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目的 观察用于初级运动皮质上的经颅超声刺激(transcranial ultrasound stimulation, TU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9年11月-2021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的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偏瘫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真刺激组和假刺激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疗程2周。真刺激组患者还采用TUS治疗,假刺激组的刺激部位及模式与真刺激组相同,但换能器处于非工作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功能和运动皮质电活动的改变。以Wolf运动功能测试(Wolf Motor Function Test, WMFT)、Jebsen手功能测试(Jebsen Hand Function Test, JHFT)和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ugl-Meyer Assessment-Upper Extremities, FMA-UE)作为上肢运动功能指标;以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 MEP)潜伏期、静息运动阈值(resting motor threshold, RMT)、...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患者常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运动功能障碍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经颅电刺激和经颅磁刺激(TMS)等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NIBS)发展迅速,通过电/磁刺激调节皮质兴奋性来改善神经功能,但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程度仍难以达到理想水平。成对关联刺激(PAS)结合了TMS和周围神经电刺激的双重刺激模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运动功能、电生理检测方面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帕金森病(PD)患者的治疗作用,并从电生理角度进一步探索PD 的发病机制。 方法采用低频rTMS技术治疗28例PD患者(患者组),刺激部位为入选者双侧的第一运动皮质手代表区M1Hand,频率为1 Hz,磁场强度为120%静息阈值,每日1次,共15 d。另选择3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评分、运动诱发电位(MEP)作为评定指标。 结果PD患者MEP的静息态阈值(RMT)、中枢传导时间(CMCT)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波幅(Am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rTMS治疗后,PD患者运动功能有改善,RMT增加,CMCT延长,强直型患者症状改善更为明显。 结论PD 患者存在运动功能障碍,大脑皮质兴奋性提高,低频rTMS可部分抑制这种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成对关联刺激(PAS)与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大脑皮质兴奋性的调节作用.方法 募集健康受试者10例.干预前检测所有受试者左侧大脑半球的运动诱发电位(MEP),记录其MEP波幅、MEP潜伏期和静息运动阈值(RMT);次日相同时间点,给予左侧大脑半球及其对侧腕部正中神经频率为0.05 Hz、强度为120% RMT、刺激间隔(ISI)为10 ms(称为PAS10)、共90对脉冲的PAS干预,干预后1 min检测受试者左侧大脑半球MEP波幅、MEP潜伏期和RMT;间歇1周,以消除PAS10对受试者大脑皮质兴奋性的影响.在相同时间点给予同侧大脑半球频率为1 Hz、强度为120% RMT、共1000个脉冲的rTMS干预,干预后1 min检测受试者左侧大脑半球的上述指标.分别比较干预前、PAS10干预后1 min、rTMS干预后1 rmin上述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干预前10例受试者MEP波幅、MEP潜伏期和RMT分别为(2.93±0.99)mY、(20.97±1.67)ms和(46.06±5.32)%;PAS10干预后1 min分别为(1.14 ±0.76)mV、(21.87±l.09)ms和(52.06±4.20)%;rTMS干预后1 min分别为(2.24±0.79)mY、(20.88±1.94)ms和(49.00±4.54)%.PAS10干预后1 rmin的MEP波幅、MEP潜伏时、RMT与PAS10干预前的差值分别为(1.83±0.14)mV、(0.90 ±0.26)ms和(6.00±1.13)%;rTMS干预后与干预前的MEP波幅、MEP潜伏期、RMT差值分别为(0.69±0.l0)mV、(0.09±0.05)ms和(3.94±0.93)%.rTMS干预后1 min与干预前比较,MEP波幅降低、RMT增大(P<0.01),而MEP潜伏期无明显变化(P>0.05);PAS10干预后1 min与干预前比较,MEP波幅降低、MEP潜伏期延长、RMT增大(P<0.01).PAS10干预后1 min与rTMS干预后1 min比较,MEP波幅、MEP潜伏期、RM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l).而且,PAS10干预前、后MEP波幅、MEP潜伏期、RMT差值与rTMS干预前、后MEP波幅、MEP潜伏期、RMT差值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AS10以及低频rTMS对大脑皮质兴奋性均有抑制作用,而PAS10较低频rTMS对大脑皮质兴奋性抑制的即刻效应更明显.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是全球致残的最常见疾病,对患者功能障碍进行准确评定可更好的指导康复治疗并改善预后。大脑皮质兴奋性是脑卒中康复及预后的重要标志。然而目前临床评估多采用量表,精确性差,无法定量评定患者大脑兴奋性情况。由经颅磁刺激诱发的运动阈值及运动诱发电位是大脑皮质兴奋性的代表性评价指标,可定量评估大脑皮质兴奋性。近年来,经颅磁刺激成对脉冲刺激模式诱发的短间隔皮质内抑制及皮质内易化已成为皮质兴奋性相关研究的新方向。经颅磁刺激诱发的相关皮质兴奋性评价指标在脑卒中后运动功能评估及预后参考中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有关指标的特性及其在脑卒中运动功能评估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PSP)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CPSP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给予患侧大脑初级运动皮质(M1区)的rTMS,刺激频率为10 Hz,刺激强度为80%静息运动阈值;对照组给予假刺激,作用部位、治疗声音与治疗组相同。2组患者每日治疗1次,每周6次,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结束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目测类比法(VAS)评分、患侧静息运动阈值(RMT)、皮层静息期(CSP)及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 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RMT、CSP和MEP潜伏期分别为(3.1±1.2)分、(51.3±4.8)%、(188.9±63.0)ms和(27.9±5.7)ms,与组内治疗前[(5.1±1.3)分、(60.1±5.9)%、(239.7±43.5)ms和(35.5±4.4)ms]比较,各指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上述4个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VAS、RMT、CSP和MEP潜伏期,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4.7±1.0)分、(57.6±5.1)%、(241.7±33.9)ms和(31.7±5.2)ms],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减轻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作用机制可能是提高脑卒中患者患侧大脑皮质兴奋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电刺激(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ion,PNS)对脑卒中患者运动皮质兴奋性的影响。方法:将31例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6例)。两组患者在接受当日常规康复治疗之外,治疗组和对照组还分别接受2h的偏瘫侧上肢尺神经和桡神经的PNS治疗和伪PNS治疗。以患手第一骨间背侧肌为靶肌肉,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应用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检测卒中侧大脑静息运动阈值(resting motor threshold,r MT)、运动诱发电位募集曲线(recruitment curve,RC)、运动诱发电位峰值(peak motor evoked potential,p MEP)、皮质静息期(cortical silent period,CSP)等。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相关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接受PNS治疗后,RC斜率(P=0.01)及p MEP波幅(P=0.02)均显著增高,而r MT和CSP持续时间无显著变化(P0.05);对照组患者接受伪PNS治疗前后,各运动皮质兴奋性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RC斜率和p MEP波幅的时间×组别的交互效应显著(P=0.030和0.033),提示治疗前后RC斜率和p MEP波幅的变化两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单次2h的偏瘫侧上肢周围神经电刺激可以增强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患侧大脑运动皮质兴奋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1 Hz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 4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偏瘫患者被随机分配到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采用r TMS刺激健侧皮层M1区,对照组给予假刺激。治疗后采用运动诱发电位(MEPs)、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和握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侧MEPs振幅显著升高(P0.001)。治疗组握力和FMA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并至少可持续到治疗结束后1个月。所有患者均能耐受10次治疗,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r TMS刺激健侧皮层M1区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经颅磁刺激对偏头痛患者皮质功能的评估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采用经颅磁刺激探讨偏头痛患者的运动诱发电位及枕皮质的兴奋性,以进一步明确偏头痛发病的可能机制。方法 对新诊断的偏头痛患者作脑运动诱发电位(brain 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和磁刺激枕皮质诱发视幻觉的嗣值检测。结果 共有59例患者参加了试验,男26例、女33例,典型偏头痛17例、普通型偏头痛42例。正常对照22例。发现典型偏头痛患者枕皮质刺激诱发视幻觉的嗣值(51&;#177;6)%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74&;#177;8)%,运动透发电位潜伏期典型值头痛[17.3&;#177;3.0)ms比正常组(12.1&;#177;2.7)ms显著延长。结论 提示典型偏头痛患者枕皮质神经元兴奋增强,潜伏期延长可能与偏头痛患者脑损伤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循环运动(FES-cycling)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恢复后期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70例脑卒中恢复后期患者(病程3~6个月),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研究期间,最终63例患者完成本研究,其中观察组3例患者脱落,有32例患者完成治疗;对照组4...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经颅磁刺激(TMS)技术评估脑卒中患者瘫痪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患者大脑皮质兴奋性改变,从电生理角度评估患者预后并指导康复治疗。 方法选取早期脑卒中患者46例,根据病灶侧脑区TMS检查结果,将运动诱发电位(MEP)波幅低于50μV的患者归入运动诱发实验阴性组(阴性组),MEP波幅达到或超过50μV的患者则归入运动诱发实验阳性组(阳性组)。2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药物及康复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4周及8周时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2组患者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同时采用TMS检查2组患者健侧脑区运动皮质静息阈值(RMT)、MEP波幅(Amp)、皮质潜伏期(CL)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等。 结果治疗4周时,阳性组患者上肢FMA评分为(54.99±2.76)分,明显高于治疗前水平(P<0.05),同时亦高于阴性组水平(P<0.05);治疗8周时,阳性组患者上肢FMA评分[(73.11±2.98)分]进一步提高,同时亦显著高于阴性组水平(P<0.05);治疗后2组患者健侧脑区运动皮质RMT均呈渐进性降低趋势,阴性组RMT从(98.35±10.12)%下降至(30.35±7.31)%,下降幅度及下降速度均明显超过阳性组水平(P<0.05);治疗后2组患者Amp均呈渐进性增高趋势,并且阳性组Amp开始增加时间点早于阴性组,但在Amp增加幅度方面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治疗后阴性组CL及CMCT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5),而阳性组CL及CMCT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脑卒中患者健侧脑区运动皮质兴奋性呈动态变化过程,通过TMS分析其MEP特点有助于早期预测及评估脑卒中患者瘫痪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对科学制订康复干预方案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CIMT组、rTMS组和联合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CIMT组增加CIMT进行上肢功能训练,rTMS组增加rTMS治疗,联合组患者先接受rTMS治疗,结束后立即进行CIMT训练。每日治疗1次,每周5 d,持续4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治疗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Carroll上肢功能测试(UEFT)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进行康复评定。 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FMA-UE、UEFT、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FMA-UE、UEFT、MBI评分均改善(P<0.05)。与rTMS组治疗后比较,CIMT组及联合组上述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与CIMT组治疗后比较,联合组治疗后FMA-UE[(51.60±1.85)分]、UEFT[(35.60±2.93)分]、MBI评分[(68.75±3.01)分]较为优异(P<0.05)。 结论 CIMT联合rTMS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手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张英  廖维靖  郝赤子 《中国康复》2019,34(3):142-145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作业治疗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作业治疗,治疗组在常规作业治疗的同时给予1Hz的rTMS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评分(FMA)、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及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上肢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的FMA、FTHUE-HK评分和MBI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治疗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rTMS联合作业治疗可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4.
无创脑刺激(NIBS)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新型康复治疗技术,已被证实对多种疾病导致的功能障碍具有治疗作用。当前针对NIBS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大脑皮质方面,而小脑作为NIBS技术新兴的刺激靶点,研究者对其了解仍然有限。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小脑NIBS不仅可调节小脑皮质功能,还能调控大脑远隔初级运动皮质区及相关脑区功能,从而影响皮质脊髓兴奋性。本文将对小脑NIBS调控皮质脊髓兴奋性的潜在作用机制、相关临床应用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小脑NIBS的临床应用及后续深入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和分析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改善恢复早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恢复早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1Hz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 (FMA)量表下肢部分(FMA-LE...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期介入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1例,研究过程中每组均脱落1例,最终对照组和试验组各纳入4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予以低频rTMS治疗,对照组予以rTMS假刺激治疗。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量表(FMA)上肢部分、Wolf运动功能评价量表(WMFT)、改良Barthel指数(MBI)、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和波幅评价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FMA评分、WMFT评分、MBI评分、MEP波幅和潜伏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FMA、WMFT、MBI评分和MEP波幅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试验组治疗4周后的FMA[(39.20±7.36)分]、WMFT[(54.43±9.28)分]、MBI[(62.18±9.53)分]、MEP波幅[(0.74±0.08)mV]改善较对照组显著(P<0.05)。 结论 急性期介入低频rTMS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诱导下运动想象疗法(MI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运动想象组、联合治疗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运动想象组在此基础上增加MIT治疗,联合治疗组在运动想象组基础上增加rTMS诱导(健侧皮质M1区、1 Hz)。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评定量表(FMA)、香港版偏瘫上肢功能测试(FTHUE-HK)评估3组患者的上肢功能,记录患者的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潜伏期(CL)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 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的上肢FMA评分、FTHUE-HK评分、CL、CM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的上肢FMA、FTHUE-HK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运动想象组和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的CL、CMCT均缩短(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运动想象组和联合治疗组的上述指标均较为优异(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上肢FMA[(43.87±8.04)分]、FTHUE-HK评分[(3.67±1.01)分]、CL[(23.87±2.81)ms]、CMCT[(10.37±1.82)ms]较运动想象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单纯MIT治疗和rTMS诱导下的MIT治疗均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其中以rTMS诱导下的MIT治疗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8.
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是为了解经颅磁刺激的预测价值。选取 2 0例脑卒中患者及 2 0例正常对照人群 ,在运动皮质及颈椎间进行磁刺激 ,并记录肌电图反应 ,对中枢运动传导时间、静息运动阈值等参数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2 0例患者中在 2、3、4ms刺激间隔时 ,患侧皮质内抑制作用明显降低 ,且对磁刺激的运动阈值与 6个月后的Barthel指数分值之间有显著相关性。故经颅磁刺激技术可早期预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10Hz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镜像治疗(MT)对男性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选取45例男性首次脑卒中住院慢性期患者(病程3~6个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B组及C组,每组15例,在治疗过程中B组有1例患者脱落。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A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60min MT治疗;B组患者则先给予患侧M1区高频(10Hz)rTMS治疗,再辅以MT治疗;C组则先进行MT治疗,再给予患侧M1区高频rTMS治疗。以上治疗每天1次,每周治疗5d,共持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检测各组患者患侧拇短展肌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及上肢运动功能指标,包括上肢Fugl-Meyer评分(FMA)、上肢运动力指数(MI)及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分级等。 结果 治疗4周后,3组患者MEP皮质潜伏期和CMCT均比治疗前明显缩短(P<0.05),其中B组患者MEP皮质潜伏期较A组明显缩短,CMCT较A组、C组均明显缩短。治疗4周后3组患者上肢FMA、MI评分和FTHUE-HK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其中B组患者上肢FMA评分明显优于A组和C组(P<0.05),FTHUE-HK分级明显优于A组(P<0.05)。 结论 单纯MT或10Hz rTMS联合MT治疗均可改善脑卒中慢性期患者大脑运动皮质兴奋性和上肢运动功能,并以rTMS治疗结束后辅以MT的联合干预方案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20.
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研究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11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8例,均在常规处理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治疗,观察组同时配合FES。结果: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评分,2组治疗后均有显著提高;但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且无继发损害发生。结论:早期康复治疗结合FES对促进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预防继发损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