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HBV-ACLF)诱因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3月-2010年2月收治的HBV—ACLF病例资料,对其诱因、临床转归及预后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09例HBV—ACLF中,HBeAg(+)287例,HBeAg(-)222例。能够追寻到明确诱因的,以抗病毒治疗相关因素为主,共67例,占13.2%。HBeAg(+)与HBeAg(-)ACLF相比,抗病毒治疗相关因素诱发HBV—ACL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48例(16.7%)和19例(8.6%)。HBeAg(+)和HBeAg(-)患者中断抗病毒治疗至发生ACLF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9例HBV—ACLF治愈或好转266例(52.3%)。各诱发因素所致ACLF治愈好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现,HBV—ACLF预后与基础疾病、HBVDNA水平、病情分期及发病后是否采用抗病毒治疗密切相关。不能明确诱因的HBV-ACLF共210例(41.3%)。结论抗病毒药物的广泛应用使HBV-ACLF的诱因分布发生了变化,应重视抗病毒药物应用的规范化。一旦发生ACLF预后差,应及时给予适当的抗病毒治疗,并重视基础疾病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合并肝性脑病(HE)患者8周病死率情况,分析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2月18家医院收治的HBV-ACLF患者,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单纯西医综合治疗,纳入所有0周合并HE的患者125例。观察2组8周病死率情况。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及logrank检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试验组及对照组8周病死率分别为27.5%、50.0%(χ~2=5.630,P=0.018),8周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41.2 d、28.4 d,累积生存概率分别为60.4%、32.5%(χ~2=6.187,P=0.013);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是HBV-ACLF合并HE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风险比(HR)=0.424,P=0.018,95%可信区间(95%CI):0.208~0.864],高TBil(HR=1.063,P=0.042,95%CI:1.002~1.128)、低PTA(HR=0.942,P=0.044,95%CI:0.890~0.998)、ACLF分期晚期(HR=2.737,P=0.009,95%CI:1.287~5.818)、合并消化道出血(HR=5.291,P=0.003,95%CI:1.736~16.126)是8周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中医药治疗可显著降低HBV-ACLF合并HE患者的8周病死率,提高8周生存概率,延长生存时间。TBil、PTA、疾病分期、消化道出血是该组患者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正1定义与术语1. 1推荐意见分级系统本推荐意见参照IDSA-美国公共卫生署(USPHS)临床指南推荐分级系统(表1)。1. 2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的定义由于病因不同,东西方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定义和诊断方面存在较大差异~([1])。在欧洲和北美,一般根据欧洲肝病学会慢性肝病研究中心(EASL-CLIF)的指南,将其定义为肝硬化患者由急性诱因(如细菌感染、上消化道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HBV突变与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以87例HBV相关ACLF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取52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和51例HBV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患者为对照,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及基因测序对患者血清标本进行HBV基本核心启动子区、前C区和C区13个位点的突变检测,分析HBV突变与ACLF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CHB、LC、ACLF组人均核苷酸变异检出位点分别为2.31、3.55和3.86个。nt1762、nt1846、nt1899和nt1913 4个突变位点的核苷酸突变率比较,ACLF组高于CHB组;nt1764位点突变率组间比较LC组高于ACLF组,而nt1846和nt1913位点突变率比较LC组低于ACLF组;nt1753、nt1762、nt1764和nt1899 4个突变位点的核苷酸突变率比较,LC组高于CHB组。多因素分析提示A1846T和C1913(A/G)核苷酸突变是预测ACLF的有效指标。结论 CHB或LC患者HBV基因序列的A1846T和C1913(A/G)核苷酸突变可能与其发生ACLF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严重度简易评分系统。方法收集620例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肝性脑病、血清肌酐、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感染、肝脏大小、腹水液平等7个临床指标,应用统计学方法并结合临床实际,确定各指标从0~4分评分界点,并累计总分。据此建立模型并确定诊断界点,对此评分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对HBV-ACLF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交互卡方检验确定各指标评分分值并建立模型。将500例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两组间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8,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0.963,最佳临界值9.5,灵敏度0.98,特异度0.83。120例患者对其进行验证,≥10分预后差,病死率为84.3%,≤9分组预后好,病死率为3.5%。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2,P0.001)。结论本评分系统可用于HBV-ACLF预后评估,具有简易、敏感、客观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5年10月于攀枝花市第四人民医院肝病治疗中心诊治的HBV-ACLF患者118例。将纳入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9例。所有患者均予以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和常规护肝、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小剂量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25 mg/d)静滴治疗。观察记录所有患者临床表现、肝功能生化指标、不良反应、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情况等。计量资料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疗程结束时,治疗组患者肝功能生化指标(ALT、AST、TBil、白蛋白、胆碱酯酶、凝血酶原活动度)改善情况均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治疗组患者住院天数[(48.0±9.2)d vs(74.0±16.4)d]及住院费用[(7974.5±853.7)元/人次vs(12 432.7±1263.1)元/人次]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34、22.46,P值均0.01);治疗组未发现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的相关性不良反应。结论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用于治疗HBV-ACLF有明显消退黄疸、减轻病情、改善预后的疗效,并可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有较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不同分期慢性HBV感染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住院生存时间,通过Logistic回归与Cox回归分析不同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Kaplan-Meier显示不同分期ACLF患者累积生存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早期、中期、晚期ACLF患者住院期间生存期逐渐缩短(P〈0.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显示,有无结肠灌肠、是否并发肝性脑病和/或肝肾综合征、PTA、TBil及Alb水平是影响ACLF患者生存与否的独立因素(P〈0.05或P〈0.01);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有无结肠灌肠、是否并发肝性脑病、疾病分期、WBC及CHE水平为ACLF住院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或P〈0.01)。结论早期ACLF患者较中晚期ACLF患者预后好,基线WBC、TBil、CHE及Alb水平为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肠灌肠可能对提高生存率延长生存期有积极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8.
慢加急性肝衰竭是一种短期急剧恶化、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且病死率高的临床综合症候群,是重症肝病研究领域的热点内容。早期、准确、快速判断临床预后,及时干预疾病进展对改善疾病转归具有重要意义。对近年来发现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炎性相关预后标志物进行了归纳,旨在完善现有预后指标,为临床医生评估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提供更多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自行构建的混合型生物人工肝系统,探讨其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转染人肝再生增强因子(hALR)的HepG2细胞为生物材料,构建中空纤维生物反应器。 以2009年5月-2011年8月住院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作为治疗对象,随机分为2组,每组10例,治疗组进行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对照组进行普通血浆置换治疗。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治疗组10例患者中,7例经住院治疗临床好转出院,其余1例因肝性脑病死亡,1例因肝肾综合征死亡,1例出院后死于肝衰竭。对照组10例患者中存活5例,其余1例肝移植,4例因肝衰竭死亡。2组患者治疗前MELD评分分别为24.26±2.54及24.71±2.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71,P=0.064)。治疗组治疗3 d、1、4周MELD评分平均分别为21.71±2.92、22.10±4.46、19.90±5.43。跟踪随访1 a,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甲胎蛋白平均值分别为14.24、11.32 ng/ml,腹部B超检查均未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结论自行构建的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具有一定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判断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预后方面,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的动态变化是否优于基线MELD评分。方法前瞻性收集2009—2011年在我国4家医院住院治疗的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转归等,研究MELD评分动态变化与转归的关系。结果①纳入的82例90 d病死率为37.80%。死亡组患者基线MELD评分为(25.50±4.77)分,与存活组[(23.72±4.68)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1)。但是从入组第7天开始,死亡组MELD评分逐渐升高,存活组MELD评分逐渐下降,此后各时间点2组MELD评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低危组(基线MELD评分≤23分者)从第14天开始,存活患者MELD评分显著低于死亡患者[(16.04±4.00)分vs(29.39±12.30)分,P<0.05],高危组(基线MELD评分>23分者)从第7天开始,存活患者MELD评分显著低于死亡患者[(22.38±4.91)分vs(28.92±6.76)分,P=0.001],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差距逐渐增加。结论判断HBV-ACLF的预后应在基线MELD评分基础上,注意其动态变化,这将有助于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的合理胆红素诊断阈值,以期更为精准地早期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08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1232例HBV-ACLF患者,根据基线血清TBil水平分为A组(TBil<205.2μmol/L)和B组(TBil≥205.2μmol/L),比较2组患者临床特征及28 d、90 d、1年及3年生存情况。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使用Kaplan-Meier法分析2组患者的生存率,并应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2组间年龄(t=3.188,P=0.001)、男性(χ2=33.833,P<0.001)、肝衰竭分型(χ2=39.987,P<0.001)、WBC(Z=6.586,P<0.001)、HGB(Z=4.272,P<0.001)、PLT(Z=3.680,P<0.001)、Cr(Z=4.505,P<0.001)、TC(Z=...  相似文献   

12.
慢加急性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短期病死率极高。非生物型人工肝是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有效手段之一。面对血源紧张、治疗理念的改变现状,非生物型人工肝的联合治疗可以做到优势互补,更好的满足临床需求。本文重点介绍组合型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并对其现存问题进行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一个新型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短期预后预测模型:MACLF,并评价MACLF评分对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1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70例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3个月的病情随访情况分为生存组(n=153)和死亡组(n=117),对影响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分别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有意义的指标再次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并建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MACLF评分对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_3)、促甲状腺激素(TSH)、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PLT、ALT、AST/ALT、TBil、Alb、肌酐(Cr)、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钠(Na)、AFP、血清铁蛋白(SF)、Child-Tuncotte-Pugh(CTP)评分、MELD评分及并发症(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自发性腹膜炎、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在生存组与死亡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多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TBil(OR=1. 007,P=0. 001)、INR(OR=5. 750,P 0. 001)、FT_3(OR=0. 084,P=0. 003)、PLT(OR=0. 987,P=0. 022)、肝肾综合征(OR=7. 146,P=0. 045)及肺部感染(OR=3. 816,P=0. 023)均是影响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因素;由此为HBV-ACLF患者的短期预后创建新模型(MACLF):Logit(P)=0. 007×[TBil(umol/L)]+2. 181×INR-2. 762×[FT_3(pg/ml)]-0. 014×[PLT(×10~9/L)]+1. 797×[肝肾综合征(有:1;无:0)]+1. 339×[肺部感染(有:1;无:0)]-2. 29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MACLF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0. 934)、Youden指数(0. 774)均明显高于CTP、MELD、MELD-Na评分(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 791、0. 884、0. 893,Youden指数分别为0. 433、0. 654、0. 715)。结论创建的MACLF新模型对HBV-ACLF患者3个月的短期预后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妊娠期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2008年6月—2020年7月收治的26例妊娠期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发病孕周、产次、首发症状、入院时并发症、实验室指标(WBC、Hb、PLT、ALT、TBil、Alb、SCr、MELD评分、HBsAg、HBV DNA等)、腹部超声、分娩方式、胎儿情况、治疗措施、预后转归等。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 26例患者中8例均在发病后28 d内死亡,病死率达30.8%。经产妇22例,占84.6%,ACLF往往发生在妊娠晚期(20/26,76.9%),平均发病孕周为(30.9±5.8)周。HBV-ACLF临床表现不典型,首发症状常为乏力、纳差(21/26,80.8%)和尿黄(19/26,73.1%)等。死亡组的TBil(Z=-2.056,P=0.041)、凝血酶原时间(Z=-2.362,P=0.016)、...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网状Meta分析系统评价不同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linical Trial、CNKI、SinoMed和万方数据库中关于不同形式人工肝治疗ACLF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及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Stata15.1及R4.1.0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共计1141例患者。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干预方式交叉对比降低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排序概率图显示降低30 d病死率血浆置换(PE)最优,其他依次为体外细胞疗法(ELAD)、分级血浆分离吸附(Prometheus)、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Biologic-DT肝脏透析设备、PE+MARS。降低90 d病死率PE最优,其他依次为Prometheus、ELAD、MARS。改善肝性脑病方面,Biologic-DT最优,其他依次为MARS、PE+MARS、ELAD。出血风险最低者为ELAD,与标准医学治疗(SMT)相比Biologi...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ELD评分系统结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预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短期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6年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33例HBV-ACLF患者,根据3个月的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n=72)和存活组(n=61)。在入院24 h内测定患者NLR和肝肾功能、凝血指标,并进行MELD评分。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各相关因素与HBV-ACLF患者疾病转归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MELD评分联合NLR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以评价二者结合对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死亡组年龄、TBil、血清肌酐(Cr)、PT、国际标准化比值、MELD评分、NLR均大于存活组,PTA小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888、-2.064、-3.707、-3.517、-3.410、-5.908、-2.830、4.169,P值均<0.05)。年龄、Cr、MELD评分与NLR为预测HBV-ACLF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比值比(OR)分别为1.110、1.092、1.305、1.289,P值均<0.05],PTA为预测HBV-ACLF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OR=0.872,P<0.05)。MELD评分较NLR的AUC高,分别为0.777和0.680,PTA的AUC为0.304,NLR联合MELD评分的AUC为0.843,当PTA=35%,MELD评分为23.29分,NLR为2.06时,对应的Youden指数最大,分别是0.32、0.28和0.43。当MELD评分>23.29,且NLR>2.06时,死亡概率为92.6%。结论 MELD评分联合NLR对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具有更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在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早期快速病毒学应答对治疗转归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0年7月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106例,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拉米夫定(l00 mg/d)或恩替卡韦(0.5 mg/d)抗病毒治疗,在治疗基线和第4周检测患者生物化学、凝血功能和HBV DNA载量,根据第4周的HBV DNA载量分为HBVDNA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两组间临床特征和治疗转归的差别.用x2检验或Fi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均数,对影响治疗转归的所有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治疗第4周时,HBV DNA阳性和阴性组TBil分别为(261.6±205.6)μmol/L、(160.1±173.4)μmol/L,两组比较,t=2.19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PTA分别为44.7%±19.7%、56.8%±23.1%,两组比较,t= -2.07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V DNA阳性组和阴性组在治疗终点时的治疗无效率分别为50% (9/18)、14.8% (13/88),两组比较x2=9.23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情分期(早、中、晚期)影响治疗转归的OR值为6.559,95%可信区间为2.316 ~ 18.576;HBV DNA阴转影响治疗转归的OR值为0.209,95%可信区间为0.058 ~ 0.747.结论 核苷类似物对病毒的快速抑制可提高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治疗4周内的早期病毒学应答有助于判断疾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IL-6联合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86例HBV-ACLF患者,根据随访90 d的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n=50)和存活组(n=36)。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IL-6水平,统计患者的一般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IL-6与其他变量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ROC曲线评价IL-6联合MELD评分对HBV-ACLF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死亡组与存活组红细胞比积(Hct)(t=2.413)、PLT(t=6.584)、TBil(t=-8.070)、PT(U=77.500)、国际标准化比值(INR)(U=102.000)、HBV DNA(t=-2.767)、IL-6(t=-16.543)、MELD评分(t=-8.1...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