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究父母养育效能一致性与儿童社会性的关联, 为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19年9—10月,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 以蚌埠市2所幼儿园3个年级(小、中、大)和2所小学3个年级(一至三)的学生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 共纳入905名儿童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采用"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和"父母养育效能评价"量表(PSOC)收集儿童社会性及父母养育效能的资料。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父母养育效能一致性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联。  结果  儿童情绪、品行行为、多动-注意力不能、同伴交往、困难和亲社会行为的异常率分别为8.95%, 6.30%, 18.01%, 14.03%, 7.40%和5.41%。情绪、多动-注意力不能、品行行为、同伴交往、困难和亲社会行为的异常随父亲/母亲养育效能的升高而降低(P值均<0.01);父母养育效能一致时, 儿童情绪、多动-注意力不能、品行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的异常检出率最低, 母亲养育效能高于父亲养育效能时, 儿童的情绪、多动-注意力不能和亲社会行为异常检出率最高, 父亲养育效能高于母亲养育效能时, 儿童的品行行为和同伴交往异常的检出率最高(Z值分别为6.57, 7.58, 7.25, 7.06, P值均<0.05)。母亲养育效能高于父亲养育效能的儿童更易出现情绪、品行行为、多动-注意力不能和亲社会行为异常, 父亲养育效能高于母亲养育效能的儿童更易出现品行行为和多动-注意力不能异常(P值均<0.05)。  结论  父母养育效能及其一致性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相关。建议父母提高养育效能和陪伴质量, 优化家庭关系, 营造和谐氛围。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大孩与独生子女小学生的攻击行为现状,分析其家庭环境影响因素并提出建议,为预防和控制儿童攻击行为的产生提供依据。  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蚌埠市3所小学,以二至六年级共计922名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分为学生基本情况、家庭状况、学生攻击行为评估三部分。  结果  男生中,7岁独生子女的总体攻击得分[26.0(22.0,34.5)]高于大孩20.0[(17.5,26.5)],9岁大孩的总体攻击得分[27.5(23.0,34.3)]高于独生子女[23.0(18.5,28.5)],8岁大孩的躯体攻击维度得分[7.0(4.0,11.0)]高于独生子女[5.0(3.0,8.0)](Z值分别为1.97,2.39,2.11,P值均<0.05)。女生中,8岁独生子女的躯体攻击维度得分[5.0(3.0,7.0)]高于大孩[3.0(3.0,4.0)],12岁大孩的敌意维度得分[7.0(6.0,8.0)]高于独生子女[4.5(3.3,9.0)](Z值分别为2.48,1.98,P值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大孩中男生除敌意外的其他攻击行为得分均高于女生,父亲文化程度越高者躯体攻击和敌意得分越低(P值均<0.05);独生子女中,年龄越大者言语攻击得分越高,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及较好者躯体攻击得分低于较差者,其他陪伴情况者的愤怒和敌意得分高于父母双方陪伴者,父亲文化程度越高者敌意得分越低(P值均<0.05)。  结论  良好的家庭经济条件、较高的父母陪伴质量和合理的教养方式,可减少儿童攻击行为的产生,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重庆市某城区学龄前角色转换期大孩与独生子女的情绪行为特征。  方法  数据来源于一项有关角色转换期大孩的队列研究,分别从重庆市主城某区的两家医院和19所幼儿园招募882名大孩[(3.58±1.25)岁]和329名独生子女[(3.98±1.02)岁]作为研究对象,并由其母亲填写1.5~5岁儿童行为量表父母版(CBCL)和自编问卷。  结果  大孩和独生子女的整体情绪行为问题得分分别为(25.17±18.82)和(31.75±18.64)分。秩和检验结果显示,大孩在各维度、内外化行为问题和整体情绪行为问题的得分均低于独生子女(P值均<0.05)。χ2检验结果显示,在内、外化行为问题和整体情绪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方面,独生子女(12.77%,13.07%,14.59%)均高于大孩(8.28%,8.28%,8.16%)(χ2值分别为5.62,6.36,11.09,P值均<0.05)。多重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在调整了儿童年龄、性别、家庭经济压力、气质类型、家庭氛围以及家庭类型等变量后,独生子女在内化问题、外化问题和整体问题的得分均仍然高于大孩(B值分别为1.54,2.32,6.81,P值均<0.05)。  结论  学龄前角色转换期大孩整体情绪行为问题较独生子女少,且大孩各类情绪行为问题得分和检出率均低于独生子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家庭教养方式与3~6岁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及性别差异,为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21年6月选取安徽省芜湖、六安、阜阳3个市36所幼儿园的9 647名3~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父母版长处和困难问卷及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对儿童监护人进行调查。  结果  儿童困难总分异常检出率为6.5%,男童检出率(7.1%)高于女童(5.8%)。家庭教养方式溺爱性、放任性、专制性和不一致性高分组的儿童情绪行为异常检出率均高于低分组(χ2值分别为210.32,203.87,102.70,212.69,P值均<0.01),检出率随得分增加呈上升趋势;而民主性高分组的儿童情绪行为异常检出率低于低分组(χ2=156.24,P<0.01),检出率随得分增加呈降低趋势。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教养方式高水平溺爱性(OR=4.31)、放任性(OR=4.16)、专制性(OR=3.36)、不一致性(OR=4.76)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高风险相关,而高水平民主性(OR=0.34)与情绪行为问题低风险相关;男童中、高分组溺爱性教养方式出现情绪行为问题的风险高于女童(OR值分别为1.90,2.13)(P值均<0.05)。  结论  家庭教养方式会影响3~6岁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男童是溺爱教养方式负面影响的敏感人群,良好的教养方式有益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防控。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河北省6~17岁儿童青少年在外就餐现状及其与超重肥胖的关系,为指导儿童青少年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和遏制肥胖流行趋势提供参考。  方法  调查数据来自2016—2017年中国儿童与乳母营养健康状况监测,通过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收集河北省12个监测点3 330名6~17岁儿童青少年最近1周的就餐情况、家庭基本情况和体检信息等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的方法,对调查对象在外就餐情况,在外就餐影响因素及与超重肥胖的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  河北省6~17岁儿童青少年在外就餐率为16.19%,超重肥胖率为29.4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大(初中生:OR=1.36,高中生OR=3.57,P值均<0.05)和家庭人均收入高的儿童青少年(1~<2万元:OR=1.48,≥2万元:OR=2.93,P值均<0.05)在外就餐的可能性更高;居住地为农村(OR=0.20)、非独生子女(OR=0.76)、走读生(OR=0.21)以及主要抚养人为老人的儿童青少年(OR=0.69)在外就餐的可能性更低(P值均<0.05)。在外就餐与超重肥胖风险增高存在统计学关联(OR=1.31,P<0.01)。  结论  河北省6~17岁儿童青少年在外就餐现象较为普遍。居住地、年龄段、人均年收入、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住校、主要抚养人是在外就餐的相关因素,在外就餐可能会增加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安徽省学龄前儿童多动行为检出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为儿童行为问题早期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 于2020年6—7月选取安徽省5个地市30所幼儿园, 使用Conners父母症状量表(PSQ)和相关因素调查表对7 982名3~6岁在园儿童家长进行调查。  结果  共检出多动行为儿童126名, 检出率为1.6%。男童检出率(2.2%)高于女童(0.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51, P < 0.01)。在126名多动行为儿童中, 40名(31.7%)共患1种行为问题, 82名(65.1%)共患至少2种行为问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男童(OR=2.85, 95%CI=1.88~4.30)、睡眠时间不足(OR=1.87, 95%CI=1.31~2.68)和母亲职业为农民或其他(OR=1.81, 95%CI=1.11~2.94)的学龄前儿童多动行为检出率较高, 近半年主要抚养人为父母(OR=0.61, 95%CI=0.40~0.92)的儿童多动行为检出率较低(P值均 < 0.05)。  结论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早期干预应重点关注男童, 保持合理睡眠时间, 增加父母代养。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扬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状况,探讨家庭因素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  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7所幼儿园共2 531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一般人口统计学特征及家庭环境情况,运用SDQ量表(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家长版)收集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结果  学龄前儿童心理异常检出率为6.4%,同伴交往问题最为突出(17.8%),其次为多动注意不能(13.7%),亲社会行为(9.4%)、品行问题(7.0%)、情绪问题(5.7%)。除情绪问题外,男童问题检出率高于女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母亲文化程度低(OR=1.85,95%CI:1.04~3.29)及组合家庭(OR=1.81,95%CI:1.19~2.75)为其危险因素,而女童为保护性因素(OR=0.71,95%CI:0.51~0.98)。  结论  扬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异常检出率虽不高,但男孩的多动问题、女孩的情绪问题较为突出,尤其要关注母亲文化程度低的及组合家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母亲童年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与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EBPs)的关联及性别差异,为促进学龄前儿童身心健康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21年6月选取安徽省阜阳、芜湖、六安3个地区城乡幼儿园9 647名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童年期不良经历问卷(ACEs-IQ)及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分别调查母亲ACEs及学龄前儿童EBPs。  结果  学龄前儿童困难问题、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障碍、同伴交往问题、亲社会行为检出率分别为17.4%,16.3%,18.3%,22.7%,34.2%,18.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显示,母亲不同类型ACEs均与学龄前儿童EBPs的发生风险升高有关(OR=1.51~2.97,P值均 < 0.01);随着母亲ACEs种类数增加,儿童EBPs发生风险也随之上升(OR=3.13~9.61,P值均 < 0.01)。母亲情感虐待、躯体虐待和社区暴力与学龄前儿童同伴交往问题的关联,男童高于女童(ROR值分别为1.25,1.26,1.41,P值均 < 0.05)。  结论  母亲ACEs与学龄前儿童EBPs发生风险的升高相关,关注母亲ACEs有益于学龄前儿童EBPs防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重庆市某城区角色转换期大孩情绪行为问题与家庭关系之间的关联,为营造良好的家庭关系、减少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在重庆市2所三甲医院产科门诊招募1 359名角色转换期大孩的母亲,采用自编问卷和父母版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知情同意的儿童母亲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家庭关系与不同年龄段大孩情绪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采用SPSS 2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χ2检验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  大部分大孩的父母关系(56.6%)、母子关系(80.4%)、父子关系(64.9%)为很好,61.7%的家庭氛围比较和谐;1.5~5和6~13岁组大孩CBCL量表得分分别为(18.22±13.63)和(24.20±17.52)分,情绪行为整体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0.7%和10.5%;多重线性回归结果显示,1.5~5和6~13岁组父母关系很好、母子关系很好、父子关系很好、家庭氛围很和谐的大孩有更少的内化、外化和整体行为问题(P值均<0.05)。  结论  角色转换期大孩情绪行为问题检出率处于较低水平,良好的父母关系、亲子关系以及家庭氛围是角色转换期大孩情绪行为问题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儿童语言发育影响因素与汉语阅读障碍的关系,为预防和干预阅读障碍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整群选取深圳市宝安区12所小学12 868名三至五年级儿童家长和班主任,采用儿童阅读能力调查问卷《儿童汉语阅读障碍量表》和《儿童学习障碍筛查量表》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共检出阅读障碍儿童349例,检出率为2.71%。性别、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家庭月收入、儿童3岁前父母是否在外地工作、母亲平均每天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家庭常用语言种类等因素对阅读障碍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校正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和家庭月收入后,母亲平均每天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和家庭常用语言种类与阅读障碍发病风险存在统计学关联,表现为儿童每天与母亲相处时间>1 h降低阅读障碍的发病风险(1~2 h:OR=0.46;3~4 h:OR=0.45;5~6 h:OR=0.40;>7 h:OR=0.36,P值均 < 0.05);家庭常用两种语言降低阅读障碍的发病风险(OR=0.74,95%CI=0.57~0.96,P=0.02)。此外,有语言发育相关疾病史儿童的阅读障碍发病风险升高(OR=17.30,95%CI=7.86~38.09,P < 0.01)。  结论  增加母亲每日陪伴孩子的时间、加强对曾患语言发育相关疾病儿童的关注有助于预防阅读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母亲童年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和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发生的相关性,为有效预防学龄前儿童自闭症发生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合肥市3 655名幼儿园儿童,了解儿童一般基本情况,采用童年期不良经历问卷(ACEs-IQ)和克氏自闭症行为量表(CABS)分别评估母亲ACEs和儿童自闭症行为情况。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控制相关混杂因素,分析母亲ACEs对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的影响。  结果  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检出率为6.10%,男童(7.22%)高于女童(4.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5,P < 0.01)。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母亲有ACEs组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的检出率高于母亲无ACEs组[OR值(95%CI)=2.77(1.92~3.99),P < 0.05]。母亲ACEs与学龄前男童、女童自闭症行为的风险增加相关,男童OR值(95%CI)=2.90(1.81~4.64),女童OR值(95%CI)=2.56(1.43~4.61)(P值均 < 0.05)。  结论  母亲ACEs暴露与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相关,降低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需要关注母亲ACEs的代际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儿童1型糖尿病(T1DM)发生的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采取防治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沈阳市某医院106例确诊为T1DM的患儿为病例组,同期按照年龄、性别、居住地区1:1匹配的原则,选取106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生命早期可能影响T1DM发生发展的因素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106例T1DM患儿平均确诊年龄为(8.02±3.49)岁; 女童占60.4%,男童占39.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庭经济好、父亲文化程度高与T1DM的发生呈负相关; 而家庭成员吸烟(OR=2.51, 95%CI=1.19~5.29)、有糖尿病家族史(OR=2.56, 95%CI=1.18~5.55)、母亲肥胖(OR=5.42, 95%CI=2.49~11.83)和孕期感染(OR=3.45, 95%CI=1.04~11.46)与T1DM发生呈正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儿童T1DM的发生受遗传、母孕期健康及家庭经济等多因素的影响,从生命早期开始预防儿童T1DM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中高等强度体力活动(moderate-to-vigorous intensity physical activity, MVPA)、视屏时间(screen time, ST)和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的关联,为筛查学龄儿童心理问题和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于2017年3月在广州市5个区各抽取1所小学,纳入4 922名6~12岁小学生。问卷收集学生的社会人口学信息、MVPA、ST和情绪行为问题。采用广义线性混合回归模型分析MVPA、ST和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  结果  平均每天MVPA≥60 min的学生占37.5%,平均每天ST≤2 h的学生占87.7%。与低水平MVPA组(< 60 min/d)相比,高水平MVPA组(≥60 min/d)学生在多动行为、同伴交往和困难总分较低,亲社会行为得分较高(t值分别为2.80,2.47,2.56,-1.97,P值均 < 0.05)。与高水平ST组(>2 h/d)相比,低水平ST组(≤2 h/d)儿童在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行为、同伴交往和困难总分各维度得分较低,亲社会行为得分较高(t值分别为3.18,3.35,3.70,3.80,-3.21,4.97,P值均 < 0.05)。低水平MVPA和高水平ST的联合暴露会增加儿童品行问题(OR=1.45,95%CI=1.02~2.05)、同伴交往(OR=1.93,95%CI=1.11~3.36)、亲社会行为(OR=1.55,95%CI=1.08~2.23)和困难总分(OR=1.73,95%CI=1.12~2.68)发生风险。  结论  MVPA和ST独立与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有关,且MVPA不足和ST较长的联合暴露可以增加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怀二孩前后父母陪伴时间变化对学龄前大孩情绪行为问题的影响,为降低大孩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和保障健康成长提供参考。  方法  2019年3—12月对重庆市2所三甲医院招募符合标准的大孩母亲进行问卷调查,被调查的845名大孩平均年龄为(3.56±1.24)岁,通过χ2检验比较男、女童基本情况及父母陪伴情况,秩和检验比较不同父母陪伴情况下大孩情绪行为的差异,多重线性回归模型比较不同父母陪伴情况下大孩内化问题、外化问题和整体问题的差异。  结果  怀二孩后父母对大孩的陪伴时间均有减少,其中母亲对大孩陪伴时间的减少及父母对大孩总陪伴时间的减少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76,2.86,P值均 < 0.05)。母亲陪伴时间减少(B=1.18,95%CI=0.01~2.36)和父母总陪伴时间减少(B=1.41,95%CI=0.33~2.48)的大孩内化问题得分更高;父母总陪伴时间减少的大孩外化问题(B=1.25,95%CI=0.10~2.39)与整体问题(B=4.31,95%CI=1.05~7.57)得分更高。  结论  父母陪伴时间对大孩的情绪行为有重要影响,怀二孩后父母陪伴时间减少的大孩情绪行为问题得分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母亲童年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s)与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之间的关联.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合肥市4个主城区、3个开发区、3个县和1个地级市7318名学龄前儿童,使用ACEs问卷和儿童睡眠评估问卷等进行调查,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