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残障本科新生和普通本科新生心理健康的差异,为有效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  对南京某本科高校2018—2020年残障新生及普通新生共6 114名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量,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大学生SCL-90阳性检出率为23.3%,残障新生阳性率(36.4%)高于普通新生(22.6%)(χ2=28.35,P < 0.01);残障新生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普通新生(P值均 < 0.05);纵向比较两类新生3年间SCL-90阳性检出率,残障新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82,P=0.06),普通新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43,P < 0.01);阳性人群面谈后残障新生严重心理问题(A类)和一般心理问题(B类)学生的构成比高于普通新生(χ2=7.09,P < 0.05)。  结论  残障新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普通新生;普通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残障新生心理健康水平较稳定,但有心理问题学生的比例相对较高,需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江苏省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考察心理健康课程对提升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为提高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  方法  2019年3—4月选取江苏某高校3 358名大一新生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每周1次(每次2个学时),连续8周,共16个学时(8个学时课堂讲授,8个学时体验式教学)。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在心理健康课程的前、中、后3个时间段进行3次问卷调查。  结果  课程前,共筛查出严重心理问题者186人,占总人数的5.54%;一般心理问题310人,占总人数的9.23%;潜在心理困扰579人,占总人数的17.23%;无心理困扰2 283人,占总人数的67.99%。在课程的前、中、后3个时间段,心理问题呈现下降趋势,时间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实施心理健康课程后,严重心理问题的检出率(3.84%,129/3 358)低于课程前(5.54%,186/3 358)(χ2=10.82,P<0.01)。3个时间段,新生心理问题的发展轨迹分为2个类型,分别是“先升后降型”(26%)和“缓慢下降型”(74%)。   方法  心理健康课程对提高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水平有积极作用,高校应重视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全面保障课程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武汉市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现状及影响因素, 探讨日常压力、积极心理健康对其自杀意念的影响, 从积极心理的视角为提高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大学新生的自杀率提出对策。  方法  于2020年12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 抽取武汉市3所大学共2 592名大学新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信息、自杀意念、积极心理健康、日常压力源等。采用t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探究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  大学新生过去1年自杀意念报告率为27.5%。与无自杀意念大学新生相比, 有自杀意念的大学新生日常压力总分及不同领域日常压力得分均较高(t=-13.00~-4.68), 积极心理健康得分较低(t=17.14),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女生(OR=1.72, 95% CI=1.44~2.05)、母亲受教育程度为高中以上(OR=1.27, 95% CI=1.05~1.53)、日常压力总分(OR=1.11, 95% CI=1.09~1.13)与自杀意念的发生呈正相关(P值均 < 0.01)。积极心理健康(OR=0.88, 95% CI=0.87~0.90)与自杀意念的发生呈负相关(P < 0.01), 积极心理健康对日常压力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具有一定调节作用。  结论  大学新生自杀意念的形成与日常压力、积极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 需要关注大学新生日常压力事件, 提高其积极心理健康水平, 降低大学新生自杀意念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以参加“2019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内蒙古7个地级市65所中小学校和4所高校的18 867名9~22岁学生作为调查对象,2019年9—11月实施Kessler10量表(K10)的问卷调查。  结果  调查对象总体K10平均分值为(21.96±8.67)分,蒙古族学生(22.57±8.59分)高于汉族学生(21.53±8.70分)(t=8.18);乡村学生(22.42±8.32分)高于城市(21.40±9.05分)(t=8.04);小学生(19.56±8.61分)低于其他学段,高中生分值最高(23.30±8.75)(F=183.26)(P值均 < 0.01)。调查对象总体中,心理健康良好、一般、较差和差4个等级的构成比分别为25.62%,28.82%,26.44%和19.12%,心理问题检出率为45.57%。不同组别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比较结果显示,汉族和蒙古族分别为43.27%和48.85%,城、乡为41.70%和48.80%,男、女生为44.88%和46.26%,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生分别为33.60%,49.78%,52.85%和47.43%(χ2值分别为101.25,183.44,19.24,803.63,P值均 < 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民族、城乡和学段是K10量表分值的相关因素[B值(B值95%CI)分别为0.78(0.05~1.04),0.81(0.06~1.06),0.93(0.08~1.03),P值均 < 0.05)]。  结论  内蒙古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政府、社会、家长和学校应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软硬件环境建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力度,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中学生殖健康教育对大学新生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及意向的影响,为生育力保护相关干预活动和政策制定提供证据。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北京市3 001名大学新生进行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及意向问卷调查。使用χ2检验、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差异比较,采用多元线性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和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  结果  北京市大学新生在中学接受生殖健康教育报告率为65.11%(1 954名);生源地为城市的大学新生在中学接受生殖健康教育报告率为71.11%(1 216名),高于生源地为非城市的新生(59.36%)(P < 0.05)。中学接受生殖健康教育的大学新生,联合国大会艾滋病特别会议指标总分[(4.22±0.90,4.05±0.98)分]、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总分[(24.64±5.34,23.09±4.93)分]和安全套使用意向(82.44%,70.88%)均高于中学未接受生殖健康教育的新生(P值均 < 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中学接受生殖健康教育的大学新生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总分比未接受过生殖健康教育新生高(β=1.21,95%CI=0.79~1.63,P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中学接受生殖健康教育的大学新生安全套使用意向高于未接受过生殖健康教育新生(OR=1.63,95%CI=1.33~2.01,P < 0.01)。  结论  在中学接受生殖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大学新生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和意向,有助于大学生安全性行为的实施,对生育力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大学生进食行为问题的发展轨迹,为进食行为问题的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2016—2019年历时4年对江苏省某高校整群抽取的5 372名新生,使用大学生进食行为问题量表进行追踪调查。  结果  大学生进食行为问题随时间呈现“先升后降”的发展趋势(5.17±1.36,5.39±1.53,5.14±1.42,4.96±1.37)(F=112.12,P < 0.01),大二阶段学生进食行为问题的水平最高。大学生进食行为问题的发展轨迹可以分为2个类型,分别是缓慢减少组(86.7%)和缓慢增加组(13.3%)。大学生进食行为问题的发展轨迹存在性别效应,女生进食行为问题的初始均值、变化速度高于男生。  结论  大学生进食行为问题存在群体异质性和性别效应,高校要针对不同类别采取不同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医学新生的适应性现状与发展变化特点,分析其未来取向与适应性的因果关系。方法 随机抽取226名大学新生,分别于2020年11月、12月运用青少年未来取向问卷、大学生适应性量表进行两次调查,采用SPSS 19.0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交叉滞后分析。结果 前测的未来取向(105.28±13.55)分,高于后测的(103.83±12.38)分(F=4.447,P=0.036)。男生学习适应性(28.99±0.72)分、职业选择适应性(30.91±0.69)分、人际适应性(44.03±0.84)分,均高于女生的(26.70±0.46)分、(28.91±0.44)分、(41.47±0.54)分(F=7.229、5.975、6.517,P<0.05)。男生前测人际适应性(44.91±5.59)分,高于后测的(43.15±5.77)分(t=2.554,P=0.013);而女生前测人际适应性(40.86±8.27)分,低于后测的(42.08±7.45)分(t=3.213,P=0.002)。交叉滞后分析结果表明,前测的未来取向能够正向预测后测的角色适应性、环境的总体认同、身心症状表现以及职业选择适应性(β=0.159、0.173、0.096、0.194,P<0.05);前测的职业选择适应性、生活自理适应性均能够正向预测后测的未来取向(β=0.152、0.201,P<0.01)。结论 医学新生未来取向水平的提高能够有效地帮助其增强对于大学新生活的适应,而适应性中的职业选择和生活自理因素也是未来取向重要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8.
4年大学新生的UPI人格测评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基本状况以及近年来的变化。方法采用UPI调查表对学院近4年来的7 650例大学新生进行测试。结果55.7%的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是正常的,存在心理问题者占14.1%,可能有某种问题者占30.2%;自卑、焦虑、强迫是大学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女生的UPI得分(14.49±7.97)均高于男生(12.25±7.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1,p<0.01)。结论应重视和加强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测查和建档工作,对于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给予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西安市2005—2018年某大学新生体质变化特征,为促进大学生体质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方法  选取西安市某省属重点高校2005—2018年47 047名新生体质量指数(BMI)、肺活量和耐力素质测试数据,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3项指标进行分类,分别采用描述性统计和t检验进行分析。  结果  2005—2018年间,某大学男、女新生BMI、肺活量和耐力素质均值分别为(21.69±3.26)(20.88±2.65)kg/m2;(418 9.59±788.57)(2 815.06±572.07) mL;(246.17±24.09)(239.97±20.23)s,性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9.48,218.87,28.70,P值均 < 0.05),各年份3个指标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04.82,185.43,40 891.99,P值均 < 0.05)。男、女新生BMI和肺活量均值在过去14年间总体上在曲折中上升;耐力则呈现“V”型变化趋势,2009年为显著拐点。  结论  2005—2018年,大学新生BMI和肺活量呈现上升趋势,而耐力素质自2009年后持续下降。应及早关注并干预大学新生BMI的上升和耐力素质的下降状况,减小未来的疾病风险,促进健康关口前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父母外出类型对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性别差异,结合亲子互动的调节作用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方法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4—2015学年的追访数据,对3 470名居住地为农村的八年级学生自我报告的亲子互动频率和心理健康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父母均外出的留守男生心理健康得分高于留守女生[(68.90±22.45)(63.59±20.83),t=3.02,P < 0.01]。两层混合效应线性回归模型显示,父母均外出对留守女生亲子互动频率和心理健康的负向预测作用大于留守男生(B值分别为-0.90,-4.02,P值均 < 0.05);亲子互动频率对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性别差异起调节作用,控制亲子互动频率后,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减小(B=-3.65,P < 0.1)。  结论  父母均外出对留守女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大于留守男生。需更多呵护青春期留守女生心理健康,促进外出父母与其进行更多沟通。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北京市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探究父母教养方式与学生学习成绩的关系,以及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其中的作用。  方法  于2019年10月到2020年1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北京市城乡11所公立普通初中的初一、初二年级5 196名全体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自行设计问题结合形成的问卷进行调查。  结果  父母教养方式拒绝维度平均得分为(9.44±3.88)分,情感温暖维度平均得分为(19.85±5.66)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综合得分的平均值为(1.92±0.73)分,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得分比男生高[(1.97±0.74)(1.87±0.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6,P < 0.01)。父母拒绝和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与学生学习成绩存在线性关系(β值分别为-0.54和1.15,P值均 < 0.01)。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父母拒绝和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起负向调节作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越好,父母教养方式对学习成绩的影响越大。  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学习成绩相关。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以利于提高其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小学生情绪行为状况与识字量的关联,为提升小学生的识字量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新疆某地区3所小学的3 710名二、三年级学生,使用小学生识字量评价量表、长处与困难量表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二、三年级学生的平均识字量(947.85±335.93,1 519.45±509.88)均低于上海市识字量常模(1 414,2 135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2.15,-49.84,P值均 < 0.01)。小学生情绪行为各因子异常检出率依次为同伴交往问题(12.40%)、亲社会行为(12.02%)、多动(11.59%)、品行问题(10.49%)、情绪问题(5.88%)。小学生情绪症状(r=-0.19)、品行问题(r=-0.29)、多动-注意缺陷(r=-0.27)、同伴交往问题(r=-0.24)与识字量均呈负相关(P值均 < 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同伴交往问题(β=-24.45)、多动-注意缺陷(β=-42.04)、品行问题(β=-50.73)对识字量有负向预测作用(R2=0.12)(P值均 < 0.01)。  结论  同伴交往问题、多动、品行问题与小学生的识字量相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集中识字与随文识字相结合的教学策略,注重识字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从大一至大四心理健康的变化趋势,为改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东莞某高校2018级403名贫困大学生和3 559名非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纵向追踪,2018—2021年每年10月份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4年来,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逐年提升,SCL-90总均分、阳性均分均降低(F值分别为106.60,96.37,P值均<0.01)。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贫困男大学生差异逐渐缩小,大一至大二贫困女生的总均分、阳性均分、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均分均高于男生(t=-3.97~-2.21,P值均<0.05);但从大三开始,贫困女大学生与贫困男大学生的SCL-90总均分、阳性均分、大多数因子均分以及各心理症状问题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年来,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SCL-90总均分、阳性均分及大多数因子均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心理症状问题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4年来,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高校网格化的健康教育模式在提升大学生健康素养中的应用效果,为促进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与习惯养成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西安市西安交通大学2019级新生1 123名;干预组(578名)采用网格化健康教育模式,对照组(545名)保持常规健康教育模式.1个学期后,比较两组大学生健康素养情况.结果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