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析近五年来中医体质类型与骨质疏松症(OP)的相关性研究的现状,探讨OP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更好地为中医药防治OP提供一定的基础数据。方法对2013年1月~2017年12月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的有关OP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调查文献,以"骨质疏松、中医体质"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并将最终纳入的文献根据类型分为病例对照研究和横断面研究,分别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共检索105篇全文文献,其中11篇文献符合要求,调查范围涉及全国9个省市自治区,单个调查样本量80~1 957例,研究类型中横断面研究为6篇(54.55%),病例对照研究为5篇(45.45%)。提取两种研究中OP患者在样本中所占人数,发现在横断面研究中气虚型体质OP患者占6项总样本量3 251人的9.07%,阳虚型体质为7.90%,阴虚型体质为9.25%,同时基于1 992人的大样本人群病例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发现,OP患者为气虚型体质、阳虚型体质、阴虚型体质的发病风险的OR值分别为1.29(95%CI:1.00~1.65),1.90(95%CI:1.44~2.49)和1.95(95%CI:1.47~2.59)。并发现华北地区、华东地区OP患者多以气虚型体质与阴虚型体质为主,而中南地区、西北地区OP患者多以气虚型体质与阳虚体质为主。结论气虚型体质、阳虚型体质、阴虚型体质以及血瘀型体质是OP患者的主要体质类型,通过大样本量的分析,期望为未来中医药防治OP,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目前的文献仍然缺乏多种相关因素的研究,这可能会对判断OP患者的中医体质出现偏颇,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施治的规范化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医认为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肾虚、脾虚、肝虚、血瘀密切相关,目前学界普遍比较接受的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分型是: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和血瘀气滞证,并按该分型进行辨证施治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笔者就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治疗方面的规范化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析近五年来中医传统运动与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相关性研究的现状,探讨OP患者的中医传统运动状况,更好地为运用中医传统运动防治OP提供一定的基础数据。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8年5月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的有关OP与中医传统运动相关性的调查文献,以"骨质疏松、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运动"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共检索129篇全文文献,其中17篇文献符合要求,调查范围涉及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单个调查样本量为46~188例,研究类型中横断面研究为5篇(29. 41%),病例对照研究为12篇(70. 59%)。运用太极拳改善OP的人数达43. 46%,其余分别是八段锦(23. 23%)、五禽戏(21. 90%)、易筋经(11. 42%)。同时将12项病例对照研究中的OP患者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并从骨密度、OP患者腰背疼痛及血清骨钙素(BGP)三个方面评价中医传统运动对OP患者的改善情况,MD值分别为0. 11(95%CI:0. 09~0. 13),-1. 22(95%CI:-1. 35~-1. 09),0. 21(95%CI:0. 16~0. 27),P0. 00001。结论中医传统运动可明显改善OP患者的临床表现,并有效延缓OP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辨证分型与肾脏病理类型相关性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CGN)是一组以血尿、蛋白尿、高血压和水肿为临床表现的肾小球疾病[1]。有鉴于中医药干预对于阻抑CGN进展的有效性,愈来愈多的学者提出将中医辨证分型与肾活检病理类型相结合,进行客观化、标准化研究,使中医对CGN的认识和研究由宏观中医分型向微观病理发展,从而丰富中医药手段对CGN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动态血压变化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湖北省中医院符合CKD2~4期诊断标准的门诊及住院患者145例。对入组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血压变化情况,分为昼夜平均血压正常组(血压≤130/80mrnHg),昼夜平均血压升高组(血压≥131/81mmHg),日间平均血压升高组(血压〉135/85mmHg),夜间平均血压升高组(血压〉125/75mmHg);并根据临床表现,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为本虚证及邪实证。观察中医各证型在血压正常组和血压升高组中的分布情况。结果①昼夜平均血压正常组的本虚证型分布以脾肾阳虚为主,邪实证型以血瘀证为主;昼夜平均血压升高组的本虚证型以气阴两虚为主,邪实证型以湿浊证为主;②在动态血压从日间升高到夜间升高的过程中,本虚证型中阴阳两虚证型逐渐上升,邪实证型中浊毒证型逐渐上升;③随着24h动态血压升高,本虚证型中,阴阳两虚证型逐渐上升;邪实证型中,浊毒证逐渐上升。结论动态血压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医正虚邪实的证候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乳腺增生病中医辨证分型与性激素量变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乳腺增生症中医辨证分型与性激素量变的关系。方法:420例乳腺增生症患者中医辨证为肝郁气滞证、痰瘀凝结证和冲任不和证3型,通过放射免疫法测定患者静脉血的雌二醇(Estradiol,E2)、孕酮(Progesterone,P)和睾酮(Testosterone,T)含量。结果:健康对照组与3证型组间血清雌二醇、孕酮与睾酮水平有一定差异,雌二醇水平在3证组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孕酮水平随肝郁气滞证组、痰瘀凝结证组和冲任不和证组顺序降低,睾酮水平则随以上顺序提高。性激素比值也随以上顺序升降,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0.001)。结论:乳腺增生症及其中医辨证分型与雌激素水平升高和性激素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CRF)患者血清NO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应用化学比色法,测定70例原发性慢性肾炎CRI患者及31例正常人的血清NO3^-/NO2^-变化。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非尿毒症期患者血清NO水平差异无显著性,尿毒症期组血清NO水平显著升高;(2)非尿毒症期患者按中医辨证分组,肝肾阴虚组、脾肾阳虚组血清NO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肺肾气虚组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3)尿毒症期患者按中医辨证分组,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血清NO变化可能是CRI非尿毒症期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的基础之一;(2)尿毒症期患者通过测定血清NO3^-/NO2^-反映的NO水平,不能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9.
中晚期胃癌中医辨证分型与组织病理学分型的关系及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分析中晚期胃癌术后中医辨证分型与组织病理学分型之关系并观察各型疗效。 方法 :对中晚期胃癌 ,进行术前辨证分型 ,术后化疗合并中药治疗 ,随访观察。 结果 :脾胃虚寒型、肝胃不和型 ,其中腺癌占绝大多数 ,且生存率高 ,3年和 5年生存率分别为 81 3% (13/ 16 )、6 8 8% (11/ 16 ) ,81 8% (9/ 11)、72 7% (8/ 11) ,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 ,P <0 .0 5。气血双亏、气滞血瘀两型 ,低分化腺癌较多。脾肾阳虚型 3年、5年生存率均为 0。 结论 :中晚期胃癌应积极采取综合治疗 ,以达到改善肿瘤患者生活质量 ,提高远期疗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肾动脉血流灌注与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我们用彩色多普勒 (CDFI)研究 10 5例糖尿病肾病(DN)病人肾脏血流动力学变化 ,发现DN的肾动脉血流灌注与中医临床辨证分型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 病例选择 DN组 10 5例 ,男 6 2例 ,女 4 3例 ,平均年龄 (4 3.7± 12 .5 )岁 ,病程 (16 .9± 5 .2 )年。根据中医辨证 ,气 (阴 )虚证组 5 3例 ,阴阳两虚证组 4 1例 ,正虚邪实证组 11例。对照组 12 8例 ,男 6 7例 ,女 6 1例 ,平均年龄 (4 5 .6± 11.3)岁。2 诊断标准 按WHO诊断标准确定的NIDDM病人 ,凡尿白蛋白排泄率 2 0~ 2 0 0 μg/min ,或尿八项检查中 ,尿蛋白… 相似文献
11.
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中医在该病防治方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分型:(1)肾主骨理论:肾为先天之本,肾主藏精,主骨生髓,与生殖、内分泌、性腺系统密切相关,肾的生理作用与骨的旺、盛、平、衰有极大的相关性。骨痿其标在骨,其本在肾。(2)脾肾相关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脾气散精,上输于肺,下归于肾,脾肾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常有脾肾同病之说。脾肾虚弱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理变化。(3)血瘀论:骨质疏松症患者脏腑功能失调,经气不利,影响气血运行,导致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常出现疼痛、功能障碍。血瘀可致气血运行障碍,营养物质不能濡养脏腑、骨骼,引起脾肾俱虚而加重骨质疏松症。(4)肝郁论:肝藏血主筋,肾藏精主骨,肝肾同下焦,精血可以互化,肝郁气滞,郁而化火,易灼伤肝阴而致肝阴不足,肝阴血亏虚,无以生精养骨,终致骨痿。因此临床用药灵活多变,但不出补肾壮骨、健脾益气、活血通脉、以及疏肝解郁的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与比较健脾、补肾及健脾补肾方药对老龄大鼠骨质疏松的防治效果。方法 以补中益气汤和右归饮分别为健脾法和补肾法的代表方药 ,选用 1 2月龄大鼠 ,随机分为 7组 :模型组 ,健脾大、小剂量组 ,补肾大、小剂量组和健脾补肾大、小剂量组。各组大鼠在同等喂养条件下分别灌胃给药 ,用药 1 0 0d后 ,测定大鼠血清Ca、P、ALP、ACP和尿HOP ,并观察骨密度及生物力学指标。结果 健脾、补肾方药及两者合用均能有效防治老龄大鼠骨量的丢失 ,用药组全身骨密度及腰椎骨密度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P <0 0 1 ) ,同时能增加骨灰重及股骨最大扭曲弯度 ,增强股骨承受最大力度 ,其作用以健脾与补肾方药合用最为显著 ,用药后各组血清ALP、ACP和尿HOP水平均明显下降 ,血清Ca、P水平均明显升高 ,提示骨吸收减少及机体对Ca、P的摄入增加 ,其作用以补肾方药相对优于健脾方药 ,并以两者合用效果显著。结论 健脾、补肾方药在防治老龄大鼠骨质疏松中均有确切疗效 ,防治效果以健脾、补肾方药合用最优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认为肾虚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因,中医药在治疗该病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运用骨质疏松症易感基因的调控机理来探讨中医药防治该病的机制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笔者主要从骨质疏松易感基因方面对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的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中药补肾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门诊选取确诊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者100例,按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钙尔奇1次1片,阿法迪三骨化醇1次2片,1日1次口服,1个月为1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协定方所制蜜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两次,1个月为1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 d,观察6个疗程后判定疗效,采用中医症候评分、VAS评分,以及检测骨密度值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共10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治疗组50例,脱落1例,完成49例;对照组50例,脱落2例,完成48例。(2)临床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5%,对照组为84.2%;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在改善中医症候、降低VAS评分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但在骨密度改善情况差异无显著差异(P0.05)。随访6个月疗效稳定。(4)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证明,该治疗方案对改善骨质疏松临床症候,缓解疼痛疗效显著,且药物副作用小,便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GIOP)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法收集在2012年9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在我院住院的GIOP的患者病历,参照中医证型相关标准,以患者临床表现为依据,将每个患者归纳到不同的证型。结果收集了过去28个月在我院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数共242例,中医证型分布分别为肾阳虚证127例、肾阴虚证61例、脾胃气虚证31例、肝郁气滞证16例、瘀血痹阻证7例,分别占总人数的52.48%、25.21%、12.81%、6.61%、2.89%。结论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型分布以肾虚证为主,其中以肾阳虚证发生率最高,这可能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药理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单纯西医治疗组36例采用阿维A口服和复方甘草酸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组32例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辩证分为两个证型:毒热型方选清营汤加减,伤阴型方选养血解毒汤加减,并均用中药泡洗.比较治疗4周后两组愈显率,红皮病型银屑病症状开始消退、明显消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骨质疏松症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7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病科住院的≥75岁的患者1073例,根据骨密度结果分为骨质疏松组及骨量正常组,并记录其合并的心血管疾病情况及危险因素。结果 骨质疏松组中,冠心病、高血脂、糖尿病及吸烟所占的比例高于骨量正常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HDL、体重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保护因素。女性、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均为老年骨质疏松主要危险合并症。结论 老年骨质疏松症是一个全身性疾病,与冠心病、高脂血症等心血管疾病及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应全面治疗及预防。 相似文献
18.
骨质疏松症因其发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被称为“无形杀手”。骨转换标志物可及时反映骨转换状态,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有助于了解骨质疏松症骨代谢状态、预测骨折风险、监测疗效。骨质疏松不同中医证型之间骨转换标志物存在差异,通过现代医学技术对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与骨转换标志物进行相关研究将为中医药辨证论治提供新的思路及客观证据支持。本文综述了骨质疏松症辨证分型存在的问题以及不同证型与骨转换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以期为骨质疏松症现代化辨证论治研究提供参考与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中药强骨胶囊对比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9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A强骨胶囊组、B利塞膦酸钠组及C对照组,治疗12个月,比较腰椎及髋部骨密度(BMD)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并检测血钙(Ca)、磷(P)、碱性磷酸酶(ALP)和骨钙素(BPG)及尿Ⅰ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与肌酐比值(NTXCr),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86例患者完成研究,A、B两组临床疗效较C组有显著差异,且A组起效更快;腰椎(L2-4)BMD12月时A、B两组分别增加(3.62±0.87)%,(4.45±1.53)%而C组为(-0.34±0.16)%(P<0.01),但A、B两组间差异不明显;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s三角区骨密度改变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LP和BGP在12月时与治疗前比较A组升高,而B组降低,且与C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A、B两组NTXCr在12月时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与利塞膦酸钠相比,强骨胶囊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亦疗效显著,改善肌无力、肌肉酸痛等临床症状起效更快,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20.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PMOP)是绝经后妇女的常见病及多发病, 主要因绝经后妇女的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骨生成和骨吸收的代谢失衡。其特征是全身骨量减少和骨组织的微细结构破坏,临床主要表现为骨痛和骨折风险增加。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可以提高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改善其疼痛症状,在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目前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主要分为单味中药的实验研究和复方中药的临床研究。通过对近5年国内外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中药治疗进行相关回顾,在单味中药方面,根据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机特点和用药频次,主要从骨测量指标、细胞因子变化、基因水平等方面综述了淫羊藿、杜仲、骨碎补3种常用中药的实验研究进展;在复方中药方面,普遍认为肾虚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主要病机,此外与肝脾不足、血瘀痰浊等密切相关,主要论述了补肾法在临床上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中的应用,并探讨未来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