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干预对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大鼠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及分化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只成年SD雄性大鼠分为高压空气组、常压氧组、高压氧组及模型组。将上述各组大鼠制成MCAO模型大鼠,模型组大鼠于制模后未给予任何特殊处理,高压空气组、常压氧组、高压氧组于制模2 h后分别给予高压空气、常压氧及高压氧干预,每天治疗1次。分别于制模后2 d、3 d、7 d及14 d时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缺血侧海马神经巢蛋白(Nesti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微管相关蛋白-2(MAP-2)含量。 结果制模后3 d、7 d、14 d时高压氧组脑缺血侧海马Nestin蛋白表达均较其它各组明显增高(P<0.05),并于制模后3 d时达到峰值(0.55±0.04 );高压氧组制模后7 d时MAP-2表达(1.23±0.10)及制模后14 d时MAP-2表达(0.80±0.04)均较其他各组显著升高(P<0.05);高压氧组GFAP表达在制模后不同时间点均显著低于其它各组水平(P<0.05)。 结论高压氧干预可促进MCAO模型大鼠脑缺血侧海马NSCs增殖及向神经元分化,同时还能抑制NSCs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大鼠运动功能及梗死灶边缘皮质生长相关蛋白(GAP-43)、突触囊泡蛋白(SYN)表达的影响。 方法采用Longa等的线栓法制作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 (MCAO)模型,76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成康复训练组(n=32)、对照组(n=32)和假手术组(n=12)。康复训练组从术后48 h开始每天予以自制滚筒、平衡木、转棒等训练;对照组与假手术组则置于普通笼内饲养,不予以任何针对性训练。3组大鼠在造模后第3,7,21,35天分别进行运动功能评分,同时以免疫组化(IHC)方法观察梗死灶边缘皮质GAP-43与SYN蛋白的表达。 结果在造模后7,21,35 d,康复训练组大鼠的运动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与此同时,康复训练组梗死灶边缘皮质GAP-43阳性神经元数量在造模后7,21 d均多于对照组(P<0.05)和假手术组(P<0.01);康复训练组梗死灶边缘皮质SYN平均灰度值在造模后21,35 d均多于对照组(P<0.05)和假手术组(P<0.05)。在造模后3 d,不论是运动功能评分,还是GAP-43阳性神经元数量、SYN平均灰度值,康复训练组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康复训练能促进脑梗死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梗死灶边缘皮质GAP-43、SYN的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实验以巢蛋白(nestin)作为神经干细胞标志物,应用大鼠全脑缺血模型研究Nestin与红细胞生成素(EPO)的表达变化规律及其关系,初步探讨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相关机制。 方法共选取健康成年SD大鼠36只,将其分为正常对照组及实验组。实验组采用Pulsinelli四血管闭塞法制作大鼠全脑缺血模型,于全脑缺血30 min再灌注3 h、6 h、12 h、24 h、3 d、7 d、14 d及21 d时各取4 只大鼠处死取材,将脑组织标本制作成石蜡切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Nestin与EPO表达水平。 结果(1)正常对照组海马区、室旁区、皮质区均未见Nestin染色阳性细胞,实验组缺血再灌注3 h室管膜下区、海马区即有Nestin染色阳性细胞表达,于再灌注14 d时达到高峰,再灌注21 d仍有表达,但表达强度逐渐减弱。对照组与实验组各时间段Nestin均数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各相邻时间段Nestin均数间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正常对照组大鼠海马区可见少量EPO表达,实验组缺血再灌注3 h时开始有少量表达,于再灌注24 h时达到高峰,以后则逐渐减弱,但在缺血21 d后仍有表达。正常对照组与实验组各时间段EPO均数经方差分析,发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EPO表达水平除再灌注7 d与3 d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外,其余各相邻均数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Nestin、EPO阳性表达细胞增加;EPO阳性细胞表达增加是脑组织神经损伤后早期保护性反应之一;Nestin、EPO的表达规律具有一致性,EPO可能具有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脑梗死大鼠经低频电刺激治疗后,其梗死灶镜区脑皮质突触可塑性变化,初步从分子水平探讨低频电刺激治疗的基本机制。 方法将48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低频电刺激组、安慰刺激组和假手术组。造模术后3 d,低频电刺激组接受低频电刺激治疗7 d(20 min/d);安慰刺激组安放电极但不予电刺激;假手术组无特殊处置。以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动物脑梗死灶镜区突触超微结构,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测定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突触素的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低频电刺激治疗7 d后,与安慰刺激组及低频电刺激治疗前相比,镜区皮质突触的界面曲率增大、突触间隙缩窄;GFAP蛋白表达水平无显著改变,而突触素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 结论低频电刺激可诱导脑梗死大鼠梗死灶镜区脑皮质发生活跃的突触可塑性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穴位电针刺激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α)/CXC类趋化因子受体4(CXCR4)信号轴的影响。 方法选取SD大鼠98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8只)、模型组(50只)和电针组(40只),根据造模后观察时间点的不同,将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细分为第1、3、7、14、21天5个亚组。采用线栓法对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进行造模,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在电针组大鼠双侧合谷穴采用电针刺激,对照组和模型组不作特殊处理。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模型组与电针组大鼠CXCR4阳性细胞的数目,第3、7、14天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反应法(RT-PCR)检测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SDF-1α mRNA及CXCR4 mRNA的表达量。 结果造模后,模型组大鼠缺血区大脑皮质SDF-1α mRNA的表达水平随再灌注时间延长呈单峰样增加,造模后3d(0.971±0.058)明显升高,7d(1.057±0.054)达峰值,随后逐渐下降(P<0.05)。造模后3d、7d、14d,电针组大鼠SDF-1α mRNA表达亦呈单峰样变化,造模后7d达峰值(P<0.05),且电针组大鼠SDF-1α mRNA水平较模型组同时间点高(P<0.05)。模型组与电针组造模后7d、14d的CXCR4 mRNA相对值均高于组内造模后3d(P<0.05),造模后14d时的CXCR4 mRNA相对值亦高于组内造模后7d(P<0.05),与模型组同时间点比较,电针组大鼠CXCR4 mRNA相对值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CXCR4阳性细胞于造模后1d[(5.60±1.18)个/HP]开始增加,7d[(18.93±1.38)个/HP]达峰值,14d[(8.20±1.08)个/HP]开始回落,21d[(5.80±1.01)个/HP]的表达量仍然较高(P<0.05)。电针组大鼠CXCR4阳性细胞计数的变化趋势与模型组相似,但电针组的增加趋势更加明显(P<0.05)。 结论穴位电针刺激可激活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区大脑皮质的SDF-1α/CXCR4信号轴,促进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运动训练对脑出血大鼠神经细胞凋亡基因Bcl-2、Bax及其蛋白表达的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120只,将其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大鼠采用胶原酶诱导法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对照组大鼠手术操作同实验组,但术后不给予运动训练;假手术组大鼠正常饲养。实验组大鼠于术后24 h开始跑笼训练,其余大鼠则在标准笼内自由活动。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第7,14,21及28天时各取5只用于免疫组化检测,另取5只用于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 结果①免疫组化结果:大鼠Bcl-2、Bax阳性细胞胞浆均呈棕黄色,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血肿周围及大脑皮质区域。实验组大鼠Bcl-2表达水平于术后第21天时开始上升,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于术后28 d时达到峰值,此时与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大鼠Bax表达水平于术后7 d时开始下降,术后14~21 d下降显著,术后28 d时虽有回升趋势,但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Western blotting及RT-PCR检测结果:各组大鼠检测结果与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基本一致,但实验组大鼠Bcl-2 mRNA和Bax mRNA表达高峰时间均较相应蛋白表达高峰时间提前。 结论运动训练可上调脑出血大鼠Bcl-2基因及其蛋白表达,下调Bax基因及其蛋白表达,从而抑制脑出血后细胞凋亡,促进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低频电刺激对急性局灶性脑梗死大鼠运动功能和梗死边缘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探讨低频电刺激治疗促进脑梗死后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 方法54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低频电刺激组、模型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每组18只,每组动物再分为治疗3,7和14 d 3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6只。参照Longa等的线栓法制成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低频电刺激组于造模术后3 d开始进行低频电刺激治疗,模型对照组应用相同的低频电刺激仪治疗,但不予以电流刺激,假手术组不予任何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各时间点给予平衡木行走测评、转棒上行走测评和网屏试验等功能评定;以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梗死边缘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水平变化。 结果低频电刺激组大鼠运动功能较模型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低频电刺激组缺血性半影区的GFAP阳性率较模型对照组高(P<0.05)。 结论低频电刺激能促进脑梗死大鼠运动功能恢复,其中一个重要机制可能是低频电刺激能增强GFAP的表达,促进缺血后脑的可塑性变化,构成了脑梗死后功能恢复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跑台运动训练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和脑缺血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其受体(IGF-1R)表达的影响。 方法42只清洁级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6)、模型组(n=18)和运动组(n=18)。模型组、运动组大鼠采用改良的Longa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脑缺血模型。运动组于造模成功后24 h采用跑台训练器进行运动训练, 每周6 d,共4周;其余2组则置于普通笼内饲养, 期间可自由活动、进食。采用修正的神经行为学评分方法评价模型组和运动组大鼠MCAO术后第7,14,28天的神经功能,并断头取脑,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缺血组织中IGF-1、IGF-1R的表达。 结果运动组大鼠术后14,28 d神经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模型组(P<0.01和P<0.05);运动组大鼠术后7,14,28 d,IGF-1、IGF-1R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增强(P<0.05或P<0.01)。 结论运动训练可促进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脑缺血组织中IGF-1、IGF-1R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运动训练对脑出血大鼠微管相关蛋白-2(MAP-2)基因表达的影响。 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160只。将其中9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出血后运动)、对照组(出血后不运动)、假手术组(无出血,不运动),每组32只,各组又分为术后7,14,21,28 d共4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4只用于免疫组化检测,4只用于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实验组大鼠于术后72 h开始跑笼训练,其余组大鼠在标准笼内自由活动。另外64只随机分为脑出血组(48只)、无出血组(8只)和正常组(8只),脑出血组又分为术后6,12,24,48,72 h和7 d共6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8只,无出血组、正常组及脑出血组各时相点的4只大鼠用于免疫组化检测,4只用于RT-PCR检测。 结果①免疫组化结果:MAP-2阳性细胞表达为细胞胞浆着棕黄色,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血肿周围和大脑皮质的神经元。脑出血后24 h MAP-2开始上调,持续到7 d,与正常组和无出血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于术后14 d出现表达上调,28 d表达达高峰,但实验组表达上调更显著,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RT-PCR结果:脑出血后12~24 h MAP-2 mRNA有一短暂表达上调,与无出血组和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恢复接近正常。实验组术后14~28 d表达上调,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对照组在相同时间点同样有上调表现,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MAP-2参与了脑出血后神经可塑性的发生,且运动训练可促进MAP-2的表达,从而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的影响。 方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针刺组,应用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方法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后2 d和7 d损伤侧海马细胞周期素D1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 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2 d,损伤侧海马细胞周期素D1蛋白表达明显增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缺血再灌注后7 d,损伤侧海马GFAP的表达明显增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给予针刺治疗后,细胞周期素D1蛋白和GFAP表达明显减弱,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针刺可抑制胶质细胞增生,从而有可能为神经再生和功能重建提供更有利的生存环境。其机制可能与其调控细胞周期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下低频电刺激诱导外周血干细胞增殖并向施万细胞(SC)分化的可能机制。 方法原代培养SD大鼠外周血干细胞,将传至第3代的SD大鼠外周血干细胞分为低频电刺激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组、联合应用组、对照组。4组细胞均采用含2%胎牛血清的达尔伯改良伊格尔培养基(DMEM)进行培养,加入SC上清液后,低频电刺激组给予1 h持续低频电刺激,ERK组在DMEM中加入浓度为50 mmol/L的抑制剂PD98059,联合应用组在ERK组基础上给予1 h持续低频电刺激,对照组不行特殊干预处理。诱导前、后,利用噻唑蓝比色法检测4组细胞在570 nm处的吸光度A值,并采用Western blot法对诱导后各组细胞的增殖周期蛋白D1(cyclin D1)及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4)含量进行测定。 结果干预前,各组外周血干细胞的A750值无明显差异(P&rt;0.05);干预后,低频电刺激组、ERK组、联合应用组、对照组A750值分别为(1.051±0.058)、(0.363±0.343)、(0.894±0.343)、(0.758±0.047),除ERK组外,其它各组A750值均较干预前升高(P<0.05);各组A750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后,低频电刺激组S-100、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P75的表达率均高于其它各组(P<0.05),ERK组各蛋白表达率则均低于其它各组(P<0.05),联合应用组S-100、GFAP及P75的蛋白表达率介于低频电刺激组与ERK组之间,高于ERK组,低于低频电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各组组间ERK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与对照组比较,低频电刺激组和联合应用组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p-ERK1/2)、cyclin D1及CDK4蛋白表达水平均较高(P<0.05),ERK组则较低(P<0.05);与联合应用组比较,低频电刺激组p-ERK1/2、cyclin D1及CDK4蛋白表达水平较高(P<0.05),ERK组较低(P<0.05)。 结论体外培养条件下,低频电刺激可促进SD大鼠外周血干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向SC分化,且ERK信号传导通路是促进SC增殖分化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脂氧素A4对椎间盘突出所致大鼠根性神经痛的影响。 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48只,建立非压迫性椎间盘突出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假手术组(假手术+10μl生理盐水)、对照组(模型+10μl生理盐水)、脂氧素A4 10ng组(模型+10ng脂氧素A4)、脂氧素A4 100ng组(模型+100ng脂氧素A4),每组12只。手术当天及术后连续3d鞘内注射脂氧素A4或生理盐水,观察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并测定50%缩足阈值(50%PWT)。术后7d取大鼠术侧腰段脊髓背角,用Western blot法测定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的蛋白表达量,并用ELISA技术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含量。 结果假手术组50%PWT在手术前后无显著变化(P&rt;0.05)。与组内术前比较,对照组和脂氧素A4 10ng组术后各时间点的50%PWT降低(P<0.05)。与假手术组术后同时间点比较,对照组和脂氧素A4 10ng组术后各时间点的50%PWT较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脂氧素A4 10ng组术后3d[(8.90±2.76)g]、5d[(8.56±2.77)g]的50%PWT较高(P<0.05)。脂氧素A4 100ng组术后2d、3d、4d、5d、6d、7d的50%PWT显著较高(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对照组、脂氧素A4 10ng组和脂氧素A4 100ng组p-JNK、p-ERK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脂氧素A4 10ng组和脂氧素A4 100ng组p-JNK、p-ERK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脂氧素A4 100ng组下降更明显(P<0.05),呈剂量依赖性。各组t-JNK和t-ERK蛋白含量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与假手术组比较,对照组、脂氧素A4 10ng组和脂氧素A4 100ng组TNF-α、IL-1β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TGF-β1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脂氧素A4 10ng组和脂氧素A4 100ng组TNF-α、IL-1β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TGF-β1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脂氧素A4 100ng组的变化更明显,呈剂量依赖性。 结论脂氧素A4能够减轻非压迫性椎间盘突出大鼠的根性神经痛,其机制可能与抑制ERK和JNK活性、下调促炎因子表达水平、上调抗炎因子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针干预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细胞线粒体凋亡途径的影响。 方法选取SD大鼠6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20只。模型组、电针组大鼠采用Zea Longa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缺血2h后,再灌注3d。模型组与电针组各有18只大鼠造模成功。术后2h,在电针组大鼠“曲池”、“足三里”穴进行电针治疗,假手术组及模型组不作特殊干预。采用Zea Longa 5分评价法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程度;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计算脑梗死体积;应用TUNEL试剂盒检测皮质区缺血周围神经细胞的凋亡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免疫组织化学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脑组织中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Bax蛋白、胱天蛋白酶(caspase)的表达水平。 结果与组内术后2h、1d及2d比较,模型组[(1.67±0.58)分]、电针组[(1.14±0.37)分]术后3d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低(P<0.05)。与假手术组同时间点比较,模型组、电针组大鼠术后2h、1d、2d及3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高,电针组术后2d及3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模型组(P<0.05)。术后3d,电针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百分比明显减小(P<0.05)。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大鼠大脑皮质缺血半暗带区神经细胞的凋亡百分比分别为(1.07±0.02)%、(39.4±10.1)%、(15.1±4.2)%。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凋亡细胞数量百分比明显较低(P<0.05)。术后3d,模型组大鼠大脑皮质Bcl-2蛋白(0.11±0.02)、mRNA的相对含量(0.13±0.04)较假手术组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Bcl-2蛋白(0.36±0.11)、mRNA的相对含量(0.41±0.15)较高(P<0.05)。术后3d,模型组、电针组大鼠大脑皮质Bax蛋白、mRNA的相对含量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大脑皮质Bax蛋白(0.51±0.14)、mRNA的相对含量(0.37±0.13)较高(P<0.05)。术后3d,电针组活化型胱天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免疫阳性细胞明显少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电针刺激“曲池”及“足三里”穴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线粒体凋亡途径蛋白的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强化运动训练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和脑内kalirin-7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强化运动训练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的可能机制。 方法取雄性Wistar大鼠45只,采用线栓法制成左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MCAO)动物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45只大鼠分为模型组、普通训练组、强化训练组(每组各15只),另取15只大鼠设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大鼠不做运动训练;普通训练组大鼠和强化训练组分别进行普通运动训练和强化运动训练。于造模成功后第3、7、14天,普通训练组和强化训练组大鼠跑台训练结束后,采用Zausinger评分对4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定,然后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梗死灶及其周围皮质kalirin-7蛋白的表达,最后采用RT-PCR法检测梗死灶及其周围皮质kalirin-7 mRNA的表达。 结果3组大鼠造模后各时间点的Zausinger评分均低于假手术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造模成功后第7、14天,强化训练组的Zausinger评分均高于普通训练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大鼠造模后各时间点的梗死灶及其周围皮质kalirin-7蛋白表达量均低于假手术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造模成功后第7、14天,普通训练组和强化训练组的梗死灶及其周围皮质kalirin-7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模型组同时间点(P<0.05),且强化训练组的梗死灶及其周围皮质kalirin-7蛋白表达量亦显著高于普通训练组同时间点(P<0.05)。3组大鼠造模后各时间点的梗死灶及其周围皮质kalirin-7 mRNA表达量均低于假手术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造模成功后第14天,普通训练组和强化训练组的梗死灶及其周围皮质kalirin-7 mRNA表达量均高于模型组同时间点(P<0.05),且强化训练组的梗死灶及其周围皮质kalirin-7 mRNA表达量亦高于普通训练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强化运动训练可促进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增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kalirin-7的表达,且效果均优于普通运动训练。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FNS)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的影响。 方法选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FNS组及模型组,采用线栓法将FNS组及模型组大鼠制成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MCAO/R)模型。FNS组大鼠于制模3h后给予FNS治疗,模型组仅将针电极置于大鼠小脑顶核部位,但不给予电刺激。分别于制模1d、3d及7d时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并于上述时间点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脑梗死部位GAP-43 mRNA表达。 结果制模后1d、3d及7d时模型组与FNS组大鼠Morris水迷宫逃避潜伏期均较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明显延长(均P<0.05);FNS组大鼠上述时间点逃避潜伏期[分别为(25.72±0.42)s,(24.27±0.55)s和(23.82±0.63)s]则较模型组显著缩短(均P<0.05)。在制模后1d、3d及7d时正常组与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中仅存在少量GAP-43 mRNA表达;模型组及FNS组GAP-43 mRNA表达在上述时间点均较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显著增多(均P<0.05);并且上述时间点FNS组GAP-43 mRNA表达[分别为(1.54±0.34),(2.03±0.56)和(2.78±0.81)]亦显著强于模型组(均P<0.05)。 结论FNS干预有助于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治疗机制可能与上调脑梗死部位神经元GAP-43 mRNA表达、从而促进脑梗死灶周围神经轴突再生及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点介入运动再学习对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9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运动再学习组(54只)、对照组(18只)和假手术组(18只),依据运动再学习的介入时间不同,将运动再学习组细分为造模后3d亚组(18只)、造模后7d亚组(18只)、造模后14d亚组(18只)。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法对所有大鼠进行造模,1.5h后,将运动再学习组和对照组大鼠所用造模线栓拉出1cm,造成再灌注损伤,假手术组不予以特殊处理。造模后3d、7d及14d,分别给予运动再学习各亚组大鼠运动再学习训练。造模后7d、14d及21d,采用神经行为学评分评定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大鼠可塑性相关基因15(CPG15)、核转录因子B(NF-кB)的表达水平。 结果造模后3d亚组神经功能评分、CPG15含量及NF-кB水平均优于造模后7d亚组和造模后14d亚组(P<0.05),造模后7d亚组上述指标均优于造模后14d亚组(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造模后3d亚组所有时间点的神经功能评分均较低(P<0.05),造模后7d亚组在造模7d时[(10.477±0.163)分]的评分较低(P&rt;0.05),造模后14d亚组在造模7d[(10.503±0.245)分]及14d时[(8.673±0.261)分]的神经功能评分亦较低(P&rt;0.05)。造模后3d亚组所有时间点的CPG15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造模后7d亚组在造模7d时的CPG水平较高(P&rt;0.05),造模后14d亚组所有时间点的CPG15水平亦较高(P&rt;0.05)。造模后3d亚组不同时间点的NF-кB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造模后7d亚组在造模7d时的NF-кB水平较低(P&rt;0.05),造模后14d亚组所有时间点的NF-кB水平亦较低(P&rt;0.05)。 结论运动再学习能显著改善MCAO大鼠的神经功能,MCAO后3d介入运动再学习训练对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行为学训练对海马梗死大鼠齿状回区神经干细胞分化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7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梗死训练组、单纯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采用光化学法将梗死训练组及单纯梗死组大鼠制成单侧海马梗死模型,梗死训练组大鼠于造模结束后次日给予水迷宫训练,单纯梗死组大鼠于造模结束后正常饲养,未给予水迷宫训练。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海马齿状回区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神经元核心抗原(NeuN)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标记情况。 结果正常对照组海马齿状回区可见少量BrdU/NeuN、BrdU/GFAP阳性双标染色;在术后14~35 d期间,梗死训练组及单纯梗死组大鼠海马齿状回区BrdU/NeuN、BrdU/GFAP阳性双标染色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强(均P<0.05);并且以梗死训练组BrdU/NeuN、BrdU/GFAP的增强幅度较显著,与单纯梗死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行为学训练能促进脑缺血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分化,对改善其学习、记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康复训练对大鼠脑梗死灶周围白质Nogo-A表达的影响。 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化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分成康复训练组和造模对照组,每组30只,应用Longa颈外动脉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康复训练组大鼠每天进行滚筒、平衡木、转棒及网屏训练,时间共1 h;造模对照组置于普通笼中自由活动。每组分别于造模后3,7,14,21和28 d 5个时间点随机选取6只大鼠进行行为学评估后处死,取脑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每个时间点脑梗死灶周围白质Nogo-A的表达。 结果①康复训练组术后14,21和28 d行为学评分明显低于造模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 2组大鼠Nogo-A阳性细胞于脑缺血7 d后开始增加,21 d达高峰;脑缺血14 d,21 d和28 d 时间点,康复训练组Nogo-A阳性细胞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造模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康复训练能通过减少脑梗死大鼠梗死灶周围Nogo-A的表达,减低其对神经轴突生长抑制作用,从而促进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脊髓压迫性损伤(CSCI)后脱髓鞘病变及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CSPG,NG2)的表达变化。 方法选取健康成年SD大鼠75只,雌雄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CSCI 1 d组、CSCI 3 d组和CSCI 7 d组,每组15只。采用自行设计的大鼠脊髓压迫器制作脊髓压迫模型,应用BBB运动功能评分、锇酸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CSCI后1 d、3 d及7 d时大鼠的运动功能情况及白质有髓神经纤维的病理变化,计算脊髓后索有髓神经纤维的数量及髓鞘厚度与轴突直径的比值即G-ratio值,并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NG2蛋白的表达变化。 结果CSCI后,CSCI 1 d组、CSCI 3 d组和CSCI 7 d组的大鼠后肢BBB评分分别为(1.23±0.45)分、(0.65±0.35)分和(0.00±0.00)分,与正常组(21.00±0.00)分和假手术组(21.00±0.00)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的运动功能随受压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锇酸染色显示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大鼠的白质正常,脊髓受压后,CSCI 1 d组、CSCI 3 d组和CSCI 7 d组的有髓神经纤维开始出现水肿、变性、崩解,正常组和假手术组脊髓后索的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分别为 (2771±108)根和(2675±199)根,CSCI 1 d组、CSCI 3 d组和CSCI 7 d组的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分别为(2403±161)根、(1708±70)根和(810±95)根,压迫后有髓神经纤维数目减少,压迫后7 d,有髓神经纤维数目减至最低(P<0.05),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镜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正常组、假手术组、CSCI 1 d组、CSCI 3 d组和CSCI 7 d组的G-ratio值分别为(18.10±0.4)、(17.70±1.0)、(6.69±0.8)、(5.73±0.4)和(4.95±0.5),CSCI 1 d组、CSCI 3 d组和CSCI 7 d组的G-ratio值均较正常组和假手术组低,且在压迫后7 d时降至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结果显示,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的轴突、髓鞘板层结构正常;脊髓受压后,轴索出现肿胀,轴浆内细胞器变性、坏死、减少;髓鞘折叠、皱缩,出现“洋葱皮”样变,髓鞘崩解;少突胶质细胞的染色质凝聚;巨噬细胞浸润。NG2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脊髓受压后,NG2蛋白表达水平在压迫后第1天升至最高(P<0.05),且表达水平随压迫时间延长而逐渐下调,但均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CSCI后,大鼠运动功能随受压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有髓神经纤维发生脱髓鞘病变且数量减少,随着压迫时间延长,溃变呈现出进行性加重趋势;NG2细胞与CSCI后髓鞘的变化情况关系密切,可能增殖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或其它类型细胞,是脊髓髓鞘内源性修复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16 Hz,90 dB和16 Hz,130 dB次声对小鼠海马区白介素-6(IL-6)表达及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含量(GFAP)的影响,从而探讨次声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自我保护功能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BALB/C小鼠60只,将其随机分为90 dB次声作用组(20只)、130 dB次声作用组(20只)及对照组(20只)。将90 dB次声作用组、130 dB次声作用组小鼠分别置于次声压力舱内2 h,期间分别给予90 dB或130 dB的次声刺激,对照组小鼠也于同期置入次声压力舱内,但期间不给予次声刺激。于次声作用1,7,14,21及28 d时观察各组小鼠海马区IL-6及星形胶质细胞GFAP的表达情况。 结果对照组小鼠海马区有一定强度IL-6表达;各次声作用组小鼠海马区IL-6在次声作用7,14及21 d时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并于次声作用14 d时达到峰值;进一步分析后发现,90 dB次声作用组IL-6表达水平明显高于130 dB次声作用组(P<0.05)。各次声作用组小鼠海马区GFAP表达水平在次声作用7,14及21 d时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并于次声作用14 d时达到峰值;90 dB次声作用组小鼠海马区GFAP表达水平明显低于130 dB次声作用组(P<0.05)。 结论次声刺激能显著促进小鼠海马区神经元IL-6表达,提高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GFAP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