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周子玉  刘烈东  魏建江 《贵州医药》2023,(10):1555-1556
目的 探究前内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治疗踝关节后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踝关节后踝骨折患者96例,根据手术不同入路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接受后外侧入路治疗,观察组接受前内侧入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围术期指标、踝关节功能评分(AOFAS)、踝关节功能、手术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AOFA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踝关节后踝骨折患者实施前内侧入路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手术出血量,手术切口小,术后恢复快,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创关节外侧直切口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三门峡市中心医院足踝外科2018年9月—2019年6月收治的77例跟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将经传统"L"型切口入路的31例患者资料作为A组,将经微创关节外侧直切口入路的46例患者资料作为B组。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手术疗效、并发症总发生率。结果 B组手术耗时(43.22±10.24)min、引流管拔除时间(3.34±2.02)d、总住院时间(9.12±1.13)d均短于A组[(57.84±11.34)min、(5.12±2.11)d、(11.24±1.3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总优良率略97.83%(45/46)均高于A组90.32%(28/3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并发症发生率2.17%(1/46)低于A组16.13%(5/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跟骨骨折患者应用微创关节外侧直切口手术治疗疗效较佳,可减少手术耗时,缩短引流管拔除时间与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转归。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微创小切口治疗胸腰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53例,按手术入路分为椎旁肌间隙入路(A组,28例)和后正中入路(B组,25例)两组。比较两组的手术相关资料。结果 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量、术后3d、1个月和6个月的VAS疼痛评分分别为(78.75±7.53)min、(97.86±37.76)ml、(95.71±34.90)ml、(3.28±0.90)分、(1.71±0.94)分和(1.57±0.92)分,明显低于B组的(85.80±6.87)min、(258.00±65.64)ml、(185.20±62.26)ml、(3.96±0.68)分、(2.28±0.89)分和(2.16±0.99)分(P<0.05);而两组后凸角(Coob角)纠正率和椎体塌陷纠正率相仿(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微创小切口与后正中入路相比,具有手术野清晰、置钉容易、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江苏医药》2012,38(10)
目的 探讨椎旁肌间隙人路微创小切口治疗胸腰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53例,按手术入路分为椎旁肌间隙入路(A组,28例)和后正中人路(B组,25例)两组.比较两组的手术相关资料.结果 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量、术后3d、1个月和6个月的VAS疼痛评分分别为(78.75±7.53)min、(97.86±37.76)ml、(95.71±34.90)ml、(3.28±0.90)分、(1.71±0.94)分和(1.57±0.92)分,明显低于B组的(85.80±6.87)min、(258.00±65.64)ml、(185.20±62.26)ml、(3.96±0.68)分、(2.28±0.89)分和(2.16±0.99)分(P<0.05);而两组后凸角(Coob角)纠正率和椎体塌陷纠正率相仿(P>0.05).结论 椎旁肌间隙入路微创小切口与后正中入路相比,具有手术野清晰、置钉容易、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阻断与不阻断入肝血流肝癌切除术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采用阻断入肝血流和不阻断入肝血流两种方法行肝切除术.80例患者包含两组:A组为肝切除时阻断入肝血流(37例),B组肝切除时不阻断入肝血流(43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恢复情况.结果 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高于B组[(169.46±31.44)min vs.(150.23±20.38)min(P<0.05);(530.27±195.54)ml vs.(443.72±147.97)ml(P<0.05)];术后两周肝功能恢复正常或接近术前水平,两组分别为62.2%(23/37)、90.1%(39/43)(P<0.05).结论 ①不阻断入肝血流比阻断入肝血流的肝切除术时间短,失血少.②不阻断入肝血流比阻断入肝血流的肝切除更有利于肝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经前外侧入路(ASA)髋关节置换术对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作用。方法7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依据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后外侧入路(PSA)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组采取经前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后髋关节功能评分、生存质量评分、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79.56±12.45)min以及住院时间(8.56±2.21)d短于对照组的(87.97±14.89)min、(12.78±2.8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髋关节功能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髋关节功能评分(93.56±3.21)分、生存质量评分(94.19±4.3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21±3.01)、(84.29±4.0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29%高于对照组的7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86%(1/35)低于对照组的20.00%(7/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前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对于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效果确切,可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和生存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缩短手术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及联合手术方式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的手术方式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采用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及联合手术治疗的36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JOA评分改善率、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36例患者均获得所有关节突绞锁复位成功,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三组JOA评分改善率在术后3d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年时C组(80.32%)明显优于A组(70.15%)及B组(67.16%),A组与B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而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C组[(320±162)mL、(175±32)min]明显多于A组[(87±35)mL、(67±16)min]及B组[(110±42)mL、(83±21)min](P<0.05),在手术出血比较中A组少于B组(P<0.05));在手术时间比较中A组多于B组(P<0.05)。结论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疗效确切,联合入路是治疗关节突绞锁的最合理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掌侧入路下保留与不保留旋前方肌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42例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与B组,各21例。两组均选择掌侧入路,A组予以保留旋前方肌治疗,B组予以切开旋前方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术后第1、3个月前臂旋转及腕关节功能活动度。结果A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1.40±0.25)周短于B组的(11.70±0.37)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个月,A组前臂旋前、旋后活动度分别为(70.1±1.2)、(70.3±1.9)°,均大于B组的(60.3±2.1)、(60.3±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个月,两组前臂旋前、旋后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3个月腕关节掌屈、背伸、桡偏、尺偏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侧入路下无论是否保留旋前方肌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若关节面复位理想,都能获得理想的骨愈合和良好的腕关节功能,但在早期前臂旋转功能康复方面,保留旋前方肌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腋窝入路治疗肩胛骨骨折的效果.方法 将医院从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85例肩胛骨骨折患者纳入研究.将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作研究组42例及传统组43例.传统组开展传统Judet入路术式治疗,研究组则开展腋窝入路术式治疗.分析两组各项手术指标,肩胛骨功能优良率,肩关节功能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方面的迥异.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07.94±9.51)min、(441.52±37.49)ml、(2.77±0.24)月,均低于传统组的(132.06±11.67)min、(507.30±46.25)ml、(3.26±0.31)月(均P<0.05).研究组术后3个月的日常生活、肌力评分分别为(16.88±1.46)分、(23.20±2.08)分,均高于传统组的(14.31±1.28)分、(19.47±1.85)分(均P<0.05);两组患肢活动及疼痛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与传统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腋窝入路治疗肩胛骨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量少以及骨折愈合时间较短等优势,且有利于患者肩胛骨功能以及肩关节功能的恢复,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0.
《临床医药实践》2013,(10):752-754
目的:通过对需手术治疗的后踝骨折患者的临床分析,比较不同方式治疗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将入选的6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采用不同的方法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闭合复位出血少;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闭合复位者骨折愈合时间较短。结论:对有手术指证的后踝骨折患者尽量采用闭合复位。  相似文献   

11.
微创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应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NeerⅢ、Ⅳ型骨折62例,随机分为微创组30例,应用锁定钢板微创治疗;传统组32例,应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记录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Neer评分及骨折愈合时间。结果微创组与传统组手术时间分别为(80.20±12.41)min和(122.50±20.20)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64.67±35.21)ml和(330.94±84.71)ml,切口长度分别为(9.07±1.05)cm和(15.56±1.24)cm,Neer评分分别为(90.40±7.96)分和(82.63±8.64)分。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Neer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与传统组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8.53±3.22)周和(18.22±3.72)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能完成肱骨近端NeerⅢ、Ⅳ型骨折治疗,并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2.
内固定联合早期康复疗法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刚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1):21-22
目的:探讨微创解剖钢板内固定术联合早期康复疗法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入选的70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为本院2009年1月~2010年7月住院治疗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微创解剖钢板内固定术联合早期康复疗法治疗)和对照组(行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各35例,观察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的骨性愈合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分别与对照组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术后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定显示,观察组的优良率达97.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内固定联合早期康复疗法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疗效可靠,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早日康复,值得临床医生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联合夹板固定在Lauge—HansenⅡ~Ⅲ度踝部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4例踝部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手法复位联合夹板固定治疗。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61.5±9.4)min vs (36.9±7.6)min,术中出血量为(84.2±12.1)mLvs (24.3±5.8)mL,骨折愈合时间为(6.2±2.3)d vs (7.5±2.6)d,术后7周踝关节功能评分为(81.4±4.4)分vs (77.8±4.3)分,经过对比,均P〈0.05,术后10周观察组踝关节功能评分(92.4±5.1)分VS(91.8±4.9)分,P〉0.05。结论手法复位联合夹板固定在Lauge—HansenⅡ-Ⅲ度踝部骨折脱位中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及骨折愈合时间短等特点,值得Lauge—HansenⅡ-Ⅲ度踝部骨折脱位患者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前路同定与后路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矫形及神经康复效果,为临床提供借鉴资料。方法选择本院及北京胸科医院2009年3月~2011年12月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89例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同定术治疗,采用前路固定的49例作为A组,采用后路同定的40例作为B组,比较两种手术方案的治疗情况。结果A组的手术时间为(2.4±1.1)h,明显短于B组的(3.5±0.9)h;A组术中出血量为(385±40)mL,明显少于B组的(420±35)mL,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显示B组的后凸畸形矫正情况明显优于A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B组(P〈0.05);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1%,B组为10.0%,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固定治疗脊柱结核手术时问短、出血量少的优点,且能够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后路同定治疗脊柱结核具有更佳的矫形效果,临床上应该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更为适宜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将确诊肱骨髁上骨折的77例患儿随机分成三组,分别通过肱三头肌纵行劈开(A组)、舌状瓣(B组)、两侧(C组)入路行手术治疗,分析并比较各组手术结果。结果c组的闭合切口及手术时间明显少于A组和B组(P〈0.05和P〈0.01)。C组的肘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优于A组和B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手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胫腓骨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OCS)患者应用手术切开复位且内固定后,辅助常规引流包扎敷贴覆盖、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和DR脱细胞异种皮三类伤口处置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筛选67例胫腓骨骨折合并OC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创面伤口处理方法的不同分为A、B、C3组.A组患者32例,经皮肤切开直视复位和内固定术后采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创面治疗;B组患者18例,经皮肤切开直视复位和内固定后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C组患者13例,经皮肤切开直视复位和内固定后采用DR脱细胞异种(猪)皮覆盖治疗.所有患者至伤口软组织恢复后,再行二次手术游离植皮肤修复.观察术后不同时间3组患者的伤口感染情况、创面渗液量以及疼痛情况、小腿周径,以及患者的住院时间、换药次数和二期创面修复时间.结果 A组第4、7、10天伤口感染率分别为15.6% (5/32)、18.8% (6/32)、25.0% (8/32),B组未见细菌培养阳性患者,C组于第10天有1例(7.7%)细菌培养阳性;B、C组术后伤口感染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2、3d创面渗液量均明显多于B、C组[术后1 d:(516 ±57)ml比(196±37)、(464±59) ml;术后2 d:(502±62)ml比(142±31)、(388±40) ml,术后3 d:(372±51)ml比(77±31)、(291±51)ml],并且B组渗液量明显少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B、C3组术后1、4、7d疼痛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 d:(8.17±0.52)、(0.91±0.35)、(5.89±0.51)分;术后4 d:(8.81±0.39)、(0.75±0.26)、(5.67±0.43)分;术后7 d:(8.63±0.47)、(0.74±0.33)、(5.46±0.47)分;均P<0.05].术后2、4、6、8、10、12、14 d,B组小腿周径均低于A、C组[分别为:(3.09±0.74)cm比(6.96±0.52)、(5.72±0.48) cm,(3.56±0.48) cm比(8.27±0.47)、(6.72 ±0.51)cm,(3.43±0.42) cm比(8.32±0.46)、(6.27±0.39) cm,(2.41 ±0.35)cm比(5.27±0.42)、(3.15±0.41)cm,(1.87±0.44)cm比(4.22±0.34)、(2.78±0.51) cm,(0.68±0.11)cm比(2.59±0.31)、(2.09±0.18)cm,(0.01±0.08)cm比(0.12±0.11)、(0.08±0.04) 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伤后2、4、6、8、10 d,C组小腿周径均明显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B、C3组住院时间、换药次数、二期创面修复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32±9)、(22±7)、(29±5)d,(13.8±5.3)、(2.6±0.5)、(7.6±2.7)次,(10.7±5.1)、(5.3±2.3)、(7.7±5.1)d,均P<0.05].结论 直视复位结合内固定术后,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胫腓骨骨折合并OCS可减少治疗住院时间,减少伤口感染率和创面渗液量,避免过度肿胀和减轻疼痛.DR脱细胞异种皮治疗效果不及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但适合经济困难患者选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人重组凝血因子Ⅶa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止血中的疗效.方法:对12例手术中使用人重组凝血因子Ⅶa的患者和20例未使用人重组凝血因子Ⅶa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手术止血时间,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24 h浓缩红细胞使用量,术后24 h血浆使用量.结果:rFⅦa组的手术止血时间明显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66±33) min vs (206±48) min,P<0.05];rFⅦa组术后24 h引流量低于对照组[(666±195) mL vs(824±210) mL,P<0.05];rFⅦa组术后24 h血浆使用量低于对照组[(525±157) mLvs (696±211) mL,P<0.05];rFⅦa组术后24 h浓缩红细胞使用量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3.2±1.3)Uvs (3.9±1.9)U,P>0.05].结论: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使用人重组凝血因子Ⅶa有良好的止血效果,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引流量,节约血制品的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半髋关节置换术、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老年性股骨颈骨折疗效,为治疗老年性股骨颈骨折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收集149例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术53例(A组)、全髋关节置换术41例(B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55例(C组),比较了三种手术方式的时间、术中失血量和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并在1~3年回访采用Harris评分比较不同方式的疗效.结果 A、B组的术后下地活动时间显著短于C组(P<0.05);但C组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A、B组(P< 0.05); A、B、C组Harris评分分别为(89.3±6.5)、(86.2±5.8)、(84.4±4.4); A、B、C组优良率分别为94.34%、85.4%、64.8%,A、B组的Harris得分及优良率显著高于C组(P<0.05).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均可用于治疗老年性股骨颈骨折,全髋及半髋关节置换术在手术下地活动时间及Harris得分等具有优越性,在骨折类型、患者状况及经济条件允许下推荐全髋或半髋置换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肱三头肌舌形瓣切断入路与肱三头肌两侧入路两种手术入路方式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患者90例,其中50例采取肱三头肌舌形瓣切断入路为A组,40例采取肱三头肌两侧入路为B组.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石膏固定时间、疼痛治疗进行对比.结果 B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石膏固定时间方面明显优于A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B组疼痛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A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治疗效果优22例,良24例,优良率为92%,B组患者治疗效果优23例,良16例,优良率97.5%,B组治疗效果优良情况明显优于A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在手术时间、出血量、石膏固定时间、疼痛改善情况、治疗效果等方面均优于肱三头肌舌形瓣切断入路,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切口复位内固定术(ORIF)、经皮微创插太钢板内网定术(MIPPO)、有限切开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将96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分为3组:A组(n=43)患者接受ORIF治疗.B组(n=16)患者接受MIPPO治疗,C组(n=37)患者接受有限切开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术治疗。结果B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长于C组患者,C组患者手术时间屁著长于A组患者(P〈0.05)。3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工作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效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骨折类型、软组织条件选择恰当的手术方法,胫骨远端骨折患者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