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男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生物学特性和合理的外科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5月至2010年12月间收治的男性甲状腺乳头状癌58例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男性患者占28.7%,患者年龄在40~60岁区间保持较高水平。微小乳头状癌的比例为27.6%;所有病例中央区淋巴结(Ⅵ区)转移率为62.1%,其中微小癌为25.0%,而其他病例转移率为76.2%,高于微小癌转移率(χ2=12.90,P<0.01)。在所有颈淋巴结转移病例中,94.7%的病例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仅2例跨越Ⅵ区直接转移至其他区域。结论男性甲状腺乳头状癌Ⅵ区淋巴结转移常见,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应成为手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87例接受同期颈清扫的甲状腺微小癌患者术中和术后的清扫组织的淋巴结转移情况,探讨甲状腺微小癌颈淋巴清扫的必要性和范围.方法:选取1995年12月至2004年6月成都市青羊区第五人民医院甲状腺外科收治的甲状腺微小癌患者87例进行随访,并对其术后的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临床回顾分析.结果:行Ⅵ区清扫中有淋巴结转移的为24/46(52.17%);行Ⅱ-Ⅵ区清扫中有淋巴结转移的为23/41(56.09%),其中Ⅵ区有淋巴结转移的为12/41(29.27%),Ⅱ-Ⅴ区有淋巴结转移的为19/41(46.34%);全体患者中有淋巴结转移的为47/87(54.02%).有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呈多组转移,最多位于Ⅲ区(37/87)、Ⅳ区(31/87),其次为Ⅱ区(12/87),Ⅴ区无一例淋巴结转移.结论: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在适当范围行颈淋巴结清扫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Ⅵ区淋巴结清扫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2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行Ⅵ区淋巴结清扫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术后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率62.5%。120例颈清扫患者淋巴结临床阳性的患者93例,临床阴性患者27例。甲状腺临床淋巴结肿大与术后病理符合情况经χ2检验(见表1),有统计学差异,说明临床检查淋巴结阳性者,淋巴结转移率高。120例中有2例暂时性声音嘶哑,1例低钙抽搐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至今无一例复发和死亡。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常见,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是安全可行的,应常规清扫。  相似文献   

4.
梁正新  罗文政  周何强  徐华 《江西医药》2012,47(11):964-965
目的 探讨甲状腺癌(PTC)CNo患者颈部低位切口行中央区颈及侧淋巴颈清扫术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2年2月江西省肿瘤医院头颈科及铜鼓县人民医院普外科的甲状腺乳头状癌(CN0)32例患者残叶或腺叶切除的同时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稍向同侧延长横弧形切口,同时行Ⅲ、Ⅳ区淋巴清扫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患者肿有12例(37.5%)中央区(Ⅵ区)淋巴结阳性,其中2例Ⅲ区淋巴结阳性(6.25%),3例Ⅳ区淋巴结阳性(9.38%).结论 对PTC应常规行Ⅵ区淋巴结探查,对中央区淋巴结阴性患者可不必行侧颈清扫术.阳性者可考虑稍向同侧延长切口行Ⅲ、Ⅳ区颈清扫.因阳性率偏低,亦可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预防性Ⅵ区淋巴结清扫术在临床颈部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中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通过分析29例行Ⅵ区淋巴结清扫术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时间,评价预防性Ⅵ区淋巴结清扫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结果29例行Ⅵ区淋巴结清扫术组及30例仅行单侧甲状腺腺叶切除组未发生永久性喉返神经瘫痪,Ⅵ区淋巴结清扫术组手术时间延长约32 min,淋巴结受侵犯者12例(41.3%)。结论在没有转移证据时,患侧甲状腺叶+峡部切除术+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是兼顾局部根治性切除、准确疾病分期和减少并发症风险的最合理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探讨其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9月至2011年12月手术治疗的35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入组标准为临床判定颈部淋巴结阴性,并且癌灶未侵破腺体被膜。结果 35例患者均行患侧腺叶加峡叶切除并联合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检查发现其中15例患者伴有淋巴结转移(42.9%),平均随访3.5年,1例患者术后出现对侧叶复发,1例出现患侧颈部4区淋巴结转移复发。结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转移率较高,即使术前判断为CN0,仍需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部淋巴结阴性(cN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在手术治疗中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诊治的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6例行单侧或双侧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同时将38例未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的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分为对照组。结果 两组均无死亡患者,中位随诊时间30个月,观察组患者术后病理证实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0例,术后随访淋巴结转移2例,对照组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8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率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N0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高,术后复发率低,手术并发症少,建议对cN0甲状腺乳头状癌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8.
张强  张仑  张文超  姚晓峰  徐本义  陈可欣 《天津医药》2011,39(12):1120-1122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临床淋巴结阴性(cN)0患者手术方案选择。方法: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月127例cN0PT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前临床分期及术中冰冻病理分期,113例行选择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44例,扩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13例,功能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56例。分析比较淋巴结转移情况和各组淋巴结转移间的关系。结果:清扫淋巴结病理检查示隐性转移率30.1%(34/113);不同肿瘤侵犯范围和年龄的Ⅵ区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性别及体质量指数的Ⅵ区淋巴结转移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Ⅳ区淋巴结转移与Ⅵ区淋巴结转移情况存在相关性(r=0.610,P<0.01)。结论:cN0PTC患者应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对高危转移患者可考虑扩大中央区行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中央区淋巴结阴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实施中央区淋巴结廓清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中央区淋巴结阴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行根治性手术但未廓清中央区淋巴结,研究组行根治术同时行患侧中央区淋巴结廓清。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手术成功率、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术后病理情况)、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转移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手术成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研究组12例(30.0%),对照组未作清扫。对照组多灶性4例,研究组多灶性6例。两组甲状旁腺功能异常、喉返神经功能异常、淋巴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随访术后6个月发现淋巴结转移4例(10.0%),术后1年发现淋巴结转移2例(5.0%);研究组随访术后6个月无淋巴结转移,术后1年发现淋巴结转移1例(2.5%)。研究组复发率15.0%低于对照组的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央区淋巴结阴性甲状腺乳头状癌行患侧中央区淋巴结廓清不会增加手术并发症,但可以有效的降低甲状腺乳头状癌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多灶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及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意义.方法 分析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甲状腺乳腺外科2011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40例行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除及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多灶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 40例患者中女性27例,平均年龄46.2岁,原发肿瘤平均直径7 mm,25例(62.5%)为双侧微小癌,11例(27.5%)原发肿瘤侵出甲状腺包膜,21例(52.5%)存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术后3例(7.5%)出现低钙血症表现,2例(5.0%)出现声音嘶哑,术后3~6个月均恢复正常.结论 多灶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侵袭性较高,因其有较高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建议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甲状腺乳头状微灶癌(PTMC)气管旁淋巴结转移情况,探讨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 N0)PTMC患者发生Ⅵ区淋巴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患侧甲状腺根治性切除+颈Ⅵ区淋巴清扫术的120例c N0PTM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病理检查分为Ⅵ区淋巴结转移组(40例)和未转移组(80例),并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PTMC颈Ⅵ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3.3%,单侧癌灶部位(P<0.05)、甲状腺包膜侵犯(P<0.05)、单侧多灶性PTMC(P<0.01)为Ⅵ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 c N0PTMC有较高的颈部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率,在切除甲状腺的同时清扫颈Ⅵ区的淋巴结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有相关危险因素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甲状腺癌CNo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2年6月入住我院进行手术的3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CNo患者,术中进行常规手术探查颈部Ⅵ淋巴结并清扫送检。结果 36例患者有9例(25%)患者发现淋巴结阳性,其巾术中探及淋巴结肿大6例(16.7%),6例中4例阳性(66.7%)。3例术后复发行颈清扫术:结论 对临床颈淋巴结阴性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应常规行Ⅵ区淋巴结探查,在技术纯熟的前提下尽量清除中央区淋巴脂肪组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选择性颈内淋巴结清扫的手术指征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2月诊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05例,肿瘤直径〈1cm为A组共45例,行同侧Ⅵ区淋巴结清扫术,肿瘤直径1~3cm为B组共60例,行双侧Ⅵ区淋巴结及同侧Ⅲ、Ⅳ区淋巴结术中冰冻,病理冰冻报告为转移癌者改行良性颈淋巴结清扫。结果 105例患者中,淋巴结转移总阳性率为53.33%(56/105),其中A、B组同侧Ⅵ区转移率为40%(18/45)和63.33%(38/6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同侧Ⅲ、Ⅳ区淋巴结转移率为25%(15/60)。结论对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淋巴结阴性患者,应根据肿瘤大小行相应区域淋巴结清扫,降低淋巴结转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甲状腺乳头状癌二次手术进行分析,为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近年我院治疗的81例甲状腺癌患者资料作回顾性分析,距首次手术不超过3年。结果首次行甲状腺部分切除者14例,再手术发现残叶癌6例,占42.9%;首次行一侧腺叶38例,再手术对侧癌10例,占26.3%;首次行一侧腺叶加对侧次全切除16例,再手术对侧残叶癌3例,占18.8%;首次行全甲状腺切除或近全切除13例,无甲状腺内复发。合计双侧癌占20%(16/81)。首次未行淋巴结清除29例;行中央区淋巴结清除52例,淋巴结阳性率达59.6%(31/52);行侧颈淋巴结清除20例,淋巴结阳性率70%(14/20)。二次手术行中央区和/或侧颈淋巴结清除,淋巴结阳性率均大于90%。结论甲状腺乳头状双侧癌发生率高,首次甲状腺手术范围越大,残留腺体有癌变比例越小。甲状腺癌手术需废弃腺叶部分(次全)切除,建议以全甲状腺切除为主,单侧腺叶切除仅针对部分低复发风险的微小癌。首次手术应常规清扫中央区淋巴结,侧颈转移癌常见,侧颈淋巴结清除是减少复发的必要手段。【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二次手术;方案评价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3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甲状腺微小癌病人50例诊断及治疗体会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理证实乳头状癌46例,滤泡状癌4例。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的42例患者,术后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2例见于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患者,短暂性神经受损2例。未行清扫术8例,术后甲减1例,短暂性神经受损1例。TMC单一病灶与多灶性淋巴结的转移情况比较并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术前超声检查,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能有效提高TMC的检出率。合理的甲状腺手术范围可以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不增加手术并发症,在甲状腺微小癌治疗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连仲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7):2581-2583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规律,为选择性颈淋巴结清除术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数目平均4.2枚/例,淋巴结转移19例(38.0%),发生术后并发症6例(12.0%),该组随访4年无甲状腺癌复发或转移.4例在随访期间出现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占8.0%.结论 原发灶根治+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是治疗Ⅰ、Ⅱ期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手术治疗的112例双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双侧中央区淋巴结(VI区)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和有无双侧多灶癌是双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小于45岁、双侧多灶癌是双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或0.01)。本组患者无发生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和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无出现术后出血。结论:双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初次手术应宜甲状腺全切,对年龄小于45岁、双侧多灶癌应重视中央组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Ⅲ 、Ⅳ区淋巴结活检在分化型甲状腺癌颈淋巴结清扫术中的意义.方法428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均行双侧甲状腺切除+ Ⅵ区淋巴结清扫术 ,其中232例行Ⅲ 、Ⅳ区淋巴结活检(B组) ,196例未行Ⅲ 、Ⅳ区淋巴结活检(A组).根据术中活检(B组)和术前B超(A 组)结果 ,颈淋巴结转移患者行侧颈区淋巴结清扫术.结果 B组行侧颈区淋巴结清扫术比例高于 A组(38.36% v s .23.47% )( P<0 .01 ) ,未行侧颈区淋巴结清扫术而再次手术例数少于A 组( P<0 .01 ).B组颈淋巴结转移率达38.36% ,颈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直径呈正相关( r=0 .96 ,P<0 .05 ).结论Ⅲ 、Ⅳ区淋巴结活检提高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的诊断 ,减少因术后残留转移淋巴结而再次手术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散发性甲状腺髓样癌(sMTC)手术策略、淋巴结转移模式及临床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52例sMTC病历资料.患者就诊时中位年龄46岁,均行患侧腺叶+峡部切除,其中,28例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24例术前颈部彩超阳性患者行中央区+改良颈淋巴结清扫术,6例术后复发进行二次手术切除.术后平均随访时间41.5个月.结果 微小sMTC21例,非微小sMTC31例,前者颈淋巴结转移率明显低于后者(4.76% vs 74.19%).微小sMTC组术后1例(4.8%)复发,非微小sMTC组术后5例(16.1%)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8).结论 对于散发性单发性甲状腺癌且无明显局部外侵,及术前影像学检查排除颈部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者,推荐患侧腺叶+峡部切除术,及预防性中央区颈淋巴结清扫术(Ⅵ区).术前常规颈部彩超检查阳性者加做改良颈淋巴结清扫术(Ⅱ~Ⅴ区).微小sMTC患者(肿瘤直径<1 cm)具有较好临床转归.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对1997~2006年收治的28例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28例均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于其它甲状腺良性疾病基础上的27例,其中结节性甲状腺肿者20例;毒性甲状腺肿者4例;甲状腺腺瘤2例;桥本氏甲状腺炎1例;另1例首发症状为颈淋巴结转移.28例均行甲状腺次全切除加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其中3例有颈部淋巴结转移.本组28例术后随访1~10年,均健在,无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 甲状腺微小癌多并存于其他甲状腺良性疾病,临床手术治疗以行甲状腺次全切除加颈部淋巴结清扫术为较理想治疗方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