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观察腰椎后路semi-rigid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腰椎退行性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Newman分型:峡部滑脱18例,退行性滑脱14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减压、腰椎后路semi-rigid动态内固定系统固定.分析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 ODI)和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改善情况,随访临床疗效及影像学观察结果.结果 术后1年,ODI分值较术前下降[(12.15±5.27)分vs.(61.82±10.79)分](P<0.05),JOA分值较术前提高[(27.89±1.99)分vs.(9.28±1.86)分](P<0.05).术后1年动态固定邻近节段退变椎间盘有逆退变过程演变的趋势.结论 腰椎后路semi-rigid动态内固定系统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方法,可预防和减少融合相邻节段的椎间盘退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在腰椎退变性疾病治疗中的短期疗效。方法采用Wallis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共30例(33个间隙),L3~48个间隙,L4~525个间隙。观察手术操作过程、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早期恢复情况,并在手术前后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 30例患者均获7~19个月,平均(16.5±0.4)个月随访,术后7dVAS评分由术前的(8.1±1.5)分降至(2.7±0.5)分,ODI评分由术前的(42.0±2.0)分降至(24.0±1.5)分(P<0.01)。结论 Wallis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手术操作安全简单,组织损伤小,早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腰椎融合联合非融合技术预防邻近节段退变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2月某院收治的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78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39例,对照组采用腰椎融合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腰椎融合联合非融合技术进行治疗,术后每3个月对患者进行1次随访。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腰椎VAS疼痛评分、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腰椎JOA评分及邻近节段退变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6个月VAS评分和ODI评分均低于手术前(P0.05),其中观察组术后6个月VAS评分和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JOA评分均高于手术前(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JO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为5.13%,低于对照组的17.95%(P0.05)。结论:腰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及腰椎融合联合非融合技术均为腰椎退行性病变的有效治疗方法,但是腰椎融合联合非融合技术能够有效避免邻近节段退变发生,远期疗效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单侧动态中和固定系统(Dynesys)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运用Dynesys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46-76岁.运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腰痛和下肢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米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 21例患者随访12-30个月,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对ODI、VAS、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手术疗效优良率为66.7%.结论 单侧运用Dynesys固定可以在获得充分减压效果的同时维持腰椎的动态稳定,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腰椎退变疾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及椎间融合器治疗需行内同定融合手术的退行性腰椎不稳患者(均有腰痛及一侧下肢疼痛)。手术方法采用单侧显露症状侧椎板及关节突,单侧置入椎弓根螺钉,经椎间孔入路(TLIF手术)切除椎间盘及软骨终板,植骨后放入单枚cage。术后行腰背肌功能锻炼,卧床1~2周后,佩戴支具下地。根据JOA评分法(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腰痛评分)、ODI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和VA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系统)评估术后疗效。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95min,术中出血平均160 m L。JOA评分、ODI评分、VAS评分:在术前与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单侧椎弓根螺钉加单枚cage内固定术,手术方法相对简单、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对脊柱结构破坏少,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可供选择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刘虎诚  张斌  程明 《江西医药》2011,46(12):1089-1091
目的对单侧椎弓根螺钉结合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LIF技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的疗效评价。方法采用后路单侧钉棒系统固定结合TLIF技术行椎体间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患者48例,男27例,女21例,年龄45-70岁,平均58岁。其中融合1个节段者31例,两个节段者17例。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为5-16个月,平均11.5个月。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按日本骨科学会(JOA)平均评分分别为7.2±0.8、13.6±0.5、14.2±0.4;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平均分别为7.6±0.5、2.4±0.6、1.8±0.4。两项指标均有显著改善,术后及末次随访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末次随访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等,椎间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后路单侧钉棒系统结合椎体间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取得明显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前后路手术治疗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桂阳中医院2003年1月至2009年1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8例,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33例(A组),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35例(B组),术前和术后按照JOA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并计算恢复率,MRI测量硬脊膜囊矢状径并计算膨胀回复率。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4年2个月,平均1年11个月,两组手术病例术前JOA评分及硬脊膜矢状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和恢复率,硬脊膜囊矢状径和膨胀回复率前路手术组高于后路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后路减压手术均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优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相似文献   

8.
刘钢  李爽  邓树才  郝永宏  荆峰 《天津医药》2016,44(3):268-270
【摘要】目的 通过对后路全椎板减压术后患者进行随访,研究术后腰椎失稳与腰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1990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期间的全椎板减压患者共132例进行随访,其中76例患者获得4年以上随访。通过末次随访的影像学资料将患者分为失稳组以及无失稳组,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以及末次随访的VAS评分、JOA评分以及术后JOA改善率等指标,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认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 76例手术患者中,共出现腰椎失稳患者27例,未出现腰椎失稳患者49例,分别占病例总数的35.5%和64.5%。经t检验,术前及术后患者VAS评分、JOA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稳组与非失稳组上述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失稳组与非失稳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χ2检验,非失稳组中改善率稍高于失稳组,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椎板减压术作为一种非融合方式,其术后症状改善与否与是否存在失稳无明显关系。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不失为一种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植骨联合后路短节段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单节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经椎弓根植骨联合后路短节段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单节段骨折患者36例,并对所有患者术前、术后X线检查结果和脊髓神经功能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所有患者经X线检查,术前Cobb角(9.63±3.21)°,术后恢复至(1.13±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椎前缘高度由术前56.45%恢复至术后的95.4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6例患者在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24个月,术后脊髓不完全损伤患者的ASIA分级较术前提高了1~2级;另外,B级、C级、D级患者术后随访平均感觉评分和平均运动评分亦较术前明显提高(均P<0.05).而A级患者术后随访平均感觉评分和平均运动评分与术前相比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经椎弓根植骨联合后路短节段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单节段骨折具有创伤小,剥离组织少,并发症少等优点,可恢复伤椎椎体高度和神经功能,是治疗胸腰椎单节段骨折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许纯锐  温伟  吴剑飞 《安徽医药》2014,(8):1480-1482
目的探讨单侧动态中和固定系统在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2年6月由于腰椎退行性疾病在该院骨科住院的患者40例,采用单侧动态中和固定系统治疗,运用腰痛和下肢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对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所有40例患者与手术前的VAS/ODI/JOA评分相比,患者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20.65±4.71)个月时的评分均表现出明显的改善(P〈0.05)。结论针对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治疗,在短期的治疗效果来看,采用单侧动态中和固定系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陈民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13):1952-1954
目的 研究Wallis棘突间态稳定系统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早期疗效;是否有效减少腰椎间盘摘除术后早期复查、减缓腰椎退变.方法 对10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开窗髓核摘除术,术中植入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观察手术操作过程、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早期恢复情况,并通过VAS评分、JOA评分进行术前术后评估.结果 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植入手术操作简单,用时短,组织损伤小,术后恢复顺利,术后3天VAS评分(3.5±1.0)分,术后7天(2.3±0.5)分,JOA评分术后1个月(25.1±1.2)分,术后6个月(24.5±2.0)分.结论 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伴有腰椎退变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简便,早期效果良好,有效减少短期椎间盘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2.
赵猛  马超  韩猛 《中国基层医药》2013,(23):3592-3594
目的探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联合单侧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6例患者使用Wallis系统植入联合单侧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观察组),并与26例单纯使用单侧开窗髓核摘除术的患者(对照组)比较,术后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以及术后VAS和Oswa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变化。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239.3±15.6)ml,多于对照组的(141.3±15.7)ml(t=3.154,P〈0.05);手术时间(121.3±19.3)min长于对照组的(69.4±15.8)min(t=3.256,P〈0.05),两组切口总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6.986,P〉0.05);观察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O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15.638、16.327、18.204,均P〈0.05);两组术后1周、1个月以及1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62、1.774、1.697,均P〉0.05)。结论Wallis系统植入联合单侧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更好的达到术后稳定效果,减少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侧开窗减压、黄韧带切除、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方法89例临床患者、男41例、女48例;年龄45~75岁,平均63岁;病变部位L2-3间隙2例,L3-4间隙36例,L4-5间隙68例,L5-S1间隙5例,两节段椎间融合26例,三节段椎间融合10例,四节段椎间融合3例;伴椎体I滑脱28例,伴有大于15度侧凸的4例。术前常规摄腰椎正侧位、双斜位、腰椎过伸过屈动力位片、CT及MRI,了解椎管狭窄及椎体不稳程度;经腰椎后路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开窗椎管减压、自体骨及CAGE(PEEK材料)椎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术中行撑开提拉,将减压的自体椎板骨质修整,颗粒状碎骨填充于CAGE内,块状较大的骨块植入椎间隙,术后1周带腰围或佩戴支具下床活动。结果本组随访时间3个月至4年,术后拍片复查,随访X线片显示椎间植骨融合良好,椎体复位无丢失,螺钉无折断和松动。手术前、后椎体滑移距离和ODI指数两项参数的配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开窗椎管彻底减压、自体骨混合CAGE(PEEK材料)椎间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14.
黄晓文  程力  姜正先  刘仪  王烨  朱浩明 《江苏医药》2012,38(11):1299-1301
目的探讨Isobar TTL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74例分为两组:A组,36例,行腰椎后路减压+Isobar TTL动态内固定系统固定术;B组,38例,用传统的腰椎后路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术。随访2年,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并发症发生率相仿(P>0.05)。A组术后腰椎前凸角和骶骨倾斜角矫正值分别为(20.5±2.2)度和(15.8±2.9)度,均明显大于B组的(14.1±1.1)度和(12.3±2.2)度(P<0.05)。A组术后6个月、1年和2年后的JOA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8.89%、94.44%和97.22%,均明显高于B组的65.79%、73.68%和76.32%(P<0.05)。结论 Isobar TTL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优于传统的腰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围术期护理措施。方法北京军区总医院脊柱外科2008年7月—2013年9月采用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和腰椎间盘突出症134例,围术期施行针对性的专科护理:术前加强心理护理,术后重点为观察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及早行功能锻炼。术前、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评分,入院及出院时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本组术后2-3d拔除切口引流管后可佩戴支具下地活动,6周内生活均可完全自理;围术期无死亡病例,术后无原发症状加重及神经功能恶化。术后腰痛、下肢痛VAS评分显著低于术前(P〈0.01);出院时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入院时(P〈0.01)。结论对应用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治疗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施行针对性的围术期护理,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手术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的相关问题,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总结本院自2000~2007年底收治的20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腰椎管狭窄症单纯行腰椎管扩大术120例,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退变性滑脱、腰椎不稳定及脊柱退变性侧弯,行腰椎管扩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88例。观察手术前后腰及下肢疼痛,间歇性跛行的改善率。结果随访1~7年,平均4年,术后患者的症状、体征均有明显改善,疼痛改善率为91.2%,间歇性跛行的改善率为93.4%,仅1例术后本节段间盘复发,再次椎管狭窄,无医源性滑脱,无相邻节段退变,无内固定物松脱折断,无植骨不融合。结论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术前、术中、术后相关治疗适当,会得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腰椎相关结构的退变规律.方法 对983例腰椎退变患者X光及CT片资料进行分析,观察椎体、椎间盘、椎小关节、韧带退变及退变性腰椎失稳情况,统计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及不同节段腰椎相关结构的退变率.结果 983例腰椎退变患者中,腰间盘退变率最高(65.1%),其余依次为椎体(53.4%)、椎小关节(35.5%)、韧带(28.4%)、腰椎失稳(25.7%);40岁以下为腰椎退变低发生年龄,且以椎间盘退变为主,40岁以上为腰椎相关结构总体退变高发生年龄;男性椎间盘、椎体退变率高于女性,椎小关节、韧带退变率男、女间无显著差异,女性腰椎失稳率高于男性;L4-5节段的退变率最高(73.1%),其余依次为L5-S1(62.7%)、L3-4(48.9%)、L2-3(30.8%)节段.结论 腰椎退变伴随年龄增长而递增,其不同结构退变规律并不一致,但在退变过程中又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诱发、加速和加重彼此退变的进程,充分了解腰椎相关结构退变规律,对临床预防、诊治腰椎退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置入棘突间动态固定装置Coflex与PLIF两种手术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患者分析手术疗效。方法:对18例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伴有腰椎不稳的患者行手术治疗,临床及相关影像学资料相对完整的患者进行随访调查研究,随访时间为2~14个月,平均(5.33±3.69)个月。术前和术后分别用ODI指数、JOA评分评价,并评价两种手术的疗效。结果:术后ODI指数较术前明显下降、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两种手术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患者的手术均具有较为满意的疗效,两者间的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双开窗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椎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手术疗效。方法2005年5月至2007年8日,联合采用后路双侧椎板开窗神经根减压、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和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36例,男12例,女24例;年龄36~78岁,平均52.3岁。滑脱性质:峡部裂(真性滑脱)15例,退行性变(假性滑脱)21例。滑脱节段:L3 1例,L4 22例,L5 13例。按照Meyerding分类:Ⅰ度滑脱23例,Ⅱ度滑脱11例,Ⅲ度滑脱2例。结果36例患者术后均获6~32个月随访。按JOA评分:优28例,良4例,中3例,差1例,优良率为88.9%。术后X线显示所有病例均完全复位或基本完全复位。随访椎间融合好,内固定无松动。结论采用后路双侧椎板开窗神经根减压、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和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临床疗效理想,能有效地解除了神经卡压,滑脱复位后不容易丢失,植骨融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