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3 毫秒
1.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治疗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6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康复组采用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主要采用药物治疗。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均进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 结果经过3周治疗,2组MBI、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FMA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康复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MBI的增分值、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分值、上肢FMA增分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FMA增分值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rt;0.05)。经过3周治疗,康复组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为81.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可显著提高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常规康复治疗联合MOTOmed训练系统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65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MOTOmed训练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及MOTOmed训练)及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2,4,8周时进行疗效评定,包括采用Fugl-Meyer量表评定下肢运动功能,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定步行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 结果2组患者Fugl-Meyer、FAC及Barthel指数评分治疗前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rt;0.05),治疗2,4,8周时上述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以MOTOmed训练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各观察时间点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MOTOmed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进一步提高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规范化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平衡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197例,将在康复科接受治疗的患者100例设为治疗组,在中医科接受治疗的患者97例设为对照组。2组均给予传统中医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规范化康复治疗,2组均每周治疗6d,连续治疗4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2组患者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量表(FMB)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定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果治疗后,对照组除FMA评分外,其NIHSS、FMB和MBI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的NIHSS、FMA、FMB和MBI评分分别为(4.61±3.83)分、(49.29±25.40)分、(10.00±3.66)分和(60.75±20.05)分,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规范化康复治疗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平衡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高压氧及早期康复训练之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高压氧及早期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02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2组患者在发病的急性期和恢复期均以神经内科常规方案治疗,治疗组在48 h后开始高压氧及康复训练;对照组患者待病情稳定后第15天开始康复训练。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30 d后进行疗效评分,运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评定偏瘫侧的肢体运动功能;运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果治疗组FMA及M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结论高压氧及早期康复能够有效地促进脑梗死患者恢复健康,对其提高生活质量有着肯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认知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70例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运动疗法,观察组同时辅以认知训练。采用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LOTCA)、简化的Fug1-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的巴氏指数(MBI)评分,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对患者进行认知功能、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评定。 结果2组患者认知功能LOTCA各项评分、FMA评分、MBI评分均有提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认知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其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及ADL能力,有利于患者身心的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37例初发脑卒中患者分层后随机分为NMES组(n=19)和对照组(n=18)。2组常规治疗相同,NMES组同时给予NMES治疗,电极分别放在患侧肩外展肌群和伸腕肌群处;刺激频率为30 Hz,脉宽为300 μs,通电/断电比为5 s/5 s,波升/波降比为1 s/1 s,强度为0~90 mA,随患者感觉而定。治疗每天1次,每次30 min,每周5次,共3周。入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和3周后进行评定: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中上肢部分评定上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23例(NMES组11例,对照组12例)在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接受体感诱发电位(SEP)评测。 结果治疗3周后,NMES组与对照组FMA评分、MBI评分以及SEP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NMES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频电刺激(LE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37例早期脑卒中患者经minimize软件分层后随机分为电刺激组19例和对照组18例。2组常规治疗相同,对照组不行电刺激治疗,电刺激组采用LES治疗,电极置于偏瘫侧胫前肌及腓骨长、短肌的运动点上,刺激参数为频率30 Hz,脉宽200 μs,通电/断电比5 s/5 s,波升/波降为1 s/1 s,电流以患者最大耐受强度为限。每天治疗1次,每次30 min,共3周(15次)。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中下肢部分评定下肢运动功能,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ADL能力。 结果2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治疗前各项评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2周和3周后,电刺激组与对照组的FMA评分及MBI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刺激组与对照组在MBI各项中的床椅转移、平地行走及上下楼梯等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LES能提高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能力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平行杠上支撑训练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脑卒中或脑外伤后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同时辅以上肢平行杠上支撑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Brunnstrom分期、简化Fugl-Meyer评分(FMA)上肢部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4周治疗后,发现其手及上肢Brunnstrom分期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2组患者FMA上肢评分[治疗组为(38.25±9.62)分,对照组为(27.31±8.98)分]及MBI评分[治疗组为(38.46±8.46)分,对照组为(21.25±9.12)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平行杠上支撑训练,能进一步促进脑卒中或脑外伤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功率自行车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功率自行车运动训练,每次10~20 min,每周6次,共6周。于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采用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FAC)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下肢FMA评分、FAC分级及MB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2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功率自行车运动训练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使用膝踝足矫形器(KAFO)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4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8例)和治疗组(2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KAFO治疗。每组患者入选时和治疗3个月后,用Rivermead运动指数(RMI)、改良巴塞尔指数(MBI)和独立步行率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和ADL能力。 结果组内治疗前、后比较,RMI、MBI和独立步行率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的RMI、MBI值比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而独立步行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早期使用KAFO可明显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对经静脉溶栓治疗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择经静脉阿替普酶(rtPA)溶栓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3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早期康复组(病程<3d)和对照组(病程3~7d),每组18例。2组患者均经静脉rtPA溶栓治疗后行2周的康复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后)和治疗后第3个月(随访时)分别对2组患者行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 结果治疗后和随访时,2组患者上、下肢FMA和MB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早期康复组的下肢FMA和MBI评分分别为(23.33±4.37)分和(56.11±22.27)分,与对照组治疗后的(17.06±4.70)分和(40.00±15.81)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早期康复可促进经静脉溶栓治疗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近期下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进行6周的康复治疗。2组患者均先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每日1次,每次45~60 min,每周训练6次。4周后治疗组改用CIMT治疗2周,对照组治疗保持不变。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FMA)、上肢功能测验(UEFT)、简易上肢机能检查(STEF)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于治疗前、治疗4周和6周后,以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和3个月评定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进行比较。 结果2组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的上肢、腕和手FMA、UEFT、STEF和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6周后及随访期间的UEFT、STEF和MB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其功能改善更显著,且疗效持续至随访期。 结论CIMT可促进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其疗效优于常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于躯体传感网的居家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39例符合纳入条件且完成统计分析的脑卒中偏瘫出院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用药及康复锻炼指导,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居家康复训练,每次10~20min,每周6次,共12周,治疗前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评分(FMA)、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上肢FMA评分、MAS评分及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12周后干预组患者FMA评分[(25.7±3.5)分]及MBI评分[(82.1±16.9)分],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FMA评分[(22.5±4.1)分]及MBI评分[(73.6±14.5)分]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患者MAS评分(肱二头肌,2.56±0.53;腕屈肌,2.43±0.41)的改善与治疗前(肱二头肌,3.09±0.72;腕屈肌群,2.83±0.54)及对照组治疗后(肱二头肌,2.71±0.47;腕屈肌群,2.55±0.4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基于躯体传感网的居家康复训练可以更为明显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社区康复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60例脑卒中患者分成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康复组由同一康复医师进行评估并制定康复治疗计划,同时指导患者进行系统、规范的社区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2组均于入组后第1天(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治疗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和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ADL能力。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FMA评分和MB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评分和MBI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康复组的FMA评分和MBI评分较对照组治疗后改善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社区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和ADL能力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社区远程康复服务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市临城新区经同一所三级甲等医院治疗后出院的脑梗死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出院后则转入康复医院接受进一步康复治疗,实验组患者出院后则回归家庭接受社区远程康复管理。于入组时、治疗60d及治疗90d时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对2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经治疗60d及90d时,发现实验组患者FMA评分[分别为(46.31±2.74)分、(61.80±4.77)分]、MBI评分[分别为(59.90±4.71)分、(71.72±5.08)分]、对照组FMA评分[分别为(46.59±4.38)分、(61.32±5.98)分]及MBI评分[分别为(59.14±4.91)分、(69.81±5.22)分]均较入组时明显改善(P<0.05);经统计学比较发现,治疗前、后2组患者FMA及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社区远程康复疗效与康复医疗机构治疗疗效类似,均能促进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及ADL能力提高,并且前者还具有治疗方便、费用经济、患者依从性好等优点,值得进一步推广、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其中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运动想象疗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4周及8周时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对患者上肢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上肢FMA及MAS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2周后,发现治疗组MAS评分较治疗前改善,但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上肢FMA及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并且治疗组上肢FM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发现2组患者上肢FMA及MAS评分均较治疗前进一步改善(P<0.05),此时治疗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基础上辅以运动想象治疗,可进一步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提高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经颅超声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3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68例)及对照组(6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溶栓、抗栓、改善脑循环及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患者在上述干预基础上辅以经颅超声治疗,共治疗30d。于治疗前、治疗30d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分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经30d治疗后,发现治疗组及对照组FMA评分[分别为(57.4±14.6)分、(43.7±14.1)分]、MBI评分[分别为(69.6±36.3)分、(57.0±34.4)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并且治疗组FMA及MBI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2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有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经颅超声治疗,能进一步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改善,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有效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疗法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CVDI)的影响。 方法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用药基本相同,康复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早期康复运动疗法,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FMA评分及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Vmin、Qmin、DR升高,CP与R值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但康复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早期康复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有着重要作用,同时能促进患者CVDI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规范三级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综合功能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80例脑卒中患者,男性58例,女性22例;年龄(62.94±8.59)岁。用随机化的方法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中1例脑出血伴发重症胰腺炎患者死亡,1例脑缺血患者进食时窒息死亡),两组均用相同的内科治疗方案,康复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规范的三级康复治疗技术。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两组患者疗效标准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FMA)、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法(MBI)和综合功能评定法(FCA)。在入选时(V0)、发病后1个月末(V1)、3个月末(V2)、6个月末(V3)分别进行评定。所有数据均用(x-±s)表示,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入选时康复组与对照组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经过规范的三级康复治疗后,各阶段(1个月末、3个月末、6个月末)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阶段各项评分的积分差值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结论规范三级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各阶段综合功能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闭链运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5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采用不稳定平面(球、平衡垫、平衡板等)结合闭链运动方式进行非稳态下的躯干控制性训练。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进行偏瘫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平衡功能评定(FMB)、步行能力评定(FAC)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MBI)。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各项指标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治疗组患者的FMB评分、FAC分级及MBI评分分别为(12.13±1.89)分、(4.29±1.08)级和(55.90±13.41)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闭链运动能够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