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考查大学生学业压力与网络成瘾的纵向关系,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16年10月开始对整群抽取的江苏某高校5 372名大学生进行4次(T1、T2、T3、T4)纵向追踪研究,每次间隔1年。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CSMHSS)中的“学业压力”和“网络成瘾”筛查指标进行测查,采用交叉滞后分析探讨大学生学业压力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结果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大学生学业压力的时间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3, 16 113)=767.28,P < 0.01,η2=0.13]。大学生的学业压力随时间呈下降趋势,T1阶段最高,T4阶段最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时间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3, 16 113)=165.22,P < 0.01,η2=0.03]。大学生的网络成瘾随时间呈“先升后降”的趋势,T2阶段最高,T4阶段最低。交叉滞后分析表明,T1的学业压力可以显著预测T2的网络成瘾,T3的学业压力可以显著预测T4的网络成瘾,路径系数分别为0.07,0.07(P值均 < 0.01)。前测(Tn)的网络成瘾可以显著预测后测[T(n+1)]的学业压力,路径系数分别为0.06,0.06,0.08(P值均 < 0.01)。  结论  大学生学业压力能部分预测网络成瘾,网络成瘾能显著预测学业压力。高校要加强学风建设,降低学生的学业压力,同时要通过多种途径减少大学生网络成瘾,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深圳初中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其预测因素,为准确判定青少年网络成瘾群体和开展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深圳5所中学初一学生,采用青少年网络成瘾量表(IAT)、青少年积极发展量表(PYD)、家庭功能量表(CFAI)、青少年学业适应不良量表以及人口学变量调查问卷,进行为期3年、每年1测的追踪研究,最终有效被试共1 301人。  结果  深圳市初中生3年网络成瘾发生率分别为14.4%,15.5%,14.7%,且在初中3年时间内稳定存在(F=2.53,P=0.08);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青少年积极发展、家庭功能和学业适应不良均可以预测青少年初中3年的网络成瘾(P值均 < 0.05)。  结论  深圳初中生网络成瘾现象普遍,且表现为相对稳定性。拥有良好功能的家庭、自身积极发展且学业适应良好的青少年产生的网瘾问题更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  修订多维霸凌受害量表(MBVS)中文版,并检验其在中国青少年群体中的信度、效度和跨性别测量等值性。  方法  采用方便整群抽样法于2021年4—5月选取贵州省2 279名中小学生;4~6周后选取1 512人重测,获得有效人数1 500名。以奥尔维斯霸凌量表受害者分量表(OBVQ-V)和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为效标工具,检验其效标关联效度。  结果  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出4个因子,累计方差解释率58.34%。验证性因子分析支持4因子模型假设(χ2/df=8.64,CFI=0.93,TLI=0.92,RMSEA=0.06),4个维度分别为直接霸凌、间接霸凌、评价霸凌和关系霸凌。MBVS与OBVQ-V、CES-D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9,0.32。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2,重测信度0.72;量表的跨性别等值假设成立。  结论  MBVS中文版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和跨性别等值性,可作为中国青少年群体霸凌受害状况的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上海市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变化趋势,为青少年网络成瘾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2004—2019年上海市92 171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评价中学生网络成瘾、孤独感、学习压力感和抑郁情绪。  结果  2004—2019年上海市中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为4.3%,呈稳定状态(t=1.8,P>0.05)。网络成瘾检出率男生(5.3%)高于女生(3.4%)(χ2=186.8,P < 0.01),中职校(7.7%)>普通高中(4.6%)>初中学生(2.8%)(χ2=746.5,P < 0.01)。女生、普通高中生、中职校学生、16~20岁学生、有孤独感和有学习压力感的学生网络成瘾率呈增长趋势,年均百分比变化率(APC)分别为6.62%,5.45%,2.13%,3.36%,4.09%,3.60%(P值均 < 0.05)。  结论  2004—2019年上海市青少年网络成瘾检出率总体呈稳定状态,部分群体中呈增长趋势。应重点关注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但仍需综合有效的防控方案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取团体认知治疗方法,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网络成瘾大学生在负性情绪以及冲动性方面的差异变化,探索团体治疗网络成瘾的效果。  方法  将招募的贵阳某高校33名网络成瘾大学生随机分为干预组(16名)和对照组(17名),在干预前后进行网络成瘾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UPPSP冲动行为量表的测量。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检测两组被试在干预前后与冲动抑制功能相关的脑电成分差异。  结果  对照组干预前后两次网络成瘾、焦虑、抑郁及冲动性的得分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后测N1波幅高于前测(t值分别为-3.32,-3.19,P值均<0.05),N2、P3的波幅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组干预前后的抑郁、焦虑得分下降(t值分别为2.20,2.45,P值均<0.05);消极紧迫感及积极紧迫感得分下降(t值分别为3.84,3.44,P值均<0.05);干预组干预后,N1波幅的反应任务(GO)和停止任务(STOP)均高于前测(t值分别为-3.08,-2.72,P值均<0.05),N2、P3的STOP均低于前测(t值分别为2.10,2.07,P值均<0.05)。  结论  团体认知治疗可以改善网络成瘾大学生的负性情绪,降低冲动性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冲动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河北省4所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为预防大学生网络成瘾提供循证支持。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河北省部分高校的874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自制问卷和网络成瘾量表调查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和网络成瘾状况。  结果  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为62.0%,男生成瘾检出率为59.1%,女生为63.9%;轻度占82.5%,中度占17.0%,重度占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学生、文科类学生网络成瘾率较高[OR值(OR值95%CI)分别为2.58(1.84~3.62),1.47(1.02~2.11)];母亲文化程度为本科及以上的网络成瘾率较低(OR=0.49, 95%CI=0.24~0.98);父亲文化程度为初中和本科及以上的学生网络成瘾率高(初中OR=1.52, 95%CI=1.01~2.29;本科及以上OR=2.30, 95%CI=1.16~4.56)(P值均 < 0.05)。  结论  大学生网络成瘾率较高,学校、家庭、社会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干预和引导。  相似文献   

7.
  目的  修订和评价简版青少年自闭特质自评问卷(the Short Self-reported Adolescent Version of Autism Spectrum Quotient, AQ-SSAV)。  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阜阳市、合肥市和芜湖市在校初、高中2 644名学生,分别从敏感性、代表性、内部一致性等指标对AQ-SSAV进行修订,使用因子分析法进行降维,同时评价问卷的信效度指标。  结果  通过条目分析和因子降维,5个因子方差累积贡献率为52.29%,最终确定2个维度共计22个条目的AQ-SSAV,总问卷的重测信度、Cronbach’s α系数和分半信度系数分别是0.752、0.843和0.859,内容效度中量表平均内容效度指数为0.98,自闭特质总分与共情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329(P < 0.001)。  结论  AQ-SSAV的修订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可以用来进行青少年自闭特质水平的测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同伴依恋、同伴信任与孤独感的纵向关系,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式选取贵州和山东2所高中的高一年级学生1 013名为研究对象,采用纵向研究设计,使用亲密关系体验-关系结构量表(ECR-RS)、同伴信任量表与孤独感量表,分别于2020年11月、2021年12月(T1)与2021年1月、2022年1月(T2)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T1和T2两个时间点的同伴信任与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孤独感均呈负相关(r=-0.50~-0.17,P值均 < 0.01),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及孤独感间均呈正相关(r=0.11~0.41,P值均 < 0.01)。T1依恋焦虑能正向预测T2孤独感(β=0.16,P < 0.01),T1孤独感能正向预测T2依恋焦虑、依恋回避(β值分别为0.19,0.15,P值均 < 0.01);孤独感的稳定性相关系数大于依恋焦虑(CR=7.12,P < 0.01),而同伴信任的稳定性相关系数大于依恋回避(CR=2.40,P < 0.01)。  结论  孤独感单向影响依恋回避和同伴信任,但与依恋焦虑间相互影响,且影响更大,心理干预应从减少孤独出发,促进依恋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死亡态度描绘量表(修订)(death attitude profile-revised, DAP-R)中文版应用于中国大学生群体的死亡态度测量的信度和效度。   方法   利用中文版DAP-R量表对合肥7所高校561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采用Cronbach'sα系数和Spearman-Brown折半系数评价量表信度, 通过计算各条目与所在维度、维度与量表总分的Pearson相关系数评价内容效度, 运用Kaiser正常化最优斜交主成分因子分析评价结构效度。   结果   中文版DAP-R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68, Spearman-Brown折半系数为0.835。各条目与所在维度Pearson相关系数为0.554~0.828(均有P < 0.001);除自然接受, 余下4个维度与总分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630~0.792(均有P < 0.001)。因子分析提取5个因子, 且所有条目归类的因子与DAP-R量表原所属维度一致, 累计方差贡献率达55.906%。   结论   DAP-R中文版量表应用于中国大学生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运动结合团体心理辅导对智能手机成瘾大学生心理渴求、成瘾程度及共患抑郁、焦虑程度的干预效果,为改善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问题提供科学、有效、可行的路径。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信阳职业技术学院1 678名大一和大二学生,将其中148名智能手机成瘾者随机分为3组(运动组49名、团体心理辅导组50名、运动+团体辅导组49名)。采用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量表(Smartphone Addiction Scvale, SAS-C)评价成瘾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定心理渴求程度;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评价焦虑、抑郁程度。所有量表均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后3个月各评定1次。  结果  干预后、干预后3个月与干预前比较,3组对象的SAS-C、VAS、HAMD、HAMA得分均随着时间的延长呈降低趋势(F值分别为36.05,38.54,37.27,39.27,P值均 < 0.01),相同时间点的评分均为运动+团体辅导组最低,团体辅导组次之,运动组最高(F值分别为34.33,32.36,32.34,34.96,P值均 < 0.01)。3组对象在干预3个月后仍有抑郁和焦虑症状。  结论  运动、团体心理辅导、运动+团体辅导均可不同程度地抑制智能手机成瘾者心理渴求和成瘾及共患抑郁、焦虑程度,运动+团体辅导组抑制效果最好,团体辅导组次之,运动组较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河南某乡农村初中生网络成瘾与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以河南农村2所中学的7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采用网络成瘾诊断问卷(YDQ)、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和自编的初中生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 留守初中生网络成瘾发生率为4.86%;男生、留守及学习成绩差的初中生网络成瘾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网络成瘾组学生在总MHT和8个内容量表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和得分均高于非网络成瘾组(P<0.05)。结论 网络成瘾的农村初中生存在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新冠疫情期间返校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及时调整疫情间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的抽样方法,使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网络成瘾量表对某高校2 700名首批返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为32.4%,男生网络成瘾检出率(36.0%)高于女生(31.2%)(x2 =...  相似文献   

13.
王剑  陈德  宋迪文  董悦青  丁园  傅华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11):1633-1637
  目的  了解上海市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二年级不同户籍儿童的网络过度使用、游戏过度使用状况及相关因素,为营造儿童数字媒体使用良好环境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4所小学、4所初中的2 324名学生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人口学特征、网络成瘾诊断量表、游戏过度使用量表、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等。  结果  儿童网络过度使用率为16.1%,游戏过度使用率为9.4%。家庭经济地位较低(OR=2.07)、网络使用动机为维持情绪唤醒型(OR=5.44)或满足社会功能型(OR=8.72)、好友一直打游戏(OR=2.21)、好友约打游戏(有时、经常、一直OR值分别为1.85, 2.56, 2.53)、家庭关怀度中度以上障碍(中度、严重OR值分别为2.62, 2.68)等与儿童网络过度使用均呈正相关(P值均 < 0.05)。学生对学习缺乏信心(不大有信心、没有信心OR值分别为2.11, 4.14)、网络使用动机为维持情绪唤醒型(OR=4.82)或满足社会功能型(OR=6.09)、好友经常(OR=2.84)或一直打游戏(OR=3.92)、家庭关怀度中度以上障碍(中度、严重OR值分别为2.57, 2.16)与儿童游戏过度使用均呈正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不同户籍儿童网络及游戏过度使用状况差别不明显。建议重视同伴影响、家庭功能等因素,倡导学校、家庭共同营造儿童数字媒体使用的良好环境,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of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and to explore the psychological features associated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METHODS: A total of 2620 high school students from four high schools in Changsha City were surveyed using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 for Internet Addiction (YDQ),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the edition for children, EPQ), 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 Scale (TMDS) and 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 (SDQ). The mean age of whole sample was 15.19 years (ranging from 12 years to 18 years). According to the modified YDQ criteria by Beard, 64 students who were diagnosed as Internet addiction (the mean age: 14.59 years) and 64 who were diagnosed as being normal in Internet usage (the mean age: 14.81 years) were included in a case-control study. RESULTS: The rate of Internet use among the surveyed adolescents was 88%, among which the incidence rate of Internet addiction was 2.4%. The Internet addiction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scores on the EPQ subscales of neuroticism, psychoticism, and li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Internet addiction group scored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on the TMDS subscales of sense of control over time, sense of value of time, and sense of time efficacy (P < 0.05).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Internet addiction group had also significantly higher scores on the SDQ subscales of emotional symptoms, conduct problems, hyperactivity, total difficulties and lower scores on the subscale of prosocial behaviours (P < 0.05). CONCLUSIONS: The present study suggests that Internet addiction is not rare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In addition, adolescents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possess different psychological features when compared with those who use the Internet less frequent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