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收入、家庭类型、教育方式、精神病家族史、网络成瘾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5.67,34.25,73.39,16.12,116.71,10.66,294.48,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初中阶段(0R=0.53)、非独生子女(0R=0.79)与壮族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呈负相关,家庭月收入≥5 000元(OR=1.49)、家庭类型为联合家庭(OR=1.98)、家庭类型为隔代家庭(OR=1.30)、教育方式为忽视(OR=1.35)、有精神病家族史(OR=1.29)、网络成瘾疑似(OR=1.65)、网络成瘾存在(OR=1.96)与壮族中学生发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 壮族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严重,网络成瘾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密切关联.可从降低网络成瘾的角度降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农村中学生睡眠质量和抑郁症状及其交互作用与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的关联,为农村中学生NSSI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江苏省徐州市随机抽取4所农村中学,按照学校年级分层、班级随机选取的原则对1 723名中学生进行调查。使用纸质调查问卷(包括人口学因素、自伤行为评估简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农村中学生睡眠质量和抑郁症状及其交互作用与NSSI的关联。结果 30.5%的中学生存在NSSI行为;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生NSSI报告率(33.0%)比男生(27.3%)高,有睡眠障碍和抑郁症状者NSSI报告率更高,分别为46.8%和43.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存在睡眠障碍的学生发生NSSI的风险是无睡眠障碍者的1.80倍(OR值95%CI=1.42~2.28,P<0.01);存在抑郁症状的学生发生NSSI的风险是无抑郁症状者的3.32倍(OR值95%CI=2.60~4.24,P<0.01)。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1.
探讨中学生健康素养和视屏时间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关联,为制定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的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于2016年12月,采用方便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沈阳市某中学初一至高三全体在校77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统计学指标、健康素养水平、学习日和周末视屏时间及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学习日/周末视屏时间和健康素养与NSSI的关联.结果 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总检出率为41.3%(320/775).男生、初中生、健康素养水平较低和周末视屏时间过长的学生NSSI检出率分别为45.1%,51.6%,54.3%,43.2%,均高于对应组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5.39,16.33,22.26,7.67,P值均<0.05).周末视屏时间过长的中学生发生NSSI的风险增加,OR值(95%CI)为1.74(1.09~2.78) (P=0.02);中、低水平健康素养[OR值(95%CI)分别为2.94(1.90~4.56)、1.71(1.17~2.51)]均与NSSI呈正相关(P值均<0.01),且中、低水平健康素养和周末视屏时间过长对NSSI存在相乘交互作用[OR值(95%CI)分别为1.82(1.29~2.59)、3.11 (2.05~4.71)](P值均<0.01);低水平健康素养和学习日视屏时间过长对NSSI存在相乘交互作用[OR值(95%CI)=1.97(1.26~3.09)].在视屏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健康素养水平越低,NSSI的检出率越高(P<0.05).结论 中学生健康素养和视屏时间与NSSI有相关性,在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的防控当中,应综合考虑健康素养和视屏时间对自伤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校园欺凌在父母心理控制与初中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的之间的中介作用。  方法  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沈阳市4所初中1~3年级1 497名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  初中生NSSI的检出率为9.9%。父母心理控制、受欺凌和欺凌得分越高,初中生发生NSSI的可能性就越大(均有P < 0.001)。受欺凌在父母心理控制与NSSI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7.4%;欺凌在父母心理控制与NSSI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6.4%。  结论  校园欺凌(受欺凌和欺凌)在父母心理控制和NSSI关系中起多重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高校蒙古族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状况及其与抑郁焦虑的关联,为高校蒙古族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及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2019年4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呼和浩特市5所高校选取8422名蒙古族大学生进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及抑郁和焦虑状况的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关联分析.结果 蒙古族大学生NSS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