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瑞哲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9,22(5):51-51
本文从临床应用出发,首先确定糖尿病与消渴的关系。进而指出糖尿病临床辨证、治疗当注意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辨病当遵各项实验室指标为依据;辨证当抓气阴两伤、血瘀等症状之各有偏重以辨证论治,其中尤重气阴两伤、脾肾俱亏、络脉瘀阻之病机。临证之中遵此原则样定方药,常能收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
3.
消渴之名,始见于《黄帝内经》,并依其病因及临床证候之不同, 而有消瘅、膈消,肺消,消中等病名,如提出“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胃热则消谷,谷消故善饥”,在《内经》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分型.方法 结合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症候的主次偏重进行分型.结果 湿热痹阻、寒湿痹阻、痰瘀痹阻、肝肾亏虚.结论 临证加减,灵活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分型。方法结合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症候的主次偏重进行分型。结果湿热痹阻、寒湿痹阻、痰瘀痹阻、肝肾亏虚。结论临证加减,灵活用药。 相似文献
6.
闭经可分为血滞、血枯两大类。血滞属实证。是由邪气阻塞,脉道不通,经血不得下行所致;血枯属虚证,多由阴血亏少,血海空虚,无血可下。张景岳尝言:“经闭有血隔、血枯之不同,隔者病发于暂,通之则愈;枯者其来也渐,补养乃充”,又说:“岂知血滞者可通,血枯者不可通也”,强调“五脏之伤,穷必及肾”。故本病无论哪一证型,病久都会出现肾虚症状.故在辨治中,耍注意补肾。笔者在临床中分型辨治.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性便秘是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累及消化系统的常见临床症状之一,糖尿病患者约有2/3发生便秘,便秘是血糖难以控制的最常见原因之一.现代医学认为它与血糖升高导致肠黏膜上皮细胞损伤、大肠敏感性降低、大肠自主神经病变有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 相似文献
8.
按照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分别采用祛寒化湿、清热解毒、益气健脾、补肾益精配合活血化瘀法分型治疗骨折延迟愈合病人,达到了加速骨折愈合的目的。并对骨折愈合的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10.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大约有20%~30%的1型糖尿病患者和10%~20%的2型糖尿病患者最终会进展到终末期肾病。目前中国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糖尿病肾病可能会成为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治糖尿病肾病已成为当今重大课题之一。临床中观察到,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单用西药降压效果较中西药合用疗效要差,在西医治疗的同时,配合中医辨证论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新发老年糖尿病是指60岁以后发病的老年患者。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和人均寿命的延长,老年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迅速增加。据流行病学研究,糖尿病患病率〈30岁2‰,〈40岁10%~15%,60~70岁达高峰,约35%~40%。根据英国前瞻性研究(UKPDS)显示,新发糖尿病患者B细胞功能仅为正常人的50%,其后胰岛B细胞功能每年以4%~5%的速度下降。因此,对新发糖尿病患者,尤其是新发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及时而有效的治疗极为重要。现就新发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特点及诊治侧重点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12.
13.
糖尿病属祖国医学消渴范畴,临床上多按上消、中消、下消论治。上消主肺燥,中消为胃火,下消多肾阴虚。故治疗上以滋阴降火为原则。但糖尿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症候常交叉并现,病证多虚实夹杂,变化无常。笔者纵观历代医家之治法,结合个人临床经验,就糖尿病中医药治法归纳为八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1 临床表现及特点
十二指肠溃疡中医属于胃脘痛的范畴,临床表现胃脘痞胀疼痛,多以久痛,饥时痛,喜温喜按,得食少愈为主要特征.疼痛可为钝痛、灼痛、胀痛或剧痛,也可表现为仅在饥饿时隐痛不适.典型者表现为轻度或中度剑突下持续性疼痛,可被制酸剂或进食缓解.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从西医发病原理,中医对汗的认识,中医病机等方面来论述中医辨治糖尿病汗出异常的体会,并介绍云南省中医医院内分泌科多年治疗糖尿病的经验,将糖尿病汗证临床所见分为肺热津伤、肺卫不固、气阴两虚,肝肾阴虚、阴阳两虚、脾胃湿热、阴津亏虚,分别用消渴方、玉屏风散合桂枝龙骨牡蛎汤、生脉散合当归六黄汤、麦味地黄丸合当归六黄汤、金匮肾气丸、三仁汤、增液汤等方加减治疗,临床疗效显著,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和观察治疗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时使用中医分时辨治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共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分时辨治手法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抑郁、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的餐后2 h血糖值以及糖化血红蛋白均与治疗前相比显著下降,但组间对比差异不明显。结论在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采用中医分时辨治手法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改善患者抑郁、焦虑的不良情绪,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