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目的  探究BMI和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 WC)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与2型糖尿病、糖代谢连续测量指标之间的中介效应。  方法  纳入分析的1 615名研究对象来自动脉粥样硬化多民族研究(Multi-Ethnic Study of Atherosclerosis, MESA)。OSA评价指标为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hypopnea index,AHI),由多导睡眠图测定。糖代谢连续测量指标包括FPG和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A1c)。肥胖指标包括全身肥胖指标BMI和腹型肥胖指标WC。  结果  OSA与2型糖尿病显著相关,后者的患病风险随OSA严重程度增加而升高(P < 0.001)。BMI和WC均介导重度OSA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关联,其中腹型肥胖指标WC的中介效应为1.296(95% CI: 1.182~1.466),中介效应比例为56.397%;BMI的中介效应为1.291(95% CI: 1.173~1.479),中介效应比例为55.400%。BMI和WC同样介导重度OSA与FPG、HbA1c之间的关联。  结论  OSA与2型糖尿病、FPG和HbA1c的关系,与肥胖程度增加有关。提示OSA患者通过早期的体重干预,特别是控制腹型肥胖对降低糖尿病和心血管并发症的患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围青春期膳食质量对青春期发育的前瞻性影响,为预防中国儿童青春期发育提前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利用西南地区儿童营养与生长发育队列数据,以1 588名6~8岁儿童(女童976名,男童612名)为研究对象,通过食物频率问卷收集儿童的膳食摄入信息,采用修订版中国儿童膳食指数(Chinese Children Dietary Index, CCDI)评价儿童围青春期(初潮/变声发生前2~4年)的膳食质量。以女童初潮年龄和男童变声年龄作为青春期发育观测指标,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膳食质量对青春期发育的前瞻性影响。  结果  女童和男童的围青春期CCDI得分分别为(58.0~132.5)和(48.3~129.9)分。调整父亲文化程度、能量摄入、体脂百分比后,围青春期膳食质量较高的儿童与膳食质量较低的女童/男童相比,女童初潮发生时间晚0.6年[膳食质量较高组的初潮年龄为13.1(11.2~13.3)岁,较低组为12.5(12.0~13.9)岁,P=0.01];男童变声发生时间晚0.4年[膳食质量较高组的变声年龄为13.8(12.1~14.8)岁,较低组为13.4(12.5~15.1)岁,P=0.03]。  结论  围青春期较高的膳食质量可使儿童青春期发育延迟,应积极开展膳食指导和干预,提升围青春期儿童膳食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产后血糖异常的影响因素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本院收治确诊的单胎妊娠、妊娠期糖尿病孕妇131例,根据产后是否出现血糖异常分为异常组(n=39)和非异常组(n=92)。收集两组产妇一般资料并行血糖检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GDM孕妇产后血糖异常危险因素,分析不同时期HbA1c联合FPG对GDM孕妇产后血糖异常的预测价值。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妊娠年龄≥28岁、糖尿病家族病史、孕期FPG≥5.59mmol/L、孕期HbA1c≥5.45%产后运动训练时间≤1h/d是GDM孕妇产后血糖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孕早、中、晚期HbA1c, FPG水平异常组均高于非异常组(P<0.05),且各孕期HbA1c联合FPG对GDM孕妇产后血糖异常诊断的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均>0.9,孕中期、孕晚期联合检测的特异性及敏感度均>90%。结论:GDM产后血糖异常者各孕期HbA1c、FPG水平均高于非异常者,二项指标对预测产后血糖异常有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对老年人群不同糖代谢异常状态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1365名老年受试者(其中男550名,女815名,年龄53~93岁)进行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和HbA1c检测.根据OGTT结果分为正常糖耐量(NGT)、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受损(IGT)、IFG合并IGT(IFG/IGT)和糖尿病(DM)5组,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HbA1c值、计算95%可信区间并绘制受试者ROC曲线,对各组HbA1c与空腹血糖(FPG)和OGTT2h血糖(2hPG)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 HbA1c(%)DM组(6.60±1.18)明显高于其余4组(均P<0.01),IFG组(5.74±0.44)、IGT组(5.67±0.38)、IFG/IGT组(5.87±0.43)分别明显高于NGT组(5.51±0.32)(P<0.01).各组HbA1c 95%可信区间为DM(≥5.4单侧)%、IFG(5.1~6.5)%、IGT(4.9~6.4)%、IFG/IGT(5.2~6.8)%、NGT(≤6.0单侧)%,HbA1c 在 DM 组的 ROC 曲线最佳切点为5.9%,灵敏度84%,特异度62%,曲线下面积0.808,在NGT组的ROC曲线最佳切点为5.6%,灵敏度63%,特异度68%,曲线下面积0.709.DM 组HbA1c分别与FPG(r=0.866,P<0.01)和2hPG(r=0.657,P<0.01)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IFG组HbA1c只与FPG(r=0.325,P<0.01)存在正相关;IGT组HbA1c(r=0.275,P<0.01)只与2hPG存在正相关;NGT组HbA1c只与FPG(r=0.207,P<0.01)存在正相关性.结论 HbA1c水平能够正确地反映正常糖代谢、糖调节受损和糖尿病3种不同糖代谢状态的血糖水平,是区分3种糖代谢状态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空腹血糖(F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自然人群中糖尿病(DM)的筛查效果,为DM流行病学调查中DM筛查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0年10—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云南省6个国家级死因登记报告县/区的3 489名≥18岁自然人群进行FPG、服糖后2 h血糖(2h PG)和HbA1c实验室检测,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获得FPG、HbA1c与DM的最佳临界点及其灵敏度、特异度和曲线下面积。结果按照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标准,云南省3 489名≥18岁自然人群中正常血糖、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减低(IGT)和DM者分别为2 975人(85.3%)、230例(6.6%)、176例(5.0%)和108例(3.1%);FPG诊断DM的最佳临界点为6.4 mmol/L,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1%和96.5%,曲线下面积为0.926(95%CI=0.887~0.965),阳性似然比为24.60,阴性似然比为0.14,约登指数为0.83;HbA1c诊断DM的最佳临界点为6.15%,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6.7%和87.1%,曲线下面积为0.814(95%CI=0.762~0.867),阳性似然比为5.18,阴性似然比为0.38,约登指数为0.53。结论在DM流行病学调查中采用FPG筛查DM效果优于HbA1c。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空腹血糖(FPG)指标对妊娠期糖尿病(GDM)的早期筛查作用及患者的高危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GDM患者25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来我院检查的25例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HbA1c与FPG水平的检测,比较两种指标对GDM的筛查结果,并对GDM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HbA1c与FP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HbA1c对GDM的诊断符合率、特异性以及灵敏度均明显高于FPG;孕妇的年龄、糖尿病家族史、有高血压以及肥胖是GDM患者的高危因素。结论在GDM的早期筛查过程中,检测HbA1c与FPG水平可为患者的诊断提供依据,HbA1c筛查效果更好。为了降低GDM的发病率,应重视发病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调查及对血糖控制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市古镇人民医院2014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130例T2DM患者临床资料,使用中文版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DSCA)评估其自我管理能力,并根据SDSCA得分将其分为自我管理较好组及自我管理较差组;比较两组血糖控制情况[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并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自我管理能力与血糖控制情况的相关性。结果 130例T2DM患者SDSCA得分为(38.59±2.31)分,得分指标为62.36%,处于自我管理能力中等水平;其中SDSCA得分≥38.59分者63例,纳入自我管理较好组;SDSCA得分<38.59分者67例,纳入自我管理较差组。自我管理较好组FPG、2hPG、HbA1c水平均低于自我管理较差组(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SDSCA评分与FPG、2hPG、HbA1c水平均呈明显负相关(r=-0.375、-0.398、-0.388,P均<0.05)。结论 T2DM患者自我管理水平不容乐观,其自我管理能力与血糖控制情况密切相关,临床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3~18岁屈光相对安全范围儿童青少年裸眼视力分布,为研制不同年龄段儿童青少年裸眼视力的生长曲线和参考值范围、制定视力异常转诊界值提供参考。  方法  通过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上海市9 146名3~18岁儿童青少年进行裸眼视力、散瞳验光、裂隙灯等眼科检查,采用LMS法拟合屈光相对安全范围儿童青少年裸眼视力的百分位数和生长曲线,同时分析各年龄组裸眼视力筛查屈光异常的ROC曲线下面积及不同界值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结果  儿童青少年裸眼视力呈偏态分布,中位数为4.8。其中屈光相对安全范围儿童青少年4 675名,裸眼视力中位数为4.9。LMS拟合曲线显示,裸眼视力在低年龄段随年龄增长而提高,6~10岁时逐渐稳定至最佳水平。P50在3~4岁为4.8,5~8岁为4.9,≥9岁均为5.0。裸眼视力预测屈光异常的ROC曲线下面积随年龄的增加而提高,3岁时仅为0.55(95%CI=0.50~0.61),12~18岁时最高[0.95(95%CI=0.94~0.96)]。3~6岁以P25为转诊界值时约登指数最高,7岁及以上以P10为界值时约登指数最高。随着界值的增加,灵敏度提高,特异度降低。  结论  裸眼视力随年龄增长先提升,6~10岁后逐渐稳定至视力最佳水平。年龄越大,裸眼视力指标筛查屈光异常的效果越好。建议根据年龄设置儿童青少年裸眼视力异常转诊界值,各年龄段可根据筛查目的选择P25~P75为转诊界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上海朱泾地区孕妇不同孕期空腹血糖(FGP)及晚孕期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特点。 方法选择201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接受产前检查并进行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筛查的606例孕妇为研究对象。按照75 g OGTT筛查结果,将其分为妊娠期糖尿病(GDM)组(n=136)和非GDM组(n=470)。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采集2组受试者的年龄、人体质量指数(BMI)等一般临床资料,以及2组孕妇早、中、晚孕期FPG浓度和晚孕期HbA1c水平。根据四分位数法,将所有受试者晚孕期HbA1c水平划分为4个范围:Q1(HbA1c值<5.1%)、Q2(5.1%≤HbA1c值<5.2%)、Q3(5.2%≤HbA1c值<5.5%)和Q4(HbA1c值≥5.5%)。采用成组t检验,比较2组孕妇的年龄、BMI、不同孕期FPG浓度和晚孕期HbA1c水平。采用χ2检验,对晚孕期HbA1c水平处于不同范围的所有受试者的GDM发生率进行整体比较,而进一步的两两比较,则调整检验水准后再进行比较。绘制晚孕期HbA1c水平预测GDM发生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ROC-AUC),根据约登指数最大原则,确定晚孕期HbA1c水平预测GDM发生的最佳临界值,同时计算预测GDM发生的敏感度、特异度。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 结果①GDM组孕妇的年龄、BMI均大于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06、5.250,P<0.001)。GDM组孕妇中,中孕期FPG浓度最高,为(4.9±0.6)mmol/L,中孕期FPG浓度高于早、晚孕期FPG浓度,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87、1.960,P=0.039、0.041)。非GDM组孕妇中,早孕期FPG浓度最高,为(4.7±0.3)mmol/L,早孕期FPG浓度高于中、晚孕期FPG浓度,并且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t=15.230、5.613,P<0.001)。GDM组孕妇早、中、晚孕期FPG浓度均分别高于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16、15.526、4.471,P<0.001)。GDM组孕妇晚孕期HbA1c水平为(5.6±0.4)%,明显高于非GDM组的(5.4±0.4)%,2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22.707,P<0.001)。②HbA1c水平处于不同范围的所有受试者的GDM发生率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707,P<0.001)。进一步对GDM发生率进行两两比较的结果显示,HbA1c水平处于Q1、Q2范围的受试者的GDM发生率,均低于处于Q4范围的受试者的GDM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071,16.785,P<0.001)。③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晚孕期HbA1c水平预测GDM发生的ROC-AUC为0.647(95%CI:0.625~0.672,P<0.001)。根据约登指数最大原则,晚孕期HbA1c水平预测GDM发生的最佳临界值为5.5%,此时其预测GDM发生的敏感度为63.4%,特异度为69.7%。 结论上海朱泾地区GDM孕妇FPG浓度从早孕期即开始升高,在中孕期达到高峰,经过对其生活方式进行干预后,在晚孕期有所下降。GDM孕妇晚孕期HbA1c水平建议控制在5.5%以下为宜。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海门市农村居民空腹血糖(F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方法采集海门市农村≥20岁常住居民空腹8h以上静脉血,检测FPG、HbA1c水平。结果农村居民FPG浓度男性为(5.46±1.27)mmol/L(95%CI:5.34~5.57mmol/L),女性为(5.35±1.51)mmol/L(95%CI:5.24~5.46 mmol/L);HbA1c水平男性为5.71%±0.78%(95%CI:5.64%~5.78%),女性为5.63%±0.86%(95%CI:5.57%~5.69%)。单以FPG≥7.0mmol/L或HbALC≥6.5%为糖尿病诊断标准,患病率均为7.21%;如以两者中任1项为诊断标准,患病率为9.11%(110例)。Pearson相关性分析,HbA1c与FPG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男=0.750,r女=0.813,P值均0.01)。结论海门市农村居民糖尿病患病率较接近全国水平。建议糖尿病筛查中先选用FPG或HbA1c指标进行筛选,对可疑者进一步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甘肃省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 mellitus,PDM)患病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甘肃省内2 866名成年居民进行调查,使用直接标化法计算标化患病率.通过x2检验分析PDM患病率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FPG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大学生血尿酸增高流行病学特征及其与糖脂代谢相关性,为高校学生保健相关干预与教育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于2020年9月—2021年11月选取台州市2所高校98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分别采用尿素酶免疫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受检者血尿酸(SUA)、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水平。  结果  大学生血尿酸增高组腰围、体质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均高于正常组(t值分别为21.72,5.74,5.45,12.23,P值均 < 0.05);血尿酸增高组SUA、FPG、TG、2 hPG、LDL、TC均高于正常组,HDL低于正常组(t值分别为29.40,23.97,10.24,7.62,34.91,8.27,-8.15,P值均 < 0.05)。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SUA水平与FPG、TG、2 hPG、LDL、TC水平均呈正相关,与HDL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63,0.72,0.69,0.16,0.81,-0.52,P值均 < 0.01)。将糖脂代谢指标纳入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FPG、TG、LDL、TC与血尿酸增高发生均呈正相关,HDL与血尿酸增高发生呈负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男性、饮酒、抽烟、血压上升易发生血尿酸增高,血尿酸增高的发生与糖脂代谢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金昌队列人群脑卒中的发病状况,探讨糖尿病及FPG与脑卒中发病之间的联系,为有效控制糖尿病、预防脑卒中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金昌队列为研究平台,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分析糖尿病及FPG水平与脑卒中发病风险间的关系,运用限制样条法拟合FPG水平与脑卒中发病风险间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2736...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手传振动及噪声联合暴露对工人心电图和血压的影响。
  方法  选取某汽车制造企业单纯接触噪声的200名作业工人为噪声暴露组,单纯接触手传振动的201名作业工人为手传振动暴露组,同时接触噪声和手传振动的199名作业工人为联合暴露组,194名厂区行政办公人员为对照组,均为男性员工。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和心电图以及血压测量结果,分析手传振动与噪声联合暴露对男性作业工人心电图及血压的影响。
  结果  四组人群的年龄、吸烟史、饮酒史、体质量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噪声暴露组、手传振动暴露组及联合暴露组的心电图及血压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相比对照组,噪声暴露、手传振动暴露及联合暴露人员发生心电图异常的危险性分别提升至2.542、2.426、3.405倍(P < 0.05),发生血压异常的危险性分别提升至1.786、2.962、4.971倍(P < 0.05)。
  结论  手传振动暴露、噪声暴露、手传振动和噪声联合暴露对作业工人血压、心电图均有明显影响,而联合暴露对心电图和血压异常的影响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北京市延庆区初中生糖代谢异常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延庆区抽取4所初中的2 493名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空腹毛细血管血糖筛查。  结果  糖尿病、空腹血糖受损、糖代谢异常患病率分别为2.5%、11.4%、13.9%。不同年龄、不同年级、不同地区、超重、肥胖、向心性肥胖、高血压的初中生糖代谢异常患病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 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城区、向心性肥胖、高血压与中学生糖代谢异常的危险呈正相关;每天吃早餐与中学生患糖代谢异常的危险呈负相关。  结论  北京市延庆区初中生糖代谢异常患病率较高,城区、向心性肥胖、高血压和每天吃早饭是该地初中生糖代谢异常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与缺血性卒中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根据是否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分为A组(发生缺血性脑卒中,30例)、 B组(未发生缺血性脑卒中,30例),比较两组的血糖水平,并分析血糖水平与缺血性卒中风险的相关性。结果 B组的FPG、 2hPG和HbA1c水平明显低于A组(P <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的FPG、 2hPG、 HbA1c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呈正相关(r>0, P <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与缺血性卒中发生风险呈正相关,即血糖水平越高,缺血性卒中发生风险越高,故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能够显著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测定不同糖耐量状态孕妇血清1,5-脱水葡萄糖醇(1,5-AG),探讨其在妊娠期糖尿病(GDM)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测定30例GDM孕妇(GDM组)、32例妊娠期糖耐量受损孕妇(GIGT组)及43例妊娠期糖耐量正常孕妇(GNGT组)的血清1,5-AG、空腹血糖(FPG)、1h血糖(1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结果 GDM组血清1,5-AG水平[(11.69±3.92)mg/L]显著低于GIGT组[(20.93±3.43)mg/L]和GNGT组[(27.83±4.03)mg/L](P< 0.01),GIGT组低于GNGT组(P<0.05).孕妇血清1,5-AG与FPG、1hPG、HbA1c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 孕妇血清1,5-AG与糖耐量下降相关,1,5-AG可作为GDM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损害程度脑梗死患者的血糖水平,分析其糖代谢异常情况,探讨脑梗死与糖代谢异常的关系,为脑梗死的预防、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8月入住本院脑病科的10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梗死范围将其分为轻度组41例、中度组40例、重度组27例,通过检测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观察患者的糖代谢情况。结果:糖调节受损、糖尿病与正常血糖患者比较,中度及重度组脑梗死比率明显升高;糖尿病患者脑梗死中度组、重度组比率较糖调节受损患者明显升高;脑梗死中度组、重度组的HbA1c、FPG、2 h PG水平均明显高于脑梗死轻度组,重度组的HbA1c、FPG、2 h PG水平明显高于中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代谢异常与脑梗死的发生及损害程度明显相关,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利于降低脑梗死的发生率,监测血糖并控制正常范围内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简称德宏州)接受抗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的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简称HIV/AIDS) 糖尿病3年累积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队列设计,于2017年7月―2018年6月招募接受ART的HIV/AIDS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1月―2021年7月进行队列随访,采集静脉血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 HbA1c)。糖尿病判定标准为符合其中任意一项:HbA1c≥6.5%或最近1次FPG≥7.0 mmol/L。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糖尿病发病的影响因素。  结果  本次分析纳入3 647例基线未患糖尿病的HIV/AIDS,平均年龄为42(36, 49)岁,男性占比51.4%,抗HCV IgG阳性率为21.5%,HIV感染确证平均时间为12.1(9.3, 14.6)年,ART平均时间为9.3(7.6, 12.2)年。糖尿病3年累积发病率为6.0%,其中HbA1c≥6.5%发病率为2.5%,FPG≥ 7.0 mmol/L发病率为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显示,年龄≥50岁、男性、HCV合并感染、基线TG升高、基线HIV病毒载量≥50 copies/mL和基线ART药物含依非韦伦(efavirenz, EFV)与糖尿病发病均呈正相关(均有P<0.05)。  结论  德宏州HIV/AIDS糖尿病累积发病率较高,应对该人群针对性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降低糖尿病累积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